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标要求 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新成就时空定位任务一 了解隋朝兴亡,认识隋朝的历史地位1.阅读教材第一目,说说隋朝建立者杨坚谥号为“文”的依据。提示:依据:励精图治,进行改革图强;统一全国,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开展大规模建设,广设粮仓。2.结合教材第一目及“学思之窗”中皮日休的诗,谈谈隋炀帝的历史功过。简要谈谈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提示:功:率军灭陈,统一全国;开设进士科,创建科举制;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巩固统一,促进南北交流及城市发展。过: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征高丽,造成生产破坏,民不聊生。评价方法:一分为二的评价。1.隋朝的建立与统治(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统一。(2)隋朝的建设①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供应朝廷粮食、物资和备水旱赈济。②兴建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③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义仓 义仓是一种民间出资、民间管理的自救性质的仓储形式,对古代的赈济救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隋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2)概况: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探究 信息获取——隋朝大运河材料探究:根据图片及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动机,并说明工程得以完成的有利条件。提示:动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巩固统一);便利传递信息与物资转运。有利条件:农耕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中央集权体制自身的优势;统一后社会秩序稳定;古代人民的劳动智慧;赋役制度提供保障。【认知深化】 隋朝的历史地位(1)隋朝结束了汉末以来的动荡局面,出现了社会繁荣、民族交融的局面。(2)隋朝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巩固统一的措施,为隋唐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3)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贯通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唐朝乃至以后历朝历代的经济、文化交流及交通都起了重要作用。(4)隋朝恢复了几个世纪以来因割据纷乱几乎中断的对外关系,积极加强与亚洲各国的交流,提高了隋朝在亚洲的地位,为唐朝的对外交往打下了基础。(5)隋朝的迅速灭亡使唐朝统治者吸取了深刻教训,促使唐初统治者励精图治,为唐朝的繁盛打下了基础。1.(2025·山东济南高一期末)隋文帝时期,政府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于当地造仓积蓄。上述措施旨在( )A.缓解经济压力 B.维护社会稳定C.完善社会救济 D.促进农业发展答案:B解析:隋文帝时期,政府置仓积谷和鼓励民间自置义仓,有效地增强了社会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减少了因灾荒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说明材料中措施旨在通过加强粮食储备来维护社会稳定,B项正确;材料中措施的目的是预防灾荒,而不是缓解经济压力,排除A项;完善社会救济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C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政府置仓积谷、民间自置义仓,加强粮食储备,与促进农业发展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2.(2025·广东肇庆高一期末)唐代最为盛行的马球活动,是唐太宗见“群蕃街里打球”后提倡而普及的。受突厥“男子好樗蒲,女子好蹴鞠”之风的影响,唐代普遍开展女子蹴鞠运动。据此可知,唐代( )A.市民阶层发展壮大B.民族政策开放包容C.男女地位趋于平等D.崇文尚武风气盛行答案:B解析:马球、蹴鞠等体育项目来源于“蕃”“突厥”,这些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在唐朝大受欢迎,说明唐朝的社会开放,也由此可见唐朝民族政策开放包容,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市民阶层发展壮大”的信息,排除A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趋于平等”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崇文尚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任务二 掌握唐朝前期促进繁荣与民族交融的举措,认识唐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结合教材第二目,指出唐朝前期盛世局面的表现,试分析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提示:表现: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原因:唐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百姓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财富。2.唐朝的民族政策素以“开明”著称,试列举其表现并说明其意义。提示:表现:突厥,战和相结合灭掉东、西突厥,先后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吐蕃,和亲与会盟,促进汉藏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靺鞨,唐玄宗册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强与东北的联系。意义:唐朝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密切了中央政府与边疆地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1.建立与统一: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统一全国。2.唐朝的繁荣(1)“贞观之治”原因 经济上,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表现 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2)武周统治: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3)开元盛世原因 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表现 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3.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民族 概况 结果突厥 东突厥 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①草原各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682年,东突厥众部建立后突厥汗国政权,744年被平定西突厥 ①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②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吐蕃 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 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靺鞨 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加强了对东北的统治4.意义(1)边疆开发:唐朝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扩大了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2)民族交融: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唐朝的民族交融探究1 信息获取——唐朝的盛世局面材料一 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唐]吴兢《贞观政要》材料二 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探究:(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无关系,请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二,当时出现了哪一盛世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1)有。理由:正是鉴于隋炀帝“征求无已……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的教训,唐太宗才“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局面。(2)开元盛世。原因: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等等。【认知深化】 隋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历史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打下基础政治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开明,知人善任;革新政治,完善制度经济 ①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发展生产力 ②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文化 兴科举,大办学校民族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了国内外各民族交往和边疆的开发根本原因 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大规模兴修水利和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探究2 问题阐释——唐朝的民族交融与边疆管理材料一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摘编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探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提示:华夷一家,平等友好。材料二 唐朝经略西域为了加强经略西域,唐太宗先后设置了伊州、西州、庭州(今新疆),在这三州以西、帕米尔以东的地区,推行羁縻府州制度,即在这一地区的部落中设置州、都督府,州刺史与都督由各部首领担任。在帕米尔以西的中亚地区有16国,唐以其国都为都督府所在地,以各国国王为都督府都督。安西与北庭都护府是更高一级的军政机构。两大都护府代表朝廷在西域行使职权。——摘编自杜文玉《唐朝如何经略西域》探究(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经略西域的特点。提示: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统治方式灵活多样,因俗而治。【认知深化】 全面认识唐朝的民族交融原因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使唐朝民族间的隔阂减小。②唐朝前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③唐朝的陆路交通可通往不少边疆地区。④统治者采取开明的政策,较为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特点 以通婚、和亲方式促进民族交融;以议代战,尊重民族习惯,交换使节,进行文化交流,修德政;因地制宜,各地实行不同的民族政策影响 ①保持了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有利于国家统一。②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孕育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③各民族相互交流、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物种交流。④促进了汉族先进文明的广泛传播,边疆民族文化给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启示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周边少数民族密切联系、相互交流与共同发展的史实,说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是各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1.(2025·河南开封高一上期末)《贞观政要》记载:“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反映的治国理念是( )A.重视人民力量 B.注重选贤任能C.注意整顿吏治 D.采取休养生息答案:A解析:“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的意思是君主好比是舟,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中可看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反映了治国要重视人民的力量,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选贤任能、整顿吏治和休养生息的治国理念,排除B、C、D三项。2.(2025·山西大同月考)下图中的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为唐穆宗时唐朝与某一少数民族会盟的遗物。该少数民族是( )A.吐蕃 B.突厥C.靺鞨 D.回纥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年),唐朝与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此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因此该少数民族是吐蕃,A项正确;唐朝通过武力征服了突厥,排除B项;唐玄宗时,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排除C项;唐玄宗时,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排除D项。任务三 了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的史实,认识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的转折点1.结合教材第三目,说明藩镇与安史之乱之间的关系。提示:关系:藩镇权力过大,导致外重内轻局面出现,为安史之乱提供可乘之机;镇压安史之乱进一步强化了藩镇的力量,严重削弱了唐朝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2.阅读教材第三目,分析朱温废唐称帝得以实现的原因,并指出五代十国现象的实质。提示:原因:唐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削弱了统治力量;黄巢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朱温在镇压起义过程中逐渐控制中央政权。实质:藩镇割据的延续。1.安史之乱原因 ①唐玄宗统治后期,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 ②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扩大,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过程 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影响 ①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 ②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唐朝由盛转衰 ③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唐代藩镇 唐代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后来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军人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历史上称作藩镇。2.黄巢起义(1)原因①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统治腐朽不堪。②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阶级矛盾激化。(2)影响: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3.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朋党之争 唐朝后期的朋党之争是指以牛僧孺为首的官僚集团和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之间的斗争,所以又称为“牛李党争”。形成“牛李党争”的原因是他们进入仕途的门径不同,实质上是唐初以来门阀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斗争的延续。这场斗争加速了士人阶层的分化,削弱了文臣与宦官斗争的力量,加剧了政局动荡。4.五代十国(1)五代:907年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2)十国: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3)周世宗改革: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探究 信息获取——藩镇割据材料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节度使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这一现象对唐朝及以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特点: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大,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影响:藩镇拥兵自重,形成割据,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发生;严重削弱唐朝中央集权和统治力量,最终导致了唐朝灭亡,此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认知深化】 唐朝中后期的政局变化及其内在联系(1)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和兵力内轻外重,酿成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2)安史之乱后,唐朝统治更加腐朽,具体表现在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地方上出现藩镇林立、割据一方的局面。(3)唐朝后期从中央到地方,一百余年的腐败政治以及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终于引发了农民大起义。(4)在唐末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唐朝政权瓦解。1.(2025·广东佛山高一期末)756年,唐玄宗下诏赋予地方节度使以自调军粮、任免辖区内官吏、主管辖区内赋税徭役征发等职责。这些措施( )A.导致了安史之乱B.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C.助长了奢靡风气D.激化了唐末社会矛盾答案:B解析:唐玄宗赋予节度使自调军粮、任免官吏、主管赋税徭役等职责,使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逐渐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这种权力的集中导致节度使势力坐大,最终埋下了藩镇割据的隐患,B项正确;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材料中的措施只是部分原因,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节度使职责与奢靡风气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唐末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要与黄巢起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因素有关,而非仅因节度使职责的扩大,排除D项。2.(2024·安徽安庆高一上期末)中国古代官员会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相互“迁转流动”,下表为唐后期藩镇武将入朝为官的情况统计,据此可知( )地区类型 朝廷征召 随帅来朝 弃帅来朝 藩帅推荐 因入卫等留京顺地藩镇 13 3 1 1 5割据藩镇 0 3 6 3 0A.中央地方人才实现自由流动B.征召是武将选调的主要方式C.藩镇间相互牵制延续唐政权D.中央对地方仍有一定的控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顺地藩镇还是割据藩镇,都有武将入朝为官的情况,说明中央对地方仍有一定的控制,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官员到地方任职的情况,无法说明中央地方人才实现自由流动,排除A项;朝廷征召现象主要发生在顺地藩镇,而不是割据藩镇,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体现顺地藩镇和割据藩镇的相互牵制,排除C项。思维导图 史论要旨1.隋朝结束分裂、开凿大运河,为我国封建经济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繁荣奠定基础。 2.唐朝前期的盛世局面,开明的民族政策,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3.安史之乱是唐中叶地方节度使与中央政府争权夺利的斗争,是唐中叶政治、军事形势发展的结果,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4.五代十国时期是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时期,也是藩镇势力由盛转衰的时期。课时测评6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第1—8题,每小题3分,第10—13题,每小题3分,第9题10分,第14题14分,共60分)1.(2025·山西高一阶段练)据史书记载,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在关中等土地丰饶之地建造了黎阳仓、永丰仓、常平仓等大型粮仓。其中有的粮仓储粮能力可达三千多万斤,足够供八万人食用一年。隋代大量粮仓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是( )A.兵役徭役沉重 B.农业恢复发展C.商品经济活跃 D.粮食管控严格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粮仓主要用于存放粮食,因此隋代大量粮仓形成是建立在农业发展基础上的,B项正确;兵役沉重与建立粮仓无关,排除A项;唐朝建立粮仓是为了储存粮食以防天灾人祸等,不用于商品交换,排除C项;粮食管控与粮食流通有关,与粮仓形成无关,排除D项。2.(2025·广东阳江高一期末)605年,隋炀帝下令修整了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并开挖了黄河、淮河间的通济渠;608年,隋炀帝又下令开挖了南通黄河、北到涿郡的永济渠;610年,他又下令修整了三国孙吴时开通的联结京口至余杭的江南河。至此,连结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五千多里的大运河全线贯通。大运河的修建( )A.保证了北方的物资供应B.解决了南北交通不畅问题C.缓解了隋朝的统治危机D.展现了隋朝强大的组织力答案:D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如此庞大的工程需要中央政府征发大量民力、协调全国资源,体现了隋朝国家机器的强大动员和组织能力,D项正确;大运河虽客观上促进南北物资流通,但隋朝因工程滥用民力激化社会矛盾,北方物资供应并未因运河贯通得到长期保障,隋朝的统治危机也并未因此缓解,排除A、C两项;“解决”表述绝对化,排除B项。3.(2025·安徽高一开学考)唐太宗平定四夷后,对于内附的少数民族“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按照法令规定进行治理)”。这反映出唐朝( )A.边疆治理呈现灵活务实性B.奉行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C.存在严峻的藩镇割据隐患D.恪守一体而治的治国思想答案:A解析:唐朝对待内附的少数民族多遵从其传统,不仅任命其原有首领管理部落,还予以较高的自治权,唐朝政府也强调了边郡都督、都护对这些内附民族的领导权,并按照法令规定进行治理,体现了唐朝边疆治理的灵活性和务实性,A项正确;少数民族问题属于唐朝内政,与对外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边疆民族治理,与藩镇割据无关,排除C项;唐朝实施因俗而治的政策,D项说法有误,排除。4.(2025·广东阳江高一期末)唐朝诗人元稹在《估客乐》写道:“估客无住著,有利身则行……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商业活动范围广泛 B.中外经济交往频繁C.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D.丝绸之路贸易发达答案:A解析:元稹的《估客乐》描绘了商人为了利益四处奔波,涉及的活动范围广泛,包括求珠、采玉、买马、擒鹦、布火浣、锦织成等内容,这些活动遍布全国各地,反映了当时商业活动范围广泛,故选A项。5.(2025·天津高一阶段练)江淮以及苏杭地区,战国、西汉曾为瘴气重病区,但至隋唐时,瘴气已经完全销声匿迹。秦汉时,人们认为“南方恶地,疾病流行,环境卑湿”;但在唐人观念中,江南地区已变成令人向往的地区,白居易曾说“江南好”“能不忆江南?”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成为经济重心 B.南方农耕区的拓展C.国家防疫能力提升 D.北方流民大量南迁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隋唐时期江南瘴气已经完全销声匿迹,江南地区已变成为令人向往的地区,据所学知识可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逐渐得到了开发,农耕区拓展,从不适宜居住的烟瘴之地变为鱼米之乡,B项正确;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A项;江南瘴气消失与农业发展相关,与医疗水平进步无关,“防疫能力提升”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北方流民大量南迁只是江南开发的原因之一,排除D项。6.(2024·广东高一上期末)唐太宗及其祖辈数代与鲜卑族保持通婚关系,继位后积极推行民族和解的政策。他认为“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这一认识( )A.消除了汉族与周边民族的差异B.表明唐代统治者华夷观念强化C.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和平与稳定D.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严格遵循答案:C解析:据材料“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可知,唐太宗认为应该用德泽来感化周边少数民族,积极推行民族和解的政策,这有利于维护国家和平与稳定,故选C项;汉族与周边民族的差异不可能被消除,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认为少数民族可与汉族成为一家,是华夷观念淡化的体现,排除B项;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并未被后世统治者遵循,如元代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排除D项。7.北宋学者欧阳修在《新唐书·兵志》中说:“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材料所述历史现象造成唐王朝后期的不良局面是( )A.内轻外重 B.外戚专权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答案:A解析:据材料“大盗既灭……皆除节度使……小者犹兼三四”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藩镇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形成了内轻外重的局面,故选A项。8.(2024·山东济南高一期末)下图为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至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户数统计表,其中M点之后户数剧烈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兼并 B.安史之乱C.两税法的实施 D.租庸调制的实行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得,M点对应的时间是755年,这时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这场持续了八年的战争造成了人口的锐减,B项正确;土地兼并不是这一时期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两税法实行于780年,与M点对应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租庸调制是隋唐两朝长期坚持的赋税制度,并不会造成人口的急剧下降,排除D项。9.(10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政府把户口增减、田野开辟等当作地方官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贞观三年(629年),朝廷曾颁布诏令,内容是“赐妇人正月以来产子者粟一斛”。唐政府将天下男女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等,令地方官按照黄小中丁老的原则,将所辖百姓对号入座。贞观三年,唐政府招附塞外民族120万口。贞观五年(631年),唐政府以金帛自突厥赎还汉人8万余口。根据《资治通鉴》的相关材料统计,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比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增加了约7 069 154户,是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代数百年的最高户数。——单培勇等《中国国民素质史论纲》(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人口政策的内容。(6分)(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代人口增长与盛唐气象出现的关系。(4分)答案:(1)内容:鼓励生育;进行细致的户口统计;招抚塞外民族和流亡人口(招徕人口);将人口增减纳入地方官政绩考核。(6分)(2)关系:盛唐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利于人口增长,而人口增长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保障。(4分)10.(2024·河南高一期末)据史料记载,唐太宗征讨辽东时,掳得少数民族百姓一万四千口,按例当分赏将士,“上愍其父子夫妇离散,命有司平其直(值),悉以钱布赎为民”。此外,众多少数民族将领也获得唐太宗重用,他们或成为驸马,或被赐予李姓。这主要反映了唐太宗( )A.开放包容的民族意识B.兼收并蓄的文化观念C.灵活务实的对外政策D.选贤任能的治国手段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时期不仅注重保护少数民族人民的生命安全,还注重利用少数民族上层巩固统治,这反映出唐太宗对待少数民族开放包容的态度,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吸收借鉴,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唐朝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无关,排除C项;选贤任能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并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D项。11.史载,武则天创造了一种组字舞,使舞蹈队通过变换队形组成“皇帝万岁、天下太平”等字样;在金城公主入藏和亲的欢送庆典上,唐中宗令皇宫马球队与吐蕃使者进行马球比赛。据此可知,唐代体育活动( )A.仅限于皇族成员参与B.成为朝廷的外交手段C.影响了当时社会风俗D.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答案:D解析:武则天通过舞蹈表演强化皇权意识,唐中宗通过马球比赛加强与吐蕃的友好交往,这说明唐代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D项正确;体育活动不仅仅由皇族成员参与,下层普通民众也可以参与,排除A项;武则天的组字舞蹈不是朝廷的外交手段,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体育活动影响社会风俗,排除C项。12.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势力膨胀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答案:A解析: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载地方官吏的薪俸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情况和唐代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掌握财政权有关,即地方势力膨胀,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B项错误,排除;材料没有说明中央财政紧张,C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地方官吏俸钱的高出部分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不能说明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D项错误,排除。13.(2025·重庆高一月考)唐朝后期,朝廷在诸道藩镇皆置监军院,派宦官监军,以钳制藩镇的行动。但在一般的藩镇动乱中,或兵士哗变,或将校作乱,或藩帅杀其部下,都很少屠戮监军,为了获得朝廷旌节,还得“严奉监军,厚遗敕使”。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具有游离性与依附性双重属性B.注重维护中央政府的政治权威C.相互制约延续了唐王朝的统治D.呈现出凌上性与嗜利性的特点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藩镇动乱表明其无视中央政府权威,动乱者很少屠戮监军,为了获得朝廷旌节,还得“严奉监军,厚遗敕使”,又表明其对中央政府存在一定的认可与需求,说明这一时期的藩镇具有游离性与依附性双重属性,A项正确;藩镇动乱表明其无视中央政府权威,“注重维护中央政府的政治权威”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藩镇“相互制约延续了唐王朝的统治”一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兵士哗变、将校作乱体现出凌上性,藩帅杀其部下不能体现凌上性,材料中也没有藩镇动乱因嗜利而起的信息,排除D项。14.(14分)(2025·福建福州高一阶段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开建时间 名称 沟通水系 备注春秋 楚庄王时期 江汉运河 连接长江和汉水 有记载中国最早的运河工程吴王夫差时期 邗沟 连接长江与淮河 中国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道战国 魏惠王时期 鸿沟 将黄、淮及其支流和其他独立水系联系 形成黄淮平原上的水道网,即鸿沟系统——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1)根据材料一,推断中国运河的主要沟通方向。从经济和军事的角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的主要目的。(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评价隋朝大运河。(10分)答案:(1)方向:南北(北南)。(1分)目的:水利灌溉;物资运输;军队士兵转运。(3分)(2)评价:隋朝大运河在历代运河工程中最为浩大,首次贯通南北,沟通五大水系,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以及沿岸城市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是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运河的修建,滥用民力,致使民不聊生,应客观看待其影响。(10分)解析:(1)方向:根据材料一“连接长江和汉水”“连接长江与淮河”“将黄、淮及其支流和其他独立水系联系”可知,方向是南北。目的:从经济角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是因为当时小农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水利灌溉的需求和物资运输的需求;从军事角度分析,当时战乱频繁,开凿运河有利于满足军队士兵转运的需求。(2)评价:题目要求运用唯物史观评价隋朝大运河,根据所学知识要全面评价历史事件,可以从历史地位、政治、经济、城市、世界地位等角度分析其积极影响,从民生角度分析其消极影响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76张PPT)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标要求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2.认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新成就时空定位任务一 了解隋朝兴亡,认识隋朝的历史地位1.阅读教材第一目,说说隋朝建立者杨坚谥号为“文”的依据。提示:依据:励精图治,进行改革图强;统一全国,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开展大规模建设,广设粮仓。2.结合教材第一目及“学思之窗”中皮日休的诗,谈谈隋炀帝的历史功过。简要谈谈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提示:功:率军灭陈,统一全国;开设进士科,创建科举制;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巩固统一,促进南北交流及城市发展。过: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征高丽,造成生产破坏,民不聊生。评价方法:一分为二的评价。问题导学1.隋朝的建立与统治(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581年,北周外戚______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统一。(2)隋朝的建设①兴建仓库:在长安、______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供应朝廷粮食、物资和备水旱赈济。②兴建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③开通________: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要点梳理杨坚洛阳大运河概念阐释义仓义仓是一种民间出资、民间管理的自救性质的仓储形式,对古代的赈济救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隋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______。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2)概况:_____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高丽618探究 信息获取——隋朝大运河材料互动探究探究:根据图片及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动机,并说明工程得以完成的有利条件。提示:动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巩固统一);便利传递信息与物资转运。有利条件:农耕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中央集权体制自身的优势;统一后社会秩序稳定;古代人民的劳动智慧;赋役制度提供保障。认知深化隋朝的历史地位(1)隋朝结束了汉末以来的动荡局面,出现了社会繁荣、民族交融的局面。(2)隋朝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巩固统一的措施,为隋唐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3)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贯通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唐朝乃至以后历朝历代的经济、文化交流及交通都起了重要作用。(4)隋朝恢复了几个世纪以来因割据纷乱几乎中断的对外关系,积极加强与亚洲各国的交流,提高了隋朝在亚洲的地位,为唐朝的对外交往打下了基础。(5)隋朝的迅速灭亡使唐朝统治者吸取了深刻教训,促使唐初统治者励精图治,为唐朝的繁盛打下了基础。1.(2025·山东济南高一期末)隋文帝时期,政府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于当地造仓积蓄。上述措施旨在A.缓解经济压力 B.维护社会稳定C.完善社会救济 D.促进农业发展√练测评估隋文帝时期,政府置仓积谷和鼓励民间自置义仓,有效地增强了社会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减少了因灾荒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说明材料中措施旨在通过加强粮食储备来维护社会稳定,B项正确;材料中措施的目的是预防灾荒,而不是缓解经济压力,排除A项;完善社会救济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C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政府置仓积谷、民间自置义仓,加强粮食储备,与促进农业发展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2.(2025·广东肇庆高一期末)唐代最为盛行的马球活动,是唐太宗见“群蕃街里打球”后提倡而普及的。受突厥“男子好樗蒲,女子好蹴鞠”之风的影响,唐代普遍开展女子蹴鞠运动。据此可知,唐代A.市民阶层发展壮大B.民族政策开放包容C.男女地位趋于平等D.崇文尚武风气盛行√马球、蹴鞠等体育项目来源于“蕃”“突厥”,这些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在唐朝大受欢迎,说明唐朝的社会开放,也由此可见唐朝民族政策开放包容,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市民阶层发展壮大”的信息,排除A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趋于平等”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崇文尚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返回任务二 掌握唐朝前期促进繁荣与民族交融的举措,认识唐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结合教材第二目,指出唐朝前期盛世局面的表现,试分析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提示:表现: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原因:唐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百姓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财富。问题导学2.唐朝的民族政策素以“开明”著称,试列举其表现并说明其意义。提示:表现:突厥,战和相结合灭掉东、西突厥,先后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吐蕃,和亲与会盟,促进汉藏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靺鞨,唐玄宗册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强与东北的联系。意义:唐朝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密切了中央政府与边疆地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1.建立与统一:618年,李渊在_______称帝,建立唐朝;随后,统一全国。2.唐朝的繁荣(1)“贞观之治”要点梳理原因 经济上,吸取隋亡的教训,__________,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政治上,知人善任,__________表现 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长安轻徭薄赋虚怀纳谏(2)武周统治:废唐称帝,改国号为____。武则天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3)开元盛世原因 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表现 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周3.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民族 概况 结果突厥 东突厥 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①草原各族尊奉唐太宗为“________”②682年,东突厥众部建立后突厥汗国政权,744年被平定西突厥 ①唐高宗联合______灭西突厥②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吐蕃 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__________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______ 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靺鞨 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__________ 加强了对东北的统治天可汗回纥文成公主会盟渤海郡王4.意义(1)边疆开发:唐朝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对祖国__________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扩大了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2)民族交融: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____________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边疆地区统一多民族图解历史唐朝的民族交融探究1 信息获取——唐朝的盛世局面材料一 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唐]吴兢《贞观政要》材料二 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互动探究探究:(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无关系,请说明理由。提示:有。理由:正是鉴于隋炀帝“征求无已……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的教训,唐太宗才“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局面。(2)根据材料二,当时出现了哪一盛世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开元盛世。原因: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等等。认知深化隋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历史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打下基础政治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开明,知人善任;革新政治,完善制度经济 ①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发展生产力②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文化 兴科举,大办学校民族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了国内外各民族交往和边疆的开发根本原因 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大规模兴修水利和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探究2 问题阐释——唐朝的民族交融与边疆管理材料一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摘编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探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提示:华夷一家,平等友好。材料二 唐朝经略西域为了加强经略西域,唐太宗先后设置了伊州、西州、庭州(今新疆),在这三州以西、帕米尔以东的地区,推行羁縻府州制度,即在这一地区的部落中设置州、都督府,州刺史与都督由各部首领担任。在帕米尔以西的中亚地区有16国,唐以其国都为都督府所在地,以各国国王为都督府都督。安西与北庭都护府是更高一级的军政机构。两大都护府代表朝廷在西域行使职权。——摘编自杜文玉《唐朝如何经略西域》探究(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经略西域的特点。提示: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统治方式灵活多样,因俗而治。认知深化全面认识唐朝的民族交融原因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使唐朝民族间的隔阂减小。②唐朝前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③唐朝的陆路交通可通往不少边疆地区。④统治者采取开明的政策,较为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特点 以通婚、和亲方式促进民族交融;以议代战,尊重民族习惯,交换使节,进行文化交流,修德政;因地制宜,各地实行不同的民族政策影响 ①保持了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有利于国家统一。②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孕育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③各民族相互交流、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物种交流。④促进了汉族先进文明的广泛传播,边疆民族文化给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启示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周边少数民族密切联系、相互交流与共同发展的史实,说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是各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1.(2025·河南开封高一上期末)《贞观政要》记载:“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反映的治国理念是A.重视人民力量 B.注重选贤任能C.注意整顿吏治 D.采取休养生息√练测评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的意思是君主好比是舟,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中可看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反映了治国要重视人民的力量,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选贤任能、整顿吏治和休养生息的治国理念,排除B、C、D三项。2.(2025·山西大同月考)下图中的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为唐穆宗时唐朝与某一少数民族会盟的遗物。该少数民族是A.吐蕃 B.突厥C.靺鞨 D.回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年),唐朝与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此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因此该少数民族是吐蕃,A项正确;唐朝通过武力征服了突厥,排除B项;唐玄宗时,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排除C项;唐玄宗时,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排除D项。返回任务三 了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的史实,认识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的转折点1.结合教材第三目,说明藩镇与安史之乱之间的关系。提示:关系:藩镇权力过大,导致外重内轻局面出现,为安史之乱提供可乘之机;镇压安史之乱进一步强化了藩镇的力量,严重削弱了唐朝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2.阅读教材第三目,分析朱温废唐称帝得以实现的原因,并指出五代十国现象的实质。提示:原因:唐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削弱了统治力量;黄巢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朱温在镇压起义过程中逐渐控制中央政权。实质:藩镇割据的延续。问题导学1.安史之乱要点梳理原因 ①唐玄宗统治后期,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②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军镇长官________兵力扩大,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过程 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________在范阳起兵,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影响 ①许多将领拥兵自重,__________被削弱②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唐朝由盛转衰③形成__________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节度使安禄山中央集权藩镇割据概念阐释唐代藩镇唐代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后来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军人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历史上称作藩镇。2.黄巢起义(1)原因①唐朝后期,__________和朋党之争加剧,统治腐朽不堪。②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阶级矛盾激化。(2)影响: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3.唐朝灭亡:907年,______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宦官专权朱温概念阐释朋党之争唐朝后期的朋党之争是指以牛僧孺为首的官僚集团和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之间的斗争,所以又称为“牛李党争”。形成“牛李党争”的原因是他们进入仕途的门径不同,实质上是唐初以来门阀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斗争的延续。这场斗争加速了士人阶层的分化,削弱了文臣与宦官斗争的力量,加剧了政局动荡。4.五代十国(1)五代:907年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______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2)十国: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______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______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3)周世宗改革: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________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后周南唐山西北宋探究 信息获取——藩镇割据材料互动探究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节度使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这一现象对唐朝及以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特点: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大,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影响:藩镇拥兵自重,形成割据,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发生;严重削弱唐朝中央集权和统治力量,最终导致了唐朝灭亡,此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认知深化唐朝中后期的政局变化及其内在联系(1)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和兵力内轻外重,酿成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2)安史之乱后,唐朝统治更加腐朽,具体表现在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地方上出现藩镇林立、割据一方的局面。(3)唐朝后期从中央到地方,一百余年的腐败政治以及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终于引发了农民大起义。(4)在唐末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唐朝政权瓦解。1.(2025·广东佛山高一期末)756年,唐玄宗下诏赋予地方节度使以自调军粮、任免辖区内官吏、主管辖区内赋税徭役征发等职责。这些措施A.导致了安史之乱B.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C.助长了奢靡风气D.激化了唐末社会矛盾√练测评估唐玄宗赋予节度使自调军粮、任免官吏、主管赋税徭役等职责,使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逐渐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这种权力的集中导致节度使势力坐大,最终埋下了藩镇割据的隐患,B项正确;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材料中的措施只是部分原因,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节度使职责与奢靡风气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唐末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要与黄巢起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因素有关,而非仅因节度使职责的扩大,排除D项。2.(2024·安徽安庆高一上期末)中国古代官员会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相互“迁转流动”,下表为唐后期藩镇武将入朝为官的情况统计,据此可知A.中央地方人才实现自由流动B.征召是武将选调的主要方式C.藩镇间相互牵制延续唐政权D.中央对地方仍有一定的控制√地区类型 朝廷征召 随帅来朝 弃帅来朝 藩帅推荐 因入卫等留京顺地藩镇 13 3 1 1 5割据藩镇 0 3 6 3 0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顺地藩镇还是割据藩镇,都有武将入朝为官的情况,说明中央对地方仍有一定的控制,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官员到地方任职的情况,无法说明中央地方人才实现自由流动,排除A项;朝廷征召现象主要发生在顺地藩镇,而不是割据藩镇,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体现顺地藩镇和割据藩镇的相互牵制,排除C项。地区类型 朝廷征召 随帅来朝 弃帅来朝 藩帅推荐 因入卫等留京顺地藩镇 13 3 1 1 5割据藩镇 0 3 6 3 0返回学习小结思维导图史论要旨1.隋朝结束分裂、开凿大运河,为我国封建经济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繁荣奠定基础。2.唐朝前期的盛世局面,开明的民族政策,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3.安史之乱是唐中叶地方节度使与中央政府争权夺利的斗争,是唐中叶政治、军事形势发展的结果,导致唐朝由盛转衰。4.五代十国时期是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时期,也是藩镇势力由盛转衰的时期。返回课时测评1.(2025·山西高一阶段练)据史书记载,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在关中等土地丰饶之地建造了黎阳仓、永丰仓、常平仓等大型粮仓。其中有的粮仓储粮能力可达三千多万斤,足够供八万人食用一年。隋代大量粮仓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是A.兵役徭役沉重 B.农业恢复发展C.商品经济活跃 D.粮食管控严格√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粮仓主要用于存放粮食,因此隋代大量粮仓形成是建立在农业发展基础上的,B项正确;兵役沉重与建立粮仓无关,排除A项;唐朝建立粮仓是为了储存粮食以防天灾人祸等,不用于商品交换,排除C项;粮食管控与粮食流通有关,与粮仓形成无关,排除D项。2.(2025·广东阳江高一期末)605年,隋炀帝下令修整了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并开挖了黄河、淮河间的通济渠;608年,隋炀帝又下令开挖了南通黄河、北到涿郡的永济渠;610年,他又下令修整了三国孙吴时开通的联结京口至余杭的江南河。至此,连结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五千多里的大运河全线贯通。大运河的修建A.保证了北方的物资供应B.解决了南北交通不畅问题C.缓解了隋朝的统治危机D.展现了隋朝强大的组织力√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如此庞大的工程需要中央政府征发大量民力、协调全国资源,体现了隋朝国家机器的强大动员和组织能力,D项正确;大运河虽客观上促进南北物资流通,但隋朝因工程滥用民力激化社会矛盾,北方物资供应并未因运河贯通得到长期保障,隋朝的统治危机也并未因此缓解,排除A、C两项;“解决”表述绝对化,排除B项。3.(2025·安徽高一开学考)唐太宗平定四夷后,对于内附的少数民族“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按照法令规定进行治理)”。这反映出唐朝A.边疆治理呈现灵活务实性B.奉行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C.存在严峻的藩镇割据隐患D.恪守一体而治的治国思想√唐朝对待内附的少数民族多遵从其传统,不仅任命其原有首领管理部落,还予以较高的自治权,唐朝政府也强调了边郡都督、都护对这些内附民族的领导权,并按照法令规定进行治理,体现了唐朝边疆治理的灵活性和务实性,A项正确;少数民族问题属于唐朝内政,与对外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边疆民族治理,与藩镇割据无关,排除C项;唐朝实施因俗而治的政策,D项说法有误,排除。4.(2025·广东阳江高一期末)唐朝诗人元稹在《估客乐》写道:“估客无住著,有利身则行……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商业活动范围广泛 B.中外经济交往频繁C.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D.丝绸之路贸易发达√元稹的《估客乐》描绘了商人为了利益四处奔波,涉及的活动范围广泛,包括求珠、采玉、买马、擒鹦、布火浣、锦织成等内容,这些活动遍布全国各地,反映了当时商业活动范围广泛,故选A项。5.(2025·天津高一阶段练)江淮以及苏杭地区,战国、西汉曾为瘴气重病区,但至隋唐时,瘴气已经完全销声匿迹。秦汉时,人们认为“南方恶地,疾病流行,环境卑湿”;但在唐人观念中,江南地区已变成令人向往的地区,白居易曾说“江南好”“能不忆江南?”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成为经济重心 B.南方农耕区的拓展C.国家防疫能力提升 D.北方流民大量南迁√据题意可知,隋唐时期江南瘴气已经完全销声匿迹,江南地区已变成为令人向往的地区,据所学知识可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逐渐得到了开发,农耕区拓展,从不适宜居住的烟瘴之地变为鱼米之乡,B项正确;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A项;江南瘴气消失与农业发展相关,与医疗水平进步无关,“防疫能力提升”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北方流民大量南迁只是江南开发的原因之一,排除D项。6.(2024·广东高一上期末)唐太宗及其祖辈数代与鲜卑族保持通婚关系,继位后积极推行民族和解的政策。他认为“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这一认识A.消除了汉族与周边民族的差异B.表明唐代统治者华夷观念强化C.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和平与稳定D.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严格遵循√据材料“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可知,唐太宗认为应该用德泽来感化周边少数民族,积极推行民族和解的政策,这有利于维护国家和平与稳定,故选C项;汉族与周边民族的差异不可能被消除,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认为少数民族可与汉族成为一家,是华夷观念淡化的体现,排除B项;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并未被后世统治者遵循,如元代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排除D项。7.北宋学者欧阳修在《新唐书·兵志》中说:“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材料所述历史现象造成唐王朝后期的不良局面是A.内轻外重 B.外戚专权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据材料“大盗既灭……皆除节度使……小者犹兼三四”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藩镇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形成了内轻外重的局面,故选A项。8.(2024·山东济南高一期末)下图为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至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户数统计表,其中M点之后户数剧烈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兼并B.安史之乱C.两税法的实施D.租庸调制的实行√据题干可得,M点对应的时间是755年,这时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这场持续了八年的战争造成了人口的锐减,B项正确;土地兼并不是这一时期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两税法实行于780年,与M点对应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租庸调制是隋唐两朝长期坚持的赋税制度,并不会造成人口的急剧下降,排除D项。9.(10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政府把户口增减、田野开辟等当作地方官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贞观三年(629年),朝廷曾颁布诏令,内容是“赐妇人正月以来产子者粟一斛”。唐政府将天下男女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等,令地方官按照黄小中丁老的原则,将所辖百姓对号入座。贞观三年,唐政府招附塞外民族120万口。贞观五年(631年),唐政府以金帛自突厥赎还汉人8万余口。根据《资治通鉴》的相关材料统计,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比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增加了约7 069 154户,是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代数百年的最高户数。——单培勇等《中国国民素质史论纲》(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人口政策的内容。(6分)答案:内容:鼓励生育;进行细致的户口统计;招抚塞外民族和流亡人口(招徕人口);将人口增减纳入地方官政绩考核。(6分)(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代人口增长与盛唐气象出现的关系。(4分)答案:关系:盛唐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利于人口增长,而人口增长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保障。(4分)10.(2024·河南高一期末)据史料记载,唐太宗征讨辽东时,掳得少数民族百姓一万四千口,按例当分赏将士,“上愍其父子夫妇离散,命有司平其直(值),悉以钱布赎为民”。此外,众多少数民族将领也获得唐太宗重用,他们或成为驸马,或被赐予李姓。这主要反映了唐太宗A.开放包容的民族意识B.兼收并蓄的文化观念C.灵活务实的对外政策D.选贤任能的治国手段√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时期不仅注重保护少数民族人民的生命安全,还注重利用少数民族上层巩固统治,这反映出唐太宗对待少数民族开放包容的态度,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吸收借鉴,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唐朝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无关,排除C项;选贤任能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并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D项。11.史载,武则天创造了一种组字舞,使舞蹈队通过变换队形组成“皇帝万岁、天下太平”等字样;在金城公主入藏和亲的欢送庆典上,唐中宗令皇宫马球队与吐蕃使者进行马球比赛。据此可知,唐代体育活动A.仅限于皇族成员参与B.成为朝廷的外交手段C.影响了当时社会风俗D.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武则天通过舞蹈表演强化皇权意识,唐中宗通过马球比赛加强与吐蕃的友好交往,这说明唐代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D项正确;体育活动不仅仅由皇族成员参与,下层普通民众也可以参与,排除A项;武则天的组字舞蹈不是朝廷的外交手段,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体育活动影响社会风俗,排除C项。12.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势力膨胀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载地方官吏的薪俸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情况和唐代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掌握财政权有关,即地方势力膨胀,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B项错误,排除;材料没有说明中央财政紧张,C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地方官吏俸钱的高出部分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不能说明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D项错误,排除。13.(2025·重庆高一月考)唐朝后期,朝廷在诸道藩镇皆置监军院,派宦官监军,以钳制藩镇的行动。但在一般的藩镇动乱中,或兵士哗变,或将校作乱,或藩帅杀其部下,都很少屠戮监军,为了获得朝廷旌节,还得“严奉监军,厚遗敕使”。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具有游离性与依附性双重属性B.注重维护中央政府的政治权威C.相互制约延续了唐王朝的统治D.呈现出凌上性与嗜利性的特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藩镇动乱表明其无视中央政府权威,动乱者很少屠戮监军,为了获得朝廷旌节,还得“严奉监军,厚遗敕使”,又表明其对中央政府存在一定的认可与需求,说明这一时期的藩镇具有游离性与依附性双重属性,A项正确;藩镇动乱表明其无视中央政府权威,“注重维护中央政府的政治权威”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藩镇“相互制约延续了唐王朝的统治”一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兵士哗变、将校作乱体现出凌上性,藩帅杀其部下不能体现凌上性,材料中也没有藩镇动乱因嗜利而起的信息,排除D项。14.(14分)(2025·福建福州高一阶段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开建时间 名称 沟通水系 备注春秋 楚庄王时期 江汉运河 连接长江和汉水 有记载中国最早的运河工程吴王夫差时期 邗沟 连接长江与淮河 中国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道战国 魏惠王时期 鸿沟 将黄、淮及其支流和其他独立水系联系 形成黄淮平原上的水道网,即鸿沟系统材料二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1)根据材料一,推断中国运河的主要沟通方向。从经济和军事的角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的主要目的。(4分)答案:方向:南北(北南)。(1分)目的:水利灌溉;物资运输;军队士兵转运。(3分)方向:根据材料一“连接长江和汉水”“连接长江与淮河”“将黄、淮及其支流和其他独立水系联系”可知,方向是南北。目的:从经济角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是因为当时小农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水利灌溉的需求和物资运输的需求;从军事角度分析,当时战乱频繁,开凿运河有利于满足军队士兵转运的需求。(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评价隋朝大运河。(10分)答案:评价:隋朝大运河在历代运河工程中最为浩大,首次贯通南北,沟通五大水系,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以及沿岸城市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是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运河的修建,滥用民力,致使民不聊生,应客观看待其影响。(10分)评价:题目要求运用唯物史观评价隋朝大运河,根据所学知识要全面评价历史事件,可以从历史地位、政治、经济、城市、世界地位等角度分析其积极影响,从民生角度分析其消极影响。返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