资源简介 《走近世界民间美术》第一课时素养目标1.审美感知: 能口头或书面表述对“世界民间美术的多样性”的感受和认识;2.艺术表现:能说出三种以上的世界民间美术种类; 能了解二至三种世界民间美术的基本制作工艺流程及材料、用途、特点;能以拍摄、文字记录等方式自主搜集世界各国的民间美术资源,完成一幅视觉笔记或思维导图。3.创意实践: 能掌握一至两种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制作方法;能从民间美术作品中提取元素并设计文创产品。4.文化理解:能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世界各国丰富的民间美术代表作品,理解民间美术如何成为当代世界文化交流的载体;能结合世界民间美术作品,体会不同时代、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与文化传统,感悟民问美术创作者的情感与智慧。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掌握民间美术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和创意实践能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传统民间美术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保持文创产品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同时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和热爱。教具准备制作课件,搜集民间美术作品图片及实物,如剪纸、刺绣、泥塑等。基础材料、纸张、颜料、画笔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同学们,民间美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课堂任务1请同学们先完成一张学习任务卡,你所熟悉的民间美术有哪些 中国民间美术丰富多彩,它渗透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劳动人民无限的创造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根据材料、加工方法的不同和社会功能的不同,民间美术可分为年画、剪纸、玩具、雕塑、、皮影、木偶、刺绣、染织、编结、脸谱等。二、讲授新知师提问:你见过面具吗?你了解面具吗?你做过面具吗?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神秘的面具世界。1.面具的概念通过课件展示其定义——面具是人们节日、祭祀活动中进行戏剧、舞蹈表演的道具之一,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千百年来,由于人们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形成众多的艺术风格。 面具又称假面,在民间则称脸壳、脸子或鬼脸。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表明,面具是一种具有特殊表意性质的象征符号。2.面具的特点我国的藏戏面具由来已久,具有种类丰富、色彩鲜明、造型夸张、制作精美、形态各异的特点。3、面具的作用与功能(1) 早期的面具用于祭祀、祈福、辟邪(2) 封建社会后期,多用于一些戏剧表演,如川剧中的变脸吐火(3) 现在的面具更多用于装饰品和艺术品,当作一些道具(艺术性、娱乐)4.面具的题材现在藏戏面具用于各种民同表演活动,主要表现历史故事和神话中的人物、神灵和动物。5、中国面具的主要分类:(1)从文化类型的空间分布和传承来看,主要有:藏面具、傩面具、彝族面具、萨满面具、百戏面具 。藏戏面具:藏戏艺术诞生于公元8世纪,至今有近600年的历史。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 400 多年。藏戏是传统宗教艺术与民间说唱、歌舞百戏相融合的结晶,被称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藏语中称“巴”,主要用于各种民间表演活动,面具中神灵、鬼怪和动物的塑造,大都人格化,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傩面具: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傩仪、傩舞、傩戏。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均为木雕敷彩。风格粗犷朴拙、雕刻细腻。彝族面具:彝族在举行祭祖仪式时,用画有虎头的葫芦瓢象征自己的祖先。楚雄彝族木雕面具粗犷豪放,具有神秘色彩。倮倮支系尚黑崇虎,以黑虎为图腾,自认是"虎的民族"。萨满面具:以我国北方骑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萨满文化为背景,主要流行于古代的契丹人,以及后来的蒙古族、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满族的聚居区。现已濒于绝迹。百戏面具:产生、传播于中原汉文化所影响的地区,包括古代乐舞和杂技中的假面假形装扮,是我国近现代戏剧、民间歌舞和游艺假面的主要渊源。(2)传统的面具艺术以其功能来区分,包括五大类:跳神面具、生命礼仪面具、节日祭祀面具、镇宅面具、戏剧面具。展示图例,生欣赏。6、面具的造型设计:面具主要是通过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展示图例,生欣赏讨论。它们有什么特点?与真人相比面具的五官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面具上的图案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师总结:性格多样,五官夸张,色彩丰富,装饰性强。下面请大家欣赏几张形象各异的图片课件展示具有以下特征的图片——滑稽可笑、恐怖凶恶、忠诚威武、五官夸张、色彩艳丽,来分析面具的艺术特点。(1)、小组讨论:设计出的形象,有哪些主要特点? 并请小组代表回答。(2)、师带领同学们一起观察并分析图片中面具的艺术特点。(3)、师归纳总结面具的艺术特点:色彩丰富、造型夸张、装饰性强7、面具材料的选择面具所用的材料,在古时候以青铜、玉、陶为主,现代面具多用木头,还有布、瓷、皮、铜、纸、棕、竹、瓢、泥、石膏,甚至塑料和玻璃钢等。展示图例,生欣赏。课堂任务2查阅资料,根据左边的藏戏面具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邪恶、愤怒和残暴,藏戏中的魔鬼。他们的行为以破坏、伤害他人为目的,充满了恶意。8.面具的色彩特点面具上的不同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人们可以从面具的造型和色彩上辨别人物的善、恶、忠、奸。9.世界各国面具艺术面具艺术延绵至今,是民间美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带给我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在世界民间美术的大家庭中,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面具反映着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课堂任务3比较欣赏下列面具,分析它们在材料、用途、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差别。(分小组完成任务卡)(1)中国傩戏面具傩戏面具是傩戏表演中角色所佩戴的面具。不同地区的傩戏面具在选材上有所不同,它们大多用木头制成,还有一些使用了竹、纸、布、铜、牛皮等材料。傩戏面具常用红、黑、蓝、绿、粉敷色,并进行彩绘,以示对人物的褒贬。(2)印尼巴龙面具巴龙面具下面吊着一圈“胡子”,头上插着花,极具地域风情。印尼巴厘岛,感受其古老的神话与现代的魅力交织。巴龙舞,这一充满仪式感的舞蹈,展现了巴厘岛人民与神灵的对话。每一步伐,每一个动作,都是对神灵的敬仰与祈求。象征着善恶以及人与看不见的灵魂之间的关系。(3)威尼斯面具威尼斯面具起源于威尼斯狂欢节,当时的王公贵族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因而戴面具和乔装打扮就成了延续至今的参加狂欢节的传统。(4)非洲面具非洲面具与舞蹈关系紧密,常以狂怪的线和简洁面表现奔放、质朴的效果,形态多样。非洲面具:题材丰富、极具表现力,即使同一部族、同一题材的面具形象上也绝不重复拷贝,主要用于宗教的各种神秘仪式。课堂实践课堂任务4 画一画(参考思维导图)选择一种或多种世界民间美术作品,以“世界民间美术的多元性”为主题,展开联想,完成一幅思维导图或视觉笔记。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一同探索了世界民间美术的多元性,从巴龙舞的神秘仪式感,到威尼斯面具背后隐藏的身份之谜,再到非洲面具那奔放质朴的表现力,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画一画的课堂任务,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世界民间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思维导图或视觉笔记的形式,展现了自己对世界民间美术多元性的认识与感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继续关注和欣赏世界各地的民间美术,感受不同文化的独特韵味,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第二课时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复习回顾上节课知识三、 学生探究1.找一找,可以用哪些材料制作面具?想一想,怎样用夸张的手法创作出自己心中特别的面具?2. 接下来我们就把面具所具有的艺术特点,应用到我们的实践当中来,现在就给大家示范制作一个面具。师示范制作面具的主要步骤方法,主要围绕平面面具和立体面具的成形方法、外部造型、装饰图案及色彩配置来展开。3.课堂实践,小组合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绘画能力,自己动手设计一个有趣的面具.要求:(1)、设计新颖有创意(2)、选择材料巧搭配(3)、注意色彩搭配与此同时,师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重难点,并强调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情况。4.展示与评价课堂小结每组同学做的面具都各具特点,都很棒。我们利用废弃物所做的面具不仅是对环境的保护,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美的感受,并且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虽然时间有限、材料有限,但创意无限,愿同学们带着多彩的面具步入你们多彩的青春。课后拓展活动拓展:举办校园师生民间美术作品展览或展演活动。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或民间工艺作坊,亲身体验和学习这些传统艺术。他们可以尝试亲手制作一些民间美术作品,如剪纸、泥塑、编织等,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这些艺术的魅力和独特性。通过这些课后拓展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拓宽视野,还能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