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1张PPT)HELLO AUTUMN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蜡烛的燃烧汇报人:WPS01导入新知新课学习02课堂总结03拓展活动04目录一、导入新知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生日蛋糕的蜡烛燃烧会慢慢变短,变短的部分去哪儿了?活动一蜡烛燃烧时会发生什么变化?澄清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会变浑浊温馨提醒:二、新课学习你能根据这些材料设计实验证明蜡烛燃烧时产生了什么吗?实验安全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远离易燃物2、小心烫伤3、实验完成后,立即熄灭蜡烛4、实验材料放回原处方法指导:1、烧杯扣在燃烧的蜡烛上,烧杯内壁有什么变化?2、烧杯内涂上澄清石灰水,扣在燃烧的蜡烛上,烧杯内壁有什么变化?3、试管扣在蜡烛上,等到蜡烛完全熄灭,再把试管中的气体倒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澄清石灰水有什么变化?安全注意事项:1、远离易燃物2、小心烫伤3、实验完成后,立即熄灭蜡烛4、实验材料放回原处蜡烛燃烧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方法指导:1、烧杯扣在燃烧的蜡烛上,烧杯内壁有什么变化?3、试管扣在蜡烛上,等到蜡烛完全熄灭,再把试管中的气体倒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澄清石灰水有什么变化?实验结论:二氧化碳水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像蜡烛燃烧一样产生的新的物质呢?纸燃烧变成灰烬切开的水果变色鸡蛋壳放入醋中冒泡铁生锈生成新物质共同特点: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一般伴随着发光、发热或改变颜色等现象。活动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探究哪些问题呢?三、课堂总结四、拓展活动找一找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HELLO AUTUMN感谢聆听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物质的变化》整体教学设计一、单元主题探秘物质变形记 —— 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解码本单元以“物质的变化”为核心,引导学生像侦探一般深入探究物质变化背后的奥秘,从常见的蜡烛燃烧、铁生锈等现象入手,剖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进而了解物质变化的条件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升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知水平。二、单元情境“物质侦探社”破案行动学生化身“物质小侦探”,通过破解“蜡烛消失之谜”“铁器神秘变色案”“防锈技术失窃案”三大科学案件,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最终在“物质变化博览会”展示破案成果。课标分析核心概念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概念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学习内容 2.1物质的三态变化2.2物质的溶解和溶液2.3物质变化的特征(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学段目标 ①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解释燃烧、生锈等现象的本质②设计对比实验验证物质变化的条件(如铁生锈需水、空气)教材分析第1课 《蜡烛燃烧》 引导学生从观察蜡烛燃烧这一常见现象入手,通过实验探究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让学生发现蜡烛在燃烧时,不仅有蜡烛熔化这种形状和状态改变的物理变化,还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的化学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第2课 《铁生锈》 对比铁片在干燥/潮湿环境中的变化,理解化学变化的缓慢过程 深化探究→分析变化条件第3课 《防锈技术》 设计涂层、合金等方案阻止铁生锈 应用迁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科学观念 ①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②理解物质变化的条件与应用价值科学思维 ①通过对比实验归纳生锈条件②用“结构-性质-用途”模型解释防锈原理探究实践 ①设计蜡烛燃烧产物检测实验(石灰水变浑浊)②制作铁锈蚀对比标本态度责任 ①认识合理利用物质变化改善生活②树立环保意识(如减少金属浪费)六、学情分析1.年龄特点:五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初具,但对“新物质生成”概念理解较模糊。2.认知基础:已知冰融化、纸折叠等物理变化,但对燃烧、生锈的化学本质缺乏系统认知。3.学习难点:理解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分子重组),需通过可视化实验突破。七、学习活动设计课时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 达成方式(含跨学科融合)第1课《蜡烛燃烧》 案件1:蜡烛消失之谜 ①对比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差异。②验证燃烧产生新物质(CO ) ①实验:收集燃烧气体通入石灰水(科学+化学)②数学:记录熔化与燃烧时间折线图第2课《铁生锈》 案件2:铁器神秘变色案 ①探究铁生锈的必要条件②理解缓慢氧化概念 ①对比实验:设置干燥/潮湿/油封铁片组(科学)②语文:撰写《铁器日记》连续观察报告第3课《防锈技术》案件3:防锈技术失窃案 ①设计三种防锈方案并验证效果②理解技术对资源的保护价值 ①工程制作:涂油、刷漆、镀锌铁片对比(技术与工程)②社会调查:记录家庭防锈措施(社会实践)八、教学方法案件驱动法:以“侦探破案”情境导入,用“证据袋”(实验材料包)激发探究动机。可视化实验:(1)蜡烛燃烧:用干燥烧杯罩火焰观察水雾,石灰水检测CO 。(2)铁生锈:用氯化钙加速生锈,24小时观察颜色变化。(3)工程迭代设计:防锈方案设计→制作→测试→优化(如涂层厚度影响效果)。九、学习方法证据链构建:用实验记录单串联“猜想→证据→结论”,形成科学推理闭环。微观模型辅助:用磁片模拟分子重组(如Fe+O→FeO),化解抽象概念。家庭实验室:拓展任务“厨房中的物质变化”(如小苏打+醋产生气泡)。十、评价策略(一)单元总评价过程性评价(60%):实验操作规范度、侦探任务卡完成度终结性评价(40%):“物质变化博览会”成果展示(模型+报告)评价活动表蜡烛燃烧 实验结论 区分熔化与燃烧现象 准确描述两种变化特征铁生锈 方案设计 设置2组对比实验 控制变量(如水量、空气)提出创新加速生锈方法防锈技术 模型效果 1种方法延缓生锈 2种方法有效防锈 3种方法+经济性分析十一、分层作业设计活动1:蜡烛燃烧1、基础层区分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差异 能列举熔化(形态变)和燃烧(发光发热)现象各1例 ★②能对比描述两种变化的核心区别(是否生成新物质) ★★③能解释燃烧产生CO 的证据(石灰水变浑浊) ★★★2、提升层①分析蜡烛燃烧的能量转换 “化学能→光能+热能” ★②解释能量转换与物质变化的关系 ★★③设计实验验证燃烧产物(如收集水蒸气) ★★★3、拓展层①调查古代蜡烛制作工艺 收集1种古法工艺(如蜂蜡蜡烛) ★②对比古今蜡烛成分变化(动物脂→石蜡) ★★③分析成分变化如何影响燃烧产物(如黑烟减少) ★★★活动2:铁生锈1、基础层①列举生活中铁生锈实例 正确列举2例(如铁栅栏、水管) ★②说明生锈条件(水+空气) ★★③解释盐水加速生锈的原因 ★★★2、提升层①设计“不同金属生锈对比”实验 设计对比铁、铜、铝在潮湿环境中的变化 ★②预测金属活动性顺序(铁>铜>铝) ★★③用实验验证铝的“自我保护”特性 ★★★3、拓展层①研究铁生锈的利弊 列举1项危害和1项应用 ★②分析暖宝宝利用铁粉生锈放热的原理 ★★③提出减少铁制品废弃的环保方案 ★★★活动3:防锈技术1、基础层①识别3种防锈技术 正确命名技术(如涂漆、电镀、合金) ★②说明各技术原理(隔绝空气/水) ★★③对比涂漆与烤蓝的耐久性差异 ★★★④解释润滑油如何阻断生锈条件 ★★⑤ 设计实验对比有无润滑油时的生锈速度 ★★2、拓展层①探究轮船“牺牲阳极”法 说明“贴锌块保护船体”原理(锌比铁活泼) ★★②绘制电子转移示意图解释电化学防护 ★★③提出创新方案(如用合金替代锌块)并论证可行性 ★★★3、提升层①分析自行车链条的防锈措施 指出“涂润滑油”方法 ★②解释润滑油如何阻断生锈条件 ★★③设计实验对比有无润滑油时的生锈速度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蜡烛燃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科学六三制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课主要介绍了蜡烛燃烧的变化过程及其化学反应原理。教材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蜡烛燃烧的现象和化学反应的过程,并设计了相应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深入理解蜡烛燃烧的化学变化。二、学习目标1.了解蜡烛燃烧的变化过程,掌握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提高对物质变化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三、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实验能力,对生活中的一些化学变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蜡烛燃烧的化学变化,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四、重难点重点:理解蜡烛燃烧的化学变化过程及其原理。难点:能够准确辨认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理解蜡烛燃烧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猜谜引入:“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一个谜语,大家来猜猜看是什么。‘心细如丝,胸怀大志,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打一日常用品哦。”引导学生猜出谜底是蜡烛。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大家在哪些时候见过蜡烛燃烧呀?”邀请几位学生分享,如生日聚会点生日蜡烛许愿、停电时用蜡烛照明等场景。抛出问题:“老师注意到,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那蜡烛变短的部分去哪儿了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走进《蜡烛燃烧》的科学探究之旅。”顺势板书课题。新课学习蜡烛燃烧的现象和原理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蜡烛燃烧的现象和原理。蜡烛燃烧时,会产生火焰、发光、发热等现象。这是由于石蜡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师:那么,这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看课本上的图,尝试描述一下蜡烛燃烧的反应过程。生: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师:对!这就是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过程。2.蜡烛燃烧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请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注意安全和观察记录。(1)实验一:点燃蜡烛,观察火焰的颜色和分层现象。(2)实验二: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3)实验三:用内壁沾有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石灰水的变化。师:在实验过程中,大家要注意观察记录数据和现象,并尝试分析实验结果。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蜡烛燃烧的过程和化学反应原理。3.蜡烛燃烧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及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措施师:蜡烛燃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停电时,我们可以用蜡烛来照明;在庆祝活动时,我们可以点燃蜡烛来增添气氛。同时,我们也应该了解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比如在点燃蜡烛时,要注意安全,不要让火焰接触到易燃物品;在不需要照明时,要及时熄灭蜡烛,避免浪费能源和造成火灾危险。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蜡烛燃烧的现象和原理,以及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的方法。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同时也要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不断探索科学的奥秘。(四)习题设计1、选择题:(1)下列哪种物质是蜡烛燃烧的产物?( )A. 氧气 B. 氢气 C. 二氧化碳 D. 水(2)下列哪种现象表明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 )A. 发出白光 B. 放出热量 C.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 蜡油熔化简答题:简述蜡烛燃烧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举例说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蜡烛燃烧的化学变化。通过实验和活动的设计,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蜡烛燃烧的现象和化学反应的过程,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更加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还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练习。七、板书设计标题:21 蜡烛燃烧蜡烛燃烧的现象和原理蜡烛燃烧的现象:火焰、发光、发热等。蜡烛燃烧的原理: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蜡烛燃烧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及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措施。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实验探究环节极大激发了学生兴趣,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在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讨论中表现出较强积极性与团队协作精神,顺利达成蜡烛燃烧产生新物质这一知识目标。在生活应用环节,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现象紧密联系,提出不少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得到锻炼 。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不足。部分学生在实验设计时,对实验原理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实验步骤不够严谨,需教师多次引导;在微观层面解释化学变化本质时,虽借助多媒体动画,但仍有少数学生理解困难;小组讨论时,个别学生主导讨论,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针对这些问题,后续教学中,将强化实验原理讲解,增加实验前的预实验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原理的理解;针对微观知识,尝试结合更多生活实例,用更生动语言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在小组讨论方面,完善小组评价机制,鼓励每个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高全员参与度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 蜡烛燃烧课件.pptx 课时设计.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