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在中国历史上,分立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存在。其中,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前的近400年,是大一统国家形成以来时间最长的分裂时期。隋朝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历史人物是(  )
A. 隋炀帝 B. 唐太宗 C. 隋文帝 D. 唐玄宗
2.据如表内容可知,唐朝前期统治者(  )
姓名 人物概况
马周(601年-648年) 出身寒门,担任宰相
高仙芝(?-756年) 高句丽人,担任安西节度使
李光弼(708年-764年) 契丹人,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
A. 虚心纳谏 B. 整顿吏治 C. 广纳人才 D. 勤于政事
3.唐长安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据此结合下面平面图分析唐长安城的美学内涵是(  )
A. 商业繁荣,突破坊市限制
B. 布局严整对称,井然有序
C. 规模宏大,水陆交通发达
D. 街道宽敞整齐,人口众多
4.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是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以下是一位同学查找的两段史料,由此他希望了解(  )
出处 史料①《旧唐书》 史料②《不第后赋菊》
史料 在这次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A. 黄巢起义、安史之乱 B. 黄巢起义、五代十国
C.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D.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
5.贞观五年,唐太宗与各少数民族首领一道在昆明池打猎,唐太宗对高昌王说,他不仅希望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还希望“六合大同,万方咸庆”。材料表明唐朝采取了(  )
A. 轻徭薄赋的政策 B. 开明的民族政策 C. 休养生息的政策 D. 以农为本的政策
6.制作思维导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是某同学整理的唐朝中外交往的思维导图,其中,还可以补充的是(  )
遣唐使
新罗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
A. 玄奘西行 B. 设置安西都护府 C. 册封怀仁可汗 D. 援朝抗日
7.如图漫画描绘的场景发生于北宋初年,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 改善君臣关系 B. 促进吏治改革 C. 加强中央集权 D. 完善福利制度
8.为了完成历史老师布置的小论文,小安同学阅读了《契丹国志》《细说宋朝》《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等相关书籍,小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封建国家的统一时代 B. 军阀割据混战时代
C.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D.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9.伟大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能从下列历史人物身上体会到的共同精神是(  )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A. 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 B. 英勇不屈的报国情怀
C. 飘逸洒脱的浪漫风格 D. 闲适自由的乐观精神
10.文献史料是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下列史料反映问题,宋神宗时如何破局(  )
财政困境 北宋实行“不抑兼并”政策,土地高度集中,官僚地主免税特权导致国家税源萎缩。至宋仁宗末年,财政年亏空达1570万贯。
军事疲弱 募兵制下禁军数量膨胀(仁宗时达125万),但战斗力低下,对外战争屡败于辽、西夏,被迫纳“岁币”。
冗官冗费 科举扩招与恩荫制导致官僚体系臃肿(真宗时官员1万余人,仁宗时增至2万),行政效率低下。
A. 杯酒释兵权 B. 设置通判 C. 王安石变法 D. 发展文教事业
11.某朝“万里车书新一统”,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材料描述的王朝是(  )
A. 唐朝 B. 北宋 C. 清朝 D. 元朝
12.图片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下列图片共同反映了(  )
A. 制瓷业发展 B. 手工业发达 C. 商业贸易繁荣 D. 海外贸易繁盛
13.如图是《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示意图》,该图可用于研究(  )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手工业技术进步 C. 宋朝的政治制度 D. 武器装备的发展
14.2007年,考古人员成功打捞出南宋初期的“南海一号”古沉船,并出水景德镇、龙泉窑等地烧制的宋代著名瓷器数千件,30余种。若用于研究宋代历史,它们属于(  )
A. 实物史料 B. 文献史料 C. 口述史料 D. 图像史料
15.全书网罗“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历史事实,以与历代朝政兴衰得失相关的政治、军事、民族关系为主要内容,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该著作是(  )
A. 《史记》 B. 《资治通鉴》 C. 《论语》 D. 《窦娥冤》
16.如表是历史老师进行大单元复习时的提纲,据此可知复习的主题是(  )
主题:? 知识点1:祖冲之——《大明历》
知识点2:僧一行——《大衍历》
知识点3:沈括——“十二气历”;郭守敬——《授时历》
A. 对外贸易 B. 中外交流 C. 社会改革 D. 天文历法
17.诗歌内容丰富,不仅反映诗人的个人情感,也映射了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特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下面两首诗分别反映了(  )
于山岭上戚公祠,浩气仍然溢两仪。
但使南疆猛将在,不教倭寇渡江涯。
——郁达夫《游于山戚公祠》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复台》
A. 张骞通西域戚继光抗倭 B. 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
C. 戚继光抗倭郑和下西洋 D. 郑成功收复台湾张骞通西域
18.毛泽东评价李自成说,“李自成始终是好的,老百姓都称赞他,因为他代表农民利益向地主阶级造反”。下列能体现李自成“代表农民利益”的是(  )
A. 建立大金政权 B. 提出均田免粮 C. 带军英勇作战 D. 抗击倭寇侵略
19.如表是某同学进行历史研究时的知识表格,结合内容推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政治 设置五军都督府;设立南书房
经济 引进甘薯、玉米等作物;出现手工工场
民族 设置奴儿干都司;雅克萨之战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0.下列图片共同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其中“?”处还可以补充(  )

A. 平定大、小和卓战乱 B. 驻藏办事大臣 C. 《尼布楚条约》 D. 安西都护府
21.《四库全书》在编纂时,销毁了对清朝不利的书籍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万余块。其主要目的是(  )
A. 加强思想控制 B. 保护传统文化 C. 完善政治制度 D. 提高儒学地位
22.李华同学在学习时搜索到以下资料,据此推断学习的主题是(  )
政治 清初:整顿吏治 清中:政治腐败
经济 清初:以农为本 清中:土地兼并
军事 清初:平定叛乱 清中:军备废弛
A. 统一与稳定 B. 交往与融合 C. 盛世与危机 D. 开放与包容
23.这部名著最吸引人的魅力在于:它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这部著作是(  )
A. 《西游记》 B. 《红楼梦》 C. 《水浒传》 D. 《三国演义》
24.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激发了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某校七年级同学在阅读古籍时看到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如图),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等。据此判断这部著作是(  )
A. 《齐民要术》
B. 《本草纲目》
C. 《徐霞客游记》
D. 《农政全书》
25.某历史小组在开展研究学习时,收集到以下关键词。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①《唐诗宋词》 ②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③汤显祖《牡丹亭》 ④京剧脸谱
A.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 B. 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流
C. 中国古代民主思想的演变 D. 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每个朝代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印记,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就此开展了专题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材料一:图片印记】
组别 农业组 B ______ 组 手工业组
图片信息
①唐朝耕种工具 A ______
②市舶司遗址
③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④唐三彩
历史信息 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有效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______ ______ 陶器生产技术得以提升,反映了唐朝手工业水平的提高
(1)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A、B处信息。
A:______B:______
(2) 根据图②、③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②、③历史信息。
②历史信息:______③历史信息:______
【材料二:人物印记】
乃郑和……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
——孙中山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限定广州为唯一对外通商口岸,由“十三行”垄断贸易。
——《粤海关志》
① ② ③
(3) 图①生动反映唐朝哪一外交史实?请从②③中任选其一,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其反映史实(政策)的影响。结合材料分析,从①到③体现了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趋势?
【材料三:史料印记】
史实\措施 史料印证 影响
在台湾设置澎湖巡检司 元世祖……于澎湖设治以图进取台湾,并提及澎湖巡检司的行政归属……
——《元史 琉求传》 ① ______
② ______ 伊犁初定新疆之地,现在建城驻兵,此缺应作为将军,颁给印信,镇守地方……即以明瑞作为总统伊犁等处将军,著该部照例给与印信敕书。
——乾隆 加强了新疆地区管辖,巩固了统一
③ ______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
——《旧唐书 吐蕃传》 ④ ______
(4) 结合所学知识,补全上述材料①②③④信息。
(5) 结合材料三,归纳历代王朝处理民族(边疆)关系的方式有哪些?并从以上三组材料中任选一组材料,为其拟定一个主题名称。
27.学习历史方法多种多样,某校历史兴趣小组进行了项目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解读史料,探治国之策
材料一:“太宗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贞观政要 论俭约》 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宋)汪洙《神童诗》 材料三:“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沈起堂
(1) 材料一体现唐太宗怎样的治国理念?材料二反映北宋实行什么治国政策?材料三中“厂卫”指的是什么措施?
(2) 任务二:分析数据,析变化之因
朝代西晋东晋隋朝唐朝比例15%4%17.2%24.5%表1: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表 2:世界主要科技“中国”占比( 2)根据表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比例不断增长的原因?根据表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科技占比低下的主要原因是?任务三:识读图片,辨发展之势 年代世界中国占百分比汉代452862%隋唐453271%宋元673857%明清472194%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是什么制度?图2反映明朝在中央采取什么措施?图3的设置是哪位皇帝在位期间?综上三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趋势?任务四:研读地图,树家国情怀
(4)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请根据图4、5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民族关系发展表现进行阐述说明?图6反映元朝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结合图6指出我们家乡德州在元朝时期归哪里管辖?
(5) 综上任务四中三幅图片,总结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2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某校初三2班为深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特开展以下研究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活动一:知识梳理】
序号 资料简介
①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 《忆昔》
② A ______ 呈凸字形,以中轴线对称展开,布局均衡,体现了中国古代皇权至上的理念
③ “她无处伸冤,临死前发誓要: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
一一关汉卿《B ______ 》
④ C ______ 的《千金方》总结唐以前历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他也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⑤ “存天理,灭人欲,遵守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朱熹
⑥ 叙述唐明皇与杨贵妃故事,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佳作。
——洪昇《D ______ 》
(1) 结合所学知识,补全ABCD信息。
(2) 并请将以上优秀传统文化归类。(填序号即可)
隋唐时期:______辽宋夏金元时期:______明清时期:______
【活动二:图史互证】
①E ______ 示意图 ②明长城 ③宋应星《F ______ 》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E、F处信息?并分析①②修建成功的共同原因?
(4) 历史兴趣小组想将以上图片进行布展,请仿照示例,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任选一幅图片书写推介词。(示例除外)
示例:②明长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作为军事防御体系,加强了北部边防,为边疆地区提供了相对和平安定的环境,明长城也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活动三:观点论述】
中国科技成就简表(部分)
朝代 成就
唐朝 雕版印刷术得到发明,并开始普遍应用
宋朝 毕晟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元朝 王祯发明转轮排字法
宋元 火药广泛应用于战争
明朝 徐光启编写《农政全书》
(5) 根据上述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为题目,任选2-3个史实,仿照示例格式,写一篇小论文,字数80-120字。(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书写工整)
示例:
观点:中国古代杰出人物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论述:唐朝时期中外交流频繁。玄奘前往天竺取经,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鉴真历经千难万险到达日本,除了传授佛法,还介绍了中国的建筑技术、雕塑技术、医药等知识,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杰出人物积极主动开展对外交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同时也学习、吸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我们应该坚持人才强国的战略,培养更多杰出的人才,才能更好的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贡献。
参考答案
1.C
2.C
3.B
4.D
5.B
6.A
7.C
8.C
9.B
10.B
11.D
12.B
13.A
14.A
15.B
16.D
17.B
18.B
19.D
20.B
21.A
22.C
23.B
24.B
25.A
26.【小题1】A:曲辕犁;B:商业组
【小题2】②历史信息:宋朝海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③历史信息: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反映商品经济繁荣
【小题3】外交史实: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影响:选②: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往来;选③: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变化趋势:从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封闭)
【小题4】①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国家统一;②清朝设置伊犁将军;③文成公主入藏;④促进了唐蕃友好,加强了汉藏民族交融
【小题5】方式:设置行政机构、册封、和亲等。主题名称:示例:材料一“唐宋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材料二“古代对外政策的演变”;材料三“历代王朝对边疆的管辖”(合理即可)
27.【小题1】治国理念:以民为本(或重视民生、轻徭薄赋)。治国政策:重文轻武。措施:设立锦衣卫和东厂(厂卫特务机构)
【小题2】原因:科举制的完善,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主要原因:明清君主专制强化,八股取士束缚思想,闭关锁国阻碍中外交流
【小题3】制度:三省六部制。措施: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皇帝:雍正帝。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小题4】说明: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维持了边境长期和平;南宋与金对峙,双方经济交流密切。制度:行省制度。管辖:中书省
【小题5】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
28.【小题1】北京城;《窦娥冤》;孙思邈;《长生殿》
【小题2】①④;③;②⑥
【小题3】都江堰;《天工开物》;国家统一,政府重视,劳动人民智慧
【小题4】③《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反映了当时的生产面貌,对后世影响深远
【小题5】观点: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论述:唐朝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传播;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推动了知识普及。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新航路开辟提供条件;火药的应用改变了战争方式,推动军事变革。这些科技成就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军事的发展,综上所述,科技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