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石狮市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答案选择题(共56分)1-5 A B B A A 6-10 B C D C A 11-15 A B D C B16-20 A D C B A 21-25 A B B B D 26-28 B A B二、非选择题(共44分)29. (1)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2分,任答其中一个即可)(2)答案一:同意。(2分)理由:①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等贤人进行改革,使国力增强,打败了12个西戎部落;(2分)②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全方位改革,使秦国国富兵强,成为当时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2分)答案二:不同意。(2分)理由:①从材料可以看出,秦国能够“灭六国,一统天下”与秦国重用人才、实行有效的改革、采取正确的军事外交策略以及国君的治国思想等密切相关。(2分)②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2分)(1)措施:确立县制(2分);影响: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分)(2)特点:汉化;涉及面广;自上而下(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3)共同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都增强了国力,巩固了统治。(2分,答出其中1点即可)31. (1)重要标志: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1点2分,2点4分)(2)状况:江南地区经济昌盛;农业发展迅速;手工业发达。(答出任意2点得4分)(3)因素: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必答,2分);国家政局稳定;统治者重视;人口增长;耕作技术提高;兴修水利灌溉工程;劳动力增长;劳动人民的努力。(2分,任答其中1点即可)32. 〔参考答案一〕历史事件:③④。观点:杰出历史人物推动历史的发展。(2分)论述:战国时期各国都十分注重兴修水利,秦国的表现尤为突出,都江堰的修筑就是伟大的创举。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3分)东汉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变废为宝,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蔡伦造出的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3分)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他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在我国古代沿用了两千多年,他采取的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文化经济的发展。(2分)结论:综上所述,杰出历史人物顺应时代需要,勇于担当重任,实施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历史的发展。(2分)〔参考答案二〕历史事件:①⑦观点:中华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2分)论述: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民众,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拥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3分)南朝科学家祖冲之运用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3分)东晋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他继承各种书体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被誉为古今之冠。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被后人称为“书圣”。(2分)结论:综上所述,传承与创新使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我们既要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在内容和形式上推陈出新,体现时代精神。(2分)〔参考答案三〕历史事件:⑤⑥观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智慧和创造力。(2分)论述: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3分)秦汉时期农学有了较大发展,《汜胜之书》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壤、适度施肥等农业生产方法。(3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大力宣扬佛教。人们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两处石窟群里,雕刻着数以万计的造像。这些造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2分)结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思想、文化、科技、建筑、农学、医学等诸多领域不断创新,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2024年秋石狮市初中期末质量抽测试卷七年级历史(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考试形式:闭卷)第I卷(选择题56分)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A.人类起源B.农耕生活C.部落联盟D.国家产生2.一位导游在介绍某遗址时提到的关键词有:约70万-20万年、会使用火、打制粗糙石器。该遗址可能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D.河姆渡人遗址3.良渚古城遗址发掘的墓葬中,不管是墓葬的选址、排列还是随葬品的数量和级别都有区别。平民的墓地一般离王城较远,随葬品一般只有陶器;贵族墓地建在王城边上,随葬品有玉器,其中玉琮只出现在高等级的墓葬中。这可以佐证当时A.部落间战争频繁B.社会阶级分化明显C.社会生产力低下D.贵族垄断祭祀权力4.图1为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与文明起源密切相关的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属于图1从左往右依次是铜铃、玉璇玑、绳纹灰陶鬲A.实物史料B.文献史料C.口述史料D.影像史料5.考古工作者在半坡遗址的一个窖穴(H115)内发现仅粮食腐朽后的谷物皮壳就有数斗之多,一个小陶罐内还有保存完好的农作物种子皮壳等。据此推知,半坡居民A.栽培谷类农业作物B.掌握彩陶制作技术C.开展原始商贸活动D.从事渔猎生产活动2024年秋石狮市初中期末质量抽测七年级历史试卷第1页共8页6.在我国古文献中,记录有这样的传说:神农“作耒耜,教天下种谷,立历日…”这一传说A.没有来源完全不可信B.含有原始农业的信息C.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现D.与考古发现完全一致7.梁启超在《太古及三代载记》中这样写道:“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里的“华夏民族”A.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B.源远流长,由炎帝和黄帝共同创造C.多元一体,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D.相对独立,发祥地受地理因素限制8.远古传说蕴含着历史留下的印迹。图2、图3的传说共同体现了图2舜的故事:孝感动天图3大禹治水A.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B.先民与洪水作斗争的场面C.商周世袭制度的作用D.民族优秀品质的悠久历史9.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形式祭祀炎帝和黄帝。其原因是他们A.创造使用至今的汉字B.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C.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D.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10.甲骨文包含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图4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当时的天臣祭王图4对应今天的汉字依次是臣、祭、监、王A.政治状况B.经济发展C.科技进步D.军队建设2024年秋石狮市初中期末质量抽测七年级历史试卷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秋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docx 石狮市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试卷排.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