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国家主席习近平勉励大家,“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回首往昔,中华民族摆脱屈辱,终于站起来了,不断追梦始于(  )
A. 中华民国的成立 B. 新中国的成立 C. 渡江战役的胜利 D. 一五计划的完成
2.《人民日报》2025年3月4日第2版报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得益于(  )
A. 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 D.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确立
3.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我每成长一分,前进一步,这里面都渗透着党的亲切关怀和苦心栽培。”观察雷锋生平大事记,他在1954年的人生经历得益于(  )
A. 实行土地改革 B.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 开展三大改造 D.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向前。下列史实与论述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论述
A 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胜利召开 我国已经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B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
C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新途径
D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共成立10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 宣告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A. A B. B C. C D. D
5.“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赶英超美、全民大炼钢铁、粮食卫星上天”为标志的大跃进和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一起构成所谓“三面红旗”。“三面红旗”(  )
A. 利于工农业建康发展 B. 积累了经济建设经验
C. 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 D. 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
6.2025年4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按照“海峡雷霆-2025A演练计划(如图),位东海相关海域实施远程火力实弹射击演练。对“台独”分子进行了有力惩戒,也是对外部干涉势力的严重警告,体现了人民军队将坚决打掉一切“台独”分裂图谋的决心。这体现了(  )
东部战区发布的军事行动主题海报
A. 国际反华势力的日益猖獗 B. 两岸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C. “九二共识”的迅速达成 D. 捍卫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
7.对中国而言,与日本建交进一步巩固了大国地位,在国际社会上使一个中国原则成为广泛共识,有效地遏制了意图分裂台湾的势力;对日本来说,与中国建交为其提供了广阔市场,也为日本提供了正视反省历史、重新选择出发的机会。这说明中日建交(  )
A. 有利于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 B. 使中日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C. 符合中日两国各自的利益 D. 受到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
8.2012年以来,我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分别连续17年、12年、7年和4年稳居全球首位。2025年太阳能热利用、地热能供暖、生物质供热、生物质燃料等非电利用规模将达到6000万吨标准煤以上。这些成果(  )
A. 推进了全方位外交布局 B. 巩固了国防建设
C. 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D. 发展了文化事业
9.“……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材料体现了我国实行(  )
A. “一国两制”方针政策 B. 依法治国的政策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经济特区优惠政策
10.如图所示为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数量统计情况。研究视角发生了由重点研究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史向“中国崛起”“中国模式”等主题的转变,党的指导思想、执政能力、执政特点、干部队伍、自身建设等也逐渐成为研究重点,这些变化集中说明(  )
A. 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调整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日益引发关注
C. 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的对外学术交流 D. 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引领经济全球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让他们自觉地行动起来。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迫使地主阶级在群众威力面前屈服低头,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 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
(2) 根据材料二,简述“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相关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激战”的胜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3) 根据材料三,简述农民群众“行动起来”的历史事件,并概述消灭地主阶级的方式。
(4) 综述上述材料,得出一个主题。
12.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改革开放初期,纺织和食品等轻工业发展较快。 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发展重点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重工业。21世纪初,我国形成了巨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显著的价格竞争力,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据《中国工业化百年回顾与展望》
材料三过去四十年,不论是对外贸易、双向直接投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还是其他国际经济合作项目,中国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具体地, 2017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达4.10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1.5%,全球排名第一。这相当于四十年前改革开放之初的210亿美元外贸总额增长了196倍。
——引自《国际贸易》2018年第12期
(1) 根据材料一,归纳“一五计划”年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指出“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的特点。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13.202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在这七十多年的发展进程里,许多的历史瞬间被照片留住。以下照片是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部分掠影。
① ② ③ ④
开国大典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⑤ ⑥ ⑦ /
澳门人民欢庆回归祖国
中国代表签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杨利伟走出舱门 /
提取以上两幅或多幅照片信息,自拟论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用2个及以上的论据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可参考观点: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领路人。
②“一国两制”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
参考答案
1.B
2.B
3.C
4.D
5.C
6.D
7.C
8.C
9.C
10.B
11.【小题1】国内:经济濒于崩溃;国际: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
【小题2】历史事件:抗美援朝战争;积极影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小题3】历史事件:土地改革;方式:剥夺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小题4】主题:新中国巩固新生政权。
12.【小题1】集中于东北地区。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小题2】特点:转型快、成就大、竞争力强、生产力强、发展快等特点
【小题3】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原因:党的正确领导;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等
13.【示例一】
观点: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领路人。
论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综上所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示例二】
观点:“一国两制”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
论述:为了解决香港、澳门、台湾这些历史遗留问题,进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的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1992年举行“汪辜会谈”,两岸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2005年胡锦涛接见连战,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总之,“一国两制”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