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2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建议用时:20分钟)  测一测
1.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播火者。他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列属于李大钊这位“播火者”观点的是(  )
A.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D.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2.《百年中国》的解说词中说:“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这是因为1921年(  )
A.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
B.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3.  原创·教材改编P74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包括(  )
①实现共产主义 ②打倒军阀
③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 ④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下面内容节选自某一著作。据此判断,它叙述的史实(  )
1923年2月4日爆发了……三万名工人大罢工。但……大罢工遭到军阀吴佩孚血腥镇压……血的事实告诉我们,要推翻反动的军阀统治,单靠工人阶级的孤军奋战是不行的,必须发动广大的农民阶级,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A.推动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
B.促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推翻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D.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
5.1920年春,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与李大钊等人举行座谈会,向他们介绍十月革命的情况,使他们“看到了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轮廓”。这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的逐步兴起 B.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6.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下列不能体现“焕然一新”的是(  )
A.无产阶级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B.明确提出了民主共和的革命口号
C.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D.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
7.论述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社会主义”一词总共才出现34次;1919年,“社会主义”一词的使用次数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间高达685次。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先进知识分子先后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
材料二 五四运动后,刊物(报纸、杂志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刊物 创办者 创办时间 登载的主 要内容
《湘江评论》 毛泽东 1919年7月 介绍、研究、宣传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各国共产党的活动及工人运动情况
《新社会》 瞿秋白等 1919年11月
《觉悟》 周恩来等 1920年 1月
《劳动界》月刊 李达、 陈望道等 1920年8月
《劳动者》周刊 谭平山等 1920年10月
《劳动音》月刊 李大钊等 1920年11月
《武汉星期评论》 恽代英等 1921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的创办者,并分析1919年以后“社会主义”一词使用次数激增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刊物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主题,拟定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第12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课时作业
基础巩固
1.D 2.D 3.B 4.D
素养提升
5.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发表许多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与李大钊等人举行座谈会,有利于李大钊等人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理解,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C项正确。
6.B
7.(1)陈独秀。五四运动的爆发;李大钊等人传播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2)(示例)观点:五四运动后,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
论述:五四运动后,宣传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大量出现。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随后,全国各地建立的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纷纷创办刊物,如《湘江评论》《觉悟》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也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如《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等,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