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长沙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南省长沙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15世纪时,在尼德兰、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某些地区流行分成制。部分富裕农民本人参加劳动的同时雇用长工或短工,还提供部分生产资料,封建领主提供土地和另一部分生产资料,双方订立长期契约并按比例分配收成。这反映出欧洲经济发展的趋势是(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 B.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进入市场
C.封建领主直接参与生产管理 D.逐渐采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
2.唐中叶韩愈率先提出“道统”说,其中所讲的上古时期的圣人包括伏羲、尧、舜、汤、文王、武王、周公等。从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到南宋朱熹、陆九渊等理学家,无不倡扬“道统”说。唐宋儒学家提倡“道统”说旨在( )
A.扭转受北方少数民族侵扰的局面 B.巩固儒学在中华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C.倡导士人传承上古圣王优秀传统 D.抵制佛教和道教对儒家思想的渗透
3.位于河南中部的舞阳贾湖遗址是一处距今9000—7500年的原始村落遗址,遗址中出土了多件石器、陶器、骨器,其中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能够吹奏的笛子。结合图文材料可以得出,该遗址的考古发现( )
①说明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状况②证明原始农业得到初步发展
③印证当时出现了成熟的文字④反映先民已有精神生活追求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有学者认为,夏、商时期的中国并没有完全形成明显的国家结构,周朝才真正具备国家形式的特征。周朝统治者对夏、商以来的氏族组织和血缘关系纽带进行了重大改造,变氏族为宗族,扩“亲亲”“长长”至“尊尊”“贵贵”,建立起了一种政治等级体系。由此可知,周朝( )
A.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B.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C.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D.官僚体制取代了贵族继承的传统
5.1944年,毛泽东指出,“司法也要大家动手,不能只靠问案子的推事、裁判员。”此后,各根据地提起诉讼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也不拘泥于固定的地点。这一做法( )
A.促进了法律制度的完善 B.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
C.普及了边区的法律常识 D.削弱了司法机关的权威性
6.《隋书·突厥传》载突厥“无文字,刻木为契”,但近代以来却在蒙古高原发现了不少古突厥文石碑,其中最重要的两块大碑《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都是用突厥文和汉文双语刻成。这说明( )
A.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B.通过考古研究能还原历史的真相
C.考古发现拓展了人们的历史认识 D.《隋书》的使用需注意作者立场
7.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年老就可退休,殷以70岁为上限,退休的官员可享受一半俸禄,但是大多官员没有按时退休,退休制度执行非常不力。这主要是因为( )
A.南方开发初见成效 B.士族门阀制度兴盛
C.民族往来日益活跃 D.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8.有学者在谈及中古西欧时讲道,“封土之中,应有尽有”,“农民间有无相通”,故可与外界不相往来而不虞生活之无资。这反映了中古西欧( )
A.农奴生活富足惬意 B.专制王权不断强化
C.城市最终赢得独立 D.庄园经济自给自足
9.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二月十九日,李鸿章督办的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招商局现有轮船3艘,每月运漕2次,每次装米3万余石”“江浙两省已经答应拨给轮局漕粮20万石,尚有10余万石的运输能力可资利用”。 由此表明,轮船招商局( )
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 B.官督商办的模式有利于其发展
C.扭转西欧列强对漕运进行垄断 D.为淮军镇压太平军提供了支持
10.新罗设立执事省,推行府兵制,推行土地国有,并仿照唐朝均田制进行土地分配,还引入科举制度选拔官员。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国家治理体系 B.推动文化教育发展 C.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D.提升对外交往形象
1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创造出“中世纪”这个术语。最先将这个概念用于历史学的,是15世纪意大利史学家弗拉维奥·比昂多等。他们把西欧5世纪至15世纪的那一千年称作“中世纪”,意指古希腊罗马文明与他们所处时代两座文化高峰之间的“中间年代”。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中世纪在文化领域没有任何建树 B.混乱与黑暗是中世纪的代名词
C.这一认识有利于人文主义的传播 D.史学家的判断最接近历史真相
12.北京中山公园保卫和平牌坊的名称历经变化:1901年立于北京东单,名为“克林德碑”;1918年迁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改名为“公理战胜碑”;1952年在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改名为“保卫和平碑”。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 B.中国国际地位上升趋势
C.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D.西方殖民体系逐渐瓦解
13.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推动中国钢产量迅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B.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C.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D.重视和优先发展的战略
14.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序号 史实 结论
① 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召开由教士、贵族和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 王权高于教权,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② 印加帝国的统治方法包括: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编制详细的人口普查表;全国分为四大行政区,废黜地方首领世袭等 印加帝国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成功的集权主义国家
③ 查士丁尼下令编撰《罗马民法大全》 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④ 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 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阿拉伯帝国贸易范围广泛,欧亚非各洲的各类商品汇聚,巴格达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桥梁
A.① B.② C.③ D.④
15.《宋刑统》中明文规定:“有将物业重叠倚当典卖者(土地边界是否重叠买卖),本人、牙人、邻人并契上署名人,各计所欺入已钱数,并准盗论。不受钱减三等,仍征钱还被欺主人,如业主填纳罄尽不足者,勒同署契牙保、邻人等,共同填赔,其物业归初倚当之主。”这一规定( )
A.旨在打击土地兼并行为 B.有利于规范土地交易行为
C.保证了农民土地所有权 D.表明契约关系已具普遍性
16.古代文学作品能反映某些历史信息,但引用时需要加以辨析。下列描写存在史实错误的是( )
编号 描写
① 话说宋时有个官人,姓吾,名爱陶,本贯西和人民。爱陶原名爱鼎,因见了陶朱公致富奇书,心中喜悦。自道陶朱公即是范蠡,当年辅越灭吴,功成名就,载着西子,扁舟五湖,更名陶朱公,经营货殖,复为富人。汪商见了爱陶,以真为假。爱陶见了汪商,认假非真,举手问尊客何来。汪商道:“小子是徽商水客,向在荆州。遇了吾剥皮,断送了我万金货物。因没了本钱,跟着云游道人,学得些剑术,要图报仇。” ——天然痴叟《石点头》
② 武松道:“休得胡说!便是你使蒙汗药在里面,我也有鼻子。”店家被他发话不过,一连又筛了三碗。武松道:“肉便再把二斤来吃。”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筛了三碗酒。武松吃得口滑,只顾要吃,去身边取出些碎银子,叫道:“主人家,你且来看我银子,还你酒肉钱够么?”酒家看了道:“有余。还有些贴钱与你。”武松道:“不要你贴钱。只将酒来筛。” —摘编自施耐庵《水浒传》
③ 话说南宋自南渡以来,迁都临安,高宗皇帝建炎天于四年,改为绍兴元年。在朝有一位京营节度使,姓李名茂春,原籍浙江台州府天台县人,娶妻王氏,夫妻好善。李大人为人最慈,带兵军令不严,因此罢官回籍,在家中乐善好施,修桥补路,扶危济困,冬施棉衣,夏施汤药。 ——摘编自郭小亭《济公全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政府对与其进行朝贡贸易的国家采取“厚往而薄来”的态度,会回赠其相当于贡品价值好几倍甚至数十倍的礼物,以物质利益吸引外国使者继续来明朝朝贡,以彰显明王朝的国威浩大。随着朝贡的国家越来越多,明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于是,明政府又对贡使入朝的时间、地点、贡品数量等进行了限制,一度还实施“勘合”制度,即凡外国贡舶入境,必须持有明朝廷颁发的“勘合”凭证,方可进入指定港口进行朝贡贸易。同时,明政府还对不同国家实行不同的贡期,关系较好的琉球王国两年一贡,关系一般的安南、占城、高丽等国则三年一贡,而对日本却是十年一贡。
——摘编自蔡天新、黄花《明代的朝贡制度特征与海上贸易发展》
材料二 明太祖即位后,遣使诏谕各国来朝,并于洪武三年(1370年)在宁波、泉州、广州设市舶司,规定宁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而占城、暹罗西洋诸国的贸易往来则统一由广州市舶司管理,此为朝贡贸易体制初建。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朝廷放宽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对番货实行“抽分”制度,对暹罗、满刺加等国的来华货物,俱按十分之三抽;允许向私人海商征税,意味着朝贡已不再成为贸易活动的唯一渠道。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海禁后,私人海外贸易逐渐兴盛,与明朝维系朝贡关系的,也仅有安南、朝鲜等少数国家。在海外贸易政策发生重大变革的背景下,明政府对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及税收形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始与国际市场接轨。
——摘编自吴昊《朝贡与海禁:明代海外贸易政策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朝贡贸易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朝贡贸易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人口明显增长,耕地严重不足。自明中叶起,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自海外传入中国,这些作物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传入黔东北地区,促进了西南山区山地资源的开发。据统计,清顺治年间黔地耕地面积比明万历年间增加了16000项,黔地宣慰使每年进贡粮食高达三万石。据载铜仁地区当时的亚类已达二十种以上,高粱有五种之多。这些高产作物流入市场,成为酿酒的原料。高产作物还可以被加工成各种干粮以作备荒之用,或者加工成各种饲料。当然山区主要以砍伐森林来种植,乾隆年间贵州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到嘉庆年间,老虎等大型动物也成罕见。贵州是喀斯特地貌普遍发育的地区,山坡土层薄,地表土本来就容易大量流失。
——摘编自李锦伟(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的引进对西南山区的影响-以黔东北地区为例》
材料二 1867~1937年中国大米、小麦、面粉分类进出口状况(单位:市担)
项别时间 进口总量 大来进口 大来入超 小麦进出口 小麦出入超 面粉进口 面粉出入超 年均进口 年均入超
1867~1921 2.76亿 466万 461万 出口322万 出超311万 --- 1903~1914:入起204万 1915~1921:出超143万 502万 419万
1922~1937 5.20亿 1873万 1.861万 进口880万 入超828万 504万 入越475万 3250万 3168万
——摘编自徐畅《近代中国粮食进口中的阶段和影响》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快速发展。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坚持不以牺牲耕地促开发,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国家农业科研的投入比重不断提高,“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健全完善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之间的补充机制,统一协调省、市、县三级储备的吞吐,确保各地国储库和中央储备粮规模的稳定。
——摘编自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我国引进高产作物的背景,并说明对黔东北地区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7~1937年中国粮食进口呈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应对粮食安全的重要经验。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国经济
材料一 英国和世界的船舶运载量(1780-1913年)
英国 世界
帆船(千吨) 蒸汽轮船(千吨) 运载量合计(帆船当量) 帆船(千吨) 蒸汽轮船(千吨) 运载量合计(帆船当量)
1780年 1000 0 1000 3950 0 3950
1820年 2436 3 2448 5800 20 5880
1850年 3397 168 4069 11400 800 14600
1900年 2096 7208 30928 6500 22400 96100
1913年 843 11273 45935 4200 41700 171000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整理
材料二
材料三 到1914年为止,世界上很多国家银行的分支机构设在伦敦,伦敦每日成交股票金额总数在全球金融交易中占比31%以上,是当时美国纽约与日本东京成交额之和,在全球高居榜首。1850—1880年,英国自身的海外投资从两亿英镑增加到10亿英镑,1905年上升到20亿英镑,1914年达到40亿英镑,占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投资的一半。
——据蒋海玲《国际金融中心的演进研究——基于演化金融地理学视角》等整理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的经济状况进行合理解读。
参考答案
1.D
2.B
3.C
4.C
5.B
6.C
7.B
8.D
9.B
10.A
11.C
12.B
13.A
14.D
15.B
16.D
17.(1)特征:宣扬国威,政治色彩浓厚;经济上“厚往而薄来”;政府严格控制;以亲疏关系确定贡期。
(2)发展趋势:重要性日益降低,逐渐被民间贸易取代;进行朝贡贸易的国家减少。影响:减轻了明朝政府财政负担;有利于明朝海外贸易机构的改革;客观上促进了民间贸易发展;推动了海外贸易的拓展。
18.(1)背景:中国人地矛盾突出;美洲作物耐旱高产;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物种交流;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强;政府鼓励垦荒。(任答两点即可)影响: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作物品种,改变了原有的饮食结构;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言之有理即可)
(2)主要原因: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国内粮食需求大;传统小农生产,生产力低下,无法满足社会对粮食的需求;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了粮食种植和生产;西方列强迫使中国开辟通商口岸,获取关税特权,扩大粮食销售。(任答两点即可)
(3)重要经验: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耕地保护机制;促进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性;对粮食主产区加大扶持力度;构建农业产业体系;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健全粮食储备机制。(言之有理即可)
19.
经济状况: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是世界第一强国。20世纪初英国国际经济地位下降。
解读:新航路开辟后,海洋时代来临,欧洲发生商业革命,贸易和商路中心转移,英国依靠有利地理位置,发展海洋贸易,进行殖民扩张,建立广阔的殖民帝国。18世纪中后期起,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制度。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工业实力强大,是世界贸易和金融中心。然而由于过分依靠殖民地,科技创新能力相对降低,金融投资过于投往海外,降低了国内工业等投资,影响了英国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德国及其一批新兴工业国家崛起,冲击了英国的优势地位。20世纪初,英国相对衰落,地位逐渐受到新崛起的美国、德国的挑战,削弱了英国世界霸权的基础,冲击了原有的世界格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