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石狮市2024年秋八年级期末质量检查监测考试
历 史 试 题
第II卷 (非选择题 44分)
非选择题(共4题,其中第31题8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第34小题12分。)
一、选择题
1-5 ADBBC 6-10 ACDBC 11-15 DADAB 16-20 CBACD 21-25 BCBDA 26-28 CCB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答案示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受困于中国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2分),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压迫(2分),发展艰难曲折(1分),故选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于洋务运动(1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在1913年-1919年期间,洋务运动在这之前已结束(或回答受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也可得分)(1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或回答重工业薄弱也可得分)(1分)。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答案示例1:结论①(1分),辛亥革命推翻了260多年的清王朝统治(1分),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2分),实现了从“王朝”到“国家”的转型。
答案示例2:结论②(1分),辛亥革命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1分),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2分),实现了从“保守”到“开放”的转型。
答案示例3:结论④(1分),辛亥革命鼓励发展工商业(1分),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2分),实现了从“革命”到“建设”的转型。
(2)原因:中央政府权威缺失;地方势力不断增强;政党政治畸形化(或政党之间争权夺利);北洋政府的反动统治;议会徒有其表。(任答一点给2分)
(3)原则:坚持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全面分析的原则(2分),评价既要肯定辛亥革命的进步性,也要客观分析其局限性(2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史料类型:一手史料(2分);斗争形式:罢工、罢课、罢市(2分)。
(2)变化:由前期宣传新文学、思想启蒙为主,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政治革命(国内外革命)为主。(2分)
主要原因:五四运动的洗礼;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任答一点给2分)
(3)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工人阶级登上了中国近代政治的舞台;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任答一点给2分)
32.答案示例1:
口号1: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口号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观点: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坚持以国情为出发点(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武装斗争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向前)。
论述:1927年“八七”会议上,面对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具体革命特点的正确认识,为中国共产党夺取和巩固政权指明了方向。
1927年长沙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总结经验,联系中国革命实际情况,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935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中国共产党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成为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结论:综上所述,善于总结经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答案示例2:
口号1: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口号2:和平、民主、团结
观点: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民族利益为重。
论述: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面对七七事变的爆发,中国共产党发表声明表明“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战立场,国民党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正式形成。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实现“民主、和平、团结”,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签订“双十协定”,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二一线曙光。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始终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答案示例3:
口号1:打倒军阀,打到列强; 口号2: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观点:团结合作是实现祖国复兴的重要因素。(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害)(2分)
论述: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黄埔军校,以“打倒军阀,打到列强” 为口号,成功地进行了北伐战争,摧毁了军阀统治体系。(2分)
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初心,从民族利益出发,坚持“停止内在,一致对外”的主张,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打败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中国人民赢得了民族独立。(2分)
由于国民党集中力量围剿共产党,给日本以可乘之机,日本在1931年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导致东北沦陷;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后。(2分)
结论:综上所述,合作才能共赢,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促进共同发展,让我们携手共建人类美好的家园。(2分)
答案示例4:
口号1: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口号2: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观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必然和正确选择。2024年秋石狮市初中期末质量抽测试卷
八年级历史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考试形式:闭卷)
第I卷(选择题56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林则徐指出:“烟不禁绝,国日贫,民日弱,十余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
兵。”这句话的用意是
A.说明鸦片危害,主张禁烟
B.抨击军备匮乏,要求扩军
C.指出钱粮匮乏,建议收税
D.阐释西方先进,从而学习
2.鸦片战争期间,广东人民发出了“不共戴天,誓灭英夷”的豪言壮语,表示不怕“夷船
坚厚”,齐心协力,“操戈御敌”,“务使鬼子无只身存留,鬼船无片帆回国”。这些言语体
现了
A.中国社会盲目自大风气盛行
B.华夷观念迟滞了中国发展进程
C.坚船利炮推动中华民族觉醒
D.广东民众抵抗侵略的爱国情怀
3.《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照会英国:“从此万年和好,两国无争矣。”这表明清政府
A.开始向西方学习
B.未能认清英国的侵略本性
C.成为洋人的朝廷
D.给予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
4.图1中数据峰值出现于
200

A.鸦片战争时期
150

100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50
A
0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18451850185518601865
图119世纪中期《伦敦新闻画报》对中国报道的文章数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5.图2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


新新



A.爆发背景
B.主要特点


乱围



C.兴衰过程
D.历史影响
天京
6.奕 倡导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老六,
1851
1853
1856
1859
1864
金起义
天京陷落
被当时人们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
图2
丁汝昌更被称为“丁鬼奴”。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在当时受到一定程度阻力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只学技术不学制度遭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2024年秋石狮市初中期末质量抽测八年级历史试卷第1页共8页
7.在兴办洋务的热潮中,从新式织布机到原动机械蒸汽机,以及轮船、火车、电报等交通、
通讯工具,都相继被引入中国。这说明洋务运动
A.遭到封建顽固派坚决排斥
B.抵制了欧美资本对华入侵
C.促进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D.培养了一批科技军事人才
8.1894年大战前夕,北洋海军经远舰驾驶二副陈京莹写给父亲
一封绝笔信。该信件(图3)反映出当时
如破璃也。

A.洋务运动未能实现“求富”
以儿恶见,陆中国可
B.清廷对战争持悲观态度

C.北洋舰队已经稳操胜券
图3
D.中国军事力量相对落后
9.甲午战败后,清廷内外与日本再战的呼声甚高,保守派官员也激烈反对议和,
朝廷在20
天内收到了约有2500人签名的130份反对赔款、议和的奏章。这侧面反映了
A.清廷统治基础动摇
B.国人民族意识增强
C.保守势力力量强大
D.民族危机逐渐缓和
10.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人士在广东、上海、湖南等地成立“戒缠足会”,规定“凡
入会人所生女子不得缠足”,“所生男子不得娶缠足之女”。这反映出,维新变法运动
A.成功破除陋习B.主张政治革新
C.提倡移风易俗
D.得到民众支持
11.图4为戊戌变法的知识结构图,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高潮百日维新
A.公车上书标志着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
发展/强学会等
无力回天
B.百日维新的出现说明变法得到了全国的支持
C.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取得成功
兴起公车上书
失数戊戌改变
D.戊戌变法的失败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
图4
12.《天津一月记》记载,19世纪末的义和团民“闲游市中,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
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者,皆毁物杀人”。这反映了义和团
A.盲目排外
B.崇洋媚外
C.师夷长技
D.拥护清朝
13.《庚子西狩丛谈》记载:“庚子(1900年)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
这段文字叙述的事件应是
A.英军攻陷南京
B.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C.湘军围困天京
D.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2024年秋石狮市初中期末质量抽测八年级历史试卷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