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研究物质的方法和程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第2课时—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学生已经学习了钠及其化合物,初步掌握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方法。如何让学生明确研究物质的步骤,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探究意识,同时掌握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从四个维度设计研究物质性质的流程。方法 流程 能力 素养观察法 氯气的物理性质 培养观察能力 发展安全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比较法 氯气的性质预测 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增强探索未知 崇尚真理的能力实验法 观察法 实验验证氯气的性质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合作探究能力 分析能力 发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比较法 分类法 总结氯气的性质 培养信息处理 归纳总结能力 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整个课时教学以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学习为载体,将“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的教学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充分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在具体实例中的应用,增强学生探索未知 崇尚真理的意思。二、【教学分析】1. 教材分析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之前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等研究方法学习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气体、金属、酸碱盐等物质。但是,初中化学并没有强调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没有强调如何用系统的方法去研究和掌握一种物质的性质。本节课的内容就通过应用金属钠和氯气这两个例子,系统性的介绍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同时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因此学习氯气并研究氯气的性质也是非常重要的。本节内容以研究氯气的性质为主线,把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贯穿其中,使学生体验应该怎样更科学、更合理的运用所学的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去研究一种或者是一类物质的性质,为后面的学习元素的转化做好准备。2. 学情分析在上本节课之前,他们已经掌握了初中化学的相关知识,但是给学生上课的初中化学老师的授课方式不同,再加上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说老师在本节课前或者是上节课有剩余时间的时候,可以先对班级里的学生做一些调查或访谈,了解他们目前掌握的知识水平,再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在进行实验探究活动的时候,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在实验探究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对比、归纳等能力。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的知识能力储备如下:(1)知识储备:初中所学部分气体的性质、化学方程式等。(2)能力储备:初步掌握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等。三、【课前准备】电脑多媒体课件、实验视频、实验用品(氯气、氢气、铁丝、铜丝、紫色石蕊试液、硝酸银溶液、集气瓶、坩埚钳、火柴、试管、水槽、铁架台等)等。四、【教学及评价目标】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1)通过运用观察法来观察氯气,了解氯气的主要物理性质。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1)通过学习氯气的化学性质,能够利用氯气的化学性质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生活用品的原理。(漂白粉、84消毒液等)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1)学生在上节课初步学会四种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通过这四种方法去建立研究物质的性质的基本程序的认知结构,以氯气为例,系统性的学习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按照研究物质的基本程序来研究氯气的性质,体验怎样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5.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1)通过对氯气的性质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五、【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去研究物质的性质。2. 教学难点:(1)含氯化合物(漂白粉)的制取、漂白原理和失效原因。(2)液氯、氯水成分的区分。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 引入新知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研究物质的四种基本方法。 学生听讲 回顾旧知,并检验上节课学生听课情况。接着用金属钠作为例子,回顾如何用这四种基本方法来研究钠的性质。 学生回忆,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回顾旧知,并检验上节课学生听课情况。过渡环节 最后总结出研究物质性质的四步程序,以氯气为例,运用这四步程序来研究氯气的性质。 学生听讲 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让学生初步形成运用程序研究物质性质的认知模型。探究氯气物理性质 第一步程序1:播放生活中氯气泄漏的视频/ 氯气溶于水的相关视频,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现象,总结结论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氯气的性质(溶解性) 由于氯气有剧毒,所以与氯气有关的实验不建议在课堂上完成,因此为了能探究氯气的性质,只能通过查阅课本知识和观看视频来代替实验操作。第一步程序2:阅读课本内容,总结出氯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表格。探究氯气 化学性质 第二步程序:以与氯气相似的非金属单质气体氧气为例,去预测氯气的化学性质。 学生听讲,并与老师互动 氧气是初中最开始学习的物质,也是他们最熟悉的物质,通过氧气的性质去预测氯气的性质,有助于他们预测。第三步程序:根据第二步的预测,我们预测氯气可以与金属反应(钠、铁、铜),可以和非金属反应(氢气)。并通过实验验证预测。 学生观看实验视频,并记录现象 同样,实验相对危险,没办法让他们动手操作或者老师在教室里演示,所以用视频的方式代替。第四步程序:总结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让同学们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 学生回答并书写反应方程式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同时也便于他们掌握知识点。程序的应用与巩固:久置氯水后发现氯水褪色,预测氯气可以与水反应。 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提出猜想 引导他们继续对氯气的其他性质进行探究。程序的应用与巩固:接着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并记录现象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提出问题: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物会是什么?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设计。 学生猜测并设计实验 对鉴定的相关知识的巩固,同时培养他们设计实验的能力。接下来验证,得到第一个生成物:HCl。接着老师告诉他们生成的另一个物质,并尝试让学生书写反应方程式。 学生听讲并书写反应方程式 便于他们掌握这个化学方程式。探究氯气 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对比氯气/氯水/久制氯水的成分、所属类别、颜色、性质。 学生分组讨论的到结论 培养学生分析总结能力。探究含氯化合物的性质 提出问题:阅读材料身边的化学《含氯化合物的漂白作用与消毒作用》探究84及漂白粉的制备、消毒漂白原理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氯气与碱的反应及84、漂白粉的制备、成分、失效原理 引导探究氯气与碱的反应,并于实际生活相联系。新课讲授 解决问题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并听讲 课后巩固环节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试讲,发现用时是超时了,有一部分原因是探究氯气和水反应的时候重复实验浪费了些时间,导致后面讲漂白性的时候超时了。因此以后授课可以把漂白性的内容放入习题课中讲解,这部分内容书本没有很重点强调,但是考试又会考到这一点,这部分知识的巩固基本以习题为主,所以可以放入习题课中,课堂内容相对来讲较为紧凑,之后设计的时候可以思考一种方式巧妙的把知识点串起来记忆省下时间让学生缓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