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有研究表明,大一统观念萌发于五帝时代,夏禹时就“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至武王克殷之际,已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局面。这说明“大一统”思想观念( )A. 为中华文明所特有 B. 根植于久远传统 C. 助推产生君主专制 D. 由理论变为现实2. 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齐国发展的杰出贡献,但同时又批评管仲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这说明孔子( )A. 提倡节俭 B. 重视“礼”制 C. 主张“仁政” D. 反对变革3.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研究比较世界21个文明体后,由此得出结论:“中国人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更具有一贯性。”下列最能体现出中华文明“一惯性”特质的制度文明是( )A. 中央集权制 B. 赋役折银制 C. 三省六部制 D. 科举取士制4. 北周武帝时期,实行内修政治、轻徭薄赋,发展关中地区农业生产,巩固意识形态中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并外修武功灭北齐。这些措施( )A. 为隋朝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B. 导致了南北朝的对峙C.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 D. 加速了士族走向衰落5. 以诗言志,以诗言史,唐诗中留下很多瑰丽的历史记忆。如下表诗句 出处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王建《凉州行》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陈陶《陇西行四首》鄜州驿路好马来,长安药肆黄耆贱 白居易《新乐府·城盐州》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元稹《估客乐》据此推知,表格中这些诗句的描述反映了( )A. 双向互动的民族交融场景 B. 盛世中社会经济发展面貌C. 中原文明向外辐射与扩散 D. 唐代诗歌创作已达到顶峰6. 史载,北宋把京师的禁兵分给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兵都指挥使统领,中央设枢密院,使“天上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这一改革举措的施行( )A. 解除了朝廷将领的兵权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实现了崇文抑武的初衷 D.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7. 驿传制度是中国古代专门接待往来官员和负责政府文书传递事务的组织制度。元代始将“驿”“站”两字连在一起。元代驿站有水站、陆站及前代未有的蒙古站、汉人站、海青站和海站等。这表明元代驿站制度( )A. 促进了中外贸易发展 B. 提升了蒙古贵族地位C. 导致了赋役制度改革 D. 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8. 如图是明朝内阁的建立和演变过程,由此可推知,明朝中后期( )A.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B.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C.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D.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9. 明清之际,顾炎武认为人心风俗是关系社会治乱的关键,士人应担起改易人心风俗的重任;黄宗羲则很重视相和儒对社会治乱的影响;王夫之认为挈伦理之纲、秉封建之礼才是实现社会之治的根本所在。这反映了当时( )A. 思想界活跃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 风气习俗的败坏阻碍了社会进步C. 知识分子呼吁改变传统政治制度 D. 士大夫对社会治理的反思及策略10. 1846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向英国政府建议:“目前中国人所取于英国每年七千万磅生产总值中份额远在二百万磅以下。他们所吸收的比例如此其小,以致作为主顾来说,他们对我们的重要性,抵不上西印度殖民地等。”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 )A. 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严重破坏 B. 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 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英属殖民地 D. 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11. 1864年,京师同文馆译介了在欧美世界享有盛誉的《万国公法》,除此之外,同文馆译介的国际法著作还有《公法公会》《法国律例》等。这些国际法译著的相继出现( )A. 推动了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 B. 说明晚清已摒弃传统的理藩外交C. 客观上利于中国外交近代化 D. 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12. 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猪),无失其时。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这体现了( )A. 先进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愿望 B. 近代中国农业发展的新突破C. 个体小生产基础上平均主义思想 D. 农民获得粮食生产的自主权13. 康有为说:“无征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于三代先王以行之。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以依托,则是以硁硁之小人律神化之孔子矣。”“世多是古而非今,故不得不托先王以明权,且以远祸矣”。康有为提出的主张意在( )A. 借助孔子减少变法阻力 B. 效仿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C. 树立儒家思想绝对权威 D. 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14. 下表为20世纪初中国改革与革命交相迭起的情况。改革举措 革命浪潮1901年设立外务部 1894年兴中会成立1903年设立商部 1905年同盟会成立1905年设立学部(废科举) 1906年萍浏醴起义1906年设立资政院 1907年惠州起义与镇南关起义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08年安庆新军起义1909年第一届咨议局会议 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年11月颁布宪法十九条 1911年10月武昌新军起义表格可用于说明( )A.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突发性 B. 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艰难C. 晚清改革促进了民主革命兴起 D. 晚清改革目的与效果一致性15. 五四运动之前,报刊大都由文言文形式编写的,之后,都逐步转为简单明了的白话文;五四之前,报刊内容低俗无趣味,之后,大都转为刊载国内外重大时事政事。这种变化( )A. 适应了五四运动深入发展需要 B. 推动了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C. 有助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D. 有利于中华民族开始走向觉醒16. 下图为中国工农红军闽浙赣军区政治部翻印的《革命歌集》。这可用以说明( )A. 苏区军民崇尚艺术的审美追求 B. 艺术教育与革命斗争相互促进C. 根据地军民歌颂长征胜利完成 D. 革命根据地政府重视艺术教育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社会发生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人们往往将政治制度的这种变化称之为周秦之变。作为这一历史阶段最为活跃的知识群体,诸子对于其时天下向何处去给予了充分的理论观照。就治国模式的探索方面而言,基于对周代礼制与政治传统的尊崇,孔孟提出了强宗法化的治国模式;荀子认识到传统礼制存在着弊端,以援法入礼的方式为旧礼注入了更多客观性与工具性因素,从而建构起了弱宗法化的治国模式;由于政治立场的差异,法家人物韩非视儒家政治主张为宽缓之政,进而以“一断于法”的方式建构起了去宗法化的治国模式。儒法两家在治国模式上发生的这种变化,既充分彰显了在周秦之变进程中君臣之间矛盾与冲突的愈加激烈,也为秦制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摘编自李友广等《周秦之变与儒法治国模式的新建构》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由于社会变迁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加之受西方议会民主政治的影响,君权神授的政治权威合法性遭到质疑,面临政治权威合法性的危机。历经辛亥革命最后打击,宣告了传统封建君主世袭统治合法性的终结,同时也表明寻找新的合法性基础的开始。——摘编自张睿丽《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治国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治国模式的社会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政治权威合法性的危机”出现的背景,并简要概括“寻找新的合法性”的具体表现。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之“民族”理解,深受斯大林“民族”定义影响,但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具体的社会政治历史情状和现实需要的体认。如李大钊从“新中华民族”角度出发,主张亚洲各民族与国家团结联合起来,反抗民族压迫剥削,实现民族解放。陈独秀立足于东、西洋民族特性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民族平等,既有中国内部各民族平等的意涵,还有着眼于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平等,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侵略与民族压迫、从国内各民族解放到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政治逻辑和价值。瞿秋白结合中国社会政治与民族实际,极力主张广大中华同胞应充分认识到民族平等团结的重要性,使能“真实的落到实处”,满、汉、蒙、回、藏等全国各大小民族,在平等基础上团结起来,一致反击帝国主义和军阀这些共同的敌人。——摘编自暨爱民《1920年前后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之思想探索》(1)根据材料,指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追求民族平等主张的共同路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民族平等主张的认识。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民族的文化发展大约经过八个时期:第一个是自太古至西周的宗法社会时期;第二个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宗法社会破裂后文化自由发展的时期;第三个是秦汉两代统一安定向外发展的时期;第四个是魏晋六朝民族移徙印度新文化输入的时期:第五个是隋唐两代民族同化成功新文化出现的时期;第六个是晚唐五代宋朝民族能力萎缩保守思想成熟的时期;第七个是元明清三朝与西方文化接触逐渐蜕新的时期;第八个是晚清以至今日大革新的时期。——摘编自常乃惠《中国文化小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对材料中中国文化的发展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高一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B【2题答案】【答案】B【3题答案】【答案】A【4题答案】【答案】A【5题答案】【答案】A【6题答案】【答案】B【7题答案】【答案】D【8题答案】【答案】D【9题答案】【答案】D【10题答案】【答案】D【11题答案】【答案】C【12题答案】【答案】C【13题答案】【答案】A【14题答案】【答案】B【15题答案】【答案】C【16题答案】【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题答案】【答案】(1)治国模式:强宗法化的治国模式;弱宗法化的治国模式;去宗法化的治国模式。条件:当时社会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之际;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分封制、宗法制走向瓦解,礼乐制崩坏;铁犁牛耕出现与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方式形成;士阶层活跃与崛起,各诸侯国重视人才;私学兴起,学术文化下移;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等。(2)背景:晚清政府腐败落后;君权神授的政治权威合法性受到怀疑;西方民主政治的传入;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救亡图存运动的兴起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具体表现: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共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等。【18题答案】【答案】(1)共同路径:认识到世界各民族国家与各民族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与被压迫民族团结联合,推翻世界资产阶级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实现自身民族解放;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实现中华民族解放。(2)认识:1920年前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探索和思想实践,反映了他们救国救民的初心使命;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进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民族理论不断走向成熟铺垫了基石。【19题答案】【答案】角度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推动中国文化自由发展阐述: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使各诸侯国实力不断增长,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了挑战。各诸侯国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展开了争霸和兼并战争,而为了在争霸战争中获胜,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和变法,推动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崩溃、兼并战争的需要、士阶层的日益崛起,加之学术下移,进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等学派自由发展,异彩纷呈,最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总之,春秋战国时期,转型中的社会政局动荡与经济发展相交织,民族交融与思想解放并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角度二:明清时期中国思想文化呈现“承古萌新”的特点。阐述:明清时期,我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统治者固守传统,强化君主专制和思想控制,致使我国科技文化创新不足,从而进入总结性阶段,出现了诸如《四库全书》《本草纲目》《农政全书》,还有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等总结性著作。然而新航路的开辟又使中西方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西方一些自然科学知识逐渐传入,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如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等主张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具有思想解放的进步性。总之,明清时期特定的历史环境造就了当时特殊的文化现象和成就,但无法克服时代的局限性,未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导致了中国近代发展的迟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