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7张PPT)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时空定位任务一 结合汉初国家治理的史实,理解“汉承秦制”的特点1.阅读教材第一目,指出汉高祖刘邦“为保江山永固、惩戒亡秦之弊”采取了哪些统治措施。提示:措施:经济上,与民休息;政治上,汉承秦制,实行郡国并行制;思想上,尊奉黄老无为思想。2.汉初,各种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汉朝对秦朝制度进行了怎样的“改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改进”:实行郡国并行制。影响:郡国并行制使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问题导学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_____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2.“文景之治”要点梳理原因 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__________思想措施 采取“__________”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表现 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202黄老无为与民休息概念阐释黄老之学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它既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适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3.政治制度(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________”。(2)郡国并行制: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______并行制。概况 统一战争中刘邦分封异姓诸侯王;“惩亡秦孤立之败”,分封同姓诸侯王影响 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________削藩,引发七国叛乱,三个月内平定叛乱汉承秦制分封汉景帝探究 信息获取——汉初地方治理的弊端材料探究:从材料数据中你能得出什么历史信息?有何隐患?提示:历史信息:郡国并行制导致封国的人口和管辖的区域远超中央;封国实力强大,中央实力弱小。隐患: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威胁皇权,导致了七国之乱。互动探究认知深化全面理解“汉承秦制”(1)承袭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2)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度,如御史大夫。(3)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4)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1.(2024·河南开封高一上期末)汉初陆贾《新语·道基》:“是以君子握道而治,据德而行,席仁而座,杖义而强,虚无寂寞,通动无量。”这一思想A.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促成了西汉国力的鼎盛C.消除了法家思想的消极影响D.适应了汉初的社会需要√练测评估材料中的观点是汉初陆贾强调的黄老无为思想,适应了汉初经济凋敝、需要休养生息的社会状况,D项正确;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是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排除A项;西汉国力的鼎盛时期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消除了法家思想的消极影响”的表述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2.(2025·江西上饶高一期末)《汉书·景帝纪》中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此现象A.为“七国之乱”埋下隐患B.可佐证汉朝仁政思想C.得益于汉初沿袭秦制D.为武帝集权奠定基础√据材料可知,汉初定天下,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文、景二帝恭俭遵业,经济发展,国家昌盛,史称“文景之治”,这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物质基础,D项正确;为“七国之乱”埋下隐患的是郡国并行制,排除A项;汉初的治国思想是黄老之学,排除B项;“文景之治”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并不是由于汉承秦制,排除C项。返回任务二 结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开拓疆域的史实,理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的意义1.汉初尊奉“黄老之学”,虽然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也带来王国坐大、豪强兼并、思想混乱等问题,汉武帝为实现国家强盛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设立中朝、察举制、设刺史、用酷吏,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重农抑商,强化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问题导学2.(汉)武帝曰:“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阅读教材第二目,概括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史实,并说明其意义。提示:史实:北击匈奴、遣使沟通西域、设立河西四郡、治理西南少数民族。意义: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1.对内:加强中央集权要点梳理政治 颁布“________”,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设立______,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以________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由各郡国举荐,重视德和才)在地方设______,对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地方监察职能)任用______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推恩令中朝察举制刺史酷吏经济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__________,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从经济上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推行__________,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思想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图解历史董仲舒的新儒学2.对外:开拓疆域(1)措施①北击匈奴:任用卫青、________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__________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②张骞出使西域:为配合对______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著名的“__________”。霍去病河西走廊匈奴丝绸之路③设置西域都护府:公元前____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④加强了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2)经略边疆的意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和边疆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60探究1 信息获取——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材料 文景时期,地方封国势力不断增强,逐渐成为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威胁因素,汉武帝继位后,采取“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有力地巩固了中央集权。探究:“推恩令”实行前后,诸侯王封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相比于汉景帝削藩,“推恩令”体现了怎样的政治智慧?提示:变化:诸侯王的封地由诸侯王诸子分割,各诸侯国的封地变小。智慧:兼顾各方利益,并不强制推行,在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还能获得诸侯国对中央的支持,不至于激化矛盾。互动探究探究2 观点论证——客观评价汉武帝材料 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诏丞相御史曰:“……孝武皇帝(汉武帝)躬仁谊,厉威武,北征匈奴,单于远循,南平氐羌、昆明、瓯骆两越,东定葳、貉、朝鲜,廓地斥境……而庙乐未称,朕甚悼焉……”……长信少府(夏侯)胜独曰:“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死亡)者半……畜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引自《汉书》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汉武帝的功过?提示:功过:汉武帝在位期间打击了诸侯王势力,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加强中央集权;派兵攻打匈奴,防止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袭扰,扩大了统治疆域,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是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和国家财力衰竭。汉武帝是西汉杰出政治家,应全面看待汉武帝的功过。认知深化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意义巩固统一 西汉经营西域等地的举措,对疆域拓展、巩固统一、开发边疆、推动民族交融,有重要意义制度创设 发展中央集权体制,形成官僚选拔、管理和监察体制,为后世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发展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管理,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价值观念 推广儒学的价值观念及“大一统”的政治理论,冲破学派、地域、民族的藩篱,增强了国家统一意识与凝聚力民族交融 境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出现相互交融、共同创造新文化的局面统一心理 秦汉之后,统一多民族国家成为历史发展的主导模式,即使是在分裂状态下,“华夏必将走向统一”也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1.(2025·河南洛阳高一期末)西汉时期,朝廷常会对出现违法行为的王侯们予以除国和削地的惩罚。如胶西王“卖爵事有奸”,被景帝削六郡;梁平王刘襄不孝敬自己的父母,被汉武帝予以削掉五个县等。这些措施A.巩固了儒学的主流地位B.说明汉代法制建设比较完备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D.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练测评估据题干“朝廷常会对出现违法行为的王侯们予以除国和削地的惩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政府削弱地方王国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汉景帝时期,儒学的主流地位尚未确立,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西汉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的加强,并非汉代法制建设的完备,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朝廷常对出现违法行为的王侯们的惩罚措施,无法体现社会矛盾尖锐,排除D项。2.(2025·山东菏泽高一期末)右图是故宫博物院展品“孔子衣镜”(复制品),向世人展示了最早的孔子形象。文物原件出土自西汉海昏侯墓,衣镜背面最上一栏人物左为孔子,右为颜回。将孔子及其弟子形象绘制到日常用具上,反映出汉代A.中央集权的加强B.儒学地位的上升C.绘画技术的提高D.思想文化的多元√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将孔子及其弟子形象绘制到日常用具上,说明儒家思想和人物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儒学地位上升的一种体现,而非思想文化的多元,B项正确,排除D项;将孔子及其弟子形象绘制在日常用具上,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与中央集权加强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突出绘画技术,排除C项。3.(2024·北京高一学业考试)下表内容为汉武帝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其主要作用是A.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B.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局面C.缓和了民族矛盾D.减轻了人民负担政治 颁布“推恩令”经济 铸币权收归中央思想 尊崇儒术军事 北击匈奴√返回据题干可知,汉武帝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经济上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思想上尊崇儒术,军事上反击匈奴袭扰,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A项正确;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分裂的局面,排除B项;C项只是民族关系方面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如北击匈奴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的负担,排除D项。政治 颁布“推恩令”经济 铸币权收归中央思想 尊崇儒术军事 北击匈奴任务三 结合东汉的兴衰,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1.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汉朝重新焕发生机,史称“光武中兴”。阅读教材第三目,概括光武帝采取的重大举措。提示:举措:政治上,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思想上,重视儒学。2.下面为“东汉中后期政局变化示意图”。图中A、B两处应如何填写?提示:A处应填“外戚专权”,B处应填“宦官专权”。问题导学1.王莽政权要点梳理背景 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__________严重,赋役沉重,农民破产,社会动荡不安建立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改制 王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不切实际,反而激化__________灭亡 王莽统治末年,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爆发。23年,________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土地兼并社会矛盾绿林军2.“光武中兴”(1)东汉建立: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______,史称东汉。随后,刘秀又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2)措施(3)影响:稳定政局,社会经济重新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政治 ①中央:加强皇权,增强________的作用;控制外戚干政②地方: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______经济 ①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②释放______思想 重视儒学洛阳尚书台吏治奴婢3.东汉衰亡东汉衰落 原因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表现 ①__________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②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认识 东汉光武帝重建汉朝政权,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重现了汉朝盛世景象。但东汉中后期中枢权力异化,地方势力壮大,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黄巾起义探究1 观点论证——正确评价汉光武帝刘秀材料 这个以南阳豪强为主体的刘秀军,在政治上有优势,在军事上有谋略,再加上禁止掳掠,争取民心,这就决定了它的必然胜利。刘秀既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自然是农民起义军的死敌;但是他也代表着社会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他在推倒王莽的战争中,在削平割据的战争中,都起了极大的作用,因之,他是对当时历史有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白寿彝《中国通史》互动探究探究:材料中评价汉光武帝的方法是什么?根据材料,分析东汉初年出现“光武中兴”局面的原因。提示:方法:一分为二。原因:汉光武帝代表着社会的共同要求,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并实行了一系列顺应民心的政策。探究2 问题阐释——豪强地主与东汉衰亡材料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东汉末年,张角、张梁、张宝兄弟三人创太平道教,发动起义,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地方势力乘机拥兵自重,群雄互相攻击,逐鹿中原,东汉皇帝在军阀手中如同无物,三国序幕拉开。探究:根据材料,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的关系。提示:关系:东汉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穷奢极欲,加剧了阶级矛盾;豪强地主势力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形成割据势力,东汉陷入军阀混战局面;导致东汉衰亡。认知深化东汉后期威胁王朝统治的主要因素(1)匈奴问题:两汉时期,匈奴长期居于中国北方,中原强大之时,匈奴一般与中原维持和平的局面,但是东汉后期,国力衰微,匈奴又趁机发展起来,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2)豪强地主势力壮大: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而建立,东汉建立后,豪强势力进一步膨胀,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东汉王朝构成巨大威胁。(3)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年幼,朝廷上出现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趋腐朽黑暗。(4)土地兼并:东汉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强地主,或成为流民,阶级矛盾尖锐,这是造成张角黄巾起义的最主要原因。1.东汉初年,阴皇后家族擅权。光武帝在去世前一年下令将高皇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后)的神位从祭祀刘邦的高庙移走,理由是“高皇帝与群臣约,非刘氏不王”,而高皇后封吕氏为王,危害汉家天下。此举旨在A.节省开支 B.整顿吏治C.威慑外戚 D.遏制诸侯√光武帝以“非刘氏不王”为借口,将吕皇后的神位移出刘邦的高庙,目的是震慑擅权的阴皇后家族,起到威慑外戚的作用,故选C项。练测评估2.(2024·河北石家庄高一上期末)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A.加强道德修养B.追求政治利益C.辨别大宗小宗D.维护均田制√东汉后期,世家大族崛起,注重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强调门第,其本质是为了追求政治上的垄断,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B项正确;修家谱并未涉及道德修养,排除A项;“辨别大宗小宗”不是材料中做法的实质,排除C项;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与维护均田制无关,均田制最早出现于北魏,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返回任务四 掌握两汉文化发展的史实,理解两汉文化的特征1.列举两汉史学的杰出代表,并指出其主要区别。提示:代表: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区别:《史记》为纪传体通史,《汉书》为纪传体断代史;《史记》突出记载汉初人物,《汉书》突出记载汉武帝时期。2.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主要集中于医学和数学领域,为什么?提示:原因:医学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服务于农业、手工业生产需要。问题导学两汉的文化要点梳理司马迁纪传体断代史汉赋领域 成就 时间 人物 地位、特点史学 《史记》 西汉 ________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汉书》 东汉 班固 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文学 ______ 两汉 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 两汉 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五言诗 两汉 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黄帝内经药物学专著张仲景九章算术领域 成就 时间 人物 地位、特点医学 《__________》 战国至西汉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神农本草经》 东汉 中国古代第一部____________《伤寒杂病论》 东汉 ________ 被后世誉为“医圣”数学 《周髀算经》 西汉初期 最早引用了西周初年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__________》 两汉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技术 改进造纸术 东汉 蔡伦 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探究 问题阐释——两汉文化的特征材料 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探究:根据材料,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其历史价值。提示:精神:“大一统”。历史价值: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互动探究认知深化两汉文化的突出特点(1)统一性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两汉文化具有统一前提下的多样性,使中华文明更加绚丽多彩,并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中亚、印度文化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华文化也广泛外传。(3)气势恢宏,成就斐然。两汉时期,涌现出一批令世界瞩目的文化成果。1.(2024·河南商丘高一上期末)班固在《汉书》中将刘氏的统绪上溯到尧,并宣称“汉承尧运,德祚已盛”。事实上,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清晰地载录了刘邦的背景,与尧毫无关系。班固此举意在A.构建汉王朝政治统治的正统性B.扩大汉朝的统治范围C.增强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观念D.营造统治者的神秘性√练测评估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刘邦和尧并没有关系,但班固对其统绪进行了虚构,以此凸显汉王朝政权的正统性,A项正确;班固的这一举措有助于巩固汉王朝的统治,但是并不能扩大汉朝的统治范围,排除B项;材料与少数民族无关,排除C项;“营造统治者的神秘性”只是材料的表象,并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D项。2.(2025·江苏徐州高一期末)对于造纸术的起源,一般都采信《后汉书》的记载,即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随着西汉中后期的金关纸、中颜纸、玉门关纸等古纸实物的出土,西汉中后期出现纸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认识。这表明历史研究中A.文献记载并不可靠B.时代变迁影响历史结论C.需要文献实物互证D.理论创新引领学术进步√根据材料可知,关于造纸术出现的时间,出土文物和史书相互印证,最终得出西汉中后期就已经出现纸的主流认识,这说明历史研究需要文献与实物互证,C项正确;史书记载需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并非不可靠,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文献和文物相互印证,并未涉及时代变迁对历史结论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理论创新对学术进步的影响,排除D项。返回学习小结思维导图史论要旨1.汉武帝统治时期,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交往和对外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形成了多民族封建国家“大一统”的强盛局面。2.董仲舒的“尊崇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需要。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光武帝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返回课时测评1.(2025·广东肇庆高一期末)下图为西汉地方行政结构变化的示意图。据此可知,西汉A.王朝疆域扩大 B.土地兼并严重C.王国地位提高 D.中央集权加强√材料反映了西汉七国之乱平定后,原本由王国统辖的支郡被取消,侯国也改为由中央管理的郡管辖,说明当时行政机构的调整进一步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疆域,故不能说明王朝疆域扩大,排除A项;地方行政区划层级变化不是土地兼并的结果,排除B项;汉景帝削藩后,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不断削弱王国势力,王国地位没有提高,排除C项。2.(2025·河北石家庄高一期末)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该政策的推行A.保证了国家吏治清明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调整了地方行政制度D.削弱了异姓诸侯王的权力√汉武帝设置刺史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这使得中央能够更直接、更有效地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管理,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保证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刺史不是地方行政官员,而是监察官员,其设置并未调整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刺史监察的对象是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主要针对的不是异姓诸侯王,排除D项。3.(2024·北京昌平高一上期末)史籍记载:“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令诸王得推恩分众子土,国家为封,亦为列侯。”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为了A.增加财政收入 B.强化思想控制C.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对外交往√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采纳了主父偃“推恩”的建议,削弱了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增加财政收入”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尊崇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强化了思想控制,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对外交往,材料未涉及对外交往的信息,排除D项。4.(2024·北京朝阳高一上期末)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基于此,他向汉武帝建议A.尊奉法家 B.统一文字C.尊崇儒术 D.贵儒尊道√根据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及所学可知,董仲舒主张春秋大一统,实行思想统一,为此他提出尊崇儒术的主张,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C项正确。5.(2024·河南洛阳高一上期末)下表为公元前134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采取的部分措施。这些措施旨在A.巩固发展大一统国家B.加强对西域的有效管理C.用武力解决王国问题D.缓和政府与商人的矛盾√时间 主要措施公元前134年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公元前127年 收复河套,同年颁布“推恩令”公元前124—前119年 卫青、霍去病连续出击匈奴公元前119年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同年实行盐铁专卖公元前118年 统一货币,铸五铢钱公元前106年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汉武帝统治时期,从政治、经济、文化、边疆治理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因此这些措施旨在巩固发展大一统国家,A项正确;汉朝加强对西域的有效管理只能反映材料部分内容,B项以偏概全,排除;汉武帝用武力解决了匈奴问题,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排除C项;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加强对经济的管理,不利于缓和政府与商人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时间 主要措施公元前134年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公元前127年 收复河套,同年颁布“推恩令”公元前124—前119年 卫青、霍去病连续出击匈奴公元前119年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同年实行盐铁专卖公元前118年 统一货币,铸五铢钱公元前106年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6.两汉时期,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马援“马革裹尸”的情怀,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这反映了当时A.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B.以武力安天下的情怀C.天下一家的民族追求D.中外交流的世界视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马援“马革裹尸”的情怀等,充分反映了汉代中华民族昂扬进取的精神,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凿空”和苏武不“屈节辱命”并非以武力安天下的行为,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两汉时期部分官员所体现出来的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与“天下一家”的民族追求无关,排除C项;题干中提到的历史典故只有张骞“凿空”涉及中外交流,霍去病抗击匈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马援征战主要反映的是民族关系,与中外交流的“世界视野”无关,排除D项。7.(2025·福建福州高一检测)下图为汉代丝绸之路线路图。据此可知,汉代A.中欧建立直接贸易关系B.东西方贸易商品种类繁多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畅通D.北方匈奴威胁已彻底解除√据材料“汉代丝绸之路线路图”可知,汉代丝绸之路拓展了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贸易,加强了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丝绸之路的路线,无法说明汉朝时中欧已经建立直接贸易关系,排除A项;仅通过汉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图,无法得出“东西方贸易商品种类繁多”的结论,排除B项;北方匈奴威胁“彻底解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8.(2025·山东日照高一期末)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汉政府改刺史为州牧,并派重臣出任,统领地方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这一做法A.埋下了军阀割据隐患 B.抑制了豪强地主势力C.强化了对地方的监察 D.扭转了社会动荡局面√据材料可知,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后,中央为镇压农民起义,将中央权力下移,地方州牧统领地方军政事务,为军阀割据埋下隐患,A项正确;中央权力下移,促进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增长,而非抑制,排除B项;地方势力的增强,会弱化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排除C项;中央权力下移,导致社会动荡加剧,并未扭转该局面,排除D项。9.(10分)(2024·山东高一上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材料二 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文化的统一和地域的统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经济统制”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简析其影响。(6分)答案:表现: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者;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政策。(3分)影响:对百姓来说,增加了负担;对国家来说,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文化一统”的措施及其目的。(4分)答案:措施:尊崇儒术。(1分)目的:实现政治的一统;维持领土的统一;实现民族的一统(形成共同民族认同)。(3分)10.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时期 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汉代裁撤王国机构,降低王国官员的品秩,这是打击诸侯国的举措,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项正确;西汉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还包括郡县,但材料中的措施主要针对的是王国机构,因此A项表述不是出发点,排除;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出而非中央,因此“节约中央财政开支”并非材料中这些举措实施的出发点,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时期 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11.(2025·河南郑州高一月考)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表格信息主要反映了汉朝A.吸取秦亡教训 B.疆域不断扩大C.经济发展繁荣 D.中央集权强化√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汉景帝中元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材料中的数据表明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的数量在增加,说明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主要反映了汉朝中央集权强化,故选D项;秦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朝实行暴政,材料内容和暴政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朝廷直接管辖的地方郡级政区数量增加并不一定是疆域的扩大,也可以是对地方的划分更细密,因此不能直接得出疆域扩大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判定经济发展水平,排除C项。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汉景帝中元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12.下表为史书中一些文章对当时社会的记述。据此可知,西汉时期A.大地主势力日益强大 B.商品经济十分发达C.土地私有权更加巩固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记述 出处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汉书·食货志》臣禹……有田百三十亩,陛下过意征臣,臣卖田百亩以供车马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 《汉书·匡张孔马传》根据题干表格可知,这四篇史料中均有与土地买卖相关的记述,如“卖田宅”“卖田百亩”“买田宅”“买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土地买卖现象盛行,土地私有制有所发展,说明土地私有权更加巩固,C项正确。记述 出处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汉书·食货志》臣禹……有田百三十亩,陛下过意征臣,臣卖田百亩以供车马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 《汉书·匡张孔马传》13.(2025·山东德州高一检测)东汉初年,三公或大将军只有经过皇帝恩准,加“录尚书事”头衔,方可参与中枢决策。这反映出A.君主权力的加强 B.贵族政治受到冲击C.尚书台地位提高 D.中枢体制日臻完备√东汉初年吸取西汉后期王莽篡权的教训,削弱三公的权力,以强化皇权,材料中三公或大将军参与中枢决策需经皇帝恩准加“录尚书事”头衔,体现了君主权力的加强,故选A项;材料涉及的是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削弱三公权力,加强君主权力,与尚书台地位提高无关,排除C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中枢体制日臻完备,排除D项。14.(14分)(2025·山东日照高一期末)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以“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集了以下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实力对比材料二——摘编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1)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在维护国家统一中遇到的问题。为此西汉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答案:问题:王国问题(或封国实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2分)措施:削夺诸侯封地;镇压七国之乱;实行“推恩令”;设立刺史监察郡国。(2分)云南晋宁石寨山被认定为“滇王及其亲族的墓地”。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滇王之印”,与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的记载相对应:“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於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问题:据材料一“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实力对比”可知,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发展结果是王国势力强大,产生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措施:据所学可知,汉景帝时期,为解决王国问题,晁错提出“削藩”措施,即削夺诸侯封地;结果引发“七国之乱”,汉景帝镇压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即诸侯王可以推恩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并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一名刺史,负责监督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2)说明材料二对于研究这一主题的史证价值。学习小组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探究,试举两例说明。(10分)答案:说明:滇王之印是实物史料,《史记·西南夷列传》是文献史料。两者相互印证,是汉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效治理,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历史见证。(4分)角度一:经济上,汉武帝通过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等措施,加强经济控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经济基础。(3分)角度二: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思想基础。(3分)说明:据材料二“滇王之印”可知,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滇王之印”,是实物史料;据材料“与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的记载相对应”可知,《史记·西南夷列传》属于文献史料。实物史料“滇王之印”与文献史料《史记·西南夷列传》,两者相互印证,是汉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效治理,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历史见证。角度一:经济上,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打击富商大贾,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等措施,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经济基础。角度二:思想上,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思想基础。其他视角,言之有理亦可。返回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时空定位任务一 结合汉初国家治理的史实,理解“汉承秦制”的特点1.阅读教材第一目,指出汉高祖刘邦“为保江山永固、惩戒亡秦之弊”采取了哪些统治措施。提示:措施:经济上,与民休息;政治上,汉承秦制,实行郡国并行制;思想上,尊奉黄老无为思想。2.汉初,各种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汉朝对秦朝制度进行了怎样的“改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改进”:实行郡国并行制。影响:郡国并行制使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2.“文景之治”原因 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措施 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表现 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它既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适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3.政治制度(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2)郡国并行制: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概况 统一战争中刘邦分封异姓诸侯王;“惩亡秦孤立之败”,分封同姓诸侯王影响 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叛乱,三个月内平定叛乱探究 信息获取——汉初地方治理的弊端材料探究:从材料数据中你能得出什么历史信息?有何隐患?提示:历史信息:郡国并行制导致封国的人口和管辖的区域远超中央;封国实力强大,中央实力弱小。隐患: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威胁皇权,导致了七国之乱。【认知深化】 全面理解“汉承秦制”(1)承袭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2)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度,如御史大夫。(3)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4)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1.(2024·河南开封高一上期末)汉初陆贾《新语·道基》:“是以君子握道而治,据德而行,席仁而座,杖义而强,虚无寂寞,通动无量。”这一思想( )A.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促成了西汉国力的鼎盛C.消除了法家思想的消极影响D.适应了汉初的社会需要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观点是汉初陆贾强调的黄老无为思想,适应了汉初经济凋敝、需要休养生息的社会状况,D项正确;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是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排除A项;西汉国力的鼎盛时期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消除了法家思想的消极影响”的表述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2.(2025·江西上饶高一期末)《汉书·景帝纪》中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此现象( )A.为“七国之乱”埋下隐患B.可佐证汉朝仁政思想C.得益于汉初沿袭秦制D.为武帝集权奠定基础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汉初定天下,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文、景二帝恭俭遵业,经济发展,国家昌盛,史称“文景之治”,这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物质基础,D项正确;为“七国之乱”埋下隐患的是郡国并行制,排除A项;汉初的治国思想是黄老之学,排除B项;“文景之治”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并不是由于汉承秦制,排除C项。任务二 结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开拓疆域的史实,理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的意义1.汉初尊奉“黄老之学”,虽然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也带来王国坐大、豪强兼并、思想混乱等问题,汉武帝为实现国家强盛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设立中朝、察举制、设刺史、用酷吏,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重农抑商,强化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2.(汉)武帝曰:“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阅读教材第二目,概括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史实,并说明其意义。提示:史实:北击匈奴、遣使沟通西域、设立河西四郡、治理西南少数民族。意义: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1.对内:加强中央集权政治 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由各郡国举荐,重视德和才)在地方设刺史,对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地方监察职能)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经济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从经济上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思想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董仲舒的新儒学2.对外:开拓疆域(1)措施①北击匈奴: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②张骞出使西域: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③设置西域都护府: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④加强了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2)经略边疆的意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和边疆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探究1 信息获取——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材料 文景时期,地方封国势力不断增强,逐渐成为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威胁因素,汉武帝继位后,采取“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有力地巩固了中央集权。探究:“推恩令”实行前后,诸侯王封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相比于汉景帝削藩,“推恩令”体现了怎样的政治智慧?提示:变化:诸侯王的封地由诸侯王诸子分割,各诸侯国的封地变小。智慧:兼顾各方利益,并不强制推行,在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还能获得诸侯国对中央的支持,不至于激化矛盾。探究2 观点论证——客观评价汉武帝材料 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诏丞相御史曰:“……孝武皇帝(汉武帝)躬仁谊,厉威武,北征匈奴,单于远循,南平氐羌、昆明、瓯骆两越,东定葳、貉、朝鲜,廓地斥境……而庙乐未称,朕甚悼焉……”……长信少府(夏侯)胜独曰:“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死亡)者半……畜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引自《汉书》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汉武帝的功过?提示:功过:汉武帝在位期间打击了诸侯王势力,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加强中央集权;派兵攻打匈奴,防止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袭扰,扩大了统治疆域,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是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和国家财力衰竭。汉武帝是西汉杰出政治家,应全面看待汉武帝的功过。【认知深化】 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意义巩固统一 西汉经营西域等地的举措,对疆域拓展、巩固统一、开发边疆、推动民族交融,有重要意义制度创设 发展中央集权体制,形成官僚选拔、管理和监察体制,为后世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发展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管理,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价值观念 推广儒学的价值观念及“大一统”的政治理论,冲破学派、地域、民族的藩篱,增强了国家统一意识与凝聚力民族交融 境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出现相互交融、共同创造新文化的局面统一心理 秦汉之后,统一多民族国家成为历史发展的主导模式,即使是在分裂状态下,“华夏必将走向统一”也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1.(2025·河南洛阳高一期末)西汉时期,朝廷常会对出现违法行为的王侯们予以除国和削地的惩罚。如胶西王“卖爵事有奸”,被景帝削六郡;梁平王刘襄不孝敬自己的父母,被汉武帝予以削掉五个县等。这些措施( )A.巩固了儒学的主流地位B.说明汉代法制建设比较完备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D.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答案:C解析:据题干“朝廷常会对出现违法行为的王侯们予以除国和削地的惩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政府削弱地方王国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汉景帝时期,儒学的主流地位尚未确立,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西汉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的加强,并非汉代法制建设的完备,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朝廷常对出现违法行为的王侯们的惩罚措施,无法体现社会矛盾尖锐,排除D项。2.(2025·山东菏泽高一期末)右图是故宫博物院展品“孔子衣镜”(复制品),向世人展示了最早的孔子形象。文物原件出土自西汉海昏侯墓,衣镜背面最上一栏人物左为孔子,右为颜回。将孔子及其弟子形象绘制到日常用具上,反映出汉代( )A.中央集权的加强B.儒学地位的上升C.绘画技术的提高D.思想文化的多元答案:B解析: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将孔子及其弟子形象绘制到日常用具上,说明儒家思想和人物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儒学地位上升的一种体现,而非思想文化的多元,B项正确,排除D项;将孔子及其弟子形象绘制在日常用具上,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与中央集权加强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突出绘画技术,排除C项。3.(2024·北京高一学业考试)下表内容为汉武帝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其主要作用是( )政治 颁布“推恩令”经济 铸币权收归中央思想 尊崇儒术军事 北击匈奴A.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B.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局面C.缓和了民族矛盾D.减轻了人民负担答案:A解析:据题干可知,汉武帝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经济上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思想上尊崇儒术,军事上反击匈奴袭扰,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A项正确;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分裂的局面,排除B项;C项只是民族关系方面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如北击匈奴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的负担,排除D项。任务三 结合东汉的兴衰,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1.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汉朝重新焕发生机,史称“光武中兴”。阅读教材第三目,概括光武帝采取的重大举措。提示:举措:政治上,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思想上,重视儒学。2.下面为“东汉中后期政局变化示意图”。图中A、B两处应如何填写?提示:A处应填“外戚专权”,B处应填“宦官专权”。1.王莽政权背景 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役沉重,农民破产,社会动荡不安建立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改制 王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不切实际,反而激化社会矛盾灭亡 王莽统治末年,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爆发。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2.“光武中兴”(1)东汉建立: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随后,刘秀又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2)措施政治 ①中央: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控制外戚干政 ②地方: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经济 ①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②释放奴婢思想 重视儒学(3)影响:稳定政局,社会经济重新发展,史称“光武中兴”。3.东汉衰亡东汉衰落 原因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表现 ①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②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认识 东汉光武帝重建汉朝政权,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重现了汉朝盛世景象。但东汉中后期中枢权力异化,地方势力壮大,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探究1 观点论证——正确评价汉光武帝刘秀材料 这个以南阳豪强为主体的刘秀军,在政治上有优势,在军事上有谋略,再加上禁止掳掠,争取民心,这就决定了它的必然胜利。刘秀既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自然是农民起义军的死敌;但是他也代表着社会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他在推倒王莽的战争中,在削平割据的战争中,都起了极大的作用,因之,他是对当时历史有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白寿彝《中国通史》探究:材料中评价汉光武帝的方法是什么?根据材料,分析东汉初年出现“光武中兴”局面的原因。提示:方法:一分为二。原因:汉光武帝代表着社会的共同要求,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并实行了一系列顺应民心的政策。探究2 问题阐释——豪强地主与东汉衰亡材料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东汉末年,张角、张梁、张宝兄弟三人创太平道教,发动起义,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地方势力乘机拥兵自重,群雄互相攻击,逐鹿中原,东汉皇帝在军阀手中如同无物,三国序幕拉开。探究:根据材料,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的关系。提示:关系:东汉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穷奢极欲,加剧了阶级矛盾;豪强地主势力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形成割据势力,东汉陷入军阀混战局面;导致东汉衰亡。【认知深化】 东汉后期威胁王朝统治的主要因素(1)匈奴问题:两汉时期,匈奴长期居于中国北方,中原强大之时,匈奴一般与中原维持和平的局面,但是东汉后期,国力衰微,匈奴又趁机发展起来,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2)豪强地主势力壮大: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而建立,东汉建立后,豪强势力进一步膨胀,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东汉王朝构成巨大威胁。(3)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年幼,朝廷上出现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趋腐朽黑暗。(4)土地兼并:东汉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强地主,或成为流民,阶级矛盾尖锐,这是造成张角黄巾起义的最主要原因。1.东汉初年,阴皇后家族擅权。光武帝在去世前一年下令将高皇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后)的神位从祭祀刘邦的高庙移走,理由是“高皇帝与群臣约,非刘氏不王”,而高皇后封吕氏为王,危害汉家天下。此举旨在( )A.节省开支 B.整顿吏治C.威慑外戚 D.遏制诸侯答案:C解析:光武帝以“非刘氏不王”为借口,将吕皇后的神位移出刘邦的高庙,目的是震慑擅权的阴皇后家族,起到威慑外戚的作用,故选C项。2.(2024·河北石家庄高一上期末)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加强道德修养B.追求政治利益C.辨别大宗小宗D.维护均田制答案:B解析:东汉后期,世家大族崛起,注重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强调门第,其本质是为了追求政治上的垄断,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B项正确;修家谱并未涉及道德修养,排除A项;“辨别大宗小宗”不是材料中做法的实质,排除C项;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与维护均田制无关,均田制最早出现于北魏,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任务四 掌握两汉文化发展的史实,理解两汉文化的特征1.列举两汉史学的杰出代表,并指出其主要区别。提示:代表: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区别:《史记》为纪传体通史,《汉书》为纪传体断代史;《史记》突出记载汉初人物,《汉书》突出记载汉武帝时期。2.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主要集中于医学和数学领域,为什么?提示:原因:医学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服务于农业、手工业生产需要。两汉的文化领域 成就 时间 人物 地位、特点史学 《史记》 西汉 司马迁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汉书》 东汉 班固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 汉赋 两汉 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 两汉 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五言诗 两汉 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医学 《黄帝内经》 战国至西汉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神农本草经》 东汉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伤寒杂病论》 东汉 张仲景 被后世誉为“医圣”数学 《周髀算经》 西汉初期 最早引用了西周初年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九章算术》 两汉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技术 改进造纸术 东汉 蔡伦 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探究 问题阐释——两汉文化的特征材料 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探究:根据材料,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其历史价值。提示:精神:“大一统”。历史价值: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认知深化】 两汉文化的突出特点(1)统一性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两汉文化具有统一前提下的多样性,使中华文明更加绚丽多彩,并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中亚、印度文化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华文化也广泛外传。(3)气势恢宏,成就斐然。两汉时期,涌现出一批令世界瞩目的文化成果。1.(2024·河南商丘高一上期末)班固在《汉书》中将刘氏的统绪上溯到尧,并宣称“汉承尧运,德祚已盛”。事实上,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清晰地载录了刘邦的背景,与尧毫无关系。班固此举意在( )A.构建汉王朝政治统治的正统性B.扩大汉朝的统治范围C.增强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观念D.营造统治者的神秘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刘邦和尧并没有关系,但班固对其统绪进行了虚构,以此凸显汉王朝政权的正统性,A项正确;班固的这一举措有助于巩固汉王朝的统治,但是并不能扩大汉朝的统治范围,排除B项;材料与少数民族无关,排除C项;“营造统治者的神秘性”只是材料的表象,并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D项。2.(2025·江苏徐州高一期末)对于造纸术的起源,一般都采信《后汉书》的记载,即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随着西汉中后期的金关纸、中颜纸、玉门关纸等古纸实物的出土,西汉中后期出现纸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认识。这表明历史研究中( )A.文献记载并不可靠B.时代变迁影响历史结论C.需要文献实物互证D.理论创新引领学术进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关于造纸术出现的时间,出土文物和史书相互印证,最终得出西汉中后期就已经出现纸的主流认识,这说明历史研究需要文献与实物互证,C项正确;史书记载需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并非不可靠,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文献和文物相互印证,并未涉及时代变迁对历史结论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理论创新对学术进步的影响,排除D项。思维导图 史论要旨1.汉武帝统治时期,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交往和对外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形成了多民族封建国家“大一统”的强盛局面。 2.董仲舒的“尊崇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需要。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光武帝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课时测评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第1—8题,每小题3分,第10—13题,每小题3分,第9题10分,第14题14分,共60分)1.(2025·广东肇庆高一期末)下图为西汉地方行政结构变化的示意图。据此可知,西汉( )A.王朝疆域扩大 B.土地兼并严重C.王国地位提高 D.中央集权加强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七国之乱平定后,原本由王国统辖的支郡被取消,侯国也改为由中央管理的郡管辖,说明当时行政机构的调整进一步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疆域,故不能说明王朝疆域扩大,排除A项;地方行政区划层级变化不是土地兼并的结果,排除B项;汉景帝削藩后,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不断削弱王国势力,王国地位没有提高,排除C项。2.(2025·河北石家庄高一期末)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该政策的推行( )A.保证了国家吏治清明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调整了地方行政制度D.削弱了异姓诸侯王的权力答案:B解析:汉武帝设置刺史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这使得中央能够更直接、更有效地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管理,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保证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刺史不是地方行政官员,而是监察官员,其设置并未调整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刺史监察的对象是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主要针对的不是异姓诸侯王,排除D项。3.(2024·北京昌平高一上期末)史籍记载:“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令诸王得推恩分众子土,国家为封,亦为列侯。”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为了( )A.增加财政收入 B.强化思想控制C.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对外交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采纳了主父偃“推恩”的建议,削弱了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增加财政收入”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尊崇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强化了思想控制,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对外交往,材料未涉及对外交往的信息,排除D项。4.(2024·北京朝阳高一上期末)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基于此,他向汉武帝建议( )A.尊奉法家 B.统一文字C.尊崇儒术 D.贵儒尊道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及所学可知,董仲舒主张春秋大一统,实行思想统一,为此他提出尊崇儒术的主张,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C项正确。5.(2024·河南洛阳高一上期末)下表为公元前134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采取的部分措施。这些措施旨在( )时间 主要措施公元前134年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公元前127年 收复河套,同年颁布“推恩令”公元前124—前119年 卫青、霍去病连续出击匈奴公元前119年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同年实行盐铁专卖公元前118年 统一货币,铸五铢钱公元前106年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A.巩固发展大一统国家B.加强对西域的有效管理C.用武力解决王国问题D.缓和政府与商人的矛盾答案:A解析:汉武帝统治时期,从政治、经济、文化、边疆治理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因此这些措施旨在巩固发展大一统国家,A项正确;汉朝加强对西域的有效管理只能反映材料部分内容,B项以偏概全,排除;汉武帝用武力解决了匈奴问题,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排除C项;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加强对经济的管理,不利于缓和政府与商人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6.两汉时期,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马援“马革裹尸”的情怀,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这反映了当时( )A.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B.以武力安天下的情怀C.天下一家的民族追求 D.中外交流的世界视野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马援“马革裹尸”的情怀等,充分反映了汉代中华民族昂扬进取的精神,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凿空”和苏武不“屈节辱命”并非以武力安天下的行为,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两汉时期部分官员所体现出来的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与“天下一家”的民族追求无关,排除C项;题干中提到的历史典故只有张骞“凿空”涉及中外交流,霍去病抗击匈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马援征战主要反映的是民族关系,与中外交流的“世界视野”无关,排除D项。7.(2025·福建福州高一检测)下图为汉代丝绸之路线路图。据此可知,汉代( )A.中欧建立直接贸易关系B.东西方贸易商品种类繁多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畅通D.北方匈奴威胁已彻底解除答案:C解析:据材料“汉代丝绸之路线路图”可知,汉代丝绸之路拓展了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贸易,加强了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丝绸之路的路线,无法说明汉朝时中欧已经建立直接贸易关系,排除A项;仅通过汉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图,无法得出“东西方贸易商品种类繁多”的结论,排除B项;北方匈奴威胁“彻底解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8.(2025·山东日照高一期末)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汉政府改刺史为州牧,并派重臣出任,统领地方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这一做法( )A.埋下了军阀割据隐患 B.抑制了豪强地主势力C.强化了对地方的监察 D.扭转了社会动荡局面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后,中央为镇压农民起义,将中央权力下移,地方州牧统领地方军政事务,为军阀割据埋下隐患,A项正确;中央权力下移,促进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增长,而非抑制,排除B项;地方势力的增强,会弱化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排除C项;中央权力下移,导致社会动荡加剧,并未扭转该局面,排除D项。9.(10分)(2024·山东高一上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材料二 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文化的统一和地域的统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经济统制”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简析其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文化一统”的措施及其目的。(4分)答案:(1)表现: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者;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政策。(3分)影响:对百姓来说,增加了负担;对国家来说,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3分)(2)措施:尊崇儒术。(1分)目的:实现政治的一统;维持领土的统一;实现民族的一统(形成共同民族认同)。(3分)10.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时期 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答案:C解析:汉代裁撤王国机构,降低王国官员的品秩,这是打击诸侯国的举措,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项正确;西汉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还包括郡县,但材料中的措施主要针对的是王国机构,因此A项表述不是出发点,排除;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出而非中央,因此“节约中央财政开支”并非材料中这些举措实施的出发点,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11.(2025·河南郑州高一月考)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表格信息主要反映了汉朝(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汉景帝中元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A.吸取秦亡教训 B.疆域不断扩大C.经济发展繁荣 D.中央集权强化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数据表明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的数量在增加,说明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主要反映了汉朝中央集权强化,故选D项;秦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朝实行暴政,材料内容和暴政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朝廷直接管辖的地方郡级政区数量增加并不一定是疆域的扩大,也可以是对地方的划分更细密,因此不能直接得出疆域扩大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判定经济发展水平,排除C项。12.下表为史书中一些文章对当时社会的记述。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记述 出处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汉书·食货志》臣禹……有田百三十亩,陛下过意征臣,臣卖田百亩以供车马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 《汉书·匡张孔马传》A.大地主势力日益强大 B.商品经济十分发达C.土地私有权更加巩固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可知,这四篇史料中均有与土地买卖相关的记述,如“卖田宅”“卖田百亩”“买田宅”“买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土地买卖现象盛行,土地私有制有所发展,说明土地私有权更加巩固,C项正确。13.(2025·山东德州高一检测)东汉初年,三公或大将军只有经过皇帝恩准,加“录尚书事”头衔,方可参与中枢决策。这反映出( )A.君主权力的加强 B.贵族政治受到冲击C.尚书台地位提高 D.中枢体制日臻完备答案:A解析:东汉初年吸取西汉后期王莽篡权的教训,削弱三公的权力,以强化皇权,材料中三公或大将军参与中枢决策需经皇帝恩准加“录尚书事”头衔,体现了君主权力的加强,故选A项;材料涉及的是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削弱三公权力,加强君主权力,与尚书台地位提高无关,排除C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中枢体制日臻完备,排除D项。14.(14分)(2025·山东日照高一期末)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以“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集了以下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实力对比材料二云南晋宁石寨山被认定为“滇王及其亲族的墓地”。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滇王之印”,与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的记载相对应:“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於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摘编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1)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在维护国家统一中遇到的问题。为此西汉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2)说明材料二对于研究这一主题的史证价值。学习小组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探究,试举两例说明。(10分)答案:(1)问题:王国问题(或封国实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2分)措施:削夺诸侯封地;镇压七国之乱;实行“推恩令”;设立刺史监察郡国。(2分)(2)说明:滇王之印是实物史料,《史记·西南夷列传》是文献史料。两者相互印证,是汉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效治理,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历史见证。(4分)角度一:经济上,汉武帝通过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等措施,加强经济控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经济基础。(3分)角度二: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思想基础。(3分)解析:(1)问题:据材料一“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实力对比”可知,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发展结果是王国势力强大,产生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措施:据所学可知,汉景帝时期,为解决王国问题,晁错提出“削藩”措施,即削夺诸侯封地;结果引发“七国之乱”,汉景帝镇压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即诸侯王可以推恩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并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一名刺史,负责监督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2)说明:据材料二“滇王之印”可知,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滇王之印”,是实物史料;据材料“与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的记载相对应”可知,《史记·西南夷列传》属于文献史料。实物史料“滇王之印”与文献史料《史记·西南夷列传》,两者相互印证,是汉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效治理,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历史见证。角度一:经济上,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打击富商大贾,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等措施,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经济基础。角度二:思想上,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思想基础。其他视角,言之有理亦可。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docx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