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辽宁省丹东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如图是春秋时期鲁国公室血缘世系图,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A.嫡长子继承得到维护 B.强化了对地方的统治 C.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D.同源共祖观得到发展2.公元前106年,汉武帝设置十三州部刺史,负责监察辖区内的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刺史监察地方官员可以防止其专权,而刺史无行政权又可以防止刺史干扰地方行政,实现了监察和行政的分离。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A.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 B.有助于扩大监察权力 C.保证了地方吏治清明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对于唐代三省制度有学者指出:“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职掌性质相异。就其机构的本质而言,可以说中书省代表天子,门下省代表贵族,确切地说,是代表贵族官僚……也就是说,唐代中书、门下两省制度是中国中世贵族政治最好的表现形式。”这表明该制度( )A.对皇权形成有效制约 B.深受士族制度的影响 C.使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D.提高了官员行政效率4.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他们的后裔进入中原后,对于缺漏的部族历史采取完全或部分重建的方式来建构谱系。如出自羯胡的侯景,他的祖宗谱系没有记载,汉臣王伟将侯景的族系攀附到汉人世家后代侯霸、侯瑾身上。这反映了北方族裔( )A.对华夏的民族认同 B.抛弃了本民族历史 C.完全接受儒家思想 D.旨在推动民族交融5.司马光在《十国纪年》序中记载:“方介甫(王安石)用事,呼吸成祸福,凡有施置,举天下莫能夺。高论之士,始异而终附之、面誉而背毁之、口是而心非之者,比肩是也。”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 )A.导致统治集团分裂 B.加重了人民负担 C.潜藏着失败的隐患 D.激化了社会矛盾6.清代中期,东三省、山东省的大豆、豆饼的接受地为长江三角洲地带,进而以宁波为中转地向浙江省南部及福建省进行再输出,而福建商人又将山东省、奉天省运来的大豆转运其他地区进行销售。由此可知,清代的大豆销售主要得益于( )①长途贸易的发展 ②海外贸易的繁荣 ③商人群体的推动 ④美洲白银的流入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7.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因平叛需要,地方相继产生了湘系、淮系等地方派系集团。同时旧的军队体系和财政制度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被打垮,迫使清政府转而依靠地方势力来解决叛乱,并重新实现了对全国的控制。这一现象表明清政府( )A.政治权力结构发生变动 B.有效遏制了列强的侵略C.彻底实现了军事现代化 D.统治根基已经完全瓦解8.在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新青年》的创刊词中,陈独秀明确指出,妇女问题是本杂志要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从1916年第二卷第六号起杂志开辟了“女子问题”专栏,陈独秀、胡适等人纷纷撰文抨击封建道德对女性的危害。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A.肯定妇女是革命主力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具有彻底的斗争精神 D.倡导妇女解放和文明开化9.1895-1900年,外资在华设厂达936家,而甲午战前50年间,外资在华设厂不过100多家。1895-1902年,外资在华投资企业总额为52亿美元,是1894之前50年间外资在华投资企业总额的30倍。这表明( )A.清政府积极引进外国的资本 B.列强加大对中国资本输出C.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受到限制 D.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10.五四运动遍及中国20多个省的100多个城市,参加者包括学生、工人、工商业者、市民、农民、士兵乃至部分官僚政客、军阀等,甚至日本、法国、南洋、北美、南美等地的华侨也积极响应和支持,波及面和参与者的规模前所未有。这反映了五四运动( )A.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 B.是群众爱国运动的全面胜利C.以青年知识分子为决定力量 D.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11.1940年2月到10月,边区政府开展了第一次热烈的民主大选举运动,大批为群众所爱戴的共产党员、基本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和一部分较开明的士绅当选为村政权成员,约有近30万名村代表登上民主政制的舞台。这次选举( )A.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B.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打退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D.巩固了敌后抗日民主政权12.如表是国民党重新统治上海时期上海的部分物价情况。年份 米价(元/石) 黄金价(元/十两) 美钞价(元/元)1946年 62,333 3,164,680 7,6001947年 938,333 85,000,000 149,6001948年 58,330,000 5,080,000,000 10,700,000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B.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C.以战养战破坏经济 D.国民政府滥发纸币13.如图是新中国初期的一幅宣传画,该画反映了新中国( )《土改与生产》(1950年)A.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B.农业集体化的推进 C.小农经济彻底废除 D.社会主义改造开始14.如图是1978年和2019年各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图。据此分析,促使这一时期中国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信息技术的发展 B.生产总值的提高 C.改革开放的推行 D.产业结构的优化15.到1973年底,我国已基本上完成了同美国以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建交过程,同欧洲共同体也建立了正式关系。中国同这些国家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都有良好的发展。这表明这一时期中国( )A.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外交有了重大突破 C.彻底打破美国霸权主义 D.积极开展南南合作16.2015-2019年,美国媒体“一句带过”“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数量从10篇增长至123篇,“部分提及”“一带一路”的报道数量从2篇增长至103篇,而“全文阐述”“一带一路”的报道数量增长速度最快,从12篇增长到151篇。这反映了( )A.美国媒体宣传的滞后性 B.美国赞同“一带一路”倡议C.中美关系开启了正常化 D.“一带一路”影响日益扩大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墓志是放在墓里的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以下是北魏彭城武宣王妃李氏墓志:妃讳媛华,陇西狄道县都乡和风里人……妃既善母仪,兼闲妇德,三从有问,四教无违……亡祖讳宝……亡父讳冲,司空,清渊文穆公……兄延寔,督光州诸军事、清渊县开国侯。姊长妃,适故使持节、镇北将军、相州刺史、文恭子荥阳郑道昭。……子子讷,今彭城郡王。妃陇西李氏,父休纂。——摘自《魏彭城武宣王元勰妃李媛华墓志》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迁都洛阳,并且采取其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主观动机无非是想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在客观上,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失去土地的农民能够重新和土地结合起来,承十六国破坏局面以后的北方社会经济,有了继续发展的可能,并给以后隋唐时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繁荣准备了前提;其他的改革措施,又缩短了鲜卑族人向封建化飞跃的过程,为鲜卑族和汉族的进一步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孝文帝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对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各族的融合作出了贡献,因此孝文帝不失为一位有卓见的政治家。——摘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彭城武宣王元勰妃李媛华墓志》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中国报刊的创办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而进行的,近代报刊成了先进中国人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一个工具和渠道。那些致力于倡导和推动向西方学习的洋务思想家,利用近代报刊进行宣传,发表建议,推动了中国人思想的解放。——摘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材料二 晚清之际,国家各项体制的弊端积重难返,内有各地农民起义频繁爆发,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各地学堂如雨后春笋蔚然而兴。随着各类学堂的蔚然成立,为学堂报刊创造了便利的创办平台。印刷出版技术与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使学堂报刊获得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留学生办刊群体,尤其是留日学生群体在海外积极创办刊物。晚清学堂刊物办刊地点多集中于沿海或经济发达的地区,主要以综合性刊物为主,也包括医学、水利等专业性刊物,种类丰富,规模较大,成为辅助教学、开通智识的重要工具。晚清学堂报刊小说的重要主题是爱国主义,借助学堂刊物的平台,以警醒人民、鼓舞精神、救国兴国为己任,有力地促进了民众思想的转变,为激起民族家国情感、宣传先进科学知识与自由民主观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摘编自陈欣《晚清学堂报刊小说的爱国思想及变革主题探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学堂报刊大量创办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学堂报刊大量创办的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建国初期到“七五”期间我国工业布局表时间 工业布局建国初期 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一五”(1953—1957年)期间 着重对东北工业基地进行改建和扩建,同时新建了西北地区工业基地,并积极为西南新工业基地建设创造条件。“二五”(1958—1962年)期间 重心仍是内地,沿海地区工业发展定位为适应经济增长和支援内地建设。“三五”(1966—1970年)至“四五”(1971—1975年)期间 重点进行“三线建设”。“五五”(1976—1980年)期间 东北地区发展定位是门类比较齐全、协调配套的大型重工业区。西北地区要形成一个以国防工业、机械工业为中心的工业体系,而西南地区则是较为强大的战略后方基地。1979年 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让东部沿海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六五”(1980—1985年)期间 为了满足沿海地区工业发展的原材料需求,边疆地区大力发展石油工业。“七五”(1986—1990年)期间 进一步加速东部沿海地带发展,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带的准备。——以上材料均摘自王垚《中国边疆经济70年:政策演变与发展挑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到“五五”期间我国工业布局的重点并简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到“七五”期间我国工业布局的策略。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就是一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史。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体现为: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坚守中发展真理。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推动工农武装革命,为工人谋解放,为农民谋翻身。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百折不挠,将革命进行到底。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永不叛党”“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实现“耕者有其田”。——摘编自刘斌《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表达》根据材料,任选伟大建党精神的一种内涵,运用所学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对其进行阐释。(要求: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辽宁省丹东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B A C C A D B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D A C B D17.(1)史料价值:《魏彭城武宣王元勰妃李媛华墓志》是研究北魏历史的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对研究北魏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民族交融等(或北魏孝文帝改革)具有重要价值;墓志作为实物史料可以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局限性,可能存在墓主人或其家人美化、夸大等情况,需要与其他史料进行互证。(2)意义: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缓解阶级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繁荣;客观上推动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开创了新的制度;为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18.(1)原因: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洋务运动的推动;各类学堂纷纷建立提供平台;印刷技术和交通技术的改善;爱国学生的推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开放较早。(2)意义: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启迪民智;促进思想解放;有利于激发民众爱国热情;有利于宣扬科学、民主和自由等观念。19.(1)布局重点:重点建设东北、西北和西南边疆(重点建设边疆地区),形成各具特点的工业体系和布局;建设内地(三线建设);沿海地区支援内地。意义:增强国防力量;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调整工业发展不均衡;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发展经济;推进边疆地区发展。(2)策略:重点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边疆和内地主要作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原材料和能源基地,处于附属或服务地位。20.示例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坚守中发展真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写下《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等文章,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独特规律;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团结;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胜利,归根结底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坚守与弘扬。示例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推动工农武装革命,为工人谋解放,为农民谋翻身。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组织开展工人运动,推动了一系列罢工运动的展开。针对中国革命的特点,1927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紧密团结农民阶级,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呈星火燎原之势。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获得了广大农民阶级的认可和支持,改善了农民生活;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配合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综上,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团结工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注入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