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检测卷(基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检测卷(基础)

资源简介

【浙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检测卷(基础)
一、选择题
1.(2025八下·慈溪期末)如图所示是宁波网红景点的照片,下列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红杉林的倒影
B.日湖中的锦鲤
C.广场里的灯光秀
D.天封塔下的树影
【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成的是正立的虚像。
【解答】A、红杉林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A正确;
B、湖中的锦鲤,原理是光的折射,故B错误;
C、灯光秀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C错误;
D、树影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2021八下·慈溪月考)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失去了听觉和视觉,但她通过“阅读盲文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她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 (  )
A.心灵感应 B.味觉 C.嗅觉 D.触觉
【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盲人阅读盲文的途径。
【解答】皮肤能够接受冷、热、痛、触等刺激,而盲文或称点字、凸字,是专为盲人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因此盲人用手“阅读”盲文时是依靠皮肤中的触压觉感受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2025八下·海曙期末)小曙在月湖游玩时看到很多美景,下列能反映出他看到水中鱼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光在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处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空气中的角始终是大的,并且折射光路是可逆的。要搞清看水中的“鱼”,是因为看到了由水中鱼反射的光。
【解答】AB、人在岸边看水中的鱼,是鱼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光由水斜射入空气中,而A、B选项中的传播方向不对,表示的是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故AB错误;
CD、光由水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C选项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D正确,C错误。
故答案为:D。
4.(2025八下·鄞州期末)如图是某地颇具特色的“音乐公路”。路面上分布着许多横向凹槽,每个凹槽的间距不同,汽车驶过时会改变槽内空气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音量
【答案】B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形状、材质等因素有关。
【解答】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可知空气振动频率不同,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
故答案为:B。
5.(2025八下·北仑期末)近几年来近视成为青少年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定时远眺是预防近视的有效措施,远处物体成像的部位及视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  )
A.视网膜、角膜 B.视网膜、视觉中枢
C.晶状体、视网膜 D.瞳孔、视网膜
【答案】B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视觉形成的过程是: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解答】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可见,远处的物体成像的部位是视网膜,视觉形成的部位是视觉中枢,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6.(2025八下·鄞州期末)为了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减少环境污染,宁波市政府于2025年春节期间,继续在相关区域执行禁售、禁燃政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烟花爆竹发出的声响巨大,是一种生活噪声
B.爆竹声是爆竹爆炸时引起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
C.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在控制噪声源处的噪声
D.爆竹的声响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秩序和身心健康
【答案】D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控制噪声的方式: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A、烟花爆竹发出的声响巨大,对生活、学习和休息造成影响,是一种生活噪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爆竹声是爆竹爆炸时引起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防止噪声的产生,是在控制噪声源处的噪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2025八下·慈溪期末)小科采用如图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板应选用厚度较大的
B.所成的像可在光屏上承接
C.实验环境的亮暗对实验没有影响
D.可将白纸替换为带有刻度的纸张,便于比较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所以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解答】A、玻璃板应选用厚度较小的,否则两个面都成像,会干扰实验,故A错误;
B、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故B错误;
C、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像与周围环境间的差异更大,应选择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故C错误;
D、有刻度的纸张便于读出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用于比较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8.(2025八下·鄞州期末)2月24 日是“世界讨厌香菜日”,全球约15%的人对香菜“深恶痛绝”。研究表明这些人的嗅觉受体对香菜中的醛类物质异常敏感,食用香菜时会产生类似“肥皂味”或“金属味”的体验。下列有关嗅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嗅觉感受器是位于嗅上皮的嗅细胞
B.嗅觉是兴奋传到大脑皮层时形成的
C.人在感冒时对气味的敏感度下降是因为丧失了嗅觉
D.“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因为嗅觉有适应性
【答案】C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解答】AB、嗅觉感受器是位于嗅上皮的嗅细胞,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并将信息传递给大脑,在大脑皮层形成感觉,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感冒时敏感度下降是由于鼻黏膜肿胀导致气味分子无法有效接触嗅细胞,属于传导障碍而非嗅觉功能丧失,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因为嗅觉有适应性,持续刺激导致神经敏感性降低的生理现象,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2025八下·镇海区期末)宋代诗人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噌吆如钟鼓不绝”,下列对“钟鼓声”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游人根据音色区分钟声和鼓声
B.钟声是由钟内部空气振动产生的
C.“钟鼓不绝”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钟鼓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答案】A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解答】A、不同物体由于材料、结构及发声方式等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钟声和鼓声是由不同物体发出的,游人可根据音色区分钟声和鼓声,故A正确。
B、钟声是由钟体振动产生的,而不是钟内部空气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钟鼓不绝”是因为钟鼓持续振动发声,且声音能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到人耳,故C错误。
D、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而3×108m/s 是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0.(2025八下·宁海期末)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房主本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的“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调来识别的
B.声和光都能传递信息且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鼓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D.医生使用超声波粉碎患者体内的肾结石,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发声体的形状不同,声音的音色不同。
【解答】A、只有房主本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的“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故A错误;
B、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鼓声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
D、声音具有能量,所以医生可以用超声波粉碎患者体内的肾结石,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1.(2022·舟山模拟)如图所示,人脸识别一体机通过摄像机镜头来捕捉人脸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屏幕上所成的是缩小的虚像
B.该摄像机镜头是一个凹透镜
C.若镜头的焦距为f,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f
D.若要使屏幕上显示的人脸小一些,人应离镜头近些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摄像头相当于照相机,因此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在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B错误;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该大于2f,故C正确;
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若要使屏幕上的人脸更小一些,应该增大物距,即人离镜头更远些,故D错误。
故选C。
12.(2025·浙江模拟)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使蜡烛的像成在装满水的烧杯中,就能观察到“蜡烛在水中燃烧”(如图甲所示)。若蜡烛的像位置如图乙所示,仅移动玻璃板,要使像移到烧杯中,则移动的方向应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 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 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要使像移到烧杯中,需要增大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故③符合题意。
故选C。
13.(2025八下·慈溪月考)如图所示,固定在水面上方的光源S发出一束光线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有一个光斑A,已知光束与水面的夹角为40°,S'是光源经水面反射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源位置不动,如果把此时的40°角增大为50°,光斑A将向右移动
B.当水面升高时,反射角将变大
C.当水面升高时,光斑A将向右移动
D.当水面升高时,S到水面的距离变小
【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 A.光源位置不动,如果把此时的40°角增大为50°,入射角为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则此时的入射角会变小,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随之变小,反射光线会靠近法线,光斑A将向左移动,故A错误;
B.因为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当水面升高时,再次的水面是平行的,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是平行的,故反射角不变,故B错误;
C.当液面升高时,由于入射角不变,所以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
故光屏上的光斑A向左移动到A'位置。如图所示:
D.当水面升高时,物体S到水面的距离小了,所以像到水面的距离也小了,故D正确。
故选D。
14.科学研究是以实验为基础。下列实验设计与实验目的不相符的是()
A.将背景板向后折,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B.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C.往碗中加水,是为了研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的折射现象
D.将凹透镜放到凸透镜与蜡烛之间,是为了模拟近视的矫正方法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 A.要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可以通过让两个纸板不在同一平面上来研究;
B.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同时能看到镜前物体的像,又能看到物体的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C.光的折射规律是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者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
D.知道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答】 A.甲图:将右侧背景板向后折,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关系是否在同一平面上,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乙图:茶色玻璃是半透明的,既可以让物体在里面成像,又可以通过玻璃看到后面移动的物体,从而找到像的位置,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丙图:往碗中加水,水中的筷子变弯,其实是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现象,故C错误不合题意;
D.丁图:将近视眼镜放到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可模拟研究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5.(2017七下·萧山期中)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要熟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特别搞清像的特点及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关系,解决此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象确定凸透镜的焦距。要解决此题,首先要通过图象分析出该凸透镜的焦距。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成实像时:物像异侧,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若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解答】A、由图知,当物距为16cm时,像距也为16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所以2f=16cm,则f=8cm,故A错误;
B、f=8cm,2f=16cm,当u=12cm时,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故B错误;
C、当物距u=20cm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故C错误;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到24cm处的过程中,物距逐渐增大,所以成的像逐渐减小,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6.(2025八下·宁波期中)老杨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如图)。
(1)当用小槌敲击音叉时,在听到声音的同时,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音叉振动导致小球振动,同时音叉发出声音,说明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将音叉的振动转化为小球的振动,现象更明显。
【解答】(1)音叉振动产生声音,旁边的小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乒乓球可以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更易观察。
17.(2024七下·定海期中)东阳独具特色的板凳龙是由一节节的板凳钻孔连接而成的,伴随着敲锣打鼓声,热闹非凡。观赏时听到的锣声是通过锣   产生的,当声音进入人耳,声波会撞击   (填图中序号)处产生振动,进入内耳后,通过   (填图中序号)将这一信息沿听神经传到人体的   ,形成听觉。
【答案】振动;⑦;⑤;听觉中枢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图中代表:①:耳郭,收集声波,呈漏斗状,可扩大声波收集范围。
②:外耳道,是外界声波传入中耳的通道,对特定频率声波有共振放大作用 。
③: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
④:前庭,也是位觉感受器所在处,与半规管协同感受头部位置和运动状态 。
⑤: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将声波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 。
⑥:听小骨,由锤骨、砧骨和镫骨组成,能将鼓膜的振动放大并传至内耳 。
⑦:鼓膜,呈薄膜状,能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
【解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锣声是由锣的振动产生的。
如图所示是耳的 结构示意图,人耳听到锣声的过程外耳道→鼓膜 →听小骨→ 耳蜗 →听神经→听觉中枢。当声音进入人耳,声波会撞击⑦鼓膜产生振动,进入内耳,通过⑤耳蜗将这一信息沿听神经传到人体的听觉中枢,从而引起人的听觉的。
18.(2024七下·海曙月考)如图是人和一些动物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他们所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发声部位   而产生的。地震前通常有次声波产生,人、海豚和大象能最先感觉到的是   。
【答案】振动;大象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音人类听不到,称为次声波,由题中图像可知,能听到次声波的是大象,所以最先感知到地震的是大象。【解答】声音由振动产生,所以动物及人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发声部位振动而产生的。
地震、海啸、核武器爆炸等剧烈的事件常伴随有次声波的产生,根据图知,大象可以听到频率很低的次声波,所以人、海豚和大象中能最先感觉到次声波的是大象,所以能感知次声波的动物能提前知道地震的发生。
19.(2024七下·萧山月考)学习科学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
(1)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15℃时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从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和   有关;
(2)借助示波器,可以观察到不同声音的波形。如图(在上一页)是两个不同的发声体A和B发出的音调和响度不同的波形示意图,其中发声体   的音调高;
(3)运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可以探测海洋深度,超声波声呐   (选填“能”或“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答案】介质;A;不能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强调了温度和传声的介质,可知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和传声介质有关。
(2)通过比较振动频率来比较音调高低,振动频率越大,即相同的时间内重复次数越多,声音的音调越高;通过比较振动的幅度比较响度大小,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知声音不能用于太空测距,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用电磁波进行太空测距。【解答】(1)“15℃时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从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和介质种类有关。
(2)因为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如图相同时间内,A振动2.5次,B振动1次,A比B振动的频率快,故A的音调高。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太空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超声波声呐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20.(2024七下·温州期中)雨后天晴的夜晚,两位同学在月光下行走,如图所示,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a同学迎着月光走,应走暗处;b同学背着月光走,应走亮处。
(1)同学对地上暗亮的感觉形成部位在   ;
(2)请你对选择其中一位同学的做法给以合理地解释。   
【答案】(1)人眼
(2)a同学迎着月光走,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有较多的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亮处是水面;而月光经地面发生漫反射,只有少量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所以暗处是地面
【知识点】光的反射;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1)亮暗变化是因为进入人眼睛的光线数量不相等。
(2)发生漫反射时,反射光线从不同方向射出,发生镜面反射时,反射光线沿某个方向平行射出。【解答】(1)人们对暗亮的感觉形成部位在人的眼睛,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则人眼感觉越亮。
(2)a同学迎着月光走,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有较多的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亮处是水面;而月光经地面发生漫反射,只有少量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所以暗处是地面。
(1)人们对暗亮的感觉形成部位在人的眼睛,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则人眼感觉越亮。
(2)a同学迎着月光走,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有较多的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亮处是水面;而月光经地面发生漫反射,只有少量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所以暗处是地面。
21.(2025八下·宁海期末)如图甲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两者的高度h1>h2,铅笔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后,铅笔像的高度   h2(选填“>” “=”或“<”)。若在平面镜前紧贴一块与铅笔等高的木板,如图乙所示,铅笔在平面镜中   (选填“能”或“不能”)成像。
【答案】=;能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等大,像的性质为正立、等大的虚像。
【解答】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移动铅笔,像的大小不变,仍等于铅笔的长度,即等于h2。
铅笔反射的光线经平面镜其它位置反射后也能成像,可知铅笔在平面镜中仍能成像。
22.(2024七下·定海期中)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如图甲所示),可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这其实是光的   现象,如果将白光通过绿色玻璃再射到红纸上,观察红纸被照射的部分看到的颜色是   色。
【答案】色散;黑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色光,称为光的色散;光的色散表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解答】太阳光经过三棱镜会分成一条彩色光带,该现象是由牛顿做的光的色散实验。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其反射的光线来决定,透明物体上的颜色是由其通过的光来决定,当将白光通过绿色玻璃再射到红纸上,则是由绿色的光线能够通过玻璃照射到红纸上,因为红纸只反射红光,因此观察红纸被照射的部分看到的颜色是黑色的。
23.(2024八下·北仑期末)小华同学用激光笔照射水面,在水槽壁上出现两个红点A和B。
(1)A是激光经水面   (选填“反射”或“折射”)后形成的像点;
(2)若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A点下移至A,应使入射光线MO绕着点O沿   (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
(3)若保持入射光线不变,欲使B'点上移至B,应使水面   (选填“上升”或“下降”)。
【答案】反射;顺时针;下降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同一种介质中,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两种介质中;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分析;
(3)根据B相对B'的位置变化确定入射点的变化,进而确定液面高度变化。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A点和入射光线都在空气中,则A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2)根据题意可知,由A下降到A'时,反射角增加,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此时入射角增大,则入射光线绕着点O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3)入射光线不变, 欲使B'点上移至B,入射点会左移,即液面下降。
三、实验与探究题
24.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王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当入射角为40°时,反射角为   。
(2)小王将纸板F 绕垂直于镜面的ON 轴向后转动,在纸板F 上还能看到反射光吗    。请分析原因:   。
(3)若使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
【答案】(1)40°
(2)不能;因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纸板F转动后与E不在同一平面内
(3)120°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判断反射角的角度。
(2)在F面上观察不到反射光线,不表示光线不存在。
(3)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为称为入射角。
【解答】(1)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为40°,可知反射角也为40°。
(2)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将纸板向右转动后,与E不在同一平面内,可知在F面不可能再看到反射光线。
(3)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可知入射角为60°,反射角也为6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20°。
25.三棱镜是一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光通过三棱镜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 小越用红光以一定角度射到三棱镜上,光路图如图甲所示。改变入射角度,光路图如图乙、图丙所示。
(1)经过两次折射后,红光均向三棱镜的   (选填“顶角A”或“底面 )偏折。这个规律对于其他单色光成立吗 小越选用其他不同的单色光重复上述实验,发现了同样的规律。
(2)了解了小越的探究后,老师建议小越把凸透镜分割成两部分进行思考,如图丁所示。小越经过分析和综合,理解了凸透镜对光具有   作用的原因。
(3)利用三棱镜还可以进行的探究实验是   。
【答案】(1)BC
(2)会聚
(3)研究光的色散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 (1)由图1、图2、图3分析可知,红光向哪个方向偏折;
(2)凸透镜可以看出是两个三棱镜,两个三棱镜底边BC重合,当光线传播到凸透镜上,光线会向BC偏折;
(3)根据利用三棱镜可以完成的实验解答。
【解答】 (1)由图1、图2、图3分析可知,红光都向底面BC偏折;
(2)凸透镜可以看出是两个三棱镜,两个三棱镜底边BC重合,当光线传播到凸透镜上,光线会向BC偏折,即起到会聚作用;
(3)三棱镜还可以研究光的色散,研究白光是由哪些光组成的;
26.(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科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山以下猜删:
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布关。
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找到了下表所列的 9 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了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F 铜 80 1.02
B 铜 60 0.89 G 铁    
C 铜 60 1.02 H 纤维 100 1.02
D 铜 80 0.76 1 尼龙 100 1.02
E 铜 100 0.76        
(1)为了验证猜想 1,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 2.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2)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 3,必须知道该内容。则表中编号 G 处所缺的数据应为   ,   。
(3)随着实验舒进行,小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
【答案】(1)A、B、C;A、D、E
(2)100;1.02
(3)取任意编号的一种琴弦,调整其松紧程度,用相同力拨动琴弦,比较发出的音调高低。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 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长短、琴弦的材料有关,实验探究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长短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材料不变。
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时,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材料不变。
(2)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长度不变。
(3)探究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时,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长短、琴弦的材料不变。
【解答】 (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改变横截面积,可选择A、B、C进行研究。
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长度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长度,即选择A、D、E;
(2)如果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故应选G、H、I进行探究,则表格中长度为100,横截面积为1.02;
(3)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时,控制长短、横截面积和材料不变,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取任意编号的一种琴弦,调整其松紧程度,用相同力拨动琴弦,比较发出的音调高低。
27.(2024七下·温州期末)学校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其中一个项目为自制民族乐器——排箫。以下是自制排箫的资料卡:
自制排箫资料卡 资料一:排箫是由若干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图甲)。演奏时,用嘴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声音的频率与管长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资料二:音级、音区与频率的关系如表一所示。
小组同学选择若干根长为20cm的吸管,用剪刀剪裁后,按由短到长的顺序横向连接制得“排箫”(如图丙)。
(1)演奏时,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这是由于吹气时,管内的空气发生   ;
(2)根据图乙可知,声音的频率与管长的关系是   ;
(3)自制排箫的其中一项评价指标如下。请根据该指标对该小组制作的排箫进行等级评定,并简述理由。   
自制“排箫”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音区数量 能吹奏出3个完整的音区 能吹奏出1-2个完整的音区 不能吹奏出完整的音区
【答案】振动;频率随着管长的增加而降低;合格;制成的排箫只能吹出中音区和高音区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根据图乙得出声音的频率与管长的关系;
(3)根据吸管的长度,结合图乙对该小组制作的排箫进行等级评定。
【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演奏时,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这是由于吹气时,管内的空气发生振动。
(2)由图乙知道,声音的频率与管长的关系是:频率随着管长的增加而降低。
(3)吸管的最大长度为20cm,由图乙知道,制成的排箫只能吹出中音区和高音区,所以评定为合格。
28.(2025八下·镇海区期末)科用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下方平行放置白纸,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s与对应白纸被烤焦的时间 t,绘出图像如图乙,则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f为    cm。
(2)调整器材高度时,应   (填“点燃”或“不点燃”)蜡烛。
(3)小科在实验中固定透镜位置,不断调整蜡烛和光屏位置,观察到3个清晰的烛焰的像(如图丁),请按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由近到远所得到的3个像进行排序,正确顺序为   (填序号)。
(4)实验中,燃烧的蜡烛在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   (填“上”或“下”)移动。
(5)小科想利用LED发光字母来探究凸透镜成像上下左右位置关系,如图戊,图中的3个字母中适合做光源的有   个。
【答案】(1)12
(2)点燃
(3)③②①
(4)上
(5)1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图乙找出白纸被烤焦的最短时间,所对应的透镜与白纸间距即为焦距;
(2)要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要求,首先必须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只有先将蜡烛点燃,才可以确定烛焰的中心;
(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4)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分析回答;
(5)探究凸透镜成像上下左右位置关系应该让发光体本身上下左右是不同的。
【解答】(1)由图乙可知,当透镜与白纸间距s=12cm时,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4min,所用的时间最短,说明太阳光经过凸透镜会聚后该点的温度最高,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则测出透镜与白纸距离即为焦距f=12cm;
(2)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实验的要求,必须让三者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使其成像在光屏的中心;只有先将蜡烛点燃,才可以确定烛焰的中心,所以点燃蜡烛应在调整高度之前;
(3)根据凸透镜成成倒立的实像,物近像远像变大,凸透镜成正立的虚像时,物距小于1倍焦距,物距离凸透镜最近可知,正确顺序为③②①;
(4)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变短,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像会向光屏的上方移动;
(5)探究凸透镜成像上下左右位置关系时,首先考虑应该让发光体本身上下左右是不同的,即上下和左右是不对称的,则适合做LED光源可能是“F”和“Z”;然后再分析“Z”,因Z上下左右同时颠倒后仍然是Z,所以Z不适合作光源,故只有“F”适合作光源,图中的3个字母中适合做光源的有1个。
故答案为:(1)12;(2)点燃;(3)③②①;(4)上;(5)1。
四、综合题
29.请根据我们本节所学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猫对腥味特别敏感,而小鸡对虫子的气味“情有独钟”,这是因为   。
(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的敏感度是不同的。越王勾践曾“卧薪尝胆”,感受苦味最敏感的部位是   。
(3)拿一面镜子,仔细观察自己舌头表面,会发现舌头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许多   ,它里面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答案】(1)不同生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
(2)舌根
(3)味蕾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1)生物的嗅觉系统是其与环境交互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同生物由于其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对特定气味的敏感度也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是生物长期进化适应环境的结果。
(2)味觉是舌对液态物质产生的感觉,味觉感受器分布舌背面和两侧黏膜.舌能辨别的四种基本味觉是:酸、甜、苦、咸。
【解答】(1)猫对腥味特别敏感,这是因为猫是肉食性动物,其祖先在野外主要以捕猎小型哺乳动物和鱼类为生,腥味是这些猎物的典型气味,因此猫的嗅觉系统进化出了对腥味的高敏感度,以帮助它们更有效地捕猎。而小鸡对虫子的气味“情有独钟”,这是因为小鸡是杂食性动物,但其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昆虫,虫子的气味对小鸡来说是食物的标志,因此小鸡的嗅觉系统对虫子的气味特别敏感,这有助于它们在自然环境中寻找食物。因此,不同生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
(2)对甜味最敏感的是舌尖;对苦味最敏感的是舌根;对咸味最敏感的是舌尖两侧靠前端;对酸味最敏感的是舌后根两侧。
(3)味蕾是味觉感受器,负责感知食物的味道。味蕾中的味觉细胞能够感受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30.(2024七下·永嘉期中)如图,S为平面镜MN前的一个点光源,请画出通过A点的反射光线。(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反射光线好像是由像点发出的,由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作出像点后,连接S'A,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再完成光路。
【解答】过镜面作出点S的对称点S',即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S'A与镜面交于O点,即为入射点(反射点),连接SO就得到入射光线,OA即为反射光线,如下图
31.(2024七下·永嘉期中)如图,潜水员在水下E处看到了路灯的像,图中A、B两点其中一点是路灯所在位置,另一点是路灯的像所在的位置。画出水下E 处的潜员看到路灯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潜水员在水下E处逆着光的传播方向看到路灯的像会比路灯本身偏高一点,所以B是路灯的虚像点,A是路灯的发光点。
【解答】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知道,潜水员在水下E处逆着光的传播方向看到路灯的像会比路灯本身偏高一点,所以B是路灯的虚像点,A是路灯的发光点;则连接EB,EB与界面的交点即为入射点O,OE就是折射光线,连接AO即为入射光线,据此完成水下E处的人看到路灯A的光路图,如下图
32.(2025八下·鄞州期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如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 - 20 - 10 0 10 20 30
声音速度/ (m/s)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1)请你根据图像找出温度为5℃时声速为    m/s。
(2)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你能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试验更容易成功吗    。
(3)20℃时,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0.3秒钟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经过0.5秒钟才听到左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则这个山谷的宽度为多少米
【答案】(1)333
(2)低温下更容易成功
(3)136.8m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建筑物的墙壁、大山里面等)在界面将发生反射,人们把能够与原声区分开的反射声波叫做回声。
【解答】(1) 请你根据图像找出温度为5℃时声速为 333m/s。
(2) 因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而且温度越低时,声音传播的越慢,所以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低温下更容易成功,
(3)s=×342m/s×0.3s+×342m/s×0.5s=136.8m
故答案为:(1)333(2)低温下更容易成功(3)136.8m
33.(2024七下·温州期末)降噪耳机是指采用某种方法防治噪声污染的耳机。小明购买了某品牌的降噪耳机,佩戴耳机但未启动开关时,能够透过耳机听见外界的噪声,但比未佩戴耳机时响度较低。启动耳机后,外界的噪声瞬间“消失”。小明对此感到好奇,查找获得以下资料。
资料一:一列声波遇到与它相反的反相声波时会互相“抵消”,如图1所示,从而无法引起鼓膜振动;
资料二:降噪耳机内部含有降噪芯片,该芯片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请根据以上信息,结合降噪耳机的构造和所学知识解释降噪耳机防治噪声污染的原理。
【答案】由图可知,降噪声波与环境声波波长相等,波速相等,则频率相同,叠加时产生互相“抵消”的现象,由于两列声波等幅反向,所以振动减弱,起到降噪作用。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
(2)声波干涉:当两列频率相同、振幅相近、相位相反的声波相遇时,会发生干涉现象,相互叠加后振动减弱甚至抵消。在降噪耳机中,利用这一原理来降低外界噪声。
【解答】由图可知,降噪声波与环境声波波长相等,波速相等,则频率相同,叠加时产生互相“抵消”的现象,由于两列声波等幅反向,所以振动减弱,起到降噪作用。
34.(2024七下·德清期末)有同学发现课间远眺时,眼睛会很放松,而近距离观看书本时,眼睛会很累;因为眼球中的睫状肌会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而观察不同远近的物体;
(1)当我们结束这场考试后,请到教室外进行远眺,你的睫状肌会舒张使晶状体曲度变小,焦距   (选填“变长”或“变短”);
(2)手机相机模拟了人体的眼球视觉成像过程,光学镜头相当于人体眼球的晶状体,感光传感器模拟   (填眼球结构);
(3)为使轻薄的手机也能拥有更好的长焦远摄能力,潜望式长焦镜头应运而生。图甲、乙分别为旧款、新款潜望式长焦镜头模组。新款通过平面镜和三棱镜多次   (选填“反射”或“折射”),从而实现在有限的厚度内,加大镜头与传感器距离,实现更大的焦距;
(4)手机的等效光学变焦倍数=长焦焦距/主摄焦距,拍摄远景物体时需要高倍镜头;某手机主摄焦距为23毫米,潜望式长焦镜头模组有12毫米、75毫米以及120毫米三种焦段;拍摄月亮选择的最佳镜头焦段是   (选填“12毫米”、“75毫米”或“120毫米”)。
【答案】变长;视网膜;反射;120毫米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凸透镜的曲度越大,焦距越短;曲度越小,焦距越长;
(2)感光传感器用于成像;
(3)根据图片分析光在镜头模组内的传播方式;
(4)根据“ 光学变焦倍数=长焦焦距/主摄焦距 ”分析解答。
【解答】(1)睫状肌舒张,使晶状体曲度变小,焦距变长。
(2)光学镜头相当于人体眼球的晶状体,像成在感光传感器上,相当于眼球中的视网膜。
(3)由乙图可知,光线在平面镜上和三棱镜中不断的反射,从而实现在有限的厚度内,加大镜头与传感器距离,实现更大的焦距。
(4)根据题意可知, 手机主摄焦距保持不变,当长焦镜头焦距为120毫米时,二者的比值最大,则
拍摄月亮时越清晰。
1 / 1【浙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检测卷(基础)
一、选择题
1.(2025八下·慈溪期末)如图所示是宁波网红景点的照片,下列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红杉林的倒影
B.日湖中的锦鲤
C.广场里的灯光秀
D.天封塔下的树影
2.(2021八下·慈溪月考)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失去了听觉和视觉,但她通过“阅读盲文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她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 (  )
A.心灵感应 B.味觉 C.嗅觉 D.触觉
3.(2025八下·海曙期末)小曙在月湖游玩时看到很多美景,下列能反映出他看到水中鱼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4.(2025八下·鄞州期末)如图是某地颇具特色的“音乐公路”。路面上分布着许多横向凹槽,每个凹槽的间距不同,汽车驶过时会改变槽内空气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音量
5.(2025八下·北仑期末)近几年来近视成为青少年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定时远眺是预防近视的有效措施,远处物体成像的部位及视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  )
A.视网膜、角膜 B.视网膜、视觉中枢
C.晶状体、视网膜 D.瞳孔、视网膜
6.(2025八下·鄞州期末)为了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减少环境污染,宁波市政府于2025年春节期间,继续在相关区域执行禁售、禁燃政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烟花爆竹发出的声响巨大,是一种生活噪声
B.爆竹声是爆竹爆炸时引起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
C.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在控制噪声源处的噪声
D.爆竹的声响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秩序和身心健康
7.(2025八下·慈溪期末)小科采用如图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板应选用厚度较大的
B.所成的像可在光屏上承接
C.实验环境的亮暗对实验没有影响
D.可将白纸替换为带有刻度的纸张,便于比较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8.(2025八下·鄞州期末)2月24 日是“世界讨厌香菜日”,全球约15%的人对香菜“深恶痛绝”。研究表明这些人的嗅觉受体对香菜中的醛类物质异常敏感,食用香菜时会产生类似“肥皂味”或“金属味”的体验。下列有关嗅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嗅觉感受器是位于嗅上皮的嗅细胞
B.嗅觉是兴奋传到大脑皮层时形成的
C.人在感冒时对气味的敏感度下降是因为丧失了嗅觉
D.“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因为嗅觉有适应性
9.(2025八下·镇海区期末)宋代诗人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噌吆如钟鼓不绝”,下列对“钟鼓声”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游人根据音色区分钟声和鼓声
B.钟声是由钟内部空气振动产生的
C.“钟鼓不绝”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钟鼓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10.(2025八下·宁海期末)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房主本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的“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调来识别的
B.声和光都能传递信息且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鼓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D.医生使用超声波粉碎患者体内的肾结石,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11.(2022·舟山模拟)如图所示,人脸识别一体机通过摄像机镜头来捕捉人脸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屏幕上所成的是缩小的虚像
B.该摄像机镜头是一个凹透镜
C.若镜头的焦距为f,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f
D.若要使屏幕上显示的人脸小一些,人应离镜头近些
12.(2025·浙江模拟)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使蜡烛的像成在装满水的烧杯中,就能观察到“蜡烛在水中燃烧”(如图甲所示)。若蜡烛的像位置如图乙所示,仅移动玻璃板,要使像移到烧杯中,则移动的方向应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2025八下·慈溪月考)如图所示,固定在水面上方的光源S发出一束光线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有一个光斑A,已知光束与水面的夹角为40°,S'是光源经水面反射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源位置不动,如果把此时的40°角增大为50°,光斑A将向右移动
B.当水面升高时,反射角将变大
C.当水面升高时,光斑A将向右移动
D.当水面升高时,S到水面的距离变小
14.科学研究是以实验为基础。下列实验设计与实验目的不相符的是()
A.将背景板向后折,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B.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C.往碗中加水,是为了研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的折射现象
D.将凹透镜放到凸透镜与蜡烛之间,是为了模拟近视的矫正方法
15.(2017七下·萧山期中)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二、填空题
16.(2025八下·宁波期中)老杨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如图)。
(1)当用小槌敲击音叉时,在听到声音的同时,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
17.(2024七下·定海期中)东阳独具特色的板凳龙是由一节节的板凳钻孔连接而成的,伴随着敲锣打鼓声,热闹非凡。观赏时听到的锣声是通过锣   产生的,当声音进入人耳,声波会撞击   (填图中序号)处产生振动,进入内耳后,通过   (填图中序号)将这一信息沿听神经传到人体的   ,形成听觉。
18.(2024七下·海曙月考)如图是人和一些动物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他们所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发声部位   而产生的。地震前通常有次声波产生,人、海豚和大象能最先感觉到的是   。
19.(2024七下·萧山月考)学习科学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
(1)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15℃时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从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和   有关;
(2)借助示波器,可以观察到不同声音的波形。如图(在上一页)是两个不同的发声体A和B发出的音调和响度不同的波形示意图,其中发声体   的音调高;
(3)运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可以探测海洋深度,超声波声呐   (选填“能”或“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20.(2024七下·温州期中)雨后天晴的夜晚,两位同学在月光下行走,如图所示,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a同学迎着月光走,应走暗处;b同学背着月光走,应走亮处。
(1)同学对地上暗亮的感觉形成部位在   ;
(2)请你对选择其中一位同学的做法给以合理地解释。   
21.(2025八下·宁海期末)如图甲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两者的高度h1>h2,铅笔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后,铅笔像的高度   h2(选填“>” “=”或“<”)。若在平面镜前紧贴一块与铅笔等高的木板,如图乙所示,铅笔在平面镜中   (选填“能”或“不能”)成像。
22.(2024七下·定海期中)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如图甲所示),可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这其实是光的   现象,如果将白光通过绿色玻璃再射到红纸上,观察红纸被照射的部分看到的颜色是   色。
23.(2024八下·北仑期末)小华同学用激光笔照射水面,在水槽壁上出现两个红点A和B。
(1)A是激光经水面   (选填“反射”或“折射”)后形成的像点;
(2)若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A点下移至A,应使入射光线MO绕着点O沿   (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
(3)若保持入射光线不变,欲使B'点上移至B,应使水面   (选填“上升”或“下降”)。
三、实验与探究题
24.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王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当入射角为40°时,反射角为   。
(2)小王将纸板F 绕垂直于镜面的ON 轴向后转动,在纸板F 上还能看到反射光吗    。请分析原因:   。
(3)若使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
25.三棱镜是一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光通过三棱镜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 小越用红光以一定角度射到三棱镜上,光路图如图甲所示。改变入射角度,光路图如图乙、图丙所示。
(1)经过两次折射后,红光均向三棱镜的   (选填“顶角A”或“底面 )偏折。这个规律对于其他单色光成立吗 小越选用其他不同的单色光重复上述实验,发现了同样的规律。
(2)了解了小越的探究后,老师建议小越把凸透镜分割成两部分进行思考,如图丁所示。小越经过分析和综合,理解了凸透镜对光具有   作用的原因。
(3)利用三棱镜还可以进行的探究实验是   。
26.(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科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山以下猜删:
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布关。
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找到了下表所列的 9 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了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F 铜 80 1.02
B 铜 60 0.89 G 铁    
C 铜 60 1.02 H 纤维 100 1.02
D 铜 80 0.76 1 尼龙 100 1.02
E 铜 100 0.76        
(1)为了验证猜想 1,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 2.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2)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 3,必须知道该内容。则表中编号 G 处所缺的数据应为   ,   。
(3)随着实验舒进行,小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
27.(2024七下·温州期末)学校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其中一个项目为自制民族乐器——排箫。以下是自制排箫的资料卡:
自制排箫资料卡 资料一:排箫是由若干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图甲)。演奏时,用嘴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声音的频率与管长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资料二:音级、音区与频率的关系如表一所示。
小组同学选择若干根长为20cm的吸管,用剪刀剪裁后,按由短到长的顺序横向连接制得“排箫”(如图丙)。
(1)演奏时,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这是由于吹气时,管内的空气发生   ;
(2)根据图乙可知,声音的频率与管长的关系是   ;
(3)自制排箫的其中一项评价指标如下。请根据该指标对该小组制作的排箫进行等级评定,并简述理由。   
自制“排箫”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音区数量 能吹奏出3个完整的音区 能吹奏出1-2个完整的音区 不能吹奏出完整的音区
28.(2025八下·镇海区期末)科用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下方平行放置白纸,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s与对应白纸被烤焦的时间 t,绘出图像如图乙,则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f为    cm。
(2)调整器材高度时,应   (填“点燃”或“不点燃”)蜡烛。
(3)小科在实验中固定透镜位置,不断调整蜡烛和光屏位置,观察到3个清晰的烛焰的像(如图丁),请按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由近到远所得到的3个像进行排序,正确顺序为   (填序号)。
(4)实验中,燃烧的蜡烛在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   (填“上”或“下”)移动。
(5)小科想利用LED发光字母来探究凸透镜成像上下左右位置关系,如图戊,图中的3个字母中适合做光源的有   个。
四、综合题
29.请根据我们本节所学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猫对腥味特别敏感,而小鸡对虫子的气味“情有独钟”,这是因为   。
(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的敏感度是不同的。越王勾践曾“卧薪尝胆”,感受苦味最敏感的部位是   。
(3)拿一面镜子,仔细观察自己舌头表面,会发现舌头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许多   ,它里面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30.(2024七下·永嘉期中)如图,S为平面镜MN前的一个点光源,请画出通过A点的反射光线。(保留作图痕迹)
31.(2024七下·永嘉期中)如图,潜水员在水下E处看到了路灯的像,图中A、B两点其中一点是路灯所在位置,另一点是路灯的像所在的位置。画出水下E 处的潜员看到路灯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32.(2025八下·鄞州期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如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 - 20 - 10 0 10 20 30
声音速度/ (m/s)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1)请你根据图像找出温度为5℃时声速为    m/s。
(2)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你能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试验更容易成功吗    。
(3)20℃时,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0.3秒钟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经过0.5秒钟才听到左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则这个山谷的宽度为多少米
33.(2024七下·温州期末)降噪耳机是指采用某种方法防治噪声污染的耳机。小明购买了某品牌的降噪耳机,佩戴耳机但未启动开关时,能够透过耳机听见外界的噪声,但比未佩戴耳机时响度较低。启动耳机后,外界的噪声瞬间“消失”。小明对此感到好奇,查找获得以下资料。
资料一:一列声波遇到与它相反的反相声波时会互相“抵消”,如图1所示,从而无法引起鼓膜振动;
资料二:降噪耳机内部含有降噪芯片,该芯片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请根据以上信息,结合降噪耳机的构造和所学知识解释降噪耳机防治噪声污染的原理。
34.(2024七下·德清期末)有同学发现课间远眺时,眼睛会很放松,而近距离观看书本时,眼睛会很累;因为眼球中的睫状肌会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而观察不同远近的物体;
(1)当我们结束这场考试后,请到教室外进行远眺,你的睫状肌会舒张使晶状体曲度变小,焦距   (选填“变长”或“变短”);
(2)手机相机模拟了人体的眼球视觉成像过程,光学镜头相当于人体眼球的晶状体,感光传感器模拟   (填眼球结构);
(3)为使轻薄的手机也能拥有更好的长焦远摄能力,潜望式长焦镜头应运而生。图甲、乙分别为旧款、新款潜望式长焦镜头模组。新款通过平面镜和三棱镜多次   (选填“反射”或“折射”),从而实现在有限的厚度内,加大镜头与传感器距离,实现更大的焦距;
(4)手机的等效光学变焦倍数=长焦焦距/主摄焦距,拍摄远景物体时需要高倍镜头;某手机主摄焦距为23毫米,潜望式长焦镜头模组有12毫米、75毫米以及120毫米三种焦段;拍摄月亮选择的最佳镜头焦段是   (选填“12毫米”、“75毫米”或“120毫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成的是正立的虚像。
【解答】A、红杉林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A正确;
B、湖中的锦鲤,原理是光的折射,故B错误;
C、灯光秀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C错误;
D、树影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盲人阅读盲文的途径。
【解答】皮肤能够接受冷、热、痛、触等刺激,而盲文或称点字、凸字,是专为盲人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因此盲人用手“阅读”盲文时是依靠皮肤中的触压觉感受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答案】D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光在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处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空气中的角始终是大的,并且折射光路是可逆的。要搞清看水中的“鱼”,是因为看到了由水中鱼反射的光。
【解答】AB、人在岸边看水中的鱼,是鱼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光由水斜射入空气中,而A、B选项中的传播方向不对,表示的是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故AB错误;
CD、光由水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C选项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D正确,C错误。
故答案为:D。
4.【答案】B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形状、材质等因素有关。
【解答】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可知空气振动频率不同,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
故答案为:B。
5.【答案】B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视觉形成的过程是: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解答】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可见,远处的物体成像的部位是视网膜,视觉形成的部位是视觉中枢,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6.【答案】D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控制噪声的方式: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A、烟花爆竹发出的声响巨大,对生活、学习和休息造成影响,是一种生活噪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爆竹声是爆竹爆炸时引起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防止噪声的产生,是在控制噪声源处的噪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所以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解答】A、玻璃板应选用厚度较小的,否则两个面都成像,会干扰实验,故A错误;
B、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故B错误;
C、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像与周围环境间的差异更大,应选择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故C错误;
D、有刻度的纸张便于读出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用于比较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8.【答案】C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解答】AB、嗅觉感受器是位于嗅上皮的嗅细胞,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并将信息传递给大脑,在大脑皮层形成感觉,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感冒时敏感度下降是由于鼻黏膜肿胀导致气味分子无法有效接触嗅细胞,属于传导障碍而非嗅觉功能丧失,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因为嗅觉有适应性,持续刺激导致神经敏感性降低的生理现象,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答案】A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解答】A、不同物体由于材料、结构及发声方式等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钟声和鼓声是由不同物体发出的,游人可根据音色区分钟声和鼓声,故A正确。
B、钟声是由钟体振动产生的,而不是钟内部空气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钟鼓不绝”是因为钟鼓持续振动发声,且声音能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到人耳,故C错误。
D、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而3×108m/s 是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0.【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发声体的形状不同,声音的音色不同。
【解答】A、只有房主本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的“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故A错误;
B、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鼓声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
D、声音具有能量,所以医生可以用超声波粉碎患者体内的肾结石,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1.【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摄像头相当于照相机,因此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在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B错误;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该大于2f,故C正确;
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若要使屏幕上的人脸更小一些,应该增大物距,即人离镜头更远些,故D错误。
故选C。
12.【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 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 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要使像移到烧杯中,需要增大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故③符合题意。
故选C。
13.【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 A.光源位置不动,如果把此时的40°角增大为50°,入射角为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则此时的入射角会变小,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随之变小,反射光线会靠近法线,光斑A将向左移动,故A错误;
B.因为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当水面升高时,再次的水面是平行的,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是平行的,故反射角不变,故B错误;
C.当液面升高时,由于入射角不变,所以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
故光屏上的光斑A向左移动到A'位置。如图所示:
D.当水面升高时,物体S到水面的距离小了,所以像到水面的距离也小了,故D正确。
故选D。
14.【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 A.要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可以通过让两个纸板不在同一平面上来研究;
B.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同时能看到镜前物体的像,又能看到物体的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C.光的折射规律是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者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
D.知道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答】 A.甲图:将右侧背景板向后折,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关系是否在同一平面上,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乙图:茶色玻璃是半透明的,既可以让物体在里面成像,又可以通过玻璃看到后面移动的物体,从而找到像的位置,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丙图:往碗中加水,水中的筷子变弯,其实是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现象,故C错误不合题意;
D.丁图:将近视眼镜放到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可模拟研究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5.【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要熟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特别搞清像的特点及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关系,解决此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象确定凸透镜的焦距。要解决此题,首先要通过图象分析出该凸透镜的焦距。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成实像时:物像异侧,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若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解答】A、由图知,当物距为16cm时,像距也为16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所以2f=16cm,则f=8cm,故A错误;
B、f=8cm,2f=16cm,当u=12cm时,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故B错误;
C、当物距u=20cm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故C错误;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到24cm处的过程中,物距逐渐增大,所以成的像逐渐减小,故D正确。
故选D
16.【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音叉振动导致小球振动,同时音叉发出声音,说明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将音叉的振动转化为小球的振动,现象更明显。
【解答】(1)音叉振动产生声音,旁边的小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乒乓球可以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更易观察。
17.【答案】振动;⑦;⑤;听觉中枢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图中代表:①:耳郭,收集声波,呈漏斗状,可扩大声波收集范围。
②:外耳道,是外界声波传入中耳的通道,对特定频率声波有共振放大作用 。
③: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
④:前庭,也是位觉感受器所在处,与半规管协同感受头部位置和运动状态 。
⑤: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将声波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 。
⑥:听小骨,由锤骨、砧骨和镫骨组成,能将鼓膜的振动放大并传至内耳 。
⑦:鼓膜,呈薄膜状,能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
【解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锣声是由锣的振动产生的。
如图所示是耳的 结构示意图,人耳听到锣声的过程外耳道→鼓膜 →听小骨→ 耳蜗 →听神经→听觉中枢。当声音进入人耳,声波会撞击⑦鼓膜产生振动,进入内耳,通过⑤耳蜗将这一信息沿听神经传到人体的听觉中枢,从而引起人的听觉的。
18.【答案】振动;大象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音人类听不到,称为次声波,由题中图像可知,能听到次声波的是大象,所以最先感知到地震的是大象。【解答】声音由振动产生,所以动物及人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发声部位振动而产生的。
地震、海啸、核武器爆炸等剧烈的事件常伴随有次声波的产生,根据图知,大象可以听到频率很低的次声波,所以人、海豚和大象中能最先感觉到次声波的是大象,所以能感知次声波的动物能提前知道地震的发生。
19.【答案】介质;A;不能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强调了温度和传声的介质,可知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和传声介质有关。
(2)通过比较振动频率来比较音调高低,振动频率越大,即相同的时间内重复次数越多,声音的音调越高;通过比较振动的幅度比较响度大小,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知声音不能用于太空测距,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用电磁波进行太空测距。【解答】(1)“15℃时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从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和介质种类有关。
(2)因为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如图相同时间内,A振动2.5次,B振动1次,A比B振动的频率快,故A的音调高。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太空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超声波声呐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20.【答案】(1)人眼
(2)a同学迎着月光走,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有较多的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亮处是水面;而月光经地面发生漫反射,只有少量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所以暗处是地面
【知识点】光的反射;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1)亮暗变化是因为进入人眼睛的光线数量不相等。
(2)发生漫反射时,反射光线从不同方向射出,发生镜面反射时,反射光线沿某个方向平行射出。【解答】(1)人们对暗亮的感觉形成部位在人的眼睛,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则人眼感觉越亮。
(2)a同学迎着月光走,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有较多的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亮处是水面;而月光经地面发生漫反射,只有少量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所以暗处是地面。
(1)人们对暗亮的感觉形成部位在人的眼睛,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则人眼感觉越亮。
(2)a同学迎着月光走,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有较多的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亮处是水面;而月光经地面发生漫反射,只有少量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所以暗处是地面。
21.【答案】=;能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等大,像的性质为正立、等大的虚像。
【解答】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移动铅笔,像的大小不变,仍等于铅笔的长度,即等于h2。
铅笔反射的光线经平面镜其它位置反射后也能成像,可知铅笔在平面镜中仍能成像。
22.【答案】色散;黑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色光,称为光的色散;光的色散表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解答】太阳光经过三棱镜会分成一条彩色光带,该现象是由牛顿做的光的色散实验。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其反射的光线来决定,透明物体上的颜色是由其通过的光来决定,当将白光通过绿色玻璃再射到红纸上,则是由绿色的光线能够通过玻璃照射到红纸上,因为红纸只反射红光,因此观察红纸被照射的部分看到的颜色是黑色的。
23.【答案】反射;顺时针;下降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同一种介质中,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两种介质中;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分析;
(3)根据B相对B'的位置变化确定入射点的变化,进而确定液面高度变化。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A点和入射光线都在空气中,则A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2)根据题意可知,由A下降到A'时,反射角增加,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此时入射角增大,则入射光线绕着点O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3)入射光线不变, 欲使B'点上移至B,入射点会左移,即液面下降。
24.【答案】(1)40°
(2)不能;因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纸板F转动后与E不在同一平面内
(3)120°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判断反射角的角度。
(2)在F面上观察不到反射光线,不表示光线不存在。
(3)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为称为入射角。
【解答】(1)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为40°,可知反射角也为40°。
(2)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将纸板向右转动后,与E不在同一平面内,可知在F面不可能再看到反射光线。
(3)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可知入射角为60°,反射角也为6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20°。
25.【答案】(1)BC
(2)会聚
(3)研究光的色散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 (1)由图1、图2、图3分析可知,红光向哪个方向偏折;
(2)凸透镜可以看出是两个三棱镜,两个三棱镜底边BC重合,当光线传播到凸透镜上,光线会向BC偏折;
(3)根据利用三棱镜可以完成的实验解答。
【解答】 (1)由图1、图2、图3分析可知,红光都向底面BC偏折;
(2)凸透镜可以看出是两个三棱镜,两个三棱镜底边BC重合,当光线传播到凸透镜上,光线会向BC偏折,即起到会聚作用;
(3)三棱镜还可以研究光的色散,研究白光是由哪些光组成的;
26.【答案】(1)A、B、C;A、D、E
(2)100;1.02
(3)取任意编号的一种琴弦,调整其松紧程度,用相同力拨动琴弦,比较发出的音调高低。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 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长短、琴弦的材料有关,实验探究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长短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材料不变。
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时,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材料不变。
(2)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长度不变。
(3)探究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时,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长短、琴弦的材料不变。
【解答】 (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改变横截面积,可选择A、B、C进行研究。
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长度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长度,即选择A、D、E;
(2)如果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故应选G、H、I进行探究,则表格中长度为100,横截面积为1.02;
(3)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时,控制长短、横截面积和材料不变,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取任意编号的一种琴弦,调整其松紧程度,用相同力拨动琴弦,比较发出的音调高低。
27.【答案】振动;频率随着管长的增加而降低;合格;制成的排箫只能吹出中音区和高音区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根据图乙得出声音的频率与管长的关系;
(3)根据吸管的长度,结合图乙对该小组制作的排箫进行等级评定。
【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演奏时,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这是由于吹气时,管内的空气发生振动。
(2)由图乙知道,声音的频率与管长的关系是:频率随着管长的增加而降低。
(3)吸管的最大长度为20cm,由图乙知道,制成的排箫只能吹出中音区和高音区,所以评定为合格。
28.【答案】(1)12
(2)点燃
(3)③②①
(4)上
(5)1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图乙找出白纸被烤焦的最短时间,所对应的透镜与白纸间距即为焦距;
(2)要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要求,首先必须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只有先将蜡烛点燃,才可以确定烛焰的中心;
(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4)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分析回答;
(5)探究凸透镜成像上下左右位置关系应该让发光体本身上下左右是不同的。
【解答】(1)由图乙可知,当透镜与白纸间距s=12cm时,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4min,所用的时间最短,说明太阳光经过凸透镜会聚后该点的温度最高,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则测出透镜与白纸距离即为焦距f=12cm;
(2)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实验的要求,必须让三者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使其成像在光屏的中心;只有先将蜡烛点燃,才可以确定烛焰的中心,所以点燃蜡烛应在调整高度之前;
(3)根据凸透镜成成倒立的实像,物近像远像变大,凸透镜成正立的虚像时,物距小于1倍焦距,物距离凸透镜最近可知,正确顺序为③②①;
(4)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变短,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像会向光屏的上方移动;
(5)探究凸透镜成像上下左右位置关系时,首先考虑应该让发光体本身上下左右是不同的,即上下和左右是不对称的,则适合做LED光源可能是“F”和“Z”;然后再分析“Z”,因Z上下左右同时颠倒后仍然是Z,所以Z不适合作光源,故只有“F”适合作光源,图中的3个字母中适合做光源的有1个。
故答案为:(1)12;(2)点燃;(3)③②①;(4)上;(5)1。
29.【答案】(1)不同生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
(2)舌根
(3)味蕾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1)生物的嗅觉系统是其与环境交互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同生物由于其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对特定气味的敏感度也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是生物长期进化适应环境的结果。
(2)味觉是舌对液态物质产生的感觉,味觉感受器分布舌背面和两侧黏膜.舌能辨别的四种基本味觉是:酸、甜、苦、咸。
【解答】(1)猫对腥味特别敏感,这是因为猫是肉食性动物,其祖先在野外主要以捕猎小型哺乳动物和鱼类为生,腥味是这些猎物的典型气味,因此猫的嗅觉系统进化出了对腥味的高敏感度,以帮助它们更有效地捕猎。而小鸡对虫子的气味“情有独钟”,这是因为小鸡是杂食性动物,但其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昆虫,虫子的气味对小鸡来说是食物的标志,因此小鸡的嗅觉系统对虫子的气味特别敏感,这有助于它们在自然环境中寻找食物。因此,不同生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
(2)对甜味最敏感的是舌尖;对苦味最敏感的是舌根;对咸味最敏感的是舌尖两侧靠前端;对酸味最敏感的是舌后根两侧。
(3)味蕾是味觉感受器,负责感知食物的味道。味蕾中的味觉细胞能够感受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30.【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反射光线好像是由像点发出的,由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作出像点后,连接S'A,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再完成光路。
【解答】过镜面作出点S的对称点S',即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S'A与镜面交于O点,即为入射点(反射点),连接SO就得到入射光线,OA即为反射光线,如下图
31.【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潜水员在水下E处逆着光的传播方向看到路灯的像会比路灯本身偏高一点,所以B是路灯的虚像点,A是路灯的发光点。
【解答】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知道,潜水员在水下E处逆着光的传播方向看到路灯的像会比路灯本身偏高一点,所以B是路灯的虚像点,A是路灯的发光点;则连接EB,EB与界面的交点即为入射点O,OE就是折射光线,连接AO即为入射光线,据此完成水下E处的人看到路灯A的光路图,如下图
32.【答案】(1)333
(2)低温下更容易成功
(3)136.8m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建筑物的墙壁、大山里面等)在界面将发生反射,人们把能够与原声区分开的反射声波叫做回声。
【解答】(1) 请你根据图像找出温度为5℃时声速为 333m/s。
(2) 因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而且温度越低时,声音传播的越慢,所以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低温下更容易成功,
(3)s=×342m/s×0.3s+×342m/s×0.5s=136.8m
故答案为:(1)333(2)低温下更容易成功(3)136.8m
33.【答案】由图可知,降噪声波与环境声波波长相等,波速相等,则频率相同,叠加时产生互相“抵消”的现象,由于两列声波等幅反向,所以振动减弱,起到降噪作用。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
(2)声波干涉:当两列频率相同、振幅相近、相位相反的声波相遇时,会发生干涉现象,相互叠加后振动减弱甚至抵消。在降噪耳机中,利用这一原理来降低外界噪声。
【解答】由图可知,降噪声波与环境声波波长相等,波速相等,则频率相同,叠加时产生互相“抵消”的现象,由于两列声波等幅反向,所以振动减弱,起到降噪作用。
34.【答案】变长;视网膜;反射;120毫米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凸透镜的曲度越大,焦距越短;曲度越小,焦距越长;
(2)感光传感器用于成像;
(3)根据图片分析光在镜头模组内的传播方式;
(4)根据“ 光学变焦倍数=长焦焦距/主摄焦距 ”分析解答。
【解答】(1)睫状肌舒张,使晶状体曲度变小,焦距变长。
(2)光学镜头相当于人体眼球的晶状体,像成在感光传感器上,相当于眼球中的视网膜。
(3)由乙图可知,光线在平面镜上和三棱镜中不断的反射,从而实现在有限的厚度内,加大镜头与传感器距离,实现更大的焦距。
(4)根据题意可知, 手机主摄焦距保持不变,当长焦镜头焦距为120毫米时,二者的比值最大,则
拍摄月亮时越清晰。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