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第20课 国民党挑起内战(建议用时:20分钟) 测一测1.20世纪40年代中期,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还我河山,守土抗战”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C.“和平、民主、团结”D.“打倒列强,除军阀”2. 跨学科·语文 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曾赠毛泽东诗云:“阔别羊城(广州)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重庆),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此行渝州的目的是( )A.争取国内和平与民主B.推动实现全民族抗战C.达成国共的再次合作D.商讨成立苏维埃政府3.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在重庆进行会谈。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 )A.《论联合政府》 B.“双十协定”C.《南京条约》 D.《论持久战》4.“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材料中的“解放区”是指( )A.山东解放区 B.陕北解放区C.中原解放区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5.五育·智育 毛泽东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以下历史事件能够充分体现该战略思想的是( )A.重庆谈判 B.转战陕北C.土地改革 D.南京解放6.小说《红日》主要讲述了人民解放军在山东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殊死搏杀,最终在解放区人民的支援下,消灭国民党精锐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故事。该小说参考的战役是( )A.百团大战 B.淞沪会战C.孟良崮战役 D.青化砭战役7.漫画题下面的漫画名为《庆祝后该是努力建设的开始》,漫画上方是由喜庆的灯笼组成“双十”字样,灯笼上写着“庆祝胜利”“中华民国万岁”等字样,下方的人物一手拿笔、尺、圆规,一手拿镰刀、锤子、铲子,准备投身祖国建设。这一漫画出现的背景应该是( )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B.重庆谈判C.抗日战争取得胜利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8. 跨学科·语文 陈毅在1947年5月作诗云:“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诗中所描绘的孟良崮战役(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B.打退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C.标志着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被粉碎D.是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9.原创精编题 新闻报刊具有舆论传播和新闻纪实的功能,它往往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某校学习小组围绕“新闻报刊中的历史”展开探究性学习,请你一同参加。【初识报刊概览】 国民党《中央日报》是其机关报,于1928年2月1日由中国国民党创刊于上海。《大公报》是中国近代报纸,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办报方针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整理报刊内容】日期 《中央日报》内容1945年 8月16日 以三栏篇幅、大字标题刊出题为《蒋主席电毛泽东,请克日来渝共商国是》的报道:“……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1945年 8月21日 用大字刊出题为《蒋主席再电毛泽东,盼速来渝共商大计》的报道:“……我们要请毛先生惠然来渝,以事实来证明其无意于内争,以事实来慰藉热望和平幸福的全国人民……”1945年 8月25日 《蒋主席三电毛泽东促行》《老百姓呕血之声 少拿老百姓的生命做儿戏》表1日期 《大公报》内容1945年 8月29日 《毛泽东先生来了!》:“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1946年 5月20日 《我们反对武力解决》:“当前的国家局面,真令人太息痛恨!所谓和平谈判,已沉闷得进入睡眠状态;军事行动的锣鼓,却加紧地敲打起来。……中国的民主希望,已被你们打成炮灰了。”表2(1)针对国民党《中央日报》的这三则新闻报道,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怎样的回应?这一事件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2)根据《大公报》内容,指出报道中人民群众的态度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3)综合以上探究,分析影响新闻报道的因素。第20课 国民党挑起内战课时作业基础巩固1.C 2.A 3.B4.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C项正确。5.B 6.C素养提升7.B 8.B9.(1)毛泽东等赴重庆,同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2)从满心欢喜期待和平到反对武力解决问题。重庆谈判让人们看到了和平的希望,但是后来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让人民期待的和平希望破灭。(3)报道者的立场;时代背景;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