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尊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培优(四)课件+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尊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培优(四)课件+学案

资源简介

(共68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尊定
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培优(四)
专题整合
整合一 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古代文明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该时期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日趋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具体表现为:
1.政治上
(1)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明初废宰相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封建制度渐趋
衰落。
(2)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通过采取灵活的措施对边疆地区加强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对外实行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2.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发展均超过了前代水平;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商帮的发展凸显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新的经营方式出现,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
3.文化上: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
(1)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活跃。
(2)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巨著,但并未实现向近代科技的转型。
(3)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4)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对应练1.(2024·福建漳州高一上期末)“所批朱笔谕旨皆出朕手,无代书之人。此番出巡,朕以右手病不能写字,用左手执笔批旨,断不假手于人。故凡所奏事件,惟朕及原奏人知之。”材料突出
A.军机处设置的意义
B.密折制度的特点
C.皇帝制度的弊端
D.兴文字狱的必要性
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的密折制度,“所批朱笔谕旨皆出朕手,无代书之人……故凡所奏事件,惟朕及原奏人知之”体现了密折制度的机密性,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的密折制度,与军机处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皇帝制度的弊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的密折制度,未涉及文字狱,排除D项。
整合二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两千多年的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
项目 旧传统 新因素
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基本奠定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
经济 重农抑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民营手工业崛起,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新的经营方式出现并缓慢发展
项目 旧传统 新因素
文化科技 理学束缚人性;文化专制空前强化;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产生早期启蒙思想;文艺大众化、世俗化
对外交往 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保守,落后于世界潮流 欧洲国家与中国贸易大量增加;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大批传教士来华,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带入中国,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出现
对应练2.(2025·广东佛山高一期末)明朝时期,徐光启认为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都可以表现为数学的函数关系,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主张通过实验测取数据来说明科学道理。由此可见,两者都
A.体现传统科技的实用性
B.注重以往实践经验
C.蕴含一定近代科学精神
D.传播西方科技知识

据题干可以看出,当时一些古代科学家对数学和实验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有所认识,徐光启用数学函数关系解释物质世界,体现了科学的精确性和可预测性,宋应星通过实验测取数据,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实证方法,这些都蕴含了一定的近代科学精神,C项正确。
整合三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从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时期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景德镇等
城市规模
不断扩大 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市场
不断繁荣 汉唐时期对市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唐长安的市已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到宋代打破了坊、市的时间和空间界限,都市商业繁盛。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对外贸
易发达 中国古代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发展
货币种类
不断丰富 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铜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对应练3.(2025·湖南长沙高一月考)吴江盛泽镇在明初仅是只有五六十户居民的“青草滩”,弘治年间的《吴江志》所载的市镇尚无其名,至成化年间“居民附集,商贾渐通”,嘉靖年间“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农产品生产区域化程度提高
C.雇佣关系在经济领域中出现
D.商品经济推动江南市镇发展
依据材料可知,明初吴江盛泽镇是只有五六十户居民的“青草滩”,到嘉靖时期已成为市,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商人集聚,丝织业的发展推动专业性市镇的出现,说明商品经济推动市镇发展,D项正确;中国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市镇的发展以及商业活动,并没有提及农产品生产区域化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任何关于雇佣关系的描述,排除C项。
返回
通法悟道
题型四 比较、变化类选择题解答策略
【解题路径】
第一步:判断题型是否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间相似事件之间的异同比较,或同类现象或历史事物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社会现象的变化比较。
第二步:判断前后变化或寻找关键词。一般通过“但是(但)”“而且(而)”“然而”等转折词联系起来,转折词后面的变化是强调的重点(正确答案往往隐藏在这段材料中)。
(2023·新课标卷)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典例

技法应用
第一步:判题型。根据材料对明代东南沿海某港口15世纪和16世纪繁华程度的描述信息,判断本题为“比较变化”类。
第二步:抓关键。“东南沿海某港口”“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联系明代中外贸易的情况,做出判断。

针对练1.据史书记载,明朝内阁与皇帝寝宫有1千米左右的距离,而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的寝宫只有50米的距离。这一布局变化
A.反映了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凸显了政府行政效能的提高
C.体现了皇宫布局更趋合理
D.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
点拨 第一步,判题型:根据设问“这一布局变化”可知,本题为“比较变化”类;第二步,抓关键:从题干材料可知,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到皇帝寝宫的距离,由1千米缩减到50米,距离越近,越便于皇帝掌控,这一变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由此得出正确选项。
针对练2.(2024·安徽高一期末)下图为清朝1620年至1780年相关数据统计。由此可知,该阶段
A.社会剧烈动荡 
B.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C.商品经济发展
D.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点拨 第一步,判题型:根据数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变化及设问,可判断本题为“比较变化”类;第二步,抓关键:据题干图示可知,1620年至1780年的中国,人口在不断地增长,而人均耕地却在不断地下降,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由此得出正确选项。
返回
阶段检测卷

1.(2025·河南驻马店高一期末)《宋史》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这反映了宋代
A.中央集权强化
B.皇权进一步加强
C.官僚机构冗杂
D.三省六部制完善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虽承唐制,但对宰相权力进行了限制,通过别置中书禁中、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等措施,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直接得出“中央集权强化”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分割宰相权力,并非官僚机构的冗杂,排除C项;宋代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并非完善,且从材料中也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D项。
2.(2025·山东济宁高一期中)“钟摆理论”是指钟摆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值在一定范围内作有规律的摆动。右上图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绘制的示意图。钟摆在10世纪中后期向右摆动的原因是
A.三省六部制的创设
B.崇文抑武方针的实行
C.澎湖巡检司的设置
D.北庭都元帅府的设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图片可知,当钟摆向右摇
摆时指针偏向了文官,这说明文官的权力超过了武
将,这反映了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方针,B项正确;隋
唐时期设置三省六部制,不能体现文官权力的扩大,排除A项;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东南地区的管辖,未体现文官权力的增强,排除C项;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有利于加强对西域的管理,与材料中权力偏向文官没有关系,排除D项。
3.(2025·河北保定高一阶段练)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由官府向农民发放低利贷,以排挤那些“富民之利”的高利贷者。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A.严重阻碍了商业发展
B.减少了财政收入
C.拓展了民众收入渠道
D.维护了小农经济

据材料可知,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由官府向农民发放低利贷,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的盘剥,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D项正确;青苗法是针对农业生产的措施,与商业无关,排除A项;青苗法由官府发放低利贷,农民需要负担利息,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排除B项;由官府向农民发放低利贷,只是减少了对农民的剥削,不能拓宽民众的收入渠道,排除C项。
4.(2024·北京高一期末)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一些大士族之间出现了“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宋朝时,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变化合理的解释是
A.封建等级观念淡出了社会生活
B.民族交融改变了世人的婚姻观
C.科举制发展影响社会生活习俗
D.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开始上升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科举制发展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即“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说明科举制发展影响社会生活习俗,故选C项。
5.(2024·广东深圳高一上期末)在宋以前,体育活动主要为王朝的统治者服务,带有政治或军事性。至宋代始,体育活动渐渐向休闲、娱乐、观赏化转向,兴盛于宫廷上流社会和民间社会。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阶层流动性增强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统治者积极推动
D.主流价值观动摇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体育活动渐渐向休闲、娱乐、观赏化转向,民间社会也参与体育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根源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发展推动市民文化兴起,促使体育活动向大众化方向发展,B项正确;阶层流动的加速与体育向休闲、娱乐、观赏化转变没有必然联系,与科举制的发展有关,排除A项;“统治者的积极推动”是原因之一,但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C项;宋代主流价值观念并未发生动摇,排除D项。
6.(2025·湖南邵阳高一月考)清代著名学者赵翼说:“元太祖本无国号,但称蒙古。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因刘秉忠奏,始建国号曰‘大元’,取‘大哉乾元’(出自《易经》)之义,国号取文义自此始。”下面对元朝取国号为元的合理解释是
A.继承汉唐以来的社会制度
B.加强控制地方的现实需要
C.强调统治中原的正统地位
D.继承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有效管理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大一统国家,元朝统治者从古籍《易经》中取“大哉乾元”之义,以“元”为国号的做法,反映了强化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统治策略,即以国号加强国家的向心力,强化其统治中原的正统地位,C项正确;元朝取国号并非简单地继承汉唐的社会制度,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加强控制地方的现实需要”,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继承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排除D项。
7.(2025·广东阳江高一期末)元代行省“掌军国庶,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由此可见,元代行省
A.分权制衡特征明显
B.军政大权较为集中
C.助长地方势力膨胀
D.自治色彩十分浓厚

根据材料可知,元代行省掌管地方军事、民政等各种事务,统领各级地方行政区划,有镇守边境、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职责,负责征收、管理地方钱粮,组织屯田耕种、负责漕运事务,军政较为集中,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对行省的制约,无法体现分权制衡特征,排除A项;元代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行省权力集中不代表其拥有自治权,行省长官由中央委任,体现的是中央权力的加强,排除D项。
8.(2024·广东深圳高一上期末)元朝时期,有郭守敬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等成就。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
A.程朱理学的发展
B.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江南经济的繁盛
D.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根据材料“有郭守敬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等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由于社会稳定与国家统一,科技得到发展,一系列的科技成就也相继涌现,B项正确;“程朱理学的发展”与科技发展无关,排除A项;“江南经济的繁盛”与全国性的科技成就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元朝推行行省制度”是政治管理的智慧,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D项。
9.(2024·河南南阳高一上期末)明英宗时期,内阁成为朝堂政务运作最为中心的一环,阁臣全面参与朝政,甚至六部官员也要前往文渊阁与阁臣议政。这表明
A.阁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B.君主专制受到威胁
C.内阁中枢地位得到强化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材料反映出明英宗时期内阁地位进一步提升,阁臣全面参与朝政,体现了内阁中枢地位得到强化,C项正确;内阁首辅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排除A项;内阁的出现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体现,排除B项;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
10.(2024·广东深圳高一上期末)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前六卷。徐光启评价此书“能令学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为用至广……”。可见,该书的翻译
A.批判了理学的空谈风气
B.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C.反映了东学西渐的成果
D.得到了士大夫普遍认同

据材料“能令学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可知,《几何原本》对于改善理学注重空谈造成的社会死气沉沉的现状具有积极意义,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B项正确;明末清初活跃的思想家批判了理学的空谈风气,但材料并未直接涉及对理学空谈风气的批判,排除A项;《几何原本》是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翻译的,这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排除C项;“得到了士大夫普遍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1.(2024·广东深圳高一上期末)1513年中葡屯门之战,葡人战败;1522年中葡西草湾之战,葡人再败;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5年中俄雅克萨之战,俄国人战败。这些胜利表明
A.明清时期反侵略态度坚决
B.取胜并不需要“师夷长技”
C.战争获胜基础是康乾盛世
D.中国面临西欧各国的威胁

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明朝晚期和清朝初期,在针对葡萄牙人、荷兰人和俄国人对中国的侵略问题上,明朝和清朝都取得了胜利,打败了西方殖民者,这体现了明清时期对于反侵略的态度十分坚决,A项正确;“师夷长技”发生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郑成功赶走荷兰人处于明朝晚期,与清朝的康乾盛世没有关系,排除C项;材料涉及个别国家,无法反映中国面临“西欧各国”的威胁,排除D项。
12.(2024·广东佛山高一上期末)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擅长某一加工技艺的农民,从农业逐步分离出来,变成独立的手工业者,缫丝、丝织、制糖、制葵扇等产业相继勃兴。这反映了
A.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革
B.农民生活富庶安定
C.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长途贸易发展迅速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某些农民从农业分离出来而变成独立的手工业者,突破了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状态,这表明当时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C项正确;明清时期自然经济仍然是主要的社会生产关系,并未发生变革,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部分农民由从事农业变为独立的手工业者,未涉及农民生活的富足,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珠江三角洲,未涉及区域间长途贸易,排除D项。
13.(2024·广东揭阳高一上期末)下表所示清朝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A.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B.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C.统治危机逐渐显现
D.国家的巩固与统一

时间 事件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
1727年 清朝开始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1762年 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据材料可知,清朝时期,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边疆的治理,奠定了疆域,巩固了多民族的国家统一,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疆域的奠定,而非专制集权,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对边疆的治理与巩固,而非文明碰撞,排除B项;此时处于清朝初期,统治危机尚未显现,排除C项。
时间 事件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
1727年 清朝开始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1762年 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14.(2024·广东东莞高一上期末)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道:“明朝天下亡于流贼李自成之手,是强盗劫去家财,赶出明之主人者,李自成也。我朝驱逐流寇,应天顺人,而得天下,是乃捕治强盗,明罚敕法之天吏也。”雍正帝旨在
A.阐明政权正统地位  B.揭露明亡真实原因
C.批判农民起义弊端 D.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根据材料“我朝驱逐流寇,应天顺人,而得天下,是乃捕治强盗,明罚敕法之天吏也”可知,雍正皇帝强调清王朝顺应天意民心消灭了流寇李自成,并且自诩其替明朝来统治天下,说明清朝统治者意在论证清政权的正统地位,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明朝灭亡的真实原因,排除B项;题干主旨并不是对农民起义的批判,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强化君主专制的举措,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5.(2024·安徽宣城高一上期末)明朝中期太湖地区稻田多采用人垦与牛耕相结合的套耕方法。但清中期后,这种套耕方法逐渐消失,在太湖地区南部一些地区基本不再使用牛耕。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A.国家赋税制度变革 B.高产作物的传入
C.农民思想观念保守 D.人口的快速增长

据材料可知,清朝中期后,在太湖地区南部一些地区基本不再使用牛耕,主要是因为牛耕对土地的利用效率较低,而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对精耕细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太湖地区出现铁搭代替牛耕的现象,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生产工具的改进,与赋税制度、高产农作物引入、农民思想保守无关,排除A、B、C三项。
16.(2024·陕西西安高一上期末)1787年,陕西巡抚在奏折中称西藏达赖喇嘛的使者为“夷使”,乾隆帝斥责:“‘夷使’字样,甚属错谬。国家中外一家,况卫藏(今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以外夷目之者可比。”这说明乾隆皇帝
A.对大臣的思想控制严密
B.强调对西藏的主权管辖
C.通过外交解决中俄争端
D.意在消除“华夷之辨”

根据材料可知,乾隆帝强调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归中国管辖,不能与外国相类比,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乾隆帝对西藏的态度,不是对大臣的思想控制,排除A项;材料中仅仅是以俄罗斯作为对照,并不涉及中俄争端,排除C项;材料中乾隆帝明确不能以“华夷”观念对待西藏,但这一观念并未消除,排除D项。
17.(12分)(2025·山东威海高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齐国创办了著名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诸子各派在此得到良好的培育和发展。下表为史书关于当时齐国风貌的记载。
——摘编自韩宏博等《论稷下学宫的人才思想》等
“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寡人(齐宣王)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战国策·齐策》
“其民阔达多匿智,其天性也”“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 《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 宋代通过科举成为官员的士大夫阶层迅速崛起,“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士大夫秉承为国尽忠的情怀,积极参政,逐渐形成了勇于批评朝廷政策失当和大臣过错的议论风气。……据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所载进士出身情况,父亲一代有官者(包括宗室)129人,占总数的22.6%;曾祖、祖、父三代皆不曾为官者达307人,占总数的53.9%。
——摘编自王渤淞《北宋君臣共治思想与实践》等
(1)有学者认为,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特定社会环境的结晶,也是齐国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产物。结合这一观点,说明稷下学宫创办的背景。(4分)
答案: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改革变法;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齐国经济繁荣;统治者重视人才;文化开放包容,民风豁达。(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8分)
答案:特征:多通过科举入仕为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社会责任意识强;出身寒门者占比多等。(4分)
原因:宋代实行崇文抑武方针(文治国策);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科举制度完善,科举录取规模扩大;理学影响。(4分)
18.(18分)(2025·广东佛山高一上期末)交通建设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条件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中国确定了古代交通发展的基本格局。以驰道为例,它首先服务于政治和军事,其建设施工过程采取军事化的形式。驰道“中央三丈”是所谓“天子道”,禁止一般人通行,在交通秩序维护过程中强调“以贱让尊”的原则。秦朝全国交通网的规划和建设是由丞相主持。汉代帝王也重视交通建设,地方交通建设,则由地方行政长官负责。
——摘编自王子今《中国古代交通系统的特征——以秦汉文物资料为中心》
材料二 宋初收夺地方兵权,数十万军队驻防都城汴京,对粮食的需求急剧增加。同时,北宋在河北、河东、陕西三路布防重兵与辽、西夏对峙。北方地区自唐后期以来久遭破坏,早已不具备提供军队所需粮饷的能力。宋都汴京为水陆交通之枢纽,沟通南北的运河成为北宋命脉所在。
——摘编自曹家齐《运河与两宋国计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汉时期交通建设的主要成就,并概括其基本特征。(8分)
答案:主要成就:驰道建设方面,秦汉时期修建了以驰道为核心的全国交通网,驰道“中央三丈”为天子专用道,体现了等级制度;军事化管理方面;驰道建设采取军事化形式,施工过程高效有序;全国规划方面,秦朝由丞相主持全国交通网的规划和建设,汉代则由帝王和地方行政长官分别负责中央与地方的交通建设。(4分)
基本特征:政治与军事导向——交通建设首先服务于政治统治和军事需求,如驰道主要用于军事调度和政令传达;等级分明——交通秩序维护强调“以贱让尊”,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中央集权管理——交通建设由中央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运河成为北宋命脉的原因。(4分)
答案:军事需求:北宋在河北、河东、陕西三路布防重兵,与辽、西夏对峙,北方地区因战乱破坏无法提供粮饷,需依赖南方物资供应;经济需求:宋初收夺地方兵权,数十万军队驻防都城汴京,对粮食需求急剧增加,运河成为南北物资运输的主要通道;地理优势:汴京为水陆交通枢纽,运河沟通南北,成为连接经济重心(南方)与政治军事重心(北方)的关键纽带;社会稳定:运河的畅通保障了粮食和物资的供应,维护了都城和边防的稳定,巩固了北宋的统治。(4分)
(3)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古代中国交通建设的因素。(6分)
答案:政治因素:交通建设服务于中央集权和军事需求,如秦汉驰道和北宋运河均以维护统治为核心目的;经济因素:经济发展对交通建设提出需求,如北宋运河的繁荣与南北经济互补密切相关;军事因素:边防和军事调度需求推动交通建设,如秦汉驰道的军事化管理和北宋运河的边防物资运输;地理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交通线路的选择,如运河依托水系沟通南北;技术因素:工程技术水平决定交通建设的规模和质量,如驰道的军事化施工和运河的开凿技术;社会因素:等级制度和文化传统影响交通秩序,如驰道“以贱让尊”的原则。(6分)
19.(10分)(2025·山东济南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代饮茶风尚
材料一 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祐陵(代指宋徽宗)时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
——[宋]蔡絛《铁围山丛谈》
材料二
图中描绘了北宋汴河边的一家茶坊。当时,茶坊在街头比较常见,即便是贩夫走卒也有点茶、饮茶、斗茶的习惯。
材料三 下图中器物出土于南宋黄涣(朱熹弟子,31岁中进士,为地方官时勤政亲民)墓,系宋代茶具,其作用是饮茶时可承托茶盏,防止烫手。
(1)作为研究宋代饮茶风尚的材料,按其表现形式,分别指出三则材料的类型。(6分)
答案:类型:材料一属于文献史料;材料二属于图片史料;材料三属于实物史料。(6分)
类型: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一选自宋朝蔡絛的《铁围山丛谈》,属于文献史料。材料二为北宋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绘画作品,属于图片史料。材料三是考古出土的实物,所以属于实物史料。
(2)依据三则材料,说明宋代饮茶之风盛行的原因。(4分)
答案:原因:宋代皇室对茶文化的推崇和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茶坊较多,饮茶文化深入民间;茶具工艺的进步和实用性增强。(4分)
原因:据材料一“本朝又至祐陵(代指宋徽宗)时益穷极新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徽宗推崇饮茶,说明宋徽宗时期皇室对茶文化的推崇和发展;据材料二“北宋汴河边的一家茶坊。当时,茶坊在街头比较常见,即便是贩夫走卒也有点茶、饮茶、斗茶的习惯”可知,商品经济发展,茶坊较多,饮茶文化深入民间;据材料三“宋代茶具,其作用是饮茶时可承托茶盏,防止烫手”可知,茶具工艺的进步和实用性增强也推动了饮茶之风的盛行。
20.(12分)(2025·河南驻马店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清时期,类书《永乐大典》、辞书《康熙字典》、丛书《四库全书》均为中国乃至世界相关典籍之最。此外,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为代表的早期启蒙思潮别开生面,但在皇权高压下,此种思潮只能暗流潜行,且在清中叶沉寂百余年,嘉道间的龚自珍、魏源重振其说,成为近代民主思想的前导。明清小说、戏曲繁荣,文学活跃于市井勾栏,为雅士俗众共赏。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以明清为最。明末清初,西欧耶稣会士东来,与徐光启等中国士人协同译介西方文化成就。
——摘编自冯天瑜《袭常与新变的明清文化》
(1)评析材料一中两幅图片的史料价值。(6分)
答案:史料价值:《耕织图·耙耨》《盛世滋生图》均是图片史料(或者一手史料、图像史料);可据此研究清朝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状况以及绘画的艺术风格和水平;绘画属于艺术作品,其描述并非完全真实的历史,应辩证客观看待其史料价值,做到与其他的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等相互印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文化的特点。(6分)
答案:特点:承古萌新;成就领域多元;总结性成果突出;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相结合;思想上反传统反封建突出;市民文学兴盛。(6分)
返回单元培优(四)
整合一 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古代文明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该时期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日趋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具体表现为:
1.政治上
(1)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明初废宰相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通过采取灵活的措施对边疆地区加强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对外实行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2.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发展均超过了前代水平;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商帮的发展凸显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新的经营方式出现,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
3.文化上: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
(1)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活跃。
(2)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巨著,但并未实现向近代科技的转型。
(3)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4)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对应练1.(2024·福建漳州高一上期末)“所批朱笔谕旨皆出朕手,无代书之人。此番出巡,朕以右手病不能写字,用左手执笔批旨,断不假手于人。故凡所奏事件,惟朕及原奏人知之。”材料突出(  )
A.军机处设置的意义
B.密折制度的特点
C.皇帝制度的弊端
D.兴文字狱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的密折制度,“所批朱笔谕旨皆出朕手,无代书之人……故凡所奏事件,惟朕及原奏人知之”体现了密折制度的机密性,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的密折制度,与军机处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皇帝制度的弊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的密折制度,未涉及文字狱,排除D项。
整合二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两千多年的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
项目 旧传统 新因素
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基本奠定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
经济 重农抑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民营手工业崛起,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新的经营方式出现并缓慢发展
文化科技 理学束缚人性;文化专制空前强化;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产生早期启蒙思想;文艺大众化、世俗化
对外交往 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保守,落后于世界潮流 欧洲国家与中国贸易大量增加;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大批传教士来华,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带入中国,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出现
对应练2.(2025·广东佛山高一期末)明朝时期,徐光启认为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都可以表现为数学的函数关系,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主张通过实验测取数据来说明科学道理。由此可见,两者都(  )
A.体现传统科技的实用性
B.注重以往实践经验
C.蕴含一定近代科学精神
D.传播西方科技知识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可以看出,当时一些古代科学家对数学和实验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有所认识,徐光启用数学函数关系解释物质世界,体现了科学的精确性和可预测性,宋应星通过实验测取数据,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实证方法,这些都蕴含了一定的近代科学精神,C项正确。
整合三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从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时期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景德镇等
城市规模 不断扩大 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市场 不断繁荣 汉唐时期对市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唐长安的市已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到宋代打破了坊、市的时间和空间界限,都市商业繁盛。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对外贸 易发达 中国古代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发展
货币种类 不断丰富 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铜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对应练3.(2025·湖南长沙高一月考)吴江盛泽镇在明初仅是只有五六十户居民的“青草滩”,弘治年间的《吴江志》所载的市镇尚无其名,至成化年间“居民附集,商贾渐通”,嘉靖年间“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农产品生产区域化程度提高
C.雇佣关系在经济领域中出现
D.商品经济推动江南市镇发展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明初吴江盛泽镇是只有五六十户居民的“青草滩”,到嘉靖时期已成为市,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商人集聚,丝织业的发展推动专业性市镇的出现,说明商品经济推动市镇发展,D项正确;中国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市镇的发展以及商业活动,并没有提及农产品生产区域化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任何关于雇佣关系的描述,排除C项。
题型四 比较、变化类选择题解答策略
【解题路径】
第一步:判断题型是否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间相似事件之间的异同比较,或同类现象或历史事物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社会现象的变化比较。
第二步:判断前后变化或寻找关键词。一般通过“但是(但)”“而且(而)”“然而”等转折词联系起来,转折词后面的变化是强调的重点(正确答案往往隐藏在这段材料中)。
(2023·新课标卷)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答案: C 
[技法应用]
第一步:判题型。根据材料对明代东南沿海某港口15世纪和16世纪繁华程度的描述信息,判断本题为“比较变化”类。
第二步:抓关键。“东南沿海某港口”“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联系明代中外贸易的情况,做出判断。
针对练1.据史书记载,明朝内阁与皇帝寝宫有1千米左右的距离,而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的寝宫只有50米的距离。这一布局变化(  )
A.反映了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凸显了政府行政效能的提高
C.体现了皇宫布局更趋合理
D.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
答案: D 
[点拨] 第一步,判题型:根据设问“这一布局变化”可知,本题为“比较变化”类;第二步,抓关键:从题干材料可知,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到皇帝寝宫的距离,由1千米缩减到50米,距离越近,越便于皇帝掌控,这一变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由此得出正确选项。
针对练2.(2024·安徽高一期末)下图为清朝1620年至1780年相关数据统计。由此可知,该阶段(  )
A.社会剧烈动荡    B.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C.商品经济发展 D.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答案: B 
[点拨] 第一步,判题型:根据数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变化及设问,可判断本题为“比较变化”类;第二步,抓关键:据题干图示可知,1620年至1780年的中国,人口在不断地增长,而人均耕地却在不断地下降,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由此得出正确选项。
阶段检测卷(二) 从辽宋夏金元时期到明清时期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5·河南驻马店高一期末)《宋史》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这反映了宋代(  )
A.中央集权强化 B.皇权进一步加强
C.官僚机构冗杂 D.三省六部制完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虽承唐制,但对宰相权力进行了限制,通过别置中书禁中、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等措施,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直接得出“中央集权强化”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分割宰相权力,并非官僚机构的冗杂,排除C项;宋代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并非完善,且从材料中也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D项。
2.(2025·山东济宁高一期中)“钟摆理论”是指钟摆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值在一定范围内作有规律的摆动。右上图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绘制的示意图。钟摆在10世纪中后期向右摆动的原因是(  )
A.三省六部制的创设
B.崇文抑武方针的实行
C.澎湖巡检司的设置
D.北庭都元帅府的设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图片可知,当钟摆向右摇摆时指针偏向了文官,这说明文官的权力超过了武将,这反映了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方针,B项正确;隋唐时期设置三省六部制,不能体现文官权力的扩大,排除A项;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东南地区的管辖,未体现文官权力的增强,排除C项;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有利于加强对西域的管理,与材料中权力偏向文官没有关系,排除D项。
3.(2025·河北保定高一阶段练)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由官府向农民发放低利贷,以排挤那些“富民之利”的高利贷者。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A.严重阻碍了商业发展
B.减少了财政收入
C.拓展了民众收入渠道
D.维护了小农经济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由官府向农民发放低利贷,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的盘剥,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D项正确;青苗法是针对农业生产的措施,与商业无关,排除A项;青苗法由官府发放低利贷,农民需要负担利息,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排除B项;由官府向农民发放低利贷,只是减少了对农民的剥削,不能拓宽民众的收入渠道,排除C项。
4.(2024·北京高一期末)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一些大士族之间出现了“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宋朝时,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变化合理的解释是(  )
A.封建等级观念淡出了社会生活
B.民族交融改变了世人的婚姻观
C.科举制发展影响社会生活习俗
D.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开始上升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科举制发展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即“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说明科举制发展影响社会生活习俗,故选C项。
5.(2024·广东深圳高一上期末)在宋以前,体育活动主要为王朝的统治者服务,带有政治或军事性。至宋代始,体育活动渐渐向休闲、娱乐、观赏化转向,兴盛于宫廷上流社会和民间社会。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阶层流动性增强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统治者积极推动 D.主流价值观动摇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体育活动渐渐向休闲、娱乐、观赏化转向,民间社会也参与体育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根源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发展推动市民文化兴起,促使体育活动向大众化方向发展,B项正确;阶层流动的加速与体育向休闲、娱乐、观赏化转变没有必然联系,与科举制的发展有关,排除A项;“统治者的积极推动”是原因之一,但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C项;宋代主流价值观念并未发生动摇,排除D项。
6.(2025·湖南邵阳高一月考)清代著名学者赵翼说:“元太祖本无国号,但称蒙古。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因刘秉忠奏,始建国号曰‘大元’,取‘大哉乾元’(出自《易经》)之义,国号取文义自此始。”下面对元朝取国号为元的合理解释是(  )
A.继承汉唐以来的社会制度
B.加强控制地方的现实需要
C.强调统治中原的正统地位
D.继承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有效管理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大一统国家,元朝统治者从古籍《易经》中取“大哉乾元”之义,以“元”为国号的做法,反映了强化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统治策略,即以国号加强国家的向心力,强化其统治中原的正统地位,C项正确;元朝取国号并非简单地继承汉唐的社会制度,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加强控制地方的现实需要”,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继承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排除D项。
7.(2025·广东阳江高一期末)元代行省“掌军国庶,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由此可见,元代行省(  )
A.分权制衡特征明显
B.军政大权较为集中
C.助长地方势力膨胀
D.自治色彩十分浓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代行省掌管地方军事、民政等各种事务,统领各级地方行政区划,有镇守边境、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职责,负责征收、管理地方钱粮,组织屯田耕种、负责漕运事务,军政较为集中,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对行省的制约,无法体现分权制衡特征,排除A项;元代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行省权力集中不代表其拥有自治权,行省长官由中央委任,体现的是中央权力的加强,排除D项。
8.(2024·广东深圳高一上期末)元朝时期,有郭守敬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等成就。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  )
A.程朱理学的发展
B.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江南经济的繁盛
D.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有郭守敬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等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由于社会稳定与国家统一,科技得到发展,一系列的科技成就也相继涌现,B项正确;“程朱理学的发展”与科技发展无关,排除A项;“江南经济的繁盛”与全国性的科技成就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元朝推行行省制度”是政治管理的智慧,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9.(2024·河南南阳高一上期末)明英宗时期,内阁成为朝堂政务运作最为中心的一环,阁臣全面参与朝政,甚至六部官员也要前往文渊阁与阁臣议政。这表明(  )
A.阁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B.君主专制受到威胁
C.内阁中枢地位得到强化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出明英宗时期内阁地位进一步提升,阁臣全面参与朝政,体现了内阁中枢地位得到强化,C项正确;内阁首辅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排除A项;内阁的出现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体现,排除B项;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
10.(2024·广东深圳高一上期末)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前六卷。徐光启评价此书“能令学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为用至广……”。可见,该书的翻译(  )
A.批判了理学的空谈风气
B.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C.反映了东学西渐的成果
D.得到了士大夫普遍认同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能令学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可知,《几何原本》对于改善理学注重空谈造成的社会死气沉沉的现状具有积极意义,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B项正确;明末清初活跃的思想家批判了理学的空谈风气,但材料并未直接涉及对理学空谈风气的批判,排除A项;《几何原本》是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翻译的,这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排除C项;“得到了士大夫普遍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1.(2024·广东深圳高一上期末)1513年中葡屯门之战,葡人战败;1522年中葡西草湾之战,葡人再败;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5年中俄雅克萨之战,俄国人战败。这些胜利表明(  )
A.明清时期反侵略态度坚决
B.取胜并不需要“师夷长技”
C.战争获胜基础是康乾盛世
D.中国面临西欧各国的威胁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明朝晚期和清朝初期,在针对葡萄牙人、荷兰人和俄国人对中国的侵略问题上,明朝和清朝都取得了胜利,打败了西方殖民者,这体现了明清时期对于反侵略的态度十分坚决,A项正确;“师夷长技”发生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郑成功赶走荷兰人处于明朝晚期,与清朝的康乾盛世没有关系,排除C项;材料涉及个别国家,无法反映中国面临“西欧各国”的威胁,排除D项。
12.(2024·广东佛山高一上期末)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擅长某一加工技艺的农民,从农业逐步分离出来,变成独立的手工业者,缫丝、丝织、制糖、制葵扇等产业相继勃兴。这反映了(  )
A.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革
B.农民生活富庶安定
C.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长途贸易发展迅速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某些农民从农业分离出来而变成独立的手工业者,突破了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状态,这表明当时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C项正确;明清时期自然经济仍然是主要的社会生产关系,并未发生变革,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部分农民由从事农业变为独立的手工业者,未涉及农民生活的富足,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珠江三角洲,未涉及区域间长途贸易,排除D项。
13.(2024·广东揭阳高一上期末)下表所示清朝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
1727年 清朝开始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1762年 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A.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B.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C.统治危机逐渐显现
D.国家的巩固与统一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清朝时期,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边疆的治理,奠定了疆域,巩固了多民族的国家统一,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疆域的奠定,而非专制集权,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对边疆的治理与巩固,而非文明碰撞,排除B项;此时处于清朝初期,统治危机尚未显现,排除C项。
14.(2024·广东东莞高一上期末)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道:“明朝天下亡于流贼李自成之手,是强盗劫去家财,赶出明之主人者,李自成也。我朝驱逐流寇,应天顺人,而得天下,是乃捕治强盗,明罚敕法之天吏也。”雍正帝旨在(  )
A.阐明政权正统地位 B.揭露明亡真实原因
C.批判农民起义弊端 D.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我朝驱逐流寇,应天顺人,而得天下,是乃捕治强盗,明罚敕法之天吏也”可知,雍正皇帝强调清王朝顺应天意民心消灭了流寇李自成,并且自诩其替明朝来统治天下,说明清朝统治者意在论证清政权的正统地位,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明朝灭亡的真实原因,排除B项;题干主旨并不是对农民起义的批判,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强化君主专制的举措,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5.(2024·安徽宣城高一上期末)明朝中期太湖地区稻田多采用人垦与牛耕相结合的套耕方法。但清中期后,这种套耕方法逐渐消失,在太湖地区南部一些地区基本不再使用牛耕。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
A.国家赋税制度变革 B.高产作物的传入
C.农民思想观念保守 D.人口的快速增长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清朝中期后,在太湖地区南部一些地区基本不再使用牛耕,主要是因为牛耕对土地的利用效率较低,而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对精耕细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太湖地区出现铁搭代替牛耕的现象,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生产工具的改进,与赋税制度、高产农作物引入、农民思想保守无关,排除A、B、C三项。
16.(2024·陕西西安高一上期末)1787年,陕西巡抚在奏折中称西藏达赖喇嘛的使者为“夷使”,乾隆帝斥责:“‘夷使’字样,甚属错谬。国家中外一家,况卫藏(今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以外夷目之者可比。”这说明乾隆皇帝(  )
A.对大臣的思想控制严密
B.强调对西藏的主权管辖
C.通过外交解决中俄争端
D.意在消除“华夷之辨”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乾隆帝强调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归中国管辖,不能与外国相类比,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乾隆帝对西藏的态度,不是对大臣的思想控制,排除A项;材料中仅仅是以俄罗斯作为对照,并不涉及中俄争端,排除C项;材料中乾隆帝明确不能以“华夷”观念对待西藏,但这一观念并未消除,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0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12分)(2025·山东威海高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齐国创办了著名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诸子各派在此得到良好的培育和发展。下表为史书关于当时齐国风貌的记载。
“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寡人(齐宣王)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战国策·齐策》
“其民阔达多匿智,其天性也”“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 《史记·齐太公世家》
——摘编自韩宏博等《论稷下学宫的人才思想》等
材料二 宋代通过科举成为官员的士大夫阶层迅速崛起,“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士大夫秉承为国尽忠的情怀,积极参政,逐渐形成了勇于批评朝廷政策失当和大臣过错的议论风气。……据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所载进士出身情况,父亲一代有官者(包括宗室)129人,占总数的22.6%;曾祖、祖、父三代皆不曾为官者达307人,占总数的53.9%。
——摘编自王渤淞《北宋君臣共治思想与实践》等
(1)有学者认为,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特定社会环境的结晶,也是齐国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产物。结合这一观点,说明稷下学宫创办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8分)
答案:(1)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改革变法;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齐国经济繁荣;统治者重视人才;文化开放包容,民风豁达。(4分)
(2)特征:多通过科举入仕为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社会责任意识强;出身寒门者占比多等。(4分)
原因:宋代实行崇文抑武方针(文治国策);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科举制度完善,科举录取规模扩大;理学影响。(4分)
18.(18分)(2025·广东佛山高一上期末)交通建设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条件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中国确定了古代交通发展的基本格局。以驰道为例,它首先服务于政治和军事,其建设施工过程采取军事化的形式。驰道“中央三丈”是所谓“天子道”,禁止一般人通行,在交通秩序维护过程中强调“以贱让尊”的原则。秦朝全国交通网的规划和建设是由丞相主持。汉代帝王也重视交通建设,地方交通建设,则由地方行政长官负责。
——摘编自王子今《中国古代交通系统的特征——以秦汉文物资料为中心》
材料二 宋初收夺地方兵权,数十万军队驻防都城汴京,对粮食的需求急剧增加。同时,北宋在河北、河东、陕西三路布防重兵与辽、西夏对峙。北方地区自唐后期以来久遭破坏,早已不具备提供军队所需粮饷的能力。宋都汴京为水陆交通之枢纽,沟通南北的运河成为北宋命脉所在。
——摘编自曹家齐《运河与两宋国计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汉时期交通建设的主要成就,并概括其基本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运河成为北宋命脉的原因。(4分)
(3)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古代中国交通建设的因素。(6分)
答案:(1)主要成就:驰道建设方面,秦汉时期修建了以驰道为核心的全国交通网,驰道“中央三丈”为天子专用道,体现了等级制度;军事化管理方面;驰道建设采取军事化形式,施工过程高效有序;全国规划方面,秦朝由丞相主持全国交通网的规划和建设,汉代则由帝王和地方行政长官分别负责中央与地方的交通建设。(4分)
基本特征:政治与军事导向——交通建设首先服务于政治统治和军事需求,如驰道主要用于军事调度和政令传达;等级分明——交通秩序维护强调“以贱让尊”,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中央集权管理——交通建设由中央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4分)
(2)军事需求:北宋在河北、河东、陕西三路布防重兵,与辽、西夏对峙,北方地区因战乱破坏无法提供粮饷,需依赖南方物资供应;经济需求:宋初收夺地方兵权,数十万军队驻防都城汴京,对粮食需求急剧增加,运河成为南北物资运输的主要通道;地理优势:汴京为水陆交通枢纽,运河沟通南北,成为连接经济重心(南方)与政治军事重心(北方)的关键纽带;社会稳定:运河的畅通保障了粮食和物资的供应,维护了都城和边防的稳定,巩固了北宋的统治。(4分)
(3)政治因素:交通建设服务于中央集权和军事需求,如秦汉驰道和北宋运河均以维护统治为核心目的;经济因素:经济发展对交通建设提出需求,如北宋运河的繁荣与南北经济互补密切相关;军事因素:边防和军事调度需求推动交通建设,如秦汉驰道的军事化管理和北宋运河的边防物资运输;地理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交通线路的选择,如运河依托水系沟通南北;技术因素:工程技术水平决定交通建设的规模和质量,如驰道的军事化施工和运河的开凿技术;社会因素:等级制度和文化传统影响交通秩序,如驰道“以贱让尊”的原则。(6分)
19.(10分)(2025·山东济南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代饮茶风尚
材料一 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祐陵(代指宋徽宗)时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
——[宋]蔡絛《铁围山丛谈》
材料二
  图中描绘了北宋汴河边的一家茶坊。当时,茶坊在街头比较常见,即便是贩夫走卒也有点茶、饮茶、斗茶的习惯。
材料三 右图中器物出土于南宋黄涣(朱熹弟子,31岁中进士,为地方官时勤政亲民)墓,系宋代茶具,其作用是饮茶时可承托茶盏,防止烫手。
(1)作为研究宋代饮茶风尚的材料,按其表现形式,分别指出三则材料的类型。(6分)
(2)依据三则材料,说明宋代饮茶之风盛行的原因。(4分)
答案:(1)类型:材料一属于文献史料;材料二属于图片史料;材料三属于实物史料。(6分)
(2)原因:宋代皇室对茶文化的推崇和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茶坊较多,饮茶文化深入民间;茶具工艺的进步和实用性增强。(4分)
解析:(1)类型: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一选自宋朝蔡絛的《铁围山丛谈》,属于文献史料。材料二为北宋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绘画作品,属于图片史料。材料三是考古出土的实物,所以属于实物史料。(2)原因:据材料一“本朝又至祐陵(代指宋徽宗)时益穷极新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徽宗推崇饮茶,说明宋徽宗时期皇室对茶文化的推崇和发展;据材料二“北宋汴河边的一家茶坊。当时,茶坊在街头比较常见,即便是贩夫走卒也有点茶、饮茶、斗茶的习惯”可知,商品经济发展,茶坊较多,饮茶文化深入民间;据材料三“宋代茶具,其作用是饮茶时可承托茶盏,防止烫手”可知,茶具工艺的进步和实用性增强也推动了饮茶之风的盛行。
20.(12分)(2025·河南驻马店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清时期,类书《永乐大典》、辞书《康熙字典》、丛书《四库全书》均为中国乃至世界相关典籍之最。此外,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为代表的早期启蒙思潮别开生面,但在皇权高压下,此种思潮只能暗流潜行,且在清中叶沉寂百余年,嘉道间的龚自珍、魏源重振其说,成为近代民主思想的前导。明清小说、戏曲繁荣,文学活跃于市井勾栏,为雅士俗众共赏。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以明清为最。明末清初,西欧耶稣会士东来,与徐光启等中国士人协同译介西方文化成就。
——摘编自冯天瑜《袭常与新变的明清文化》
(1)评析材料一中两幅图片的史料价值。(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文化的特点。(6分)
答案:(1)史料价值:《耕织图·耙耨》《盛世滋生图》均是图片史料(或者一手史料、图像史料);可据此研究清朝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状况以及绘画的艺术风格和水平;绘画属于艺术作品,其描述并非完全真实的历史,应辩证客观看待其史料价值,做到与其他的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等相互印证。(6分)
(2)特点:承古萌新;成就领域多元;总结性成果突出;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相结合;思想上反传统反封建突出;市民文学兴盛。(6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