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八年级历史(统编版)考生注意:本试卷共6页,满分60分,时间6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4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2分,计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天安门上望,城下人如海。举头红五星,共庆山河改。”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西藏和平解放 B. 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C. 恢复高考制度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志愿军出国作战期间创作而成。1993年7月,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曲作者周巍峙将珍藏多年的战歌手稿捐献给抗美援朝纪念馆。这一手稿可以作为研究抗美援朝历史的( )A 实物史料 B. 口述史料 C. 图像史料 D. 考古资料3. 土地改革后,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长26.9%。这表明土地改革( )A.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 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C.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4.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材料意在说明( )A. 我国经济结构合理 B. 我国工业基础薄弱C. 我国工业门类齐全 D. 人民生活亟待改善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遭受的最严重的挫折时期位于下图中的(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6. 下图所示历史人物共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A. 团结合作 B. 艰苦奋斗 C. 实事求是 D. 助人为乐7.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特约评论员的文章,新华社转发此文。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及《解放日报》等转了这篇文章,随即点燃了如火如荼的全国性辩论的火花。这场“全国性辩论”的主题是( )A. 党的工作中心 B. 中央领导集体 C. 真理标准问题 D. 平反冤假错案8. 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包干到户生产忙”,下联是“喜看稻菽千层浪”,横批应为( )A. “农业合作” B. “以人为本” C. “联产承包” D. “小康社会”9. 1978年以来的共和国历史,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 “一带一路”建设 B.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 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D. “三步走”战略的提出10. 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邓小平于1992年视察南方并发表谈话,其主要目的是( )A. 完成思想的拨乱反正 B. 解放人们的思想C.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 加快自贸区建设11. 中国梦是整个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梦想,是亿万人民世代相传的夙愿,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创造者。其基本内涵是( )①社会发展 ②人民幸福 ③民族振兴 ④国家富强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2. “新时代以来,党反腐败斗争的规模、力度之大,成效和影响之巨,充分体现了党反对腐败、自剜腐肉的勇气和魄力,同时也凸显了党自我革命的彻底性。”这充分体现了四个战略布局中的( )A.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 全面深化改革C. 全面依法治国 D. 全面从严治党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36分)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计36分)13.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A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国鸭绿江 图B 四川金堂县贫农分到了土地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执行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鲜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摘编自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1)1950年10月,毛泽东派遣以________(历史人物)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材料一中图A所示部队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1953年7月,朝鲜战争的作战双方在朝鲜________(地点)签署战协定,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得到保卫;B图所示情形的出现得益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________________》(法律文件),该文件规定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_______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规定的我国实行的根本政治制度。并概述该宪法的历史地位。(3)材料三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哪些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一条可行性建议。14. 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前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没有照抄教条和照搬苏联经验,采用暴力手段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是根据中国的国情,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平地消灭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摘编自刘林元《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条非暴力的社会主义革命新路》材料二: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要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紧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决断。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在人们面前展现出新的面貌。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1)依据材料一,归纳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改造的基本完成对我国社会性质的重要影响。(2)材料图反映出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文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简要说明该目标的重要作用。(3)材料三中的“走自己的道路”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找到的哪一正确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A、B处对应的指导思想。15. 回首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的艰辛岁月,既有成功,也有失误。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奋斗与成功】材料一:我国从1953年开始执行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努力,并且得到了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援助,到1957年底已经胜利地超额完成了。——摘编自中国国家统计局《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失误与挫折】材料二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粮、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许多地方城乡居民出现了浮肿病,患肝炎和妇女病的人数也在增加。由于出生率大幅度降低,死亡率显著增高。据正式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历史》【开放与富强】材料三:改革开放之初,习仲勋老书记向中央争取“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得到邓小平等老同志的大力支持。从那时候起,广东以“敢为天下先”的担当“杀出一条血路”,率先改革开放,率先创办经济特区。在大家共同努力之下,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完成了从经济相对落后农业省份到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的惊人跨越。——摘编自《黄坤明同志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讲话实录》(1)依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胜利地超额完成了”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期间我国在交通运输方面取得的两项具体成就。(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会出现三年困难时期。为了摆脱经济困难,当时中共中央制定了怎样的经济方针?(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广东率先创办的经济特区。并说明经济特区建立的意义。(4)请你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八年级历史(统编版)考生注意:本试卷共6页,满分60分,时间6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4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2分,计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D【2题答案】【答案】A【3题答案】【答案】D【4题答案】【答案】B【5题答案】【答案】D【6题答案】【答案】B【7题答案】【答案】C【8题答案】【答案】C【9题答案】【答案】B【10题答案】【答案】B【11题答案】【答案】D【12题答案】【答案】D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36分)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计36分)【13题答案】【答案】(1) ①. 彭德怀 ②. 板门店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④. 1952(2)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内涵:共享;协调。可行性建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培养农村人才;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打造农产品品牌;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等。【14题答案】【答案】(1)特点:结合国情;和平改造。重要影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变化: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要作用: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3)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导思想:A处,邓小平理论;B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5题答案】【答案】(1)原因:中共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努力;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援助。具体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等。(2)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行;严重的自然灾害等。经济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3)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意义:有利于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4)主题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成就、挫折与改革之路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