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课 辛亥革命(建议用时:20分钟) 测一测1.时空观念 1906年至1911年4月,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多次起义。这些起义( )A.宣告了清朝专制统治的结束B.解除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C.推动了湖北军政府的成立D.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2.下图所示纸币上的时间换算成公元纪年是( )A.1904年 B.1914年C.1915年 D.1916年3.孙中山曾说,“我今只说一条:‘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孙中山的这一主张可以在下列哪部文献中找到法律依据( )A.《中华民国约法》 B.《海国图志》C.《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后身亡。随后,袁世凯公然践踏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山兴师讨袁,由此引发的革命行动是(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C.护国战争 D.北伐战争5.某学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皇帝该算是至尊极高、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这说明辛亥革命(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B.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C.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D.扫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6.史料实证 下面是1912年四川军政府铸造的银币,银币背面上方铸有“中华民国元年”字样,中间铸刻的篆书“汉”字取代了惯例使用的代表封建帝制的蟠龙图案。这一变化可以佐证辛亥革命( )A.追求民主共和B.掀起实业救国热潮C.废除科举制度D.推翻北洋军阀统治7.历史解释 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宋教仁说:“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难有实际的约束力B.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C.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D.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8.家国情怀 清末,梁启超首先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到民国初年,各种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机构蓬勃兴起,如“中华革命党”“中华银行”等。这一现象( )A.否定了传统的华夷观念B.有利于维新思想广泛传播C.体现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D.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9.创新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徐锡麟、秋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等就是证明。(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材料三 辛亥革命部分研究成果:①张翔等《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分析——基于1895—1926年宏观经济数据统计分析》(2011年);②朱荫贵《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2012年);③问昕《辛亥革命与中国民主政治》(2012年);④关凤利《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贡献及其失败教训》(2012年);⑤杨丽坤《论辛亥革命涤荡下的思想现代化》(2013年)(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时期人文思潮的特点。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指出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关于辛亥革命的观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说明这一观点成立的理由。(要求:先写出角度与序号,再进行说明)第9课 辛亥革命课时作业基础巩固1.D 2.C 3.D 4.B 5.A素养提升6.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反对封建帝制,追求民主共和,银币中间铸刻的篆书“汉”字取代了惯例使用的代表封建帝制的蟠龙图案,即体现了追求民主共和,A项正确。7.B 8.C9.(1)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深重(或近代中国外有列强侵略,内有专制统治)。(2)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政治角度——③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经济角度——①②: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推动了经济的近代化。思想文化角度——⑤: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