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前两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表所示为古今学者关于分封制的起源与形成问题的探究(部分)。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分封制( )学者 论著 内容柳宗元 《封建论》 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封建,非圣人意也马端临 《文献通考·封建考一》 封建莫知其所从始也。三代以前事迹不可考,召会征讨之事见于《史记·黄帝纪》,巡守朝觐之事见于《虞书·舜典》,故摭其所纪以为事始王国维 《殷周制度论》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徐义华 《商代分封制的产生与发展》 商王朝分封诸侯国的基础建立在夏王朝的人口和土地之上,这些侯国属于商人建立的军政实体,最初的分封制只是针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方式A. 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形成 B. 具有军政一体的管理职能C. 经历长期的形成发展过程 D. 最终在西周时期得以确立2. 罗马共和时期的元老院表面上仍是执政官的咨询机构,但在实际上它却掌握着广泛的权力,而且成为具有独立地位并拥有权威性的国家机构,地位在公民大会和行政长官之上。这反映出罗马共和国( )A. 受希腊民主制影响较大 B. 元老院是共和政体的核心C. 议会政治特征较为明显 D. 分权制衡实际上形同虚设3. 在民国初年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国民党在参议院、众议院的议席分别占有44.8%和45.1%,居于绝对优势地位。对此,宋教仁踌躇满志地说:“自斯而后,民国政党,唯我独大,共和党虽横,其能与我争乎 ”这表明宋教仁( )A. 认为袁世凯必败无疑 B. 对时局认识清晰 C. 对政党政治期望甚高 D. 对民众充满信心4. 下表所示为1956年底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领域从业人员的变化情况。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农民已经占全部农户的96.3% 合作化手工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达到917% 公私合营企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达到85.1%A.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 B. 国家对农业发展尤为重视C. 工农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 D. 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5. 《唐会要》记载:唐玄宗时,“文武官朝参……无故不到者,夺一季禄”;肃宗时,“朝参官无故不到,夺一月禄”;文宗时,“文武常参官,朝参不到,据料钱多少,每贯罚二十五文”。这些规定( )A. 有利于维护朝廷行政秩序的稳定 B. 防止了封建君主出现决策失误问题C. 杜绝了官僚队伍腐败和低效现象 D. 保证了官员有效行使其职责和权力6. 在罗斯福新政时期,罗斯福总统使原本不得参与政府决策,并与政治系统保持适度分离的文官直接参与到政府政策和法律的制定中来;通过“政治庇护制”将支持新政的民主党人招募到政府中,使这些文官对总统的政治依附性增强。这些做法A. 扩大了总统的行政权力 B. 导致美国文官行政效率严重下降C. 打破了“权力制衡”体系 D. 表明民主党与共和党间竞争激烈7. 秦代法律规定:晚辈告发父母、兄姐者,施以劓刑。元代法律规定:告小功亲尊长、姨母、丈夫、丈夫之父母的,虽为事实,杖五十。这些法律条文( )A. 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B. 贯彻了公正执法观念C. 主要以墨家思想为准则 D. 是为了维护贵族的特权8. 12世纪中期的西欧,教皇要求所有的教区都要兴办教区学校,即由教会举办面向一般世俗群众的普通学校。这类学校主要教授拉丁文和初步的宗教知识等,并要求学生必须信仰《圣经》,绝对服从牧师,校内纪律严酷,盛行体罚。这说明在当时的西欧教区( )A. 教会严控思想文化 B. 教育服务于贵族阶层C. 人文精神得到传承 D. 宗教改革的影响有限9. 自2007年开始,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等共同组织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全国道德模范平均每两年评选一次,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类型。该活动旨在( )A. 倡导社会公德和凝聚社会力量 B. 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C. 对广大民众定期进行普法教育 D. 促进基层治理体系的完善10. 秦始皇“遣蒙恬斥逐北胡,得肥饶之地七百里,徙内郡人民皆往充实之,号曰新秦中”。汉武帝时期,“汉已得浑邪王,则陇西、北地、河西益少胡寇,徙关东贫民处所夺匈奴河南、新秦中以实之”。上述政策( )A.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转移 B. 阻碍了北方各民族的交融C. 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 消除了匈奴对北疆的威胁11. 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其后国际体系的主导行为体。与此同时,天主教会的宗教神权受到挑战,各国以及宗教改革后各教派间的矛盾加剧,引发了欧洲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参战各方签订和约并停战。该和约的签订( )A. 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 B. 扩大了国际法的应用范围C. 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D. 奠定了近代外交制度基础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明确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区域自治的终极目标,其中大量条款涉及了对民族地区经济的扶持。这可用于说明,该法( )A. 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 B. 适应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C. 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保障13.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活动中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当时的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上积极表现。这些外交活动对当时亚洲地区国际关系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促进了亚洲国家之间相互理解与合作 B. 加强了亚洲国家对社会主义阵营的认同C. 改变了亚洲地区以美苏为主导的格局 D. 使得亚洲国家认可中国外交理念与主张14. 国际储备货币,是指一国政府持有的可直接用于国际支付的、国际通用的货币资金。下图所示为1995—2020年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占比。这可用于说明( )A. 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 B. 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逐渐丧失C. 美元作为国际投融资货币的功能增强 D. 世界经济中心呈现出东移的趋势15. 《三国志·魏书》记载,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向自耕农颁布征收田租户调诏令:“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田租户调令”的颁布( )A. 促进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形成 B. 加快了商品流通和商品经济发展C. 推动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变 D. 使原来缴纳丁税的形式发生改变16. 1859年5月,英国人李泰国被委任为中国海关第一任总税务司。他上任伊始,便协助英国公使卜鲁斯起草了《通商各口募用外人帮办税务章程》。此后,欧美日各国的应聘者络绎不绝来到中国,成为海关洋员。这表明当时( )A. 清政府加强对海关的管控 B. 中国已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17. 管仲改革对国、鄙实行分治。即在国郊以内设工商之乡和士(农)乡,在士乡建立轨、里、连、乡行政机构,由齐侯、国子、高子各率五乡;在野鄙设置五属,建立邑、卒、乡、县、属基层组织,由五属大夫分治。由此可见,国、鄙分治( )A. 旨在废除宗法分封制 B. 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管理C. 对传统制度因袭较多 D. 对战国变法影响巨大18. 二战后,苏联实行了全民社会保险制度,民众受保条件宽松。198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苏联全民的社会保障经费共660亿卢布,其中93%是由政府负担的,另外7%则是由集体农庄承担的。这种社会保障制度( )A. 提高了工矿企业生产力B. 使苏联在世界率先成为福利国家C.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D. 说明苏联实现了社会公平和正义19. 《礼记》载:“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其含义为狩猎活动应遵循时令,对于不符合时令捕杀所得的猎物,禁止在市场中进行交易。这说明当时( )A. 市场交易规则混乱 B. 生产活动得以规范 C. 商业活动注重诚信 D. 法律制度较为严苛20. 16世纪,英格兰农民逐步引种了马铃薯,配上人工牧草的种植,过去的常年耕地和常年牧场被改为草田轮作地,这样,土壤质量得到很大的改善。这表明高产作物的传播( )A. 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B. 加剧了英国的人地矛盾 C.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D. 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21. 近年来,广西不断探索推进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2022-2023年榨季,全区糖料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69.07%,其中机耕率99.7%、机种率66.25%、机收率31.03%。糖料蔗联合收获机拥有量从2013—2014年榨季的不足20台增加到目前的2500台。这表明,广西糖料蔗产业A. 实现了现代农业的集约化经营 B. 为全国食品供应提供了保障C 机械化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D. 机械化经营助力农业现代化22. 下图是唐代张萱的《捣练图》,该图真实地描绘了唐代官府作坊内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这体现了当时( )A. 绘画艺术已然走向成熟 B. 分工协作的手工业生产特点C. 官营作坊居于主导地位 D. 雇佣劳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3. 据统计,1500年,英国每位纯农业人员可以养活一又三分之一个人,而到了1800年,英国每位纯农业人口可以养活约3个人。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殖民地不断扩大 B. 农业技术进步 C. 圈地运动的发展 D. 工业革命完成24. 计算机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算法,对生产过程进行调度和控制,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例如,在制造业中,计算机可以用于生产计划的编制、物料管理、生产调度等,以提高生产线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这表明计算机的应用( )A. 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B. 导致生产和资本的垄断 C. 可以优化生产流程 D. 带动生产技术领域革命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敦煌地区有敦煌平原和许多面积不等的绿洲,又有疏勒河、党河提供水源。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武威、酒泉地新置张掖、敦煌郡,并“徙民以实之”;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刘屈髦等随戾太子发兵,结果“以反法族,吏士劫略者,皆徙敦煌郡”。《居延汉简》记载:代田法既已在居延推行,河西诸“边郡”的其他屯田区亦当如此。敦煌地区农作物品种繁多,既有从中原带入的,又有从西域传来的。麦、粟、黍等农作物是伴随着中原等地移民的到来而传播和推广到当地的。——摘编自韦双龙《敦煌汉简所见几种农作物及相关问题研究》材料二序号 史料 史料来源史料一 盛唐莫高窟445窟的壁画(简笔草图)史料二 每月要各给二僧团僧尼八十石小麦、七石芝麻、二石豆子、三石稷黍作为食用 回鹘文摩尼教寺院文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敦煌农业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每则史料对于研究唐代敦煌农业的史料价值,并进行合理推断。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为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果实,1804年拿破仑颁布了《法国民法典》。其体现的立法精神,是对罗马法精神的继承和适时的改造,特别是对盖尤斯《法学阶梯》中民法精神的继承。相应的民法原则对罗马法中“个人本位”主义的继承体现出当时的自由主义精神特征。它张扬“自由、放任”主义,实行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摘编自彭泽虎《论近代西方民法的形成及发展》材料二 2021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作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保障和重要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是国家治理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制度体系化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摘编自杨文文、陈兴山《〈民法典〉依法治国的重要价值》(1)根据材料一,概括《法国民法典》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重大意义。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英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受多重因素影响,加上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革,贫困人口大量涌现,教会救济渠道已无法保证贫民生存所需,迫切需要政府介入。为此,1601年,在综合以往法令实践效果的基础上,英国制定了《伊丽莎白济贫法》,对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贫困问题作了比较系统详细的规定,针对贫困人口特点进行分类救济,对有劳动能力者提供就业救济和技能培训,对无劳动能力者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住所,奠定了济贫制度的基础。材料二 1834年济贫法改革之后,英国政府开始兴建各种济贫院,改变了原有的以院外救济为主的救济方式,实施严格的院内救济制度。而这种救济方式可以说是带有侮辱性色彩的。在被认定处于贫困状态而进入济贫院之后,人们即失去了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艾熙《浅析济贫法传统对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17世纪初英国制定《伊丽莎白济贫法》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救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上述变化。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晚清官制的具体演变情况阶段 官制具体演变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设置办理通商事务的官员——五口通商大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先是在列强的要求下,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恭亲王奕 统领。随后,清政府批准在上海设立总税务司署甲午中日战争后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裁汰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常寺、太仆寺、大理寺等闲散衙门《辛丑条约》签订后 1901年,慈禧发布“新政”,增设新机构,“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等——摘编自廖晓明《晚清政治体制演变述论》围绕“晚清官制演变”这一主题,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时期,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严密。)高二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前两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C【2题答案】【答案】B【3题答案】【答案】C【4题答案】【答案】A【5题答案】【答案】A【6题答案】【答案】A【7题答案】【答案】A【8题答案】【答案】A【9题答案】【答案】A【10题答案】【答案】C【11题答案】【答案】C【12题答案】【答案】D【13题答案】【答案】A【14题答案】【答案】A【15题答案】【答案】D【16题答案】【答案】D【17题答案】【答案】B【18题答案】【答案】C【19题答案】【答案】B【20题答案】【答案】A【21题答案】【答案】D【22题答案】【答案】B【23题答案】【答案】C【24题答案】【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25题答案】【答案】(1)原因:农耕的自然条件;敦煌郡的设置;汉地移民的到来;屯田制的实施;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农作物品种的传入。(答出三点即可)(2)史料价值及合理推论:史料一是图像实物史料,史料二是文献史料,两则史料都是第一手史料。据史料一可推知,盛唐时期敦煌地区使用犁耕生产,提高了农业劳动效率;据史料二可推知,回鹘人种植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类多,寺院经济对底层民众剥削严重,敦煌农业发展促进回鹘摩尼教文化的发展;综合两则史料,可推知唐代敦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得以发展。【26题答案】【答案】(1)特点:继承与创新;体现自由主义精神特征;强调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2)意义:完善中国的法律体系;维护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推进依法治国,提升国家治理能力。【27题答案】【答案】(1)背景:英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新航路开辟后,价格革命导致农村封建经济大量破产;圈地运动的开展;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宗教改革后,教会救济能力受限。(2)变化:严格实施院内救济制度;救济方式带有侮辱性。评价:兴建济贫院实施院内救济,便于政府集中管理救济资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救济的效率;严格的院内救济制度让救济行为更加规范,有助于形成较为系统的社会救济模式;院内救济制度严重侵犯了受救济者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对人权的一种践踏,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28题答案】【答案】论题:甲午战争的失败迫使晚清科举制度发生重大变化。阐述: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尤其是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通过对西方富强之术的认识与学习,以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等,以儒家思想为考核内容的科举制度受到质疑。清政府在科举中增设了选拔实用人才的科目和内容,改变了传统的八股取士。然而,随着戊戌政变的发生,科举制又有严重倒退,但客观上推动了教育近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