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学案

资源简介

(共74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
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标要求
1.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
2.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时空定位
任务一 掌握辽与西夏统治的史实,理
解少数民族封建化的特点
1.辽与北宋维持了长期的对峙局面,阅读教材第一目,指出形成长期对峙之势的制度因素。
提示:南、北面官制、四时捺钵制。
2.阅读教材第一目,分析宋辽、宋夏关系的异同。
提示:相同点:长期对峙,宋以财物换和平。
不同点:宋辽保持政治平等关系;夏向宋称臣,保持半独立地位。
问题导学
要点梳理
项目 辽朝 西夏
起源 契丹族,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党项族,生活在陕北、宁夏一带
政权建立 916年,____________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1038年,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政治制度 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负责以______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______民族事务 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还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__________制度:皇帝和宫廷保持草原习俗,国家政治中心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民族关系 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______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北宋灭亡后,向金朝称臣,事实上保持独立
耶律阿保机
汉人
游牧
四时捺钵
和平
概念阐释
“蕃汉分治”
“蕃汉分治”是辽统治区域扩大的结果,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在政治上的体现。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向封建文明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
探究 信息获取——辽、西夏封建化的特点
材料 辽夏的这种特别的版图结构,推动它们去创制一种不同于纯中原式的国家建构模式。它不仅能在汉地社会和统治者的“祖宗根本之地”之间保持着平衡,而且提供
了比中原汉制更有弹性、更能容纳多样化、可能性因而也更能持久的一种制度框架。
互动探究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从中我们得到什么认识?
提示:特点:在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同时学习汉族政治制度;“蕃汉分治”、因俗而治。
原因:辽、西夏等统治的北方地区和汉族的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明显差异。
认识:实际上是对封建文明的肯定,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交融。
认知深化
辽和西夏国家治理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
①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内容,如辽和西夏都沿用唐代官制;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度。
②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方式,如辽统治者采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治制度。
(2)原因:辽、西夏统治的北方地区游牧民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为了适应这些地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的管理方式。
1.(2025·山东日照高一期末)辽统治者宣称契丹为轩辕之后,承后晋统绪和德运,自称“中国”;金统治者熙宗和海陵王也极力宣称,“四海之内,皆朕臣子”“混一天下,然后可为正统”。这些做法
A.导致战乱频起社会动荡
B.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
C.促进了民族间和平交流
D.缩小了地区经济的差距

练测评估
材料描述了辽、金的统治者通过宣称自己与古代华夏民族的渊源,以及强调天下一统的观念,强化自身的正统性和民族归属感,这种做法有助于增强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有利于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B项正确。
2.(2024·山东济南高一期末)右图为1977年在银川市西夏陵出土的鎏金铜牛。作为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件历史文物,它可以用来佐证西夏当时
A.礼俗的全面封建化
B.生产方式受中原影响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

据材料“鎏金铜牛”可知,西夏存在牛耕这一生产方式,说明西夏当时的生产方式受中原农耕文明影响,故选B项;材料只体现西夏生产方式受中原农耕文明的影响,与礼俗封建化无关,排除A项;西夏位于今陕北、宁夏一带,经济发展水平比中原低,不能佐证经济重心的转移,排除C项;一件历史文物不能证明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排除
D项。
返回
任务二 了解金朝建立和统治的史实,认
识辽夏金时期的民族关系
1.阅读教材第二目,完成下面的连线。
1125年 迁都中都
1127年 金灭辽
1153年 金灭北宋
问题导学
2.阅读教材第二目,指出进入中原后“猛安谋克”发生的变化,分析该变化产生的主要影响。
提示:变化:由原来的部族组织演变为部族与地域组织。
影响:地缘组织逐渐代替了血缘组织,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大定之治”的出现。
1.金朝的兴衰
(1)起源: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2)建国:1114年,女真族首领____________举兵反辽,1115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会宁府也称上京。
(3)扩展: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______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4)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______。
要点梳理
完颜阿骨打
南宋
中都
(5)鼎盛: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__________”,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
(6)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2.金朝的制度:基本沿袭__________;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__________”。
大定之治
唐宋制度
猛安谋克
概念阐释
“猛安谋克”制
“猛安谋克”制是兵民合一的制度,它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猛安谋克制的推行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在女真社会发展过程中起了巨大作用。
探究 信息获取——“猛安谋克”制
材料 女真初起时,“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他们是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而设的军事首领,随后发展为固定的军事组织,“猛安谋克”作为军事编制单位,其人数实际上多少不定。
——摘编自[元]脱脱《金史·兵志》
探究:根据材料,指出金朝官制的名称、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提示:名称:猛安谋克制度。
特点: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
影响:便于对女真族的管理,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金朝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互动探究
认知深化
全面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
1.(2025·河南新乡高一期末)金朝的皇帝经常在朝堂上与大臣们讨论国家大事,讨论的事务包括农业生产、水利工程、科举制度等诸多方面。这些讨论内容
A.确保了决策的科学性
B.反映了金朝的民主制度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体现了金朝的汉化倾向

练测评估
根据材料可知,金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学习汉族王朝的统治方式,在朝堂上讨论汉族王朝常关注的农业生产、水利工程、科举制度等诸多方面的事务,这体现了金朝在统治过程中对汉族文化和制度的学习与吸收,即汉化倾向,D项正确。
2.(2024·安徽宣城高一上期末)下表中的史料记述可以用来研究的时代主题是
A.国家统一趋势 B.理学创新
C.政治制度弊端 D.民族迁徙

内容 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奇首(辽先祖名)生都庵山,徙潢河之滨” 《辽史·太祖本纪》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
“孔子大圣,万事所尊,宜先” 《辽史》卷七十三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 《金史·百官志》
材料“辽之先,出自炎”“孔子大圣,万事所尊,宜先”“地方设路、州、府、县”体现的是辽、金对汉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认同,体现了当时国家统一的趋势,A项正确;理学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政治制度被少数民族政权借鉴,说明的是制度的优越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迁徙,排除D项。
返回
内容 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奇首(辽先祖名)生都庵山,徙潢河之滨” 《辽史·太祖本纪》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
“孔子大圣,万事所尊,宜先” 《辽史》卷七十三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 《金史·百官志》
任务三 掌握蒙古崛起和元朝统治的史实,认识北方少
数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1.阅读教材第三目,指出从铁木真到忽必烈,蒙古政权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这些变化的本质。
提示:变化:统治者尊称从草原传统的“大汗”到中原传统的“皇帝”;国号从“蒙古”变为“大元”;疆域从蒙古草原扩大到中原地区。
本质:元政权的封建化。
2.阅读教材第三目,观察“元朝形势图(1330年)”,指出与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提示:特点:数量少,管辖范围大。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问题导学
3.史学家认为,元朝虽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融进一步加强。阅读教材第四目,指出元朝民族交融的表现。
提示:表现:①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形成了蒙古民族。
②回回: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③汉族:元朝灭亡后,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1.蒙古崛起
(1)蒙古建立: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________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
(2)蒙古的扩张:蒙古政权建立后半个世纪,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______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______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要点梳理
铁木真
西夏
大理
2.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年份 事件
1260年 忽必烈即汗位
1271年 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
1276年 攻占南宋都城临安
1279年 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3.巩固统一
驿传系统 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分设________,负责传递公文
行省制度 概念 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特点 行省辖区广阔,__________集中
意义 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______的开端
边疆治理 吐蕃 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西域 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加强管辖
台湾 设置______巡检司,经略台湾
急递铺
军政大权
省制
澎湖
概念辨析
“犬牙交错”与“山川形便”
(1)犬牙交错:是指打破山川地形特征,跨地理区域划分行政区域。利用犬牙相入划分的行政区域往往地跨多个自然区域,内部自然条件、经济特点、文化风俗差别较大。
(2)山川形便:根据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地理区域,进而划分行政区域。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划分的重要原则之一,能够使行政区划与经济、文化区划一致,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容易成为地方割据的有利条件。
4.元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交融
(2)民族政策:“__________”。
①目的:为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
②内容:元朝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__________措施,四等人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3)变化
①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爆发,元朝灭亡后,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
②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蒙古 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
回回 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相处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回族的前身——______
回回
四等人制
差别对待
探究1 信息获取——元朝的地方治理
材料一 (元)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事实上,行省在具有上述基本性质的同时,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这正反映了行省所具有的二重性质。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互动探究
材料二 元朝史学家揭傒斯说,“镇以磐石宗,重以分省寄”,《元史·明宗纪》也称行省为“方面之寄”。合而论之,即在传统的郡县制基础上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把行省当作分寄与集权的枢纽,既有所分寄,又立足于集权。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探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元朝制度创新的表现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创新的原因。
提示:表现:行省制建立。
特点:具有朝廷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政府的二重性。
原因:疆域辽阔;沿袭传统做法;加强统治需要。
(2)根据材料二,指出行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并概括元朝行省的特点。
提示:关系: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与中书省互为表里);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政府节制。
特点: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认知深化
全面认识元朝的行省制度
探究2 问题阐释——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
材料
探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和元朝中央政府是如何处理与吐蕃关系的。
提示:处理与吐蕃关系:唐朝通过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等,密切唐与吐蕃的关系;元朝通过宣政院兼管吐蕃政务,吐蕃正式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
(2)元朝的疆域与边疆管理有什么特点?
提示:特点:元朝疆域辽阔,与王朝统治相始终,对边疆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倾向。
认知深化
辽宋夏金元政权统治下中华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1)民族迁徙与交错杂居分布格局的形成。辽宋夏金元时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通过大规模的双向流动,各民族间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进一步形成并不断发展。
(2)劝课农桑与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为维系统治,北方民族政权逐渐适应并在适宜农耕的区域“劝课农桑”,使农业经济逐渐进入北方传统的游牧经济区域,提升了北方游牧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
(3)尊孔习儒与政治文化制度的趋同。北方民族政权为了维护和稳定自身的统治,在承袭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地区的文化和统治制度。
(4)“海内一家”的政治理念。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国之主”自居,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的内涵。
1.(2024·北京高一学业考试)元朝在边疆地区设立岭北、辽阳、云南等行省,“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反映了元朝
A.对不同民族设置不同职官
B.沿用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
C.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D.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元朝在边疆地区设立岭北、辽阳、云南等行省,并且“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意味着元朝对边疆地区和内地进行统一管理,征收赋役,在边疆设立行省,并按照内地的方式征收赋役,充分体现了元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C项正确。
练测评估
2.(2024·河南郑州高一上期末)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来确定。元代行省区划打破了这一做法。如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无险可守。元朝的这种
做法
A.拓展了统治疆域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阻断了经济交流
D.扩大了地方权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的行政区划改变了过去山川形便的做法,改为犬牙交错的原则,将同一地理区域放在两个行政区,或者将山川河流阻隔的两个区域放在同一个行政区,目的是加强对这些区域的统治,避免地方凭借山川河流阻隔形成割据,因此元朝的这种做法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犬牙交错的原则实行于国家疆域内部,无法拓展统治疆域,排除A项;这种行政区划没有阻断经济的交流,排除C项;元朝这种做法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为了扩大地方权力,排除D项。
3.(2025·河南南阳高一上期末)元朝时期,蒙古、色目人逐渐使用汉文字、汉姓、汉名,一部分人逐渐受汉族礼俗影响,开始遵行守节、丁忧之制。这表明,元朝时期
A.蒙古族全面向汉族学习
B.民族交往交融加强
C.国家疆域面积不断拓展
D.汉族典章制度先进

据材料可知,元朝时期,汉字、汉姓逐渐在蒙古、色目人中流行,同时少数民族接受汉族礼俗,开始遵行守节、丁忧之制,这说明汉族文化的影响在扩大,表明民族交往交融加强,B项正确;“全面”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疆域扩大无关,排除C项;少数民族使用汉字、汉姓及接受汉族礼俗,说明汉族文化先进,并不能证明汉族的典章制度先进,排除D项。
返回
学习小结
思维导图
史论要旨
1.辽、西夏与北宋鼎峙,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统治,有利于民族间的交往,促进了民族交融。
2.辽、西夏和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后,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逐步走向封建化。
3.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封建王朝。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需要。
返回
课时测评
1.(2025·辽宁大连高一期末)辽朝后期,有的契丹人以耕种为乐,也有汉人热衷于骑马打猎。受此影响,外戚萧孝忠上奏说:“一国二枢密,风俗所以不同,若并为一,下幸甚。”萧孝忠的这一建议
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推动了辽政权因俗而治
C.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
D.极大提高了汉人的地位

据材料信息可知,萧孝忠建议取消南、北面官制,认为“若并为一,天下幸甚”,符合当时民族大交融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反对辽政权因俗而治,排除B项;萧孝忠的这一建议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稳定社会发展,排除C项;材料提出的建议是针对辽的统治政策,与汉人地位提高无关,排除D项。
2.(2024·河北邯郸高一上期末)右图为河北宣化辽墓壁画备茶图,由五个不同年龄、不同装束的人物组成,各执一事,而又相互关联,展现了茶事的不同程序。这一时期,辽人的饮茶活动能反映出
A.民族的交流交融 
B.澶渊之盟的签订
C.边疆地区的开发
D.农耕区域的拓展

据材料辽墓壁画中辽人饮茶图可知,辽人的饮茶活动和服装服饰能反映出契丹与汉之间民族的交流交融,故选A项。
3.(2025·江苏常州高一期末)“辽朝并非匈奴、突厥一类纯粹游牧帝国,亦不像北魏那样完全移入中原农业区,而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社会,兼有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并且两种形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所占比重大致相当。”基于此,辽朝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了
A.猛安谋克制度 B.南、北面官制度
C.行省制度 D.崇文抑武方针

辽朝是半游牧半农耕社会,为适应这种二元经济形态,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管理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管理游牧民族事务,B项正确;猛安谋克制度是金朝女真族的社会组织与军事制度,排除A项;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排除C项;崇文抑武方针是宋朝的政策,排除D项。
4.(2025·北京西城高一期末)江道宗说:“上世獯鬻、猃狁(少数民族)荡无礼法,故谓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这说明辽统治者
A.实行蕃汉分治 B.认同中原文化
C.维护国家统一 D.重视商业发展

根据材料可知,江道宗通过对比古代少数民族与辽的差异,强调辽已通过“修文物”达到了与中原文化同等的高度,体现了辽朝统治者对中原华夏文化的认同,B项正确;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体现了蕃汉分治的特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维护国家统一”与辽、宋对峙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辽统治者对中原文化的主动接纳与认同,未涉及重视商业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5.(2025·广东肇庆高一期末)忽必烈统一全国以后,贯通南北、纵横全国的急递铺网络开始建立起来。各路、府、州、县根据实际情况,“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里,则设一铺。”《元史·地理志》记载,全国大大小小的急递铺有2万多处。据此推断,元朝急递铺
A.首创了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B.促进统一市场形成
C.使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
D.提升行政治理效能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元朝建立驿站作为交通和住宿的站点,为官员和使节提供便利,而急递铺则专门用于传递紧急文书和诏令,这样的体系无疑能够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从而提高政府的行政、治理效能,D项正确;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并非元朝首创,排除A项;驿站的主要功能是为公差人员和官府提供物资服务,而非直接促进市场统一,排除B项;边疆与内地的管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仅依据急递铺不能使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排除C项。
6.图一、图二所示信息反映出中国古代
A.行政区划的变化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中枢权力的弱化
D.郡县制度的消亡

图一是秦朝的郡县制,图二是元朝的行省制,因此从图一到图二反映的信息是行政区划的变化,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发展,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枢机构的变化,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7.(2024·北京房山高一上期末)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较为有效的统治。《元书·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材料表明元朝的边疆管理
A.呈现出了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B.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政策
C.通过设置羁縻府州来维护统治
D.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根据材料中元朝对于边疆地区的管理“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边疆与内地的管理趋于一体化,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因地制宜的特点,排除B项;羁縻府州制度是唐朝的少数民族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清朝疆域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8.(2024·山东济南高一上期末)有学者指出,“中华”的范围自蒙古时代以后大大地扩展了,从“小中国”走上了通往“多民族之巨大中国”的道路。这是强调元代
A.版图空前辽阔 B.地方上实行行省制
C.边疆管理有效 D.民族文化认同加强

据材料“从‘小中国’走上了通往‘多民族之巨大中国’的道路”可知,元朝广阔的疆域上各民族通过民族交融,使得民族文化认同加强,D项正确;元朝版图空前辽阔,但材料强调的是多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排除A项;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边疆管理有效”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内容,排除C项。
9.(10分)(2024·四川泸州高一上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没有边,也没有界线,有向远处扩散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不一定是统治的权力,而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种地方文化。将各种地方文化吸纳入中原文化,“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共存而不排他。这样一个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响力,终于形成了后世的“中国”。于是,原来可能是有不同基因的族群,经过此布局,实际上所谓的“中原”居民,已经是来源复杂的体。“中原”向四周扩散,又不断混合,终于熔铸为一人数众多的文化、经济、政治共同体。
——摘编自[美]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材料二 元朝是我国规模空前的多民族统一国家。这种政治形式,促进了边疆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联系的发展;各民族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当时大量汉族人被迁发到边地去开垦,边疆各族也大量迁入内地定居,相互间加强了沟通和联系,原有的地域观念逐渐减弱。……中亚、阿拉伯、波斯等地迁入中国的人,经过长期在内地与其他各族杂居,互相通婚,文化上互相渗透学习,而逐渐在中国境内形成了具有独特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特点的新民族——回族,我国的民族交融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同体”的特点。(4分)
答案:特点:民族共生;文化多样性;历史传承和精神凝聚。(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民族交融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历史意义。(6分)
答案:表现:各民族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原有的地域观念逐渐减弱;形成了新民族——回族。(2分)
意义:元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社会走向安定,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开拓了空前辽阔的疆域,促进了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4分)
10.(2025·山东济南高一月考)据《宋史》记载,宋仁宗以仁治国,他驾崩时辽道宗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为其建衣冠冢寄托哀思,且此后辽国历代皇帝皆“奉其御容如祖宗”。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宋辽矛盾逐渐消除
B.和平成为宋辽人民共同愿望
C.中原文化认同加强
D.宋辽间宗藩关系进一步巩固

据材料“辽国历代皇帝皆‘奉其御容如祖宗’”可知,辽国历代皇帝尊奉宋仁宗为祖宗,体现了辽国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加强,故选C项;据史实可知,宋辽矛盾并没有彻底消除,并且最后宋联合金灭了辽,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辽国皇帝对宋仁宗的态度,没有反映两国人民的态度,所以不能得出“和平成为宋辽人民共同愿望”,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宋辽间在澶渊之盟后是兄弟关系,而不是宗藩关系,排除D项。
11.(2024·河南郑州高一上期末)辽朝契丹人的主要产业是放牧,其燕云地区和渤海地区以种植稻、麦为主。金朝女真族以狩猎、畜牧为主,其控制的黄河以北广大汉族地区以农耕为主。辽、金的这种经济形态
A.促成了政权之间的联合
B.阻碍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抑制了经济的多元发展
D.影响了政治统治的特点

据材料可知,辽朝和金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主要以畜牧和渔猎为主,但其控制的汉族聚居区以农耕为主,在两种不同的经济形态影响下,辽朝和金朝在政治制度上针对汉族和本民族采取不同的政治管理制度,从而影响了政治统治的特点,D项正确;辽、金是两个不同民族建立的政权,并未实现政权之间的联合,排除A项;此种经济形态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融,排除B项;经济形态的不同,有利于经济的多元发展,排除C项。
12.(2025·江苏苏州高一调研)“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据材料可知,元朝行省制度
A.导致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B.促进了险要之地的经济开发
C.改变了山川形便的区划原则
D.推动了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代行省的划分打破了山川形便原则,呈犬牙交错状,使地方割据失去了天然屏障,故选C项;据材料“而黄河之险失”可知,元朝行省划分犬牙交错,使地方割据失去了天然屏障,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元朝行省制度的政治作用,没有涉及经济开发,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元代行省设立之初就是地方行政区,而非监察区,排除D项。
13.(2023·福建卷)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A.不同民族的杂居 B.华夏文化的扩散
C.民族隔阂的消解 D.民族习俗的趋同
丈夫 妻子
蒙古人秃忽赤 汉人刘氏
汉人王庆端 蒙古人也速真氏
畏兀儿人廉希宪 女真人完颜氏
回回人哈只哈心 汉人荀氏
汉人傅昱 契丹人耶律氏

材料表格显示的元代部分家庭存在不同民族间通婚的现象,而不同民族的杂居为其提供了前提条件,所以表格体现出不同民族的杂居,故选A项;“华夏文化的扩散”更多地代表汉族文化,无法体现少数民族间的交融,排除B项;“元代民族隔阂消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各民族习俗,“民族习俗趋同”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丈夫 妻子
蒙古人秃忽赤 汉人刘氏
汉人王庆端 蒙古人也速真氏
畏兀儿人廉希宪 女真人完颜氏
回回人哈只哈心 汉人荀氏
汉人傅昱 契丹人耶律氏
14.(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元修三史,“各与正统”
材料 早在元世祖即位之初,已有修撰辽、金二史的动议。元灭南宋后,扩展为修撰辽、金、宋三史,但均“未见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元朝与辽、金、宋三朝的关系难以确定,说到底是元朝以何朝为正统的问题。
对此,时人有两种主张:一种是仿唐修《晋书》体例,以宋为正统,辽、金为载记(旧史为曾立名号而非正统者所作的传记);另一种是效法《南史》《北史》的做法,北宋为宋史,南宋为南宋史,辽、金为北史。正统难定,撰述受阻。
直至元朝末年,大臣脱脱提出了辽宋金“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至正三年(1343年),元顺帝发布了修三史诏:“三国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恐因岁久散失,合遴选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书,以见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垂鉴后世,做一代盛典。交翰林国史院分局纂修,职专其事”。1344—1345年,辽、金、宋三部正史先后撰成。
——摘编自瞿林东《从正史修撰看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谈唐修八史和元修三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元修三史”作出合理解释。(14分)
答案: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形成了空前统一;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为确立元朝正统地位,按“三国各与正统”的方案编修了辽、宋、金三史。(4分)
辽、金、宋的“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为元朝统治提供了借鉴,反映了元与辽、金、宋的继承关系;只讲辽、金、宋朝代称谓,不讲民族界限,反映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强调元朝“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突出了元朝的正统地位。(6分)
综上所述,“元修三史”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改变了传统的中国观,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分)
根据材料“直至元朝末年,大臣脱脱提出了辽宋金‘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形成了空前统一;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为确立元朝正统地位,按“三国各与正统”的方案编修了辽、宋、金三史。根据材料“三国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交翰林国史院分局纂修,职专其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金、宋的“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为元朝统治提供了借鉴,反映了元与辽、金、宋的继承关系;只讲辽、金、宋朝代称谓,不讲民族界限,反映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强调元朝“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突出了元朝的正统地位。综上所述,“元修三史”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改变了传统的中国观,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返回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标要求 1.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 2.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时空定位
任务一 掌握辽与西夏统治的史实,理解少数民族封建化的特点
1.辽与北宋维持了长期的对峙局面,阅读教材第一目,指出形成长期对峙之势的制度因素。
提示:南、北面官制、四时捺钵制。
2.阅读教材第一目,分析宋辽、宋夏关系的异同。
提示:相同点:长期对峙,宋以财物换和平。
不同点:宋辽保持政治平等关系;夏向宋称臣,保持半独立地位。
项目 辽朝 西夏
起源 契丹族,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党项族,生活在陕北、宁夏一带
政权建立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1038年,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政治制度 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还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四时捺钵制度:皇帝和宫廷保持草原习俗,国家政治中心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民族关系 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北宋灭亡后,向金朝称臣,事实上保持独立
“蕃汉分治”   “蕃汉分治”是辽统治区域扩大的结果,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在政治上的体现。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向封建文明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
探究 信息获取——辽、西夏封建化的特点
材料 辽夏的这种特别的版图结构,推动它们去创制一种不同于纯中原式的国家建构模式。它不仅能在汉地社会和统治者的“祖宗根本之地”之间保持着平衡,而且提供
了比中原汉制更有弹性、更能容纳多样化、可能性因而也更能持久的一种制度框架。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从中我们得到什么认识?
提示:特点:在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同时学习汉族政治制度;“蕃汉分治”、因俗而治。
原因:辽、西夏等统治的北方地区和汉族的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明显差异。
认识:实际上是对封建文明的肯定,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交融。
【认知深化】 辽和西夏国家治理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
①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内容,如辽和西夏都沿用唐代官制;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度。
②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方式,如辽统治者采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治制度。
(2)原因:辽、西夏统治的北方地区游牧民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为了适应这些地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的管理方式。
1.(2025·山东日照高一期末)辽统治者宣称契丹为轩辕之后,承后晋统绪和德运,自称“中国”;金统治者熙宗和海陵王也极力宣称,“四海之内,皆朕臣子”“混一天下,然后可为正统”。这些做法(  )
A.导致战乱频起社会动荡
B.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
C.促进了民族间和平交流
D.缩小了地区经济的差距
答案:B
解析:材料描述了辽、金的统治者通过宣称自己与古代华夏民族的渊源,以及强调天下一统的观念,强化自身的正统性和民族归属感,这种做法有助于增强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有利于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B项正确。
2.(2024·山东济南高一期末)右图为1977年在银川市西夏陵出土的鎏金铜牛。作为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件历史文物,它可以用来佐证西夏当时(  )
A.礼俗的全面封建化
B.生产方式受中原影响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据材料“鎏金铜牛”可知,西夏存在牛耕这一生产方式,说明西夏当时的生产方式受中原农耕文明影响,故选B项;材料只体现西夏生产方式受中原农耕文明的影响,与礼俗封建化无关,排除A项;西夏位于今陕北、宁夏一带,经济发展水平比中原低,不能佐证经济重心的转移,排除C项;一件历史文物不能证明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
任务二 了解金朝建立和统治的史实,认识辽夏金时期的民族关系
1.阅读教材第二目,完成下面的连线。
1125年 迁都中都
1127年 金灭辽
1153年 金灭北宋
提示:
2.阅读教材第二目,指出进入中原后“猛安谋克”发生的变化,分析该变化产生的主要影响。
提示:变化:由原来的部族组织演变为部族与地域组织。
影响:地缘组织逐渐代替了血缘组织,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大定之治”的出现。
1.金朝的兴衰
(1)起源: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2)建国: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1115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会宁府也称上京。
(3)扩展: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4)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5)鼎盛: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
(6)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2.金朝的制度:基本沿袭唐宋制度;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
“猛安谋克”制   “猛安谋克”制是兵民合一的制度,它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猛安谋克制的推行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在女真社会发展过程中起了巨大作用。
探究 信息获取——“猛安谋克”制
材料 女真初起时,“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他们是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而设的军事首领,随后发展为固定的军事组织,“猛安谋克”作为军事编制单位,其人数实际上多少不定。
——摘编自[元]脱脱《金史·兵志》
探究:根据材料,指出金朝官制的名称、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提示:名称:猛安谋克制度。
特点: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
影响:便于对女真族的管理,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金朝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认知深化】 全面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
1.(2025·河南新乡高一期末)金朝的皇帝经常在朝堂上与大臣们讨论国家大事,讨论的事务包括农业生产、水利工程、科举制度等诸多方面。这些讨论内容(  )
A.确保了决策的科学性
B.反映了金朝的民主制度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体现了金朝的汉化倾向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金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学习汉族王朝的统治方式,在朝堂上讨论汉族王朝常关注的农业生产、水利工程、科举制度等诸多方面的事务,这体现了金朝在统治过程中对汉族文化和制度的学习与吸收,即汉化倾向,D项正确。
2.(2024·安徽宣城高一上期末)下表中的史料记述可以用来研究的时代主题是(  )
内容 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奇首(辽先祖名)生都庵山,徙潢河之滨” 《辽史·太祖本纪》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事所尊,宜先” 《辽史》卷七十三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 《金史·百官志》
A.国家统一趋势
B.理学创新
C.政治制度弊端
D.民族迁徙
答案:A
解析:材料“辽之先,出自炎”“孔子大圣,万事所尊,宜先”“地方设路、州、府、县”体现的是辽、金对汉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认同,体现了当时国家统一的趋势,A项正确;理学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政治制度被少数民族政权借鉴,说明的是制度的优越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迁徙,排除D项。
任务三 掌握蒙古崛起和元朝统治的史实,认识北方少数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1.阅读教材第三目,指出从铁木真到忽必烈,蒙古政权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这些变化的本质。
提示:变化:统治者尊称从草原传统的“大汗”到中原传统的“皇帝”;国号从“蒙古”变为“大元”;疆域从蒙古草原扩大到中原地区。
本质:元政权的封建化。
2.阅读教材第三目,观察“元朝形势图(1330年)”,指出与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提示:特点:数量少,管辖范围大。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3.史学家认为,元朝虽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融进一步加强。阅读教材第四目,指出元朝民族交融的表现。
提示:表现:①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形成了蒙古民族。
②回回: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③汉族:元朝灭亡后,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1.蒙古崛起
(1)蒙古建立: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
(2)蒙古的扩张:蒙古政权建立后半个世纪,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2.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年份 事件
1260年 忽必烈即汗位
1271年 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
1276年 攻占南宋都城临安
1279年 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3.巩固统一
驿传系统 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行省制度 概念 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特点 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
意义 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边疆治理 吐蕃 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西域 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加强管辖
台湾 设置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犬牙交错”与“山川形便” (1)犬牙交错:是指打破山川地形特征,跨地理区域划分行政区域。利用犬牙相入划分的行政区域往往地跨多个自然区域,内部自然条件、经济特点、文化风俗差别较大。 (2)山川形便:根据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地理区域,进而划分行政区域。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划分的重要原则之一,能够使行政区划与经济、文化区划一致,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容易成为地方割据的有利条件。
4.元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交融
蒙古 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
回回 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相处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回族的前身——回回
(2)民族政策:“四等人制”。
①目的:为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
②内容:元朝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措施,四等人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3)变化
①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爆发,元朝灭亡后,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
②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探究1 信息获取——元朝的地方治理
材料一 (元)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事实上,行省在具有上述基本性质的同时,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这正反映了行省所具有的二重性质。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材料二 元朝史学家揭傒斯说,“镇以磐石宗,重以分省寄”,《元史·明宗纪》也称行省为“方面之寄”。合而论之,即在传统的郡县制基础上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把行省当作分寄与集权的枢纽,既有所分寄,又立足于集权。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探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元朝制度创新的表现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创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行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并概括元朝行省的特点。
提示:(1)表现:行省制建立。
特点:具有朝廷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政府的二重性。
原因:疆域辽阔;沿袭传统做法;加强统治需要。
(2)关系: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与中书省互为表里);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政府节制。
特点: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认知深化】 全面认识元朝的行省制度
探究2 问题阐释——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
材料
探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和元朝中央政府是如何处理与吐蕃关系的。
(2)元朝的疆域与边疆管理有什么特点?
提示:(1)处理与吐蕃关系:唐朝通过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等,密切唐与吐蕃的关系;元朝通过宣政院兼管吐蕃政务,吐蕃正式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
(2)特点:元朝疆域辽阔,与王朝统治相始终,对边疆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倾向。
【认知深化】 辽宋夏金元政权统治下中华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1)民族迁徙与交错杂居分布格局的形成。辽宋夏金元时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通过大规模的双向流动,各民族间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进一步形成并不断发展。
(2)劝课农桑与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为维系统治,北方民族政权逐渐适应并在适宜农耕的区域“劝课农桑”,使农业经济逐渐进入北方传统的游牧经济区域,提升了北方游牧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
(3)尊孔习儒与政治文化制度的趋同。北方民族政权为了维护和稳定自身的统治,在承袭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地区的文化和统治制度。
(4)“海内一家”的政治理念。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国之主”自居,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的内涵。
1.(2024·北京高一学业考试)元朝在边疆地区设立岭北、辽阳、云南等行省,“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反映了元朝(  )
A.对不同民族设置不同职官
B.沿用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
C.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D.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元朝在边疆地区设立岭北、辽阳、云南等行省,并且“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意味着元朝对边疆地区和内地进行统一管理,征收赋役,在边疆设立行省,并按照内地的方式征收赋役,充分体现了元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C项正确。
2.(2024·河南郑州高一上期末)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来确定。元代行省区划打破了这一做法。如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无险可守。元朝的这种做法(  )
A.拓展了统治疆域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阻断了经济交流 D.扩大了地方权力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的行政区划改变了过去山川形便的做法,改为犬牙交错的原则,将同一地理区域放在两个行政区,或者将山川河流阻隔的两个区域放在同一个行政区,目的是加强对这些区域的统治,避免地方凭借山川河流阻隔形成割据,因此元朝的这种做法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犬牙交错的原则实行于国家疆域内部,无法拓展统治疆域,排除A项;这种行政区划没有阻断经济的交流,排除C项;元朝这种做法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为了扩大地方权力,排除D项。
3.(2025·河南南阳高一上期末)元朝时期,蒙古、色目人逐渐使用汉文字、汉姓、汉名,一部分人逐渐受汉族礼俗影响,开始遵行守节、丁忧之制。这表明,元朝时期(  )
A.蒙古族全面向汉族学习
B.民族交往交融加强
C.国家疆域面积不断拓展
D.汉族典章制度先进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元朝时期,汉字、汉姓逐渐在蒙古、色目人中流行,同时少数民族接受汉族礼俗,开始遵行守节、丁忧之制,这说明汉族文化的影响在扩大,表明民族交往交融加强,B项正确;“全面”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疆域扩大无关,排除C项;少数民族使用汉字、汉姓及接受汉族礼俗,说明汉族文化先进,并不能证明汉族的典章制度先进,排除D项。
思维导图 史论要旨
1.辽、西夏与北宋鼎峙,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统治,有利于民族间的交往,促进了民族交融。 2.辽、西夏和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后,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逐步走向封建化。 3.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封建王朝。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需要。
课时测评10 辽夏金元的统治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第1—8题,每小题3分,第10—13题,每小题3分,第9题10分,第14题14分,共60分)
1.(2025·辽宁大连高一期末)辽朝后期,有的契丹人以耕种为乐,也有汉人热衷于骑马打猎。受此影响,外戚萧孝忠上奏说:“一国二枢密,风俗所以不同,若并为一,下幸甚。”萧孝忠的这一建议(  )
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推动了辽政权因俗而治
C.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
D.极大提高了汉人的地位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萧孝忠建议取消南、北面官制,认为“若并为一,天下幸甚”,符合当时民族大交融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反对辽政权因俗而治,排除B项;萧孝忠的这一建议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稳定社会发展,排除C项;材料提出的建议是针对辽的统治政策,与汉人地位提高无关,排除D项。
2.(2024·河北邯郸高一上期末)右图为河北宣化辽墓壁画备茶图,由五个不同年龄、不同装束的人物组成,各执一事,而又相互关联,展现了茶事的不同程序。这一时期,辽人的饮茶活动能反映出(  )
A.民族的交流交融 B.澶渊之盟的签订
C.边疆地区的开发 D.农耕区域的拓展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辽墓壁画中辽人饮茶图可知,辽人的饮茶活动和服装服饰能反映出契丹与汉之间民族的交流交融,故选A项。
3.(2025·江苏常州高一期末)“辽朝并非匈奴、突厥一类纯粹游牧帝国,亦不像北魏那样完全移入中原农业区,而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社会,兼有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并且两种形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所占比重大致相当。”基于此,辽朝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了(  )
A.猛安谋克制度 B.南、北面官制度
C.行省制度 D.崇文抑武方针
答案:B
解析:辽朝是半游牧半农耕社会,为适应这种二元经济形态,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管理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管理游牧民族事务,B项正确;猛安谋克制度是金朝女真族的社会组织与军事制度,排除A项;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排除C项;崇文抑武方针是宋朝的政策,排除D项。
4.(2025·北京西城高一期末)江道宗说:“上世獯鬻、猃狁(少数民族)荡无礼法,故谓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这说明辽统治者(  )
A.实行蕃汉分治 B.认同中原文化
C.维护国家统一 D.重视商业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江道宗通过对比古代少数民族与辽的差异,强调辽已通过“修文物”达到了与中原文化同等的高度,体现了辽朝统治者对中原华夏文化的认同,B项正确;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体现了蕃汉分治的特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维护国家统一”与辽、宋对峙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辽统治者对中原文化的主动接纳与认同,未涉及重视商业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5.(2025·广东肇庆高一期末)忽必烈统一全国以后,贯通南北、纵横全国的急递铺网络开始建立起来。各路、府、州、县根据实际情况,“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里,则设一铺。”《元史·地理志》记载,全国大大小小的急递铺有2万多处。据此推断,元朝急递铺(  )
A.首创了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B.促进统一市场形成
C.使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
D.提升行政治理效能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元朝建立驿站作为交通和住宿的站点,为官员和使节提供便利,而急递铺则专门用于传递紧急文书和诏令,这样的体系无疑能够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从而提高政府的行政、治理效能,D项正确;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并非元朝首创,排除A项;驿站的主要功能是为公差人员和官府提供物资服务,而非直接促进市场统一,排除B项;边疆与内地的管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仅依据急递铺不能使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排除C项。
6.图一、图二所示信息反映出中国古代(  )
A.行政区划的变化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中枢权力的弱化 D.郡县制度的消亡
答案:A
解析:图一是秦朝的郡县制,图二是元朝的行省制,因此从图一到图二反映的信息是行政区划的变化,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发展,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枢机构的变化,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7.(2024·北京房山高一上期末)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较为有效的统治。《元书·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材料表明元朝的边疆管理(  )
A.呈现出了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B.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政策
C.通过设置羁縻府州来维护统治
D.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元朝对于边疆地区的管理“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边疆与内地的管理趋于一体化,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因地制宜的特点,排除B项;羁縻府州制度是唐朝的少数民族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清朝疆域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8.(2024·山东济南高一上期末)有学者指出,“中华”的范围自蒙古时代以后大大地扩展了,从“小中国”走上了通往“多民族之巨大中国”的道路。这是强调元代(  )
A.版图空前辽阔 B.地方上实行行省制
C.边疆管理有效 D.民族文化认同加强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从‘小中国’走上了通往‘多民族之巨大中国’的道路”可知,元朝广阔的疆域上各民族通过民族交融,使得民族文化认同加强,D项正确;元朝版图空前辽阔,但材料强调的是多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排除A项;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边疆管理有效”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内容,排除C项。
9.(10分)(2024·四川泸州高一上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没有边,也没有界线,有向远处扩散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不一定是统治的权力,而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种地方文化。将各种地方文化吸纳入中原文化,“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共存而不排他。这样一个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响力,终于形成了后世的“中国”。于是,原来可能是有不同基因的族群,经过此布局,实际上所谓的“中原”居民,已经是来源复杂的体。“中原”向四周扩散,又不断混合,终于熔铸为一人数众多的文化、经济、政治共同体。
——摘编自[美]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材料二 元朝是我国规模空前的多民族统一国家。这种政治形式,促进了边疆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联系的发展;各民族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当时大量汉族人被迁发到边地去开垦,边疆各族也大量迁入内地定居,相互间加强了沟通和联系,原有的地域观念逐渐减弱。……中亚、阿拉伯、波斯等地迁入中国的人,经过长期在内地与其他各族杂居,互相通婚,文化上互相渗透学习,而逐渐在中国境内形成了具有独特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特点的新民族——回族,我国的民族交融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同体”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民族交融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历史意义。(6分)
答案:(1)特点:民族共生;文化多样性;历史传承和精神凝聚。(4分)
(2)表现:各民族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原有的地域观念逐渐减弱;形成了新民族——回族。(2分)
意义:元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社会走向安定,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开拓了空前辽阔的疆域,促进了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4分)
10.(2025·山东济南高一月考)据《宋史》记载,宋仁宗以仁治国,他驾崩时辽道宗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为其建衣冠冢寄托哀思,且此后辽国历代皇帝皆“奉其御容如祖宗”。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宋辽矛盾逐渐消除
B.和平成为宋辽人民共同愿望
C.中原文化认同加强
D.宋辽间宗藩关系进一步巩固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辽国历代皇帝皆‘奉其御容如祖宗’”可知,辽国历代皇帝尊奉宋仁宗为祖宗,体现了辽国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加强,故选C项;据史实可知,宋辽矛盾并没有彻底消除,并且最后宋联合金灭了辽,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辽国皇帝对宋仁宗的态度,没有反映两国人民的态度,所以不能得出“和平成为宋辽人民共同愿望”,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宋辽间在澶渊之盟后是兄弟关系,而不是宗藩关系,排除D项。
11.(2024·河南郑州高一上期末)辽朝契丹人的主要产业是放牧,其燕云地区和渤海地区以种植稻、麦为主。金朝女真族以狩猎、畜牧为主,其控制的黄河以北广大汉族地区以农耕为主。辽、金的这种经济形态(  )
A.促成了政权之间的联合
B.阻碍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抑制了经济的多元发展
D.影响了政治统治的特点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辽朝和金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主要以畜牧和渔猎为主,但其控制的汉族聚居区以农耕为主,在两种不同的经济形态影响下,辽朝和金朝在政治制度上针对汉族和本民族采取不同的政治管理制度,从而影响了政治统治的特点,D项正确;辽、金是两个不同民族建立的政权,并未实现政权之间的联合,排除A项;此种经济形态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融,排除B项;经济形态的不同,有利于经济的多元发展,排除C项。
12.(2025·江苏苏州高一调研)“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据材料可知,元朝行省制度(  )
A.导致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B.促进了险要之地的经济开发
C.改变了山川形便的区划原则
D.推动了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代行省的划分打破了山川形便原则,呈犬牙交错状,使地方割据失去了天然屏障,故选C项;据材料“而黄河之险失”可知,元朝行省划分犬牙交错,使地方割据失去了天然屏障,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元朝行省制度的政治作用,没有涉及经济开发,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元代行省设立之初就是地方行政区,而非监察区,排除D项。
13.(2023·福建卷)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
丈夫 妻子
蒙古人秃忽赤 汉人刘氏
汉人王庆端 蒙古人也速真氏
畏兀儿人廉希宪 女真人完颜氏
回回人哈只哈心 汉人荀氏
汉人傅昱 契丹人耶律氏
A.不同民族的杂居 B.华夏文化的扩散
C.民族隔阂的消解 D.民族习俗的趋同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格显示的元代部分家庭存在不同民族间通婚的现象,而不同民族的杂居为其提供了前提条件,所以表格体现出不同民族的杂居,故选A项;“华夏文化的扩散”更多地代表汉族文化,无法体现少数民族间的交融,排除B项;“元代民族隔阂消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各民族习俗,“民族习俗趋同”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14.(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元修三史,“各与正统”
材料 早在元世祖即位之初,已有修撰辽、金二史的动议。元灭南宋后,扩展为修撰辽、金、宋三史,但均“未见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元朝与辽、金、宋三朝的关系难以确定,说到底是元朝以何朝为正统的问题。
对此,时人有两种主张:一种是仿唐修《晋书》体例,以宋为正统,辽、金为载记(旧史为曾立名号而非正统者所作的传记);另一种是效法《南史》《北史》的做法,北宋为宋史,南宋为南宋史,辽、金为北史。正统难定,撰述受阻。
直至元朝末年,大臣脱脱提出了辽宋金“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至正三年(1343年),元顺帝发布了修三史诏:“三国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恐因岁久散失,合遴选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书,以见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垂鉴后世,做一代盛典。交翰林国史院分局纂修,职专其事”。1344—1345年,辽、金、宋三部正史先后撰成。
——摘编自瞿林东《从正史修撰看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谈唐修八史和元修三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元修三史”作出合理解释。(14分)
答案: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形成了空前统一;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为确立元朝正统地位,按“三国各与正统”的方案编修了辽、宋、金三史。(4分)
辽、金、宋的“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为元朝统治提供了借鉴,反映了元与辽、金、宋的继承关系;只讲辽、金、宋朝代称谓,不讲民族界限,反映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强调元朝“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突出了元朝的正统地位。(6分)
综上所述,“元修三史”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改变了传统的中国观,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分)
解析:根据材料“直至元朝末年,大臣脱脱提出了辽宋金‘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形成了空前统一;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为确立元朝正统地位,按“三国各与正统”的方案编修了辽、宋、金三史。根据材料“三国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交翰林国史院分局纂修,职专其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金、宋的“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为元朝统治提供了借鉴,反映了元与辽、金、宋的继承关系;只讲辽、金、宋朝代称谓,不讲民族界限,反映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强调元朝“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突出了元朝的正统地位。综上所述,“元修三史”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改变了传统的中国观,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