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第3课时课件+教学设计+分层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第3课时课件+教学设计+分层练习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3课时同步分层练习
【基础篇】
1.点燃蜡烛时,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罩在火焰上方的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C.固体蜡烛受热熔化成液体滴下
D.火焰分三层,外焰最亮
2.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发光、发热
B.蜡烛放入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
C.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蓝色硫酸铜溶液混合,有蓝色沉淀生成
D.石灰石和稀盐酸混合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3.敞口放置在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较长时间后表面产生白膜,说明空气中含(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氮气
4.通过对观察蜡烛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①火焰温度最高处是外焰 ②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③燃烧发光发热 ④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 D.①②③④
5.某金属工艺品外表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讨论时,有的同学提出用磁铁吸一下,“用磁铁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
A.假设 B.观察 C.实验 D.作出结论
【能力篇】
一、单选题:
1.甲、乙、丙三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空气、二氧化碳和氧气,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瓶中,依次观察到火焰熄灭、继续燃烧、燃烧更旺,则瓶中所盛气体分别是( )
A.氧气、二氧化碳、空气 B.二氧化碳、氧气、空气
C.空气、氧气、二氧化碳 D.二氧化碳、空气、氧气
2.蜡烛足量在如图甲图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蜡烛熄灭后瓶内气体只剩二氧化碳
B.足量的蜡烛燃烧,完全消耗了瓶内氧气
C.蜡烛燃烧前装置内氧气含量最多
D.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3. 下列有关蜡烛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蜡烛是无色无味的固体,质硬、难溶于水
B.蜡烛浮于水面,说明它的密度比水小
C.蜡烛燃烧放热,稍有黑烟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4.下列不能由实验探究体现出来的是 ( )
A.物质的性质 B.物质的变化
C.物质的内部结构 D.物质的变化过程及现象
5.小方在点燃蜡烛时,发现有少量黑烟产生,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
A.反复试验,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认为与本次试验无关,不予理睬
C.查找蜡烛成份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二、填空探究题:
1.石蜡是________色________体(填状态),密度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用指甲在蜡烛表面划过,会________,说明石蜡的硬度________(填“硬”或“软”)。
2.(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成 ,浑浊越多,二氧化碳越 。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 。
(2)水蒸气在常温下易凝结成 。
(3)木条燃烧需要 ,木条燃烧越旺,说明 越纯。
3.某实验小组同学对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产生,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作出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固体小颗粒
[进行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内壁附着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没有现象,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_(填序号);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干而冷的烧杯罩住白烟,烧杯内壁没有水雾产生,说明白烟不是_____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发现_________________,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以排除假设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拔高篇】
1.完成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现象及结论:
如图乙操作,蜡烛燃烧火焰分三层,分别是 、 、 ,木条处于 的部分最先变黑,由此可知此处温度最 。
(2)如图丙所示,烧杯内壁会有 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若将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会 ,说明蜡烛燃烧还生成了 。
2.同学们过生日都点蜡烛,蜡烛点燃后,发出明亮的火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系列实验。
(1)①如图A所示,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主要现象有 (填字母序号,多选)。
a.发出黄色火焰
b.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
c.发光、放热
d.熄灭后有白烟
e.火焰分层
②将一根木条水平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了如图B所示的圆弧状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2)①如图C所示,取一个冷的白瓷片放置在火焰上方片刻后取出,观察,有黑色小颗粒产生,冷却后触摸有滑腻感,此颗粒是炭黑。
②如图D所示,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 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 。
(3)如图E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 ,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振荡,石灰水 。
(4)根据以上实验及现象判断,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5)化学变化的本质是 。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温度较高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6)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
【实验结论】
(7)猜想 (填“1”或“2”)正确。
同步分层练习答案
【基础篇】:
1. A 2.D 3.B 4.D 5.C
【能力篇】:
一、选择题:
1.D 2.D 3.A 4.C 5.B
二、填空探究题:
1.乳白 固体 小于 有划痕 软
2.(1)浑浊 多 熄灭
(2)水
(3)氧气氧气
3. (1)A
(2) 水蒸气
(3) 白烟燃烧 C AB 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具有可燃性
【拔高篇】:
1.(1) 外焰; 内焰; 焰心; 外焰; 高;
(2) 水雾; 水; 变浑浊; 二氧化碳
2.(1)abcde 外焰
(2)水雾 水
(3)熄灭 变浑浊
(4)二氧化碳和水
(5)有新物质生成
(6)物理变化
(7)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3张PPT)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第3课时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人教版)九年级

01
素养目标—明确要求
02
激趣导入—提高兴趣
03
要点精讲—典例精析
04
知识总结—加强记忆
05
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素养目标
01
01
02
03
04
通过实验,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通过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学习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步骤和观察描述实验的一般方法。
通过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体验化学探究学习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学会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
激趣导入
02
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进行科学探究时, 常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 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结论。
实验 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 新物质生成
(1)
(4)
固态的石蜡
白色固体石蜡变成无色液体
液态石蜡

颗粒状大理石、无色稀盐酸液体
试管中产生无色气泡,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等

观察思考
典例精析
要点精讲
要点精讲
03
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常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
设计方案
收集证据
反思与评价
猜想与假设
进行实验
解释与结论
表达与交流
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
要点精讲
03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
阶段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分析或解释
点燃前
燃烧时
熄灭后
对石蜡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
基于证据,经过分析推理,得出可靠结论(如变化中体现的性质)
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
要点精讲
03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描述 分析与结论
点燃前 (1)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 ___色;___态;___形状。
(2)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将它投入水中; 蜡烛容易切开,_____ 于水;在水中 。 硬度:_____;
密度:___于水
溶解性:_____溶于水。


圆柱

不溶解



【探究】
要点精讲
03
【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描述 分析与结论
燃烧时
点燃蜡烛,仔细观察燃着的部分,观察火焰附近石蜡的变化
蜡烛燃烧;火焰附近的石蜡熔化
石蜡具有可燃性; 石蜡的熔点较低
化学变化(蜡烛燃烧)过程中也会伴随着物理变化(石蜡熔化)
要点精讲
03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描述 分析与结论
燃着时 (3)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 火焰分为___层,______最明亮,______最暗。
蜡烛燃烧时分为____层。

外焰
焰心

探究:蜡烛火焰温度分布情况
【探究】
要点精讲
03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描述 分析与结论
燃着时 (4)取一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有______生成。 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__。
(5)将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________。 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______。
水雾

变浑浊
二氧化碳
【探究】
利用证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推断,得出结论(生成二氧化碳)
要点精讲
03
【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描述 分析与结论
熄灭后 熄灭蜡烛
用燃着的火柴去点蜡 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产生白烟
蜡烛重新燃烧
白烟具有可燃性
要点精讲
03
探究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燃烧时
熄灭后
白色圆柱形固体,硬度小,略有气味,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石蜡熔化并发光放热,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生成无色的液滴和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冒白烟,用火柴点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
温馨提醒
描述实验现象时,一般不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要点精讲
03
二、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硬度等。
化学性质:能否燃烧,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
2)关注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石蜡受热熔化、石蜡蒸气冷凝等。
化学变化:石蜡燃烧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等。
3)关注物质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系统、细致的观察和描述。
基于证据,经过分析和推理等思考过程,得出可靠的结论。
要点精讲
03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遵守化学实验室规则,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认真、细致地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准确记录实验结果,是获得可靠实验结论的基本保证。
加强记忆
知识总结
知识总结
04
观察反应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物理性质
反应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及现象
反应后的现象及生成物等
01发现问题→02猜想与假设→03设计实验→04实验验证→05收集证据→06解释与结论→07反思与评价
观察实验的方法
实验探究的步骤
知识总结
04
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
燃烧时
点燃前
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熄灭后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
以及对结果的讨论和解释
化学学习的特点
巩固提升
练习与应用
1.实验是化学研究的一种常用手段。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并放入水中石蜡会漂在水面上。该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
A.石蜡密度比水小
B.石蜡硬度较小
C.石蜡不能溶于水
D.石蜡可燃烧
练习应用
05
D
练习应用
05
2.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微型实验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用数字化实验监测密闭容器内蜡烛燃烧时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三条曲线,如图所示,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注射器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
B.蜡烛在燃烧后生成了CO2和H2O的曲线是a和c
C.数字化实验能为科学探究提供更为直观的证据
D.微型实验可探究得出蜡烛燃烧以后的部分产物
B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教学设计
课题 课题2第3课时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课标分析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形成化学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知道科学探究是收集证据、作出解释、进行发现、创造与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也是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素养目标 通过实验,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通过练习给物质加热的基本操作,知道如何给物质加热及加热时的注意事项。 通过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学习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步骤和观察描述实验的一般方法。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学会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 通过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体验化学探究学习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重点 难点 学会主动观察实验现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常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结论。 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讲授新课 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 →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一、蜡烛点燃前(眼睛看、鼻子闻、手感觉): 【教师实验】: 用小刀切割一小块蜡烛放在盛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教师分析】: 可用小刀切割说明蜡烛的硬度较小,浮在水面上说明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不溶解说明不溶于水。 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闻一闻气味。 颜色:白色;状态:固体;形状:柱状;气味:有轻微气味 现象:可用小刀切割、浮在水面上,不溶解。 关注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硬度等。
二、蜡烛燃烧时(观察蜡烛:燃烧现象及火焰分层情况) 【教师实验】点燃蜡烛 有时会看到冒黑烟(不充分燃烧); 放出热量; 蜡烛变短且石蜡量变少。 【教师分析】:石蜡熔化说明熔点较低。火柴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烧杯壁上出现水珠,说明燃烧生成了水;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说明还生成了二氧化碳。 固态石蜡变成液态; 烛芯变黑; 发出黄色火焰; 火焰分三层,内焰最亮,焰心最暗 学生分组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然后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加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 1.关注物质的变化。 2.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三、蜡烛熄灭后的产物: 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观察现象。 【教师分析】:烟是固体小颗粒,并且可以燃烧,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教师讲解】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遵守化学实验室规则,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认真、细致地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准确记录实验结果,是获得可靠实验结论的基本保证。 学生分组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现象:熄灭后冒白烟,用火柴点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 基于证据,经过分析和推理等思考过程,得出可靠的结论。
课堂小结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有火焰分三层。 发光放热。 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熄灭时有白烟,白烟具有可燃性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