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课 戊戌变法(建议用时:20分钟) 测一测1.史料实证 1895年5月10日,《申报》发文:“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足见圣朝养士之隆,亘古所罕。”其所报道的是( )A.金田起义 B.中法战争C.公车上书 D.武昌起义2.严复以英国《泰晤士报》为楷模,其办报目的是“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他创办的报纸是( )A.《时务报》 B.《国闻报》C.《知新报》 D.《湘学报》3.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其中,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的是( )A.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D.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4.“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的主旨是要变更政治制度,其最后目的是要……以期民族精神及维新事业得以……充分发挥和推进。”材料中“最后目的”是( )A.建立王位世袭制 B.建立中央集权制C.建立君主立宪制 D.建立民主共和制5.历史解释 关于戊戌变法,史学家戴逸评价道:“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的作用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C.促进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6.家国情怀近代以后,不少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与下列图片中的历史人物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 D.义和团运动7.梁启超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的观点是要改革(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8.史料实证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时所产生的并能真实反映事件的材料,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以下可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A.影视剧中“戊戌变法”的片段B.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书C.历史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D.后世学者编写的相关史学专著9.原创精编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98年,光绪皇帝下旨:“商务为富强要图,自应及时举办……着各省督抚督率员绅,认真讲求,妥速筹办。”“富强至计首在鼓励人才。各省士民著有新书及创行新法、制成新器,果系堪资实用者,允宜悬赏以为之劝,或量其才能试以实职……给予特赏,以昭激励。”(1)根据材料一,概括戊戌变法的内容。材料二 下面是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部分)。人物 原因分析康广仁 (康有为之弟) 伯兄(推行变法)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而上(皇上)又无(实)权,(变法)安能有成徐中约 (中国近代 史研究学者) 1898年,康有为只有40岁,而他的主要支持者梁启超才25岁,两人以前都没有在政府供职的经验。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康广仁和徐中约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材料三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而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画线部分观点的理解。第6课 戊戌变法课时作业基础巩固1.C 【解析】 根据材料“1895年”“公车孝廉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应试的举人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公车上书”。C项正确。2.B3.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在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业、工业、商业”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答案选B项。4.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的主旨是要变更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C项正确。5.C素养提升6.B 7.D8.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开始。“明定国是”诏书是研究戊戌变法的第一手史料,B项正确。9.(1)兴办商务;重用人才;鼓励创造发明。(2)康广仁认为维新派改革涉及范围太广;树敌太多;缺乏群众基础;光绪皇帝没有实权。徐中约认为康有为等人缺乏政治实践经验;对政治形势没有太多认识。(3)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政治上,它提倡建立君主立宪制,触动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或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影响其后的历次革命运动)﹔思想上,它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等,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