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合调研测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图为新石器时代辽西小河沿文化和内蒙古中南部海生不浪文化的陶器比较图。 该图可以说明当时( )A.公共权力诞生 B.地域间文化交融C.贫富分化加剧 D.手工业技术发展2.春秋时期外交“是循着由重视道德的作用,而趋向重现实的利益;由崇尚礼、信,而趋向诈伪和计谋的轨迹发展的”。这一变化( )A.是应对时局的必然选择 B.表明外交思想日臻成熟C.体现了儒法势力的消长 D.使列国间利益冲突加剧3.隋朝时期,西域高昌国(统治中心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兴办学校,教学内容“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这些现象的出现( )A.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政权的友好交往 B.得益于中原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C.是中原文化对外来宗教传播的回应 D.加快了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进程4.北宋苏辙认为:“富民之家,取有余以贷不足。虽有倍称之息,而子本债,官不为理。偿还之日,布缕菽粟、鸡豚狗彘,百物皆售,州县晏然处曲直之断,而民自相养,盖亦足矣。”苏辙的主张( )A.促成基层市场繁荣 B.与王安石变法方针相左C.导致土地兼并严重 D.强调国家干预民间借贷5.据统计,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全国府、州县级行政单位共有1346个,明末则为1564个。与明初相比,明末各地方行政单位的编制变化不大,但明朝的人口数量从明初到明末翻了一倍还多。据此可以推断,明朝( )A.地方政府行政职能逐渐萎缩 B.高产作物传入导致人口增长C.基层治理模式更加科学高效 D.地方政府规模与人口增长相适应6.清代初年,一些学者自觉不自觉地由中学西学相通相合的看法,转向“西学中源”说,即认为西学出于中国,中国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源。“西学中源”说( )A.反映了学术思想上的天朝上国观念 B.体现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发达和进步C.开启了古代中国思想近代化的潮流 D.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7.下面是1868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图。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 )A.实业救国成效初显 B.传统商业仍具有市场的竞争优势C.传统经济的顽固性 D.清廷通过自救运动延续了其统治8.下表是1924年山西省曲沃县岁入岁出预算表(单位:元)。这一现象的出现( )岁入 岁出项目 数额 百分比 项目 数额 百分比田赋附加 10584 23.48% 内务费 14342 31.82%生息 1872 4.15% 财务费 852 1.89%斗捐 1579 3.50% 教育费 13346 29.61%各项杂捐 15217 33.76% 实业费 1648 3.66%杂款收入 15824 35.11% 行政预备金 14888 33.03%资料来源:《财字第二号:曲沃县十三年度岁入岁出预算表》,《山西公报》1924年。A.反映出经济结构较单一 B.源于地方军阀横征暴敛C.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 D.表明当地政府决策民主9.如图为1958年中法合拍的彩色故事片《风筝》海报。该片讲述了巴黎儿童与北京儿童通过一架风筝而建立起深厚友谊的故事,拍摄完成后在巴黎和北京相继上映。此番合作反映了( )A.两极对峙的政治格局受到冲击 B.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实现突破C.中国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D.意识形态对外交的桎梏被打破10.1997年,《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下发,城市低保制度在中国正式确立。截至1999年,共有531.6 万名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城乡居民得到了救助。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A.配合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B.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C.实现了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 D.践行了国家脱贫攻坚战略11.据统计,到戴克里先皇帝统治时期(284—305年),罗马正规的道路总数达372条,全长8.5万公里。除爱尔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诸国外,人们已在34个欧洲国家发现了罗马人建造的道路遗迹。材料可印证,罗马帝国( )A.各地经济联系较强 B.实行中央集权制度C.疆域囊括整个西欧 D.对外扩张愈发频繁12.10世纪时,庄园在日本遍布全国。庄园主大多为中央贵族、地方豪门和大寺院,他们委派代理人——庄官管理庄园。庄园出现之初尚须向政府交纳租税,但自9世纪中叶以后,有权势的庄园主获得“不输不入”的特权,从而使庄园摆脱了政府的财政控制。地方中、小贵族为逃避国家赋税和徭役,纷纷把自己的土地寄进给中央权贵,自己则变成庄官。这些现象的出现( )A.稳定了国家财政收入 B.减轻了农民人身控制C.削弱了中央集权体制 D.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13.法国启蒙运动分化成以伏尔泰为首的保皇主义者、以孟德斯鸠为首的议会主义者和以卢梭为首的共和主义者三个阵营。美国启蒙运动中,杰弗逊的激进主义、麦迪逊的温和论与汉密尔顿的美国式托利主义都有各自坚定的拥趸。英格兰和德意志也是如此。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启蒙思想家( )A.思想价值取向殊途而同归 B.社会理想与政治实践相结合C.内部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 D.尚未构建起系统的理论体系14.从1876年起,温和共和派开始在法国执政。温和共和派对巴黎公社社员实行大赦,宣布工会合法,并通过了一系列限定劳动时间的劳工立法等等。法国温和共和派这些举措旨在A.肯定巴黎公社的民主形式 B.杜绝保皇派的复辟C.进一步巩固民主共和体制 D.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5.下表是德国学术界域外区域研究机构一览表。这些机构的成立主要是基于( )1887年 东方语言学院在柏林大学成立1891年 “德国殖民委员会”成立1898年 德国农业、贸易和工商业殖民学校建立1900年 汉堡“航海病和热带病研究所”成立A.工业革命推动了近代文化发展 B.海外殖民地重要性的不断增长C.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6.1951年,美国政府提出:“要使喜马拉雅南麓的国家赞同并效忠于西方的民主制度。这些地方的人远离政治和民主教育,必须要让他们明白我们是关心他们的幸福安宁的。”同年,美国和尼泊尔签订了《技术合作总协定》,并向其提供援助。这主要反映了( )A.霸权主义阻碍民族自决 B.亚洲成为冷战的主阵地C.冷战思维影响国家政策 D.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二、材料题17.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由来已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时个体小农家庭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式,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颇为平等,家庭暴力受到法律的遏制。妇女由于广泛从事社会生产活动,承担徭役,其家庭地位不会低于男子多少。秦律有翔实的婚姻法,男女成婚、离婚必须报官备案,以受法律承认和保护。秦时女子有择婚拒嫁、夫死再嫁和弃夫再婚的自由,并视为良妇,不得歧视。——摘编自任树民《秦汉时期的婚姻家庭》材料二 从杨树达先生《汉代婚良礼俗考》及现存汉朝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到,汉朝的婚姻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夫多妻制;有礼法应允的聘婚制,即一夫一妻创;其他如父死要其后母、兄亡妻嫂的收继婚、同姓血缘婿、交换婚、入赀婚等,并行不悖。汉朝人在择偶标准上,“女不必贵种,要之贞好”;在婚姻选择上,有“由女子自主之者”“有夫家弃其妇者”“有妇或妇家求绝者”。据史书记载,汉初丞相陈平之妻张氏在五次守寡后嫁给陈平;平阳公主初嫁曹寿,再嫁夏侯颂、后又卫青。由此可见,在汉朝女子再嫁是不受约束、不失体面的。——摘编自徐丽君《略论秦汉婚俗的自由开放性》(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婚姻习俗的相同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代婚姻习俗进行评析。18.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侨批(闽南方言中称信为“批”)是海外华侨寄回家乡附带汇款的家书及回文。侨批盛行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70年代,目前整理约有16万件。2013年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世界记忆遗产》。材料一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经济元气大伤,危害最烈的莫过于沿海地区,大批过剩的劳动者沦为无产者。与此同时,西方开拓海外殖民地,如澳洲、美洲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人口众多、劳动力廉价的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目标,并迫使清政府在《北京条约》中承诺:“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笑(法)国船只,毫无禁阻。”在招工公所的强迫与欺骗下,华工领着一笔预付薪酬踏上了海外之旅,因为这些华工均有契约在身,故被称为契约劳工。与此相伴而生的名词还有苦力贸易、负债劳工和猪仔贸易。——摘编自朱国宏《近代中国大规模的国际迁移:1840~1949》材料二 侨批1本日报竞就,谓小吕宋华侨自演戏至今,已捐助革命军十万,又到去九百余人矣,至下等之人亦捐五元,甚然赞叹。中国人近来之爱国心大明也。——1911年10月菲律宾华侨林书晏给黄开物的批信侨批2今者,愚欲与卿相商一事最利便于卿,何也 放足是也!放足之益实有敛层,行珞免艰难也;出外舟车免畏怯也;操作得自由也。有此三利而无一害,卿何妨而不为 ———1914年菲律宾华侨黄开物给妻子林氏批信侨批3迳复者,顷代收到抗大捐款国币贰佰元,当遵命转交该校当局。先生等关怀祖国抗战人才之养成,爱国热忱殊堪钦敬!(抗大:抗日军政大学)——1939年周恩来回复泰国华侨苏君捐捐款批信侨批4近闻塘(唐)山春耕久早,农田受阻,将来早稻绝望,以致米价如此突涨猛进,各处灾民叫苦连天,饥荒来临,实吾潮之不幸也……幸得俺乡侨,募国币120万元之左右,惟该项汇至汕头商号,然后领取更为妥善。——1946年马来西亚华侨蔡得松给祖父母批信侨批5家乡自解放后,在毛主席领导下,封建势力已告清除,资产阶级经被打倒,不论交通、水利等要旨,凡属国计民生者,莫不落力改建,海外华侨多阅报章,每得佳讯,除少数顽固分子外,莫不额手称庆,跃跃思归。——1951年泰国华侨刘潮俊给父母的批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移民的特点。(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的影响。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料一:考古学家发现,玛雅人、阿兹特克人的图画象形文字,石柱、石壁、石板上的刻字图画铭文中都有反映可可的图像刻画字。史料二:1502年,哥伦布第四次远航探险来到中南美洲,据其《航海日志》记载,7月30日,西班牙船队抵达洪都拉斯北岸海外的瓜纳哈岛。在这里他们碰到一条又长又宽的独木舟,上面有二十多个桡夫和好几个像是商人或船主或酋长(家属)的男女乘客。“船舱”里放着各种东西和一大堆可可豆。史料三:图1史料四:图2 图1《战争与和平法》 (荷)格劳秀斯 著 1625年出版 图2讽刺画《愚夫的花车》 荷兰报纸刊载1637年指出材料中四则史料的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世纪中国革命具有“高山滚石”效应,革命一旦启动,越滚越急,越滚越猛,前一次的成功,会激励后一次的继续;前一次未能实现的目标,后一次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去实现,革命的诉求指数不断提升。其间代表性的国共两党的关系,也经历了20年代“党中有党”、30年代“国中有国”、40年代前期“一国两制”的阶段。20世纪中国革命显示,弱势的革命党难以完成革命建国的重任;而强势的革命党虽可以实现革命建国,但往往难以完成革命之后的政治转型。革命成功后,政治必须转入常轨,回归常态,尽快“去革命化”,建立常规制度。——摘编自王奇生《高山滚石: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阅读材料,针对王奇生教授关于中国革命的观点,谈谈你的见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见解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B2.A3.A4.B5.A6.A7.C8.B9.C10.A11.A12.C13.A14.C15.B16.C17.(1)相同:①婚姻男女都有自由、平等权力;②宽容与开放,妇女改嫁、再嫁不受歧视;③都存在一夫一妻制。(2)评析:原因:①汉代国家统一,封建经济发展,为汉代婚姻习俗多样奠定了基础。②汉代儒家思想的影响。③社会风气较开放包容。评价:反映了时代的风貌,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但是受封建伦理尊卑的影响,女子的地位仍然低下。18.(1)特点:①移民主要来自广东福建东南沿海地区;②移民数量急剧增加;③移民以契约劳工为主;④多受强迫、欺骗而移民⑤移民输出地范围广,澳洲美洲等,以东南亚为主。⑥受列强侵略的影响(2)影响:①侨批档案是民间书信,数量多,持续时间长,反映中国近代国际移民的集体记忆,为研究中国近代移民文化提供了条件:②侨批内容丰富,涉及诸多重大历史事件,深刻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变化,其为近代历史研究提供了资料:③侨批文档见证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的发展。(其他理由言之成理也可以)19.史料一,考古发掘的实物史料,史料价值极高,可用于研究可可在美洲的起源。推断:可可在美洲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古代美洲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时期,可可就已经在美洲出现。史料二,哥伦布的《航海日志》是日记,属于文献史料,虽有一定主观性,但史料价值相当高,可用于研究可可在美洲的传播与美洲商业的发展。推断:15世纪末16世纪初,可可在美洲地区产量较多,已成为重要商品之一。史料三,图1:属于文献史料,有较大的史料价值,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的出版,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也体现出荷兰国际经贸交往的频繁与出版业的发展。可推断:17世纪荷兰的国际法理论及荷兰积极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经贸往来。史料四,图2作品属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郁金香原产小亚细亚,引入西欧种植后引发“郁金香热”。《愚夫的花车》等讽刺画影射出荷兰人投机郁金香种植的疯狂程度。可推断:17世纪从“郁金香热”到“郁金香泡沫”的演变及商业投机活动的形成机理等,,反映了这一时期荷兰的政治、经贸、文化等社会生活的状况。20.示例一:我赞成王奇生教授的观点,20世纪中国革命具有“高山滚石”效应,近代中国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党独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关联、递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相关史实:①20世纪初,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专制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体制。但是革命成果被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篡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②20年代,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共同领导了国民革命,通过北伐战争基本结束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在华统治。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国民革命失败,国民党建立起一党专政独裁统治。③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开始独立领导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通过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逐渐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终于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建立新中国。综上所述,三次革命在革命任务完成上具有关联、递进关系,后一次革命在前一次革命的基础上推进,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先进中国人从失败中不断吸取教训,探索救国救民方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示例二:针对王奇生先生关于国共两党的关系论述,我的见解:近代国共两党关系复杂,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相关史实:①20世纪20年代“党中有党”,指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两党合作并发动国民革命(或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②30年代“国中有国”指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华民国内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共两党对峙。结合“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史实进行论证:国共对峙为日本局部侵华提供有利时机。③40年代前期“一国两制”指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中央政府,中共成立陕甘宁边区,共同抗日。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解放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内战,蒋介石败退台湾。最后总结,近代国共两党关系复杂,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其关系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各党派放下成见、携手并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