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水的三态变化 18 水蒸气凝结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水的三态变化 18 水蒸气凝结 教案

资源简介

18.《水蒸气凝结》教案
一、教材分析
《水蒸气的凝结》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水的三态变化》单元的第三课时。本单元围绕水的三态变化展开,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认识水在自然界中的不同状态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小水珠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如盛有热水的杯盖内壁出现小水珠、冬天窗户玻璃上的水珠等,引发学生对小水珠形成原因的思考和探究。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通过呈现一系列生活中出现小水珠的场景,引导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猜测小水珠形成的原因,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第二部分探索,安排了小水珠形成的对比实验,让学生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究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会凝结成小水珠,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数据的能力;第三部分研讨,在学生经历探索活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更多小水珠形成的现象,并尝试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汽车车窗内出现白雾影响视线该如何解决等,使学生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探究能力,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了基本了解,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凝结现象并不陌生,如常见的露水、烧水时壶盖上的水珠等,但大多数学生并未深入思考和研究过小水珠形成的原因,对于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缺乏深入理解。此外,虽然学生对对比实验有一定的认识,但在设计对比实验时,思维可能不够严谨,在控制变量、明确实验条件等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且学生在知识迁移运用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三、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学生能够认识凝结现象,清晰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科学思维:通过对生活中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提出关于水蒸气凝结的有价值问题,并能合理猜测小水珠形成的原因。
3.探究实践:熟练设计对比实验,准确探究小水珠的成因,提升实验操作、观察记录与分析归纳能力。
4.态度责任:在实验探究中,积极主动与他人合作,踊跃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观点;感受生活中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激发对科学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精准探究出小水珠形成的原因,即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独立设计严谨的对比实验,有效控制实验变量,准确得出实验结论。
五、教学准备
1.课件:包含生活中水蒸气凝结现象的图片、实验操作视频、相关科普动画等。
2.实验器材:每组准备相同烧杯 2 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玻璃片 2 块、热水、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镜子、冰块、湿毛巾。
3.其他:实验报告单、安全提示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播放动画短片:冬天,小朋友从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眼镜片上立刻蒙上一层 “白雾”,变得模糊不清。
教师提问:“小朋友的眼镜片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白雾’呢?这些‘白雾’是什么?”
生:空气中的水蒸气变的。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水蒸气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1.生活现象回顾:
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出现过小水珠?” 学生可能回答:秋天清晨小草上的露珠、烧水时锅盖上的水珠、冬天对着镜子哈气时、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饮料瓶外壁的水珠等。
提问:“关于这些小水珠,你们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吗?”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如 “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小水珠的形成与什么有关?” 等。
2.大胆猜想
问:请同学们大胆猜想小水珠形成的原因?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并适当引导。
生:水蒸气遇到冷的东西会变成小水珠。
板书课题:凝结
3.实验探究
(1)设计方案。
问:我们如何证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东西变成小水珠?
生:做实验验证一下。
问:这个实验用什么方法比较好呢?(对比实验)
问:对比实验的要求是什么?(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必须完全相同。)
老师给你们提供的实验材料有:两个同样的烧杯,大小形状相同的玻璃片,试管夹、火柴、酒精灯、热水、冷水等各种材料,你们能不能利用合适的实验材料让水蒸气遇上冷的物体,看看是不是也有小水珠出现。
讨论:这个对比实验应该怎么做呢?
1.实验中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分别是什么?
2.冷玻璃片和热玻璃片上产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3.小水珠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师:为了能让水蒸气和遇到的冷热条件形成比较明显的对比,我们可以利用烧杯创设一个水蒸汽较多的环境,怎么创设呢?(在烧杯里加水)
加水有什么要求吗?(相同数量)
我们需要创设水蒸汽的遇冷和遇热条件。怎么操作呢?(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冷热不同的水)
最终确定实验方案如下:
1.取两个相同的玻璃杯,放置在同一桌面,分别倒入等量的温水。
2.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用试管夹夹住其中一块玻璃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均匀加热一分钟(注意安全,防止玻璃片受热破裂)。
3.同时将两块冷热不同的玻璃片分别盖在两个玻璃杯上。
4.五分钟后,观察两块玻璃片上出现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实验注意事项强调:
1.加热玻璃片时要均匀受热,防止玻璃片破裂。
2.温水的温度不宜过高,以不冒 “白气” 为佳,避免烫伤。
3.进行对比实验时,除玻璃片温度不同外,其他相同条件要严格保持一致。
4.加热材料时,要用试管夹夹取,先预热,再均匀加热,安放时注意安全。
5.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单。若实验现象不明显,可以多做几次。
6.玻璃片容易破碎,使用时要轻拿轻放;倒取热水时要小心。
7.酒精灯使用要规范,用完后马上盖好灯帽。
学生实验与观察: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实验操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和实验记录。
相同条件 不同条件 实验现象
结论
得出结论: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是一种凝结现象。
活动二:找一找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生活实例分享: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见到的凝结现象,提问:“在生活中,你还从哪些地方见过凝结现象?”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发现。
图片展示与解释: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凝结现象的图片,如浴室镜子上的水雾、可乐瓶子上的水珠、雾天的景象等,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强化学生对凝结现象的理解。
评价:
根据评价表,评价一下自己在本课的表现。
拓展思考:
冬天时,汽车内常会出现一层白雾,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你会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助他们,不让白雾出现吗?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趣味导入实验,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迅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实验探究环节,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设计出较为合理的实验方案,并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分析实验现象和得出结论阶段,学生通过小组汇报和全班讨论,能够较好地理解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这一科学概念。在生活应用环节,学生积极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凝结现象,并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体现了知识的学以致用。
然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实验设计环节,部分学生对控制变量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强调。在小组讨论时,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未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此外,在解释生活中的凝结现象时,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现象,学生的分析还不够全面和深入。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对实验设计方法的指导,加强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和监督,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同时,在生活应用环节,可以提供更多丰富的案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和思考,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