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 晚商金文中一些器物类象形文字,在构型上与同时代器物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反而与年代较早的二里头文化器物风格接近。这些器物类象形文字创制时间可上溯至二里头文化时期。据此可知( )A. 二里头文化辐射力强 B. 中原地区成为文明发展核心C. 华夏文明一脉相承 D. 文字起源呈现出多中心特点2. 如图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地理分布图(局部),该图的状况可用来说明( )A. 中原地区经济领先地位丧失 B. 南方地区绘画水平超过北方C. 政局影响地区绘画发展走向 D. 西北绘画深受中原地区影响3.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上述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 秦代咸阳 B. 汉代洛阳 C. 唐代长安 D. 宋代开封4. 明代的巡关御史初设于宣德七年(1432年),包括东、西巡关御史2人,即从山海关到古北口、从居庸关到龙泉关,每年差遣监察御史各1人,奉命巡视边关。明代设置巡关御史的主要目的是( )A. 防御蒙古势力威胁 B. 分散相权加强君权C. 加强管理乌思藏地区 D. 阻挡建州女真袭击5. 下表内容是西方媒体在义和团运动前后对中国的评价。这种变化说明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前 “一群没有活力的群众”“无可救药”“没有希望的民族”义和团运动后 “有光荣革命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A. 完成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 挽救了濒临崩溃的清政府C. 打退了列强对中国侵略 D. 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6. 某同学为写一篇小论文收集到一些资料(1)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让中国人看清了西方列强的真面目。(2)五四运动的爱国热潮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3)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我们这个东方大国带来了新的希望,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和青年人的观念转变。请为他的论文选择一个最适合的题目( )A. 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救亡之路 B.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C. 中国近代外交面临严重困境 D. 中国传统文化被全盘的否定7. 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出于社会管理的需要发明了滚印(印章),其重要使用场合是神庙的仓储,即通过滚印的纹饰来标识诸如仓储货物的种类、来源等信息。苏美尔早王朝时期(公元前2900~前2370年),滚印上镌刻了印主的名字,逐渐发展成为私人信物。这一现象( )A. 根源于区域文明交流的发展 B. 得益于楔形文字的特性C. 反映出社会等级分化的加强 D. 折射出宗教神权的衰落8. 15世纪的世界地图绘制各大洲界限不清,混成一体;而到了16世纪,世界地图则把各大洲清楚的分开,甚至把南美洲、北美洲都区分开来。这种变化得益于( )A. 地圆学说影响地图绘制 B. 罗盘测量有了巨大进步C. 各大洲发生了板块移动 D. 新航路开阔了人类眼界9. 俄国1861年颁布法令,宣布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并可以通过赎买方式取得份地。1881年政府又颁布法令,强制农民赎买土地,赎买价格远超自身的价值,如非黑土区由1.8亿变为3.42亿卢布。这些法令( )A. 加速了俄国农业机械化生产 B. 使俄国摆脱了落后地位C. 为资本主义发展准备了条件 D. 激发了俄国农奴的反抗10. 1830年9月,世界上第一张客运火车票诞生。火车票开始没有固定的标准,有些甚至用象牙或者金银制作以彰显旅客尊贵的身份。随着铁路的发展,标准化的火车票应运而生。这一变化说明( )A. 英国社会贫富差距消除 B. 科技进步促进生活水平提高C. 工业革命冲击等级秩序 D. 工业标准化在城市开始启动11. 1830年,学徒出身的凯瑟林顿创办《人民便士报》,猛烈抨击政治黑暗与社会不公,深受工人欢迎。1830-1836年,伦敦和各地共出现此类报纸近600种。这些报纸的出版表明( )A. 无产阶级开始独立登上历史舞台 B. 工人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C.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日益成熟 D. 工人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12. 现代板球运动于18世纪在英国逐渐形成,19世纪后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现在主要盛行于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以及尼泊尔等国家。据此推知,板球运动的传播( )A. 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双向交流 B. 与英国政府积极推广有关C. 折射出英国殖民扩张的历史 D. 是工业化时代的必然产物13. 1921年,苏俄农民不堪忍受愈来愈严厉的无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同年,农业的播种面积只有9030万公顷,相比1920年减少了690万公顷,只及1913年的86%。针对这一问题,苏俄政府( )A. 实行固定粮食税 B. 推行指令性计划经济C. 实施农业集体化 D. 积极落实余粮收集制14.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美国对事变表示遗憾和忧虑。日军攻陷锦州后,美国只是宣称“不承认主义”而已。英、法态度则更加消极,英国甚至拒绝同美国一起向日中发出照会。美、英、法的这种态度( )A. 主要缘于欧洲战场的牵制 B. 促使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C. 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野心 D. 推动了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15.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会议出席国有25个,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会议有42个国家出席,到80年代末成员国增加到100个以上,占世界国家总数的2/3,人口总数的1/2,包括了第三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这表明不结盟运动( )A. 建立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 促使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C. 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 成为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组织16. 1981—1988年,英国政府先后将英国航空公司、国家公路货运公司、美洲豹汽车公司、英国造船公司等大公司部分或全部私有化。这些措施出台背景主要是( )A. 英国逐步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发展C. 欧洲一体化进程呈加快趋势 D. 英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二、非选择题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17—18世纪的早期殖民扩张中,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下表所列为英国在这一进程中发生的历史大事(部分)时间 事件1600年 英国国王授权伦敦商人组建东印度公司1651年 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1660年 英国成立“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协会”17世纪中后期 三次英荷战争材料二 移居殖民地的英国人较法国人多得多。到1688年,集中在北美大西洋沿海狭窄的山麓地区的英国移民有30万,而散居在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广大地区的法国人仅2万。美国革命爆发时,英属殖民地的人口不少于200万,即相当于操英语的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种大规模殖民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1763年英国对法国的胜利和20年后美利坚合众国对英国的胜利。——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市场拓展”的角度,为英国(18世纪中期前)补充一件大事并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原因。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希望形成一种三权分立的开明君主制;伏尔泰从自然法角度高度赞扬英国资产阶级政体。19世纪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则深刻揭露了人类社会不平等的现实状况,将平等视为人类正义的象征。出身于富商家族的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产生了“温和的监狱”,他企盼男女平等、经济协作、共享公共产品和教育的时代到来。——据臧宇峰《法国启蒙运动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材料二 他们(空想社会主义者)一贯企图削弱阶级斗争,调和对立。他们还总是梦想用试验的办法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空想,创办单个的法伦斯泰尔,建立国内移民区,创立小伊加利亚,即袖珍版的新耶路撒冷——而为了建造这一切空中楼阁,他们就不得不呼吁资产阶级发善心和慷慨解囊。——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指出材料中启蒙思想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主张的异同。(2)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空想社会主义有何局限 对此他们进一步提出怎样的主张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战期间亚非拉经济政治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交战各国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这些地区的民族工商业获得相对有利的环境,得以较快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壮大,更加强烈地要求摆脱殖民主义和本国的封建统治。列强的互相残杀,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的参战经历,使他们扩大了眼界,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十月革命还将马列主义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分子,他们开始用新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和本国的命运,寻求新的解放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列强的普遍衰弱,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这些使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与反殖民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摘编自黄正柏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这是民族独立运动席卷整个非洲大陆的时期。非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互相支持,并得到世界的同情和支持。1957~1968年的12年里,非洲诞生了32个独立国家。新型的非洲独立国家在联合国占了近1/3的席位,成为一只重要的反帝反殖民力量。——摘编自段炳麟《世界当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述两次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出现新高潮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为庆祝二十大胜利召开,学校历史社准备做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成就的宣讲,为确定关键词,历史社的同学们利用互联网,对新中国历史关键词进行了搜索,得到如下关键词汇:抗美援朝、“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扫盲运动、五四宪法、人民币、普通话、大庆精神、乒乓球外交、两弹一星、三线工程、联合国、雷锋精神、高考、义务教育、科教兴国、包产到户、经济特区、希望工程、特别行政区、三峡工程、一带一路、港珠澳大桥等。作为此次宣讲的主笔人,请从材料中提取三个关联密切的词语,并据此拟定论题,写一篇宣讲词。(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题答案】【答案】C【2题答案】【答案】C【3题答案】【答案】D【4题答案】【答案】A【5题答案】【答案】D【6题答案】【答案】B【7题答案】【答案】C【8题答案】【答案】D【9题答案】【答案】C【10题答案】【答案】C【11题答案】【答案】C【12题答案】【答案】C【13题答案】【答案】A【14题答案】【答案】C【15题答案】【答案】B【16题答案】【答案】D二、非选择题【17题答案】【答案】(1)补充大事:1688年“光荣革命”。理由: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市场拓展打下基础。(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原因:位于大西洋沿岸,海外贸易条件得天独厚;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物质基础雄厚;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较早确立;较早建立充当殖民先锋特权贸易公司;大力发展海军,拥有欧洲首屈一指的强大海军,为海外殖民扩张提供了军事上的保障;重视科技,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海外殖民地移民多,便于守护殖民地。(答出四点即可)【18题答案】【答案】(1)异:启蒙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或主张社会公正)。同:都主张平等,追求理想社会。(2)局限: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或依靠资产阶级)和正确有效的途径(或幻想通过试验的方法,削弱阶级斗争)。主张:肯定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或强调暴力革命);宣告了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19题答案】【答案】(1)时代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以不同的方式,促进了被压迫民族的新觉醒;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任答三点即可)(2)特点:波及范围广;非洲各国互相支持;得到世界的同情和支持;推动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的解体(任答三点即可)【20题答案】【答案】例文:新中国工业化之路。关键词:“一五”计划、大庆精神、三线工程。新中国建立后,有鉴于旧中国工业落后,尤其是重工业落后而国力不振,长期被帝国主义侵略的教训,决心集中力量搞好工业建设,完成国家工业化,为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工业强国而奋斗。新中国的工业建设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自力更生建立起来的。在新中国完成国民经济复苏后,根据苏联经验,以计划经济,国家主导的模式发展工业,一定程度优先发展重工业。经过1953年到1957年的“一五”计划,具备了生产机床、飞机、汽车的能力,为国家的进一步工业化打下基础。由于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资金缺少,中国工人阶级以主人翁意识,充分克服困难,以巨大的牺牲精神支撑着工业建设,在工业化道路上,出现了以大庆油田为代表的成就,也涌现出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大庆精神,鼓励着中国的工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由于冷战时期恶劣的国际形势,中国开始三线建设,把重要的工厂搬迁到西部地区,在西部山区开展三线建设。这一举措不但为中国国防安全提供了保证,更是推动了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减少了中国工业发展区域间的不均衡现象。无数党员、工程师、工人在西部地区的奋斗,更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史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