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动物的“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动物的“家” 教案

资源简介

1.1《动物的“家”》教案
【核心概念】
1.物质结构与性质
【学习内容与要求】
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①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认识动物和早期的人类利用自然物筑巢建家。
2.科学思维
用口述的方式描述动物的家及建家材料的特点。
3.探究实践
观察动物的家及建家材料,总结出动物建家材料的共性,并评价用自然物建家的优缺点。
4.态度责任
在观察动物的家活动中,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动物和人类建家的材料表现出兴趣,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发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别并描述动物“家”的结构特征及建材来源。
难点:认识不同材料的功能。
【教学准备】
学生:各种动物的巢穴的图卡资料
教师:干草、泥、干草混合泥做的简易巢穴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聚焦 【ppt:2-4】 出示一张动物的家的图片,提问:猜一猜这是什么? 谈话:这是织雀的家,动物都有自己的“家”,“家”是它们的休息或繁殖的庇护所。 3.出示课件中各种动“家”的图片,织雀巢、喜鹊巢、蟹洞等,聚焦问题:动物的家是什么样子的?它们用哪些材料建造自己的家? 预设:这是鸟巢。 引入主题。
探索 【ppt:5-26】 活动1:观察各种各样动物的家 1.组织学生观察中华攀雀、蚂蚁、螃蟹、松鼠的家的图片,进行观察记录。 2.组织学生从动物“家”的位置和形状进行汇报交流。 3.小结:动物们的“家”形状、建造位置各不相同,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呢? 活动2:动物建家的材料 1.出示几种动物的家图片,从材料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2.提问:你见过燕子筑巢吗?燕子的家用了什么材料呢? 3.组织学生观察课本上燕子的巢穴,交流燕子的巢穴用了哪些材料。 4.演示模拟实验,学生对比草做的巢穴、泥做的巢穴、草和泥混合做的巢穴的区别,感受复合材料的优势。 4.概括动物的“家”所用的材料:动物的“家”建造用的是自然物,是来自大自然。 组织学生进一步欣赏更多动5.物的“家”,拓宽视野。 学生观察,并描述不同动物家的形状与位置。分享交流,如预设 “中华攀雀的巢像;篮子,建在大树上”等。 预设:使用的材料也不同。 预设:喜鹊用树枝做巢穴;织雀用草编织巢穴。 (shī)直接以树为材料。 简单交流燕子建巢的材料。 比较哪一种更牢固不易散,记录实验观察。 预设:课堂观察实物,课后部分学生体验制作鸟草。 欣赏更多动物的巢穴,交流心得。 培养学生用结构化思维观察自然现象,掌握科学描述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践加深对“自然材料特性”的理解,提升探究与合作能力。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家的探究兴趣,同时给予更多的经验支撑观点。
研讨 【PPT:27-29】 组织学生研讨交流 1.与我们自己的家相比,动物建家的材料有什么特点? 2.如果人们也用这些材料做房子会怎样? 学生交流研讨。 预设: 动物建家的材料简单、自然,从大自然里直接拿来的。 不保暖、漏水、不稳固,也有可能提出这些材料更加环保健康、低成本等角度。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材料与居住之间的关系,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环保意识。不刻意追求“正确答案”,要鼓励学生提出有逻辑、有创见的观点。
拓展 【PPT:30-35】 介绍古代房屋 课件里部分资料来自于各个博物馆官网的vr展厅,可以直接通过网站进入博物馆vr展厅,带领学生一同云参观。 有条件的可以建议或者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研学。 学生观看资料并交流感想。 拓宽视野,链接古人类生活,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与持续探究动力。
教学评价 【ppt:36】 组织学生对照评价表,进行自评和互评 组织学生交流这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对照评价表,进行自评和互评。 学生交流这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评价促进发展,鼓励个性化思维,强化科学素养。
【板书】
1.1动物的家
样式:各式各样
功能:生活场所
材料:来源于自然
7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