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2024(新教材)八上1.5 透镜和视觉(2) 同步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教版2024(新教材)八上1.5 透镜和视觉(2) 同步练习

资源简介

浙教版2024(新教材)八上1.5 透镜和视觉(2)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视觉形成的部位是(  )
A.巩膜 B.视网膜 C.视神经 D.视觉中枢
【答案】D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解答】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如图所示:
所以,视觉形成的过程中,视觉形成的部位是视觉中枢.
故选:D
【分析】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2.(2021七下·诸暨月考)老鹰的视觉非常灵敏,能在几千米的高空准确无误地辨别地上的动物,如蛇、田鼠等,它形成视觉的部位是(  )
A.眼睛 B.视网膜 C.大脑 D.视觉神经
【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进入眼睛,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当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的特定区域,大脑立即处理有关信息,就形成了视觉。
【解答】鹰的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大特定区域,大脑处理有关信息,形成了视觉,因此老鹰形成视觉的部位是大脑,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2025八下·宁海期末)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出现了许多如图所示的“低头族”。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损伤听觉毛细胞,使听力下降;长期玩手机可能会损伤感光细胞,使视力下降,上述两类细胞分别位于 (  )
A.外耳道、虹膜 B.鼓膜、角膜
C.耳蜗、视网膜 D.听小骨、脉络膜
【答案】C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蜗属于内耳;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
【解答】听觉细胞位于耳蜗中,感受外界的刺激,感光细胞位于视网膜上。
故答案为:C。
4.(2022七下·诸暨期中)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种眼镜的镜片可以改变(如图甲),它的改变是通过在透明的薄膜中注入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图乙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此时该人的视力缺陷和矫正时应选择的镜片是(  )
A.近视眼,镜片I B.近视眼,镜片Ⅱ
C.远视眼,镜片I D.远视眼,镜片Ⅱ
【答案】A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近视眼是晶状体过厚使得对光线的偏折能力过强导致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该佩戴凹透镜进行校正。
【解答】图可知,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时,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所以是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由图可知,镜片Ⅰ是凹透镜。
故选A。
5.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像和产生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大脑
C.视网膜、大脑 D.大脑、视网膜
【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 视网膜感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视觉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解答】 外界物体反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经过晶状体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2025八下·宁波竞赛)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而这些产品不仅会造成近视眼的高发,且存在着大量的蓝光,蓝光射入眼睛会使眼睛内的黄斑区毒素量增高,严重威胁青少年的眼睛健康。如图是一款有一种镀膜的防蓝光眼镜,蓝光射到膜的表面能够返回,佩戴这种眼镜能够保护眼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图中眼镜片是凸透镜
B.近视眼形成原因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C.蓝光照射到眼镜表面时发生反射现象,能够防止蓝光进入眼睛
D.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所以光能够在真空中传播
【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A.根据题目描述分析眼镜片的种类;
B.根据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和矫正方法判断;
C.根据题目描述分析防蓝光的原理;
D.根据对光的传播的知识判断。
【解答】A.护目镜采用厚度均匀的平光玻璃镜片制作,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经护目镜两次折射形成虚像,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眼睛看物体时成的像在视网膜上,且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晶状体太厚,或折光能力太强,导致远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面;导致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蓝色玻璃反射蓝色光;蓝光照射到眼镜表面时发生反射现象,能够防止蓝光进入眼睛,故C正确不合题意;
D.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所以光能够在真空中传播,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7.(2024·浙江)人体眼球中的晶状体相当于(  )
A.凹透镜 B.凹面镜 C.凸透镜 D.平面镜
【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的知识判断。
【解答】 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可以把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的实像,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8.(2025八下·余姚期末)对晶状体中央厚度和眼球前后径长度测量的数据,可以作为判断青少年视力问题的重要参考。下表是有关14~16周岁青少年眼球的相关数据,根据数据推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生物统计值 正常情况 同学A 同学B
晶状体中央厚度 3.5~3.9mm 3.8mm 4.1mm
眼球前后径长度 23.0~23.5mm 25mm 23.2mm
A.同学A 和同学B 都可能有近视的风险
B.同学A 和同学B 都可能有远视的风险
C.同学A 可能有近视的风险,同学B 可能有远视的风险
D.同学A可能有远视的风险,同学B 可能有近视的风险
【答案】A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根据眼球前后径长度过长或晶状体中央厚度过厚,像成在视网膜前方,都有近视的风险,结合表中数据进行分析。
【解答】眼球前后径长度过长或晶状体中央厚度过厚,都有近视的风险,由表中数据可知,同学A的眼球前后径长度过长,同学B的晶状体中央厚度过厚。两位同学都有近视的风险。
故答案为:A。
9.(2025·浙江模拟)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A.图甲中,桥的倒影形成是因为光的折射
B.图乙中,人佩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图丙中,墙上手影的形成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
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2)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3)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4)一束平行光射到粗糙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A、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A错误;
B、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凸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B错误;
C、影子的形成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C正确;
D、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但依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D错误。
故答案为:C。
10.(2025·滨江模拟)杭州沿江灯光秀是杭州标志性景观之一。如图笔直光束交相舞动,钱塘江面亦是光影盛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钱塘江水中看到灯光秀的倒影,是折射形成的虚像
B.我们看到空中红色的光束,这就是红外线
C.灯光秀笔直的光束形成的原因跟树荫下的光斑成因一致
D.取下近视眼镜,美景变模糊了,是因为成像在视网膜后面
【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2)人的眼睛看不到红外线;
(3)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4)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传播。
【解答】A、看到灯光秀的倒影,是因为光照射到水面上发生反射,再进入人的眼睛,故A错误;
B、我们看到空中红色的光束,不是红外线,是红色的光,故B错误;
C、灯光秀笔直的光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树荫下的光斑也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正确。
D、取下近视眼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则看到美景变模糊了,此时美景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面,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1.(2025九下·长兴月考)如图所示,把眼镜片放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调节光屏得到烛焰清晰的像,撤去眼镜片,像变得模糊,调节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该眼镜片(  )
A.是凸透镜,属远视眼镜 B.是凹透镜,属远视眼镜
C.是凸透镜,属近视眼镜 D.是凹透镜,属近视眼镜
【答案】D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题意“撤去眼镜片,像变得模糊,调节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可知该镜片对光线的作用,然后根据远视镜片是凸透镜,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判断。
【解答】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镜片时,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这说明该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是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2025八下·鄞州期中)小科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模拟眼睛,探究远视眼的视力矫正方法。烧瓶中的着色液体相当于玻璃体,烧瓶左侧的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右侧内壁相当于视网膜。下列光路图能正确说明远视眼矫正原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为了使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应配戴凸透镜矫正。凹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凸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A、B用是凹透镜加以矫正,B用凸透镜矫正,像正好落在了视网膜上。D用凸透镜加以矫正,像落在了视网膜后方。
【解答】远视眼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后方,为了使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提前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前移,所以应配戴会聚透镜即凸透镜,AC都用凹透镜矫正,AC不符合题意。
D虽然用凸透镜矫正,但经光线的折射,像落在了视网膜后方,没正好落在视网膜上,D不符合题意。
B用凸透镜矫正,并且经光线的折射后,像正好落在了视网膜上,B符合题意。
故选:B。
13.(2024八下·慈溪期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作为青少年要爱眼护眼,科学用眼。下列图片中符合近视矫正前后的成像情况的组合是(  )
A.① ③ B.① ④ C.② ③ D.② ④
【答案】A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根据近视眼的成像特点和矫正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图①成像在视网膜前方,表示近视眼;近视眼用凹透镜叫做,即矫正为③。
图②成像在视网膜后方,表示远视眼;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即矫正选④。
那么应该选择①和③。
所以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4.(2024七下·温州期末)雾视镜能使人眼产生“雾视”,从而刺激晶状体变薄,重新看清物体,以达到放松眼部肌肉,预防近视的效果。“雾视”原理为:戴上雾视镜后,进入眼睛的光线将聚焦在视网膜前,使人眼看不清物体。下图中能正确表示雾视镜的“雾视”原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结合题干信息选出正确答案。
【解答】AB、由图知道,图中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是发散的,故AB不符合题意;
CD、根据“戴上雾视镜后,进入眼睛的光线将聚焦在视网膜前”知道,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15.(2025八下·鄞州期末)2025年6月6日是我国第30个“爱眼日”,青少年要珍视眼睛,守护健康视力。
(1)正常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眼球中   (填结构名称)的凸度会变化。
(2)小宁是一个近视患者,他的视力缺陷能用图   (填“甲”或“乙”)来解释。
(3)小宁妈妈为他配了“角膜塑形镜” (俗称“OK镜”),它能通过改变原本厚度均匀的角膜弧度,实现视力的矫正。那么,矫正后的眼角膜应是图丙中的   (填字母)形态。
【答案】(1)晶状体
(2)乙
(3)B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晶状体的凸度改变,焦距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像距,像成在视网膜上,能看清物体。
(2)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像成在了视网膜前面,才看不清物体的。
(3)凹透镜中间薄、两边厚,具有发散光线的能力。
【解答】(1)晶状体的凸度可以调整,从而使人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2)近视眼像成在视网膜前面,可知图乙可以解释近视患者的视力缺陷。
(3)矫正后像会向右移至视网膜,说明具有发散功能,形状与凹透镜,即图中的B。
16.(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小明进行“视力的矫正”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甲)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
(1)如图(甲)中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   结构;
(2)如图(乙)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   图,其矫正做法是   图:
(3)若图中甲,取下近视眼镜,为了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在保持烛焰和透镜的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光屏____。
A.保持原位
B.靠近透镜
C.远离透镜
D.无论怎么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
【答案】(1)晶状体
(2)A;C
(3)B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在有眼镜时能成清晰的像,可看做是近视眼已矫正了,拿走后,就是近视眼的成因了,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2)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分析。
【解答】(1)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结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近视眼是由于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是A图,近视要用凹透镜来矫正,是C图。
(3)拿走眼镜后,就是近视眼的成因: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要想成清晰的像,应减小物距。
故答案为:B。
17.(2024七下·新昌期末)眼、耳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学会科学用眼、用耳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1)飞机升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图甲中   (选填序号)内外空气压力平衡。
(2)用眼过度,使得眼睛只能看清近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物体,这种疾病的成因与图乙中   (选填序号)相似,可用图乙中   (选填序号)进行矫正。
【答案】③;①;③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根据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
(2)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凸透镜矫正,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1)乘坐飞机时,乘务员往往要求乘客在飞机降落中咀嚼食物,其目的是为了使咽鼓管张开,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保护鼓膜不受到伤害。
(2)患者主要表现为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此眼睛属于近视眼;近视眼的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故形成原理与乙图相符,为了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推迟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后移,所以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
三、实验与探究题
18.(2025八下·浙江期中)近视眼究竟是怎么回事 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以下探究实验:如图甲所示,把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中间,使光屏上呈现出清晰的像。拿开眼镜,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请观察眼球结构(如图乙所示)并结合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眼球中的晶状体相当于甲实验中的   。
(2)近视眼患者不戴眼镜时,看见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    选填(“前方”或“后方”),矫正近视眼要佩戴的眼镜镜片应该是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3)拿开眼镜后,为了再次呈现出清晰的像,光屏应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答案】(1)凸透镜
(2)前方;凹透镜
(3)靠近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保护视力与用眼卫生
19.(2025九下·诸暨月考)如图甲所示是人眼的成像原理图。小金对人眼既能看清远处,又能看清近处的原因进行了研究。
(1)乙图中的光屏相当于甲图中的   (填结构名称)。
(2)小金通过查阅资料得知,人眼的视网膜到晶状体中心的距离是不变的,于是他猜测人眼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的焦距会变化。为验证猜想,小金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实验时,调节装置直至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此时像的性质是   。
②为模拟人眼成像的特点,保持步骤①的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   ,调节“F”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记录焦距、物距和像的高度。
③实验数据如表所示:物体高度H=5.0cm
实验次数 像距/cm 焦距/cm 物距/cm 像的高度/cm
1 15.0 8.0 17.1 4.4
2 15.0 10.0 30.0 2.5
3 15.0 12.0 60.0 1.3
④根据实验数据,请说明“人眼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的焦距会如何变化?”   。
【答案】视网膜;倒立缩小实像;换用其他焦距的凸透镜;在像距不变时,人看的物体越远,焦距越大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根据人眼睛的结构和成像原理解答;
(2)①比较像距和物距大小,从而确定成像的特点;
②根据人眼睛的调节方法分析解答;
④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晶状体的焦距随物体远近的变化。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乙图中的光屏用于承接所成的像,相当于眼睛的视网膜。
(2)①根据乙图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则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人的晶状体可以通过改变凸度的方式改变焦距大小,从而使物体成像清晰,则为模拟人眼成像的特点,需要:保持步骤①的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换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可模拟人眼成像的特点。
④由表格数据可知:保持像距不变,物距变大(即看远处物体)时,像变小,凸透镜焦距变大,即眼睛的晶状体需要变薄。即在像距不变时,人看的物体越远,焦距越大。
20.(2024八下·海曙期末)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制作“眼球成像模型”的活动,活动包括学习眼球结构、制作眼球成像模型、用模型模拟近视原理等环节。如图为某小组设计的眼球成像模型,该模型以牛奶箱作为眼球主体,由两层塑料薄膜包裹圆环而制成的水透镜,可以通过注射器改变水透镜的凸度。
(1)模型中的光屏模拟眼球中的   (填眼球结构名称);
(2)模型中光源采用“L”光源,主要是为了研究像的   (选填“正立倒立”或“虚像实像”)情况;
(3)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向水透镜注水模拟晶状体凸度变大,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要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源   水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若不移动光源,应在水透镜和光源之间放置   (选填“凸面镜”、“凹面镜”、“凸透镜”或“凹透镜”)。
【答案】视网膜;正立倒立;靠近;凹透镜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模型中的光屏模拟眼球中的视网膜;
(2)模型中不用点光源而采用“L”光源,可以探究像与物正立倒立的问题;
(3)向水透镜注水模拟晶状体变厚,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变强,使成像靠近晶状体;近视眼像成在视网膜前方,近视镜是凹透镜。
【解答】(1)眼睛成像在视网膜上,故模型中的光屏模拟眼球中的视网膜。
(2)模型中不用点光源而采用“L”光源,“L”光源上下不对称,故可以探究像与物正立倒立的问题
(3)向水透镜注水模拟晶状体变厚,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变强,使成像靠近晶状体,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此时可以通过将光源靠近水透镜,使成像依然在视网膜上。
[4]凹透镜具有发散功能,所以,若不移动光源,应在水透镜和光源之间放置凹透镜。
四、综合题
21.一些同学没有注意保护眼睛,导致视力下降,需要1002毫米左右的手术切口配戴眼镜。已知透镜的焦距越短,折射光的本领越大,透镜这种折射光的本领可用焦距f的倒数(焦度D)来表示,即,式中f的单位是米,D的
单位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度数就是透镜的焦度D乘以100的值。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1)-500°镜片的焦距是   。
(2)全飞秒近视手术应用了新一代近视矫正技术。如图所示,削去眼角膜上的一部分组织并从切口取出,从而使角膜相当于一个   镜,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
(3)用全飞秒近视手术矫正视力后,下列选项中,会发生改变的是____(多选,填字母)。
A.物体成像的位置
B.眼球折光系统的焦距
C.经过眼球折光系统所成像的性质
【答案】(1)0.2米
(2)凹透
(3)A;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保护视力与用眼卫生
1 / 1浙教版2024(新教材)八上1.5 透镜和视觉(2)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视觉形成的部位是(  )
A.巩膜 B.视网膜 C.视神经 D.视觉中枢
2.(2021七下·诸暨月考)老鹰的视觉非常灵敏,能在几千米的高空准确无误地辨别地上的动物,如蛇、田鼠等,它形成视觉的部位是(  )
A.眼睛 B.视网膜 C.大脑 D.视觉神经
3.(2025八下·宁海期末)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出现了许多如图所示的“低头族”。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损伤听觉毛细胞,使听力下降;长期玩手机可能会损伤感光细胞,使视力下降,上述两类细胞分别位于 (  )
A.外耳道、虹膜 B.鼓膜、角膜
C.耳蜗、视网膜 D.听小骨、脉络膜
4.(2022七下·诸暨期中)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种眼镜的镜片可以改变(如图甲),它的改变是通过在透明的薄膜中注入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图乙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此时该人的视力缺陷和矫正时应选择的镜片是(  )
A.近视眼,镜片I B.近视眼,镜片Ⅱ
C.远视眼,镜片I D.远视眼,镜片Ⅱ
5.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像和产生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大脑
C.视网膜、大脑 D.大脑、视网膜
6.(2025八下·宁波竞赛)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而这些产品不仅会造成近视眼的高发,且存在着大量的蓝光,蓝光射入眼睛会使眼睛内的黄斑区毒素量增高,严重威胁青少年的眼睛健康。如图是一款有一种镀膜的防蓝光眼镜,蓝光射到膜的表面能够返回,佩戴这种眼镜能够保护眼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图中眼镜片是凸透镜
B.近视眼形成原因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C.蓝光照射到眼镜表面时发生反射现象,能够防止蓝光进入眼睛
D.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所以光能够在真空中传播
7.(2024·浙江)人体眼球中的晶状体相当于(  )
A.凹透镜 B.凹面镜 C.凸透镜 D.平面镜
8.(2025八下·余姚期末)对晶状体中央厚度和眼球前后径长度测量的数据,可以作为判断青少年视力问题的重要参考。下表是有关14~16周岁青少年眼球的相关数据,根据数据推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生物统计值 正常情况 同学A 同学B
晶状体中央厚度 3.5~3.9mm 3.8mm 4.1mm
眼球前后径长度 23.0~23.5mm 25mm 23.2mm
A.同学A 和同学B 都可能有近视的风险
B.同学A 和同学B 都可能有远视的风险
C.同学A 可能有近视的风险,同学B 可能有远视的风险
D.同学A可能有远视的风险,同学B 可能有近视的风险
9.(2025·浙江模拟)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A.图甲中,桥的倒影形成是因为光的折射
B.图乙中,人佩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图丙中,墙上手影的形成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
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2025·滨江模拟)杭州沿江灯光秀是杭州标志性景观之一。如图笔直光束交相舞动,钱塘江面亦是光影盛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钱塘江水中看到灯光秀的倒影,是折射形成的虚像
B.我们看到空中红色的光束,这就是红外线
C.灯光秀笔直的光束形成的原因跟树荫下的光斑成因一致
D.取下近视眼镜,美景变模糊了,是因为成像在视网膜后面
11.(2025九下·长兴月考)如图所示,把眼镜片放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调节光屏得到烛焰清晰的像,撤去眼镜片,像变得模糊,调节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该眼镜片(  )
A.是凸透镜,属远视眼镜 B.是凹透镜,属远视眼镜
C.是凸透镜,属近视眼镜 D.是凹透镜,属近视眼镜
12.(2025八下·鄞州期中)小科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模拟眼睛,探究远视眼的视力矫正方法。烧瓶中的着色液体相当于玻璃体,烧瓶左侧的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右侧内壁相当于视网膜。下列光路图能正确说明远视眼矫正原理的是(  )
A. B.
C. D.
13.(2024八下·慈溪期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作为青少年要爱眼护眼,科学用眼。下列图片中符合近视矫正前后的成像情况的组合是(  )
A.① ③ B.① ④ C.② ③ D.② ④
14.(2024七下·温州期末)雾视镜能使人眼产生“雾视”,从而刺激晶状体变薄,重新看清物体,以达到放松眼部肌肉,预防近视的效果。“雾视”原理为:戴上雾视镜后,进入眼睛的光线将聚焦在视网膜前,使人眼看不清物体。下图中能正确表示雾视镜的“雾视”原理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15.(2025八下·鄞州期末)2025年6月6日是我国第30个“爱眼日”,青少年要珍视眼睛,守护健康视力。
(1)正常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眼球中   (填结构名称)的凸度会变化。
(2)小宁是一个近视患者,他的视力缺陷能用图   (填“甲”或“乙”)来解释。
(3)小宁妈妈为他配了“角膜塑形镜” (俗称“OK镜”),它能通过改变原本厚度均匀的角膜弧度,实现视力的矫正。那么,矫正后的眼角膜应是图丙中的   (填字母)形态。
16.(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小明进行“视力的矫正”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甲)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
(1)如图(甲)中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   结构;
(2)如图(乙)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   图,其矫正做法是   图:
(3)若图中甲,取下近视眼镜,为了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在保持烛焰和透镜的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光屏____。
A.保持原位
B.靠近透镜
C.远离透镜
D.无论怎么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
17.(2024七下·新昌期末)眼、耳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学会科学用眼、用耳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1)飞机升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图甲中   (选填序号)内外空气压力平衡。
(2)用眼过度,使得眼睛只能看清近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物体,这种疾病的成因与图乙中   (选填序号)相似,可用图乙中   (选填序号)进行矫正。
三、实验与探究题
18.(2025八下·浙江期中)近视眼究竟是怎么回事 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以下探究实验:如图甲所示,把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中间,使光屏上呈现出清晰的像。拿开眼镜,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请观察眼球结构(如图乙所示)并结合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眼球中的晶状体相当于甲实验中的   。
(2)近视眼患者不戴眼镜时,看见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    选填(“前方”或“后方”),矫正近视眼要佩戴的眼镜镜片应该是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3)拿开眼镜后,为了再次呈现出清晰的像,光屏应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19.(2025九下·诸暨月考)如图甲所示是人眼的成像原理图。小金对人眼既能看清远处,又能看清近处的原因进行了研究。
(1)乙图中的光屏相当于甲图中的   (填结构名称)。
(2)小金通过查阅资料得知,人眼的视网膜到晶状体中心的距离是不变的,于是他猜测人眼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的焦距会变化。为验证猜想,小金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实验时,调节装置直至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此时像的性质是   。
②为模拟人眼成像的特点,保持步骤①的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   ,调节“F”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记录焦距、物距和像的高度。
③实验数据如表所示:物体高度H=5.0cm
实验次数 像距/cm 焦距/cm 物距/cm 像的高度/cm
1 15.0 8.0 17.1 4.4
2 15.0 10.0 30.0 2.5
3 15.0 12.0 60.0 1.3
④根据实验数据,请说明“人眼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的焦距会如何变化?”   。
20.(2024八下·海曙期末)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制作“眼球成像模型”的活动,活动包括学习眼球结构、制作眼球成像模型、用模型模拟近视原理等环节。如图为某小组设计的眼球成像模型,该模型以牛奶箱作为眼球主体,由两层塑料薄膜包裹圆环而制成的水透镜,可以通过注射器改变水透镜的凸度。
(1)模型中的光屏模拟眼球中的   (填眼球结构名称);
(2)模型中光源采用“L”光源,主要是为了研究像的   (选填“正立倒立”或“虚像实像”)情况;
(3)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向水透镜注水模拟晶状体凸度变大,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要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源   水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若不移动光源,应在水透镜和光源之间放置   (选填“凸面镜”、“凹面镜”、“凸透镜”或“凹透镜”)。
四、综合题
21.一些同学没有注意保护眼睛,导致视力下降,需要1002毫米左右的手术切口配戴眼镜。已知透镜的焦距越短,折射光的本领越大,透镜这种折射光的本领可用焦距f的倒数(焦度D)来表示,即,式中f的单位是米,D的
单位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度数就是透镜的焦度D乘以100的值。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1)-500°镜片的焦距是   。
(2)全飞秒近视手术应用了新一代近视矫正技术。如图所示,削去眼角膜上的一部分组织并从切口取出,从而使角膜相当于一个   镜,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
(3)用全飞秒近视手术矫正视力后,下列选项中,会发生改变的是____(多选,填字母)。
A.物体成像的位置
B.眼球折光系统的焦距
C.经过眼球折光系统所成像的性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解答】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如图所示:
所以,视觉形成的过程中,视觉形成的部位是视觉中枢.
故选:D
【分析】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2.【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进入眼睛,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当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的特定区域,大脑立即处理有关信息,就形成了视觉。
【解答】鹰的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大特定区域,大脑处理有关信息,形成了视觉,因此老鹰形成视觉的部位是大脑,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答案】C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蜗属于内耳;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
【解答】听觉细胞位于耳蜗中,感受外界的刺激,感光细胞位于视网膜上。
故答案为:C。
4.【答案】A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近视眼是晶状体过厚使得对光线的偏折能力过强导致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该佩戴凹透镜进行校正。
【解答】图可知,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时,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所以是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由图可知,镜片Ⅰ是凹透镜。
故选A。
5.【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 视网膜感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视觉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解答】 外界物体反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经过晶状体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A.根据题目描述分析眼镜片的种类;
B.根据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和矫正方法判断;
C.根据题目描述分析防蓝光的原理;
D.根据对光的传播的知识判断。
【解答】A.护目镜采用厚度均匀的平光玻璃镜片制作,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经护目镜两次折射形成虚像,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眼睛看物体时成的像在视网膜上,且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晶状体太厚,或折光能力太强,导致远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面;导致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蓝色玻璃反射蓝色光;蓝光照射到眼镜表面时发生反射现象,能够防止蓝光进入眼睛,故C正确不合题意;
D.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所以光能够在真空中传播,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7.【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的知识判断。
【解答】 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可以把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的实像,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8.【答案】A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根据眼球前后径长度过长或晶状体中央厚度过厚,像成在视网膜前方,都有近视的风险,结合表中数据进行分析。
【解答】眼球前后径长度过长或晶状体中央厚度过厚,都有近视的风险,由表中数据可知,同学A的眼球前后径长度过长,同学B的晶状体中央厚度过厚。两位同学都有近视的风险。
故答案为:A。
9.【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2)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3)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4)一束平行光射到粗糙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A、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A错误;
B、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凸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B错误;
C、影子的形成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C正确;
D、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但依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D错误。
故答案为:C。
10.【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2)人的眼睛看不到红外线;
(3)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4)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传播。
【解答】A、看到灯光秀的倒影,是因为光照射到水面上发生反射,再进入人的眼睛,故A错误;
B、我们看到空中红色的光束,不是红外线,是红色的光,故B错误;
C、灯光秀笔直的光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树荫下的光斑也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正确。
D、取下近视眼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则看到美景变模糊了,此时美景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面,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1.【答案】D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题意“撤去眼镜片,像变得模糊,调节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可知该镜片对光线的作用,然后根据远视镜片是凸透镜,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判断。
【解答】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镜片时,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这说明该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是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答案】B
【知识点】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为了使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应配戴凸透镜矫正。凹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凸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A、B用是凹透镜加以矫正,B用凸透镜矫正,像正好落在了视网膜上。D用凸透镜加以矫正,像落在了视网膜后方。
【解答】远视眼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后方,为了使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提前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前移,所以应配戴会聚透镜即凸透镜,AC都用凹透镜矫正,AC不符合题意。
D虽然用凸透镜矫正,但经光线的折射,像落在了视网膜后方,没正好落在视网膜上,D不符合题意。
B用凸透镜矫正,并且经光线的折射后,像正好落在了视网膜上,B符合题意。
故选:B。
13.【答案】A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根据近视眼的成像特点和矫正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图①成像在视网膜前方,表示近视眼;近视眼用凹透镜叫做,即矫正为③。
图②成像在视网膜后方,表示远视眼;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即矫正选④。
那么应该选择①和③。
所以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4.【答案】C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结合题干信息选出正确答案。
【解答】AB、由图知道,图中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是发散的,故AB不符合题意;
CD、根据“戴上雾视镜后,进入眼睛的光线将聚焦在视网膜前”知道,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答案】(1)晶状体
(2)乙
(3)B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晶状体的凸度改变,焦距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像距,像成在视网膜上,能看清物体。
(2)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像成在了视网膜前面,才看不清物体的。
(3)凹透镜中间薄、两边厚,具有发散光线的能力。
【解答】(1)晶状体的凸度可以调整,从而使人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2)近视眼像成在视网膜前面,可知图乙可以解释近视患者的视力缺陷。
(3)矫正后像会向右移至视网膜,说明具有发散功能,形状与凹透镜,即图中的B。
16.【答案】(1)晶状体
(2)A;C
(3)B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在有眼镜时能成清晰的像,可看做是近视眼已矫正了,拿走后,就是近视眼的成因了,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2)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分析。
【解答】(1)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结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近视眼是由于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是A图,近视要用凹透镜来矫正,是C图。
(3)拿走眼镜后,就是近视眼的成因: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要想成清晰的像,应减小物距。
故答案为:B。
17.【答案】③;①;③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根据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
(2)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凸透镜矫正,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1)乘坐飞机时,乘务员往往要求乘客在飞机降落中咀嚼食物,其目的是为了使咽鼓管张开,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保护鼓膜不受到伤害。
(2)患者主要表现为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此眼睛属于近视眼;近视眼的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故形成原理与乙图相符,为了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推迟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后移,所以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
18.【答案】(1)凸透镜
(2)前方;凹透镜
(3)靠近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保护视力与用眼卫生
19.【答案】视网膜;倒立缩小实像;换用其他焦距的凸透镜;在像距不变时,人看的物体越远,焦距越大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根据人眼睛的结构和成像原理解答;
(2)①比较像距和物距大小,从而确定成像的特点;
②根据人眼睛的调节方法分析解答;
④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晶状体的焦距随物体远近的变化。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乙图中的光屏用于承接所成的像,相当于眼睛的视网膜。
(2)①根据乙图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则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人的晶状体可以通过改变凸度的方式改变焦距大小,从而使物体成像清晰,则为模拟人眼成像的特点,需要:保持步骤①的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换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可模拟人眼成像的特点。
④由表格数据可知:保持像距不变,物距变大(即看远处物体)时,像变小,凸透镜焦距变大,即眼睛的晶状体需要变薄。即在像距不变时,人看的物体越远,焦距越大。
20.【答案】视网膜;正立倒立;靠近;凹透镜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模型中的光屏模拟眼球中的视网膜;
(2)模型中不用点光源而采用“L”光源,可以探究像与物正立倒立的问题;
(3)向水透镜注水模拟晶状体变厚,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变强,使成像靠近晶状体;近视眼像成在视网膜前方,近视镜是凹透镜。
【解答】(1)眼睛成像在视网膜上,故模型中的光屏模拟眼球中的视网膜。
(2)模型中不用点光源而采用“L”光源,“L”光源上下不对称,故可以探究像与物正立倒立的问题
(3)向水透镜注水模拟晶状体变厚,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变强,使成像靠近晶状体,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此时可以通过将光源靠近水透镜,使成像依然在视网膜上。
[4]凹透镜具有发散功能,所以,若不移动光源,应在水透镜和光源之间放置凹透镜。
21.【答案】(1)0.2米
(2)凹透
(3)A;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保护视力与用眼卫生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