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贡一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有30题,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云南境内的古人类遗址不仅限于元谋人,考古还发现了昭通人、西畴人、丽江人、昆明人等。材料主要反映了云南远古人类遗址分布具有( )
A. 广泛性 B. 先进性 C. 统一性 D. 落后性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崇德向善”“德大称师”等。材料反映的是( )
A. 道家思想 B. 法家思想 C. 儒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3. 秦朝建立后,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这些举措( )
A. 加强了君主专制 B. 便利了垂直管理地方
C. 消除了地方割据 D. 形成权利的相互制衡
4. 《齐民要术》中记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胡人在烹饪牛羊肉时加入了米和面;在汉代之前汉民族的饮食中很少有乳制品,此时饮酪也慢慢在汉族中普及开来。”此现象说明( )
A. 汉族饮食更受游牧民族喜爱 B. 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 胡人颠覆了汉族的饮食习惯 D. 民族交融丰富了饮食文化
5.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后的秦朝只存在十几年,隋朝也不过二十几年,两个均为“短命”王朝,其灭亡原因具有相似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B. 藩镇割据,刑法严酷
C. 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D. 励精图治,吏治清明
6. 有学者认为,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下列制度中可以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
A. 三公九卿制、察举制 B. 三公九卿制、科举制
C.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D. 三省六部制、察举制
7. 下表是唐宋两朝科举取士人数统计表,它反映出宋朝( )
朝代 历时/年 录取总数/人 年平均录取数/人
唐朝 290 约6000 约20
宋朝 320 约40000 约125
A. 互市繁荣,民族交融 B. 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C. 分化事权,机构众多 D. 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8. 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材料表明( )
A. 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B. 中央官职得到优化
C. 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D. 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9.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重视对边疆的治理。下列不属于清朝加强边疆治理举措的是( )
A. 设置理藩院 B. 设立伊犁将军
C. 实行行省制 D. 派遣驻藏大臣
10. “这部小说以贵族家庭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这部小说是
A. 《三国演义》 B. 《西游记》 C. 《红楼梦》 D. 《水浒传》
11. 1839年起,林则徐组织人力编译了《澳门新闻纸》《四洲志》《各国律例》与《华事夷言》等著作,此举说明当时知识分子
A. 主张学习西方制度 B. 已经放弃传统华夷观念
C. 主动反思鸦片战争 D. 开始主动了解外部世界
12. 1857年3月,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对英军在中国的残暴行为给予强烈的抨击。他指出:“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下列与此相关的是( )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义和团运动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太平天国运动
13.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自强”“求富”为目标运动,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裂缝,拉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该运动是
A. 洋务运动 B. 清末新政 C. 预备立宪 D. 五四运动
14.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材料认为戊戌变法( )
A. 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B.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C. 推动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D. 促进了革命思潮的萌发
15. 孙中山早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学医,毕业后做医生。通过行医实践,他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于是,便“借医术为入世之媒”联络有志之士改造中国,寻求救国道路。孙中山从“医人”到“医国”的转变客观原因是( )
A. 传统医术的衰落 B. 西式教育的影响
C. 民族危机的加深 D. 革命政党的建立
16.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先后有十几个国家在中国任意设立领事法庭、领事法院,还有一些国家虽然没有固定的审判场所,但是,一旦发生有关本国国民的民刑事案件,可以迅速组织法庭审理。该材料反映出列强在华攫取的特权是( )
A. 协定关税权 B. 片面最惠国待遇
C. 领事裁判权 D. 通商口岸传教权
17. 民国二年(1913年),某地农村一户百姓家贴出的一副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据此可知( )
A. 反帝反封建任务取得了成功 B. 封建帝制思想依然存在
C. 民众接受了文明开化的习俗 D. 民主共和理念广泛传播
18. 《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 清末新政时期 B.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9. 据相关史料记载:(中国)1914年8月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12个,资本总额117434500元。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C.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 D. 群众性的抵制日货运动
20. 中华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相反,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丧、君主复辟、军阀割据,以及帝国主义势力加剧。为改变此局面,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新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运动,史称
A. 保路运动 B. 护国运动 C. 护法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21. 1919年5月,北京大学等高校学生代表集中在北大会堂,听取著名爱国记者邵飘萍关于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交涉失败的情况分析。这直接推动了
A 新文化运动兴起 B. 五四运动爆发 C. 中国共产党成立 D. 北伐战争兴起
22. 著名作家叶永烈创作了“红色三部曲",其中的一部是(红色的起点》。在书中他说这一事件宣传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并且是中国历史上“红色的起点”。下面对这一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A. 党的创立,开天辟地 B. 八一建军,武装起义
C. 秋收起义,转战农村 D. 万里长征,战略转移
23. 1925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的工会已有160多个,拥有有组织的工人约54万人。在广东,已有20余县成立农民协会,会员达20多万人,并建立了全省农民协会。这一形势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 五四运动的开展 B.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 国共合作的实现 D.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24. 1931年9月18日,日本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随即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 日本首次发动对中国侵略战争
B. 中国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开始
C. 国民党正面战场开始了全面抗战
D. 中国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5. “在行军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日平均行军50公里以上,翻越40多座巨大山脉,其中5座终年积雪,渡过30多条河流,经过十几个省,最终胜利会师。”该材料反映的是( )
A. 武汉会战 B. 红军长征 C. 渡江战役 D. 百团大战
26. 曾经被软禁在贵阳黔灵山的国民党将领张学良在自己95岁生日时说:“回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我对1936年发动的事变无悔,如果再走一遍人生路,还会这样做。”他所说的“1936年发动的事变”是指
A. 九一八事变 B. 八一三事变 C. 西安事变 D. 七七事变
27. 下列事件中发生在抗日时期的徐州会战中,并击败日寇取得胜利的战役是
A. 九一八事变 B. 卢沟桥事变 C. 台儿庄大捷 D. 百团大战
28. 1942年,日军进攻英国殖民地缅甸,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在战役中,戴安澜将军入缅作战( )
A. 刺激了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基地 B. 推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C. 赢得了沿海工业西迁的宝贵时间 D. 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9. 1937年8月,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辗转长沙。1938年,三校迁往昆明,在昆明联合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该事件发生于( )
A. 抗日战争时期 B. 国民革命时期
C. 解放战争时期 D. 土地革命时期
30. 1945年8月《大公报》曾报道:“近来国家的喜事接二连三的来,真是令人喜不自禁。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是一喜;中苏订约,结为盟好,是一喜;毛泽东先生翩然到渝,又是一喜。”这则报道中的第三件喜事反映了
A. 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B. 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已实现
C. 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已基本完成
D. 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重大事件
1840—1842年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56—1860年 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71年 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
1874年 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1883—1885年 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88—1889年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西藏战争
1894—1895年 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19世纪90年代 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
1900—1901年 英、美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据《中国近代史纲要》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2. 中华传统文明以农业文明为主,粮食作物有粟、麦、稻、玉米等。这些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对国家稳定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术界普遍认为,小麦原产于西亚,大约4000年前传入中国,经历了环境适应与品种改造,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空间扩展历程。小麦的传播是在两个因素推动下完成的:其一为喜好面食的北方人南迁;其二为稻麦复种制的出现。黄河流域实施两年三熟制重在提升地区经济实力,而南方一年两熟稻麦轮作制则直接将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连为一体。将水旱两种作物融入同一地块的同时,不仅空间上实行了南中有北、北中有南的作物分布格局,而且推动了两大流域间的文化认同与空间整合。
——摘编整理自沈为慧、赵剑锋等主编《史料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古代史》(下)
材料二:像云南这样的边远地区,玉米是在16世纪传入的。以种植玉米为主,开垦陡峻山岭的过程,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最南部的开化、广南、普洱三府中,曾以疟疾流行闻名的原始森林,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前已被湖南、湖北、四川和贵州的移民砍伐殆尽。
——[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年》葛剑雄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小麦传播的不同阶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麦、玉米等作物传播带来的影响。
33. 历中人物,特别是被誉为“民族脊梁”的优秀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每当我们的民族出现危机,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群“民族脊梁”挺身而出,他们临危不惧,为民请命,为国献策,或改革或革命。历史上这样的“民族脊梁”甚多,如两宋时期的范仲淹、王安石、岳飞;鸦片战争前夕的林则徐、魏源;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的陈独秀、毛泽东、邓小平等,他们都是在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民族脊梁”。
根据上述材料,从中选取你心中的“民族脊梁”,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所选人物,能史论结合充分说明所选人物作为“民族脊梁”的理由)
福贡一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有30题,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D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A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C
【17题答案】
【答案】B
【18题答案】
【答案】D
【19题答案】
【答案】C
【20题答案】
【答案】D
【21题答案】
【答案】B
【22题答案】
【答案】A
【23题答案】
【答案】C
【24题答案】
【答案】B
【25题答案】
【答案】B
【26题答案】
【答案】C
【27题答案】
【答案】C
【28题答案】
【答案】D
【29题答案】
【答案】A
【30题答案】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40分)
【31题答案】
【答案】(1)特点:①以武力为主要手段,战后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②侵略国家日益增多,侵略区域的逐渐扩大;③由为满足商品输出需要到为满足资本输出需要。
(2)影响:①丧失大量主权,殖民地化程度加深;②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③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④客观上促进了救亡图存的探索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32题答案】
【答案】(1)阶段:第一阶段:从西亚传入中国;第二阶段:从中国北方传到南方。
(2)影响:促进不同地区经济交流;推动民众饮食结构的变化;推动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促进文化的认同和空间的整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但作物传播也会带来土地的过度开发,自然环境恶化,也可能会使疾病跨地区传播等。
【33题答案】
【答案】示例1:毛泽东。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新中国的缔造者。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理论;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俞道路;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正确指挥红军长征;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建设贡献了力量;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等。
示例2:王安石。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1069年,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主持变法,措施丰富,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如青苗法、募役法、均输法、市易法、保甲法等。变法虽然失败,引起了激烈争议,但从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政府增加了大笔收入。
示例3:孙中山。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首先举起反清革命的旗帜,1894年,组织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纲领;提出“三民主义”;成立中华民国,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提出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创办黄埔军校、领导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说明:明确人物;考生围绕人物所做贡献列举史实作答,史实正确,符合题意,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