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3张PPT)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 短文两篇苏 轼记承天寺夜游生活中的每一天,其实都是时空坐标系上的一个点。今天,让我们一起沿着坐标系的时间轴回溯,来到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晚的承天寺,在这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时空交汇点上,去寻找一个不普通的人——苏轼。苏轼与今天的我们隔着近一千年的时空距离,但好在我们拥有一把学习文言文的万能钥匙——知人论世,所以我们今天就借助这把钥匙,走近苏轼,走进文本。新课导入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培养文言文阅读语感。积累重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2、通过朗读、联想、品味月夜游玩的兴味,理解文章主旨。3、体悟闲人之心境,感悟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简介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雄健,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等。历史背景“乌台诗案”“乌台”即苏轼受审的御史台。据《汉书》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又称之为“乌台”。创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有不同意见,以诗文谤讪新政的罪名被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则有职无权,也没有俸禄,过了几年闲居生活。元丰六年(1083)作者在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友人张怀民亦被贬此地。在一次夜游之后,苏轼写下了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知识链接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预习检查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然后大声朗读,积累这些字词。遂( ) 寝( ) 藻( )荇( ) 柏( ) 横( )欣然起行( ) 相( )与步于中庭但少( ) 闲人suìqǐnxìngbǎizǎohéngxíngxiāngshǎo整体感知任务二:初读·读出音韵之美妙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在课本上标注易错字读音并划分节奏。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hénɡ),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合作探究任务二:再读·理解文章之大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想要,打算。窗户。睡觉共同,一起考虑,想到高兴的样子。介词,在院子里于是,就动词,享受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读懂短文大意。合作探究任务二:再读·理解文章之大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读懂短文大意。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形容水的澄澈。只是语气词,相当于“罢了”。均为水生植物。大概是交错纵横地方。清闲的人合作探究任务二:再读·理解文章之大意文言知识总结归纳古今异义:(1)相与步于中庭古义:共同,一起今义:相处(2)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合作探究任务二:再读·理解文章之大意(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今异义:文言知识总结归纳古义:只是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今义:耳朵合作探究任务二:再读·理解文章之大意文言知识总结归纳古今异义:(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这里指不热衷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6)月色入户(7)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读古义:窗(门户)户今义:住户、人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合作探究任务二:再读·理解文章之大意文言知识总结归纳一词多义:①念无与为乐者( )(1)与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动词,一起连词,和(2)者念无与为乐者( )代词,相当于“……的人”助词,表示停顿合作探究任务二:再读·理解文章之大意文言知识总结归纳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用作动词,散步。合作探究任务二:再读·理解文章之大意文言知识总结归纳特殊句式:(1)盖竹柏影也:(2)解衣欲睡:(3)相与步于中庭:(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判断句。“……也”表判断。省略句。 省略了主语“余”,应为“(余)解衣欲睡”省略句、倒装句。省略主语“我们”;状语后置,即“相与于中庭步”。倒装句。定语后置,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合作探究任务三:欣赏月色·体会感情根据表达方式,给课文划分层次。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抒情记叙描写庭院月色赏月经过赏月感慨合作探究任务三:欣赏月色·体会感情东坡为何独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什么?资料助读:张怀民,苏轼的朋友。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郁郁寡欢之情。合作探究任务三:欣赏月色·体会感情苏轼那天晚上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愉悦,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感受到。沉醉,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感受到。悠闲,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不胜感慨中可以感受到。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中的知音难求中感受到。合作探究任务三:欣赏月色·体会感情苏轼看到了怎样的月夜景色?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皎洁空灵,清澈透明树影:纵横交错,疏影摇曳意境: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合作探究任务三:欣赏月色·体会感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三句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请作简要赏析。这短短的三句话,是描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句中没有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暗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着的藻和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水月莫辨,营造出一种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见其静,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的皎洁。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二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表现了作者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合作探究任务三:欣赏月色·体会感情孤独是一种很折磨人的情绪,在这篇课文中东坡究竟有没有流露出孤独的情绪 如果有的话,你是如何捕捉到的 从夜游的原因看:有面对明月,“无与为乐”的孤独。从夜游的地点看:承天寺,佛门之地,有一丝孤独之感。从夜游的同伴看:“闲人”东坡和张怀民,两个被贬的失意官员。从夜游的内容看:月光虽美似乎也有一丝清冷之意。合作探究任务三:欣赏月色·体会感情面对孤寂的人生境遇,那天晚上东坡的心境如何 请结合文末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说一说。《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合作探究任务三:欣赏月色·体会感情结合背景资料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元丰二年七月,苏轼遭遇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合作探究任务三:欣赏月色·体会感情试比较一下《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美景的欣喜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拓展延伸中国历史上还有像苏轼这样的“闲人”吗?请你例举一二。1.陶渊明:鲁迅曾说,“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可见陶渊明的声名之高。而为“大隐”,自是世事无牵挂,悠闲自在人。他自称五柳先生,年仅四十归隐田园,从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起了隐居生活,直至终老,堪称古代第一闲人。2.李白:李白没有参加过科举,一生也只做过几年的官,大部分时间在游山玩水、交朋结友。同时,也到处自荐,颇有跑官之嫌。他有两个号,一曰“青莲居士”,一曰“谪仙人”,均有出世之意。他一辈子都在东奔西跑,可以说,他是忙人中最闲的人,又是闲人中最忙的人。课堂小结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丽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颗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课堂检测1.下列加色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xīng) 遂至承天寺(suì)B.藻、荇交横(zǎo)(xìng)C.亦未寝(qǐn) 竹柏影也(bó)D.念无与为乐者(yù)B【解析】A中“欣”读“xīn”,C中“柏”读“bǎi”,D中“与”读“yǔ”课堂检测2.下列各句中加色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解衣欲睡(想要) 欣然起行(高兴、快乐的样子)B.念无与为乐者(想念) 寻张怀民(寻找)C.怀民亦未寝(睡) 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D.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 但少闲人(只是)【解析】“念”是“考虑、想到”的意思。B课堂检测3.下列对《记承天寺夜游》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此文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他贬官黄州时期。B.文中作者自称“闲人”,仅仅是为了表达内心的自得与庆幸,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美的月色。C.此文中,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具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D.最后三句是借景抒情,寥寥数语,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B【解析】B项,文中作者自称“闲人”,除了表达内心的自得与庆幸,也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有自嘲之意。课堂检测5.下面各项中对文章思想感情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作者深夜未眠,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去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从中流露了作者被贬之后的抑郁、悲苦的心境。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中的“闲人”意指清闲之人,表明自己被贬之后没有公务缠身的轻松快活,再现了作者内心的坦然。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错,盖竹柏影也”这句写景之句无一“月”字,却似处处写月,这种写法,其实也暗含着作者内心那幽言难说的情感——或被贬的悲凉,或赏月的欣喜,或人生的感慨,或漫步的悠闲。D.作者被贬黄州,内心苦闷、孤寂,但通过本文还能体会到其轻松愉快,可见其内心的达观与积极的情怀。【解析】“闲人”并非指没有公务缠身的轻松快活,而是含有一种微妙复杂的情感。B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叙事绘景抒情赏月缘由庭中月景人生感慨闲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对生活的热爱, 乐观豁达课后思考·探究·积累一、朗读并背诵课文。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这两篇短文在行文风格上有很大不同。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课后思考·探究·积累二、《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课后思考·探究·积累三、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课后思考·探究·积累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共:共同。交:交相。俱:都。入:耸入。见:看见。将:将要。乱:纷乱。欲:将要。 竞:争相,争着。·········词语的妙处:共,“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共”与“未复”,前后呼应,形成对比。既彰显古人的雅量深致,也感叹今人的粗陋无文,隐含自矜自得之意,犹言自己不仅能方驾康乐,直可追比古人。交,岩壁五色斑斓,交有目眩神迷之意。俱,竹树青翠欲滴,“俱”则现终年常绿之色。入、见,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将、欲,赋景物以动态,动中自然有静。乱、竞,极写动态,打破清晨傍晚的宁静,使得景物极具生命力。课后思考·探究·积累五、从两篇短文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示例: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是天地间最动人的画卷。晨光初露时,远山还浸在薄纱似的雾里,青灰色的山脊若隐若现,像未干的水墨画。等朝阳从东山坳里探出头,金辉突然泼进林间,叶尖的露珠应声亮起来,颗颗都像坠在草叶上的星子。雾渐渐散了,才看清那山的真容——有的峰峦绿得发翠,像被雨水洗过的翡翠;有的青得发蓝,似浸在溪水里的青石。层叠的山影一直铺向天边,与云气相接,分不清哪是山的尽头,哪是云的起点。山脚下的水潭静得像块玉,阳光落进去,碎成点点金斑。偶有游鱼甩尾,“扑通”一声,便漾开一圈圈涟漪,把水底的青石也晃得灵动起来。两岸的石壁更奇,晨光里泛着青褐,夕阳下又染着赭红,有时还映着草木的绿意,五色交错,像谁在崖上泼了满缸颜料。晨昏之外,四季各有其趣。春到山间,野樱与山桃争着绽放,红的如燃,白的似雪,风过处,落英沾衣,连空气里都飘着甜香。夏日常有浓荫蔽日,山涧里的泉流奔涌不息,“哗哗”声穿林而过,掬一捧泉水,凉意直透心脾。秋来则层林尽染,枫叶漫山红透,与橙黄的银杏相衬,远远望去,像给山披了件斑斓的锦袍。冬雪落时,千峰俱白,唯有松竹顶着积雪,翠色更显分明,在寂静里透着勃勃生机。林间从不缺声响。猿啼自深谷传来,清越如笛;群鸟在枝头呼朋引伴,鸣声或清脆如铃,或婉转似歌。傍晚时分,蝉鸣渐歇,泉声却更显清亮,与山风拂过松梢的“簌簌”声相和,成了天地间最自然的乐章。自谢灵运以来,多少人奔波于俗务,能静心赏此山川之妙的,实在不多。而这山光水色,却从不在意,只自顾自地流转生息,把晨昏四季的美,都酿成了醉人的酒。课后思考·探究·积累五、从两篇短文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示例: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的秋夜,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刚贬到黄州的这些日子,总有些睡不着。窗外的月光不知何时漫了进来,像一层薄纱,轻轻搭在床沿上。索性披了件外衣起身。庭院里静悄悄的,只有月光淌在地上,白得晃眼。这样的月色,该和谁说说呢?脑子里忽然跳出怀民的名字——他也住在这承天寺里,想必也没睡。踩着石板路往他住处去,鞋底碾过落叶,发出细碎的声响。寺里的老槐树影影绰绰,枝桠在月光里晃,像谁在半空伸着手指。到了窗下,果然见里面还亮着灯。我敲了敲木窗,“怀民?”里头传来窸窣声,随即门开了。怀民披着和我相似的外衣,眼里带着惺忪,见是我,反倒笑了:“就知道你会来。这月光,熬不住人。”我们并肩往庭院深处走。没几步,就见一片空地上,月光铺得满满当当,像刚下过一场薄薄的雪,又像谁把一缸清水泼在了地上,亮得能照见人影。脚边的草叶上,露珠被月光映得晶亮,像撒了把碎银。“你看。”怀民指着不远处,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廊下的竹柏,影子斜斜地铺在地上,枝枝叶叶交缠,竟像水里的藻荇在轻轻摇晃。风一吹,影子也跟着动,恍惚间真以为脚下是一汪活水,那些竹柏的影子是活的,在水里慢慢游。我们站着没说话,就听风穿过竹林的声音,沙沙的,像谁在远处翻书。过了会儿,怀民叹道:“这样的月色,哪里没有呢?竹柏,寻常巷陌也能见到。”我点点头。是啊,夜夜有月,处处有竹柏,可像我们这样,能撇开俗事,站在这儿静静看一整晚的,又有几个?从前总忙着案牍,忙着赶路,倒忘了天地间还有这样的闲趣。月光渐渐移了位置,把我们的影子拉得老长。怀民搓了搓手:“天凉了,回去吧。”转身时,见竹柏的影子还在地上漾着,像谁留下的一汪清梦。谢谢聆听谢谢观赏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0.2《记承天寺夜游》视频朗读.mp4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朗读(干音版)-【课文朗读】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朗读音频(统编版).mp3 乌台诗案.mp4 第12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