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培优(五)专题整合整合一 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1840—1901年)的阶段特征 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1840—1901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逐步确立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1.政治上(1)屈辱: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抗争: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发起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发起了戊戌维新运动。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3.思想上: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先后产生并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维新运动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对应练1.(2024·湖南长沙高一上期末)轮船招商局创办初期,出现船多货少、债务严重等困难,英国轮船公司又趁机削减运价。李鸿章采取了暂缓缴还官款利息、增拨运粮、准其承运官物、如有盈余全部留局作公股等措施,才使招商局的情况日渐好转。这反映出A.军事工业得到政府扶持B.中国近代化历程艰难C.求富的目标基本实现D.洋务官员不善企业经营根据材料可知,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初期出现经营困难问题,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得以好转,由此看出,中国近代化历程艰难,B项正确;轮船招商局属于民用工业,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政府对军事工业的扶持,排除A项;材料只能说明轮船招商局有所好转,不能得出求富目标是否实现,排除C项;材料表明轮船招商局在李鸿章的管理下有所好转,说明洋务官员善于企业经营,排除D项。整合二 全面认识近代前期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1.阶段特征与影响时期 19世纪40—60年代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侵华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略国 英法为首,俄美随后 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奥加入侵略方式 以发动战争作为打开中国市场的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 由瓜分中国到实行“以华治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思想 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维新思想对封建专制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外交 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2.基本认识(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2)从发动者和结果来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均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这使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3)从失败的原因看:主要原因是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很难战胜新兴的强盛的资本主义。(4)从列强侵华目的看: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具体体现。(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6)列强侵华的“四大趋势”:①赔款数量越来越多;②割地面积越来越大;③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由沿海沿江地区向内陆延伸;④经济上,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对应练2.(2024·山东济宁高一上期末)甲午战争前外商银行是以汇兑业务为主;甲午战争后,开始争相对中国借款,逐步控制了清王朝的财政和金融。这一变化反映出A.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B.清政府完全沦为半殖民地C.洋务运动探索的失败D.民族企业获得较大的发展√根据材料可知,外商银行原来以汇兑业务为主,但甲午战争后开始争相对中国借款,反映出列强侵略方式转变为资本输出,A项正确;清政府完全沦为半殖民地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B项;甲午战败反映出洋务运动探索的失败,与外商银行业务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当时的民族企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排除D项。整合三 全面认识中国近代前期的探索1.探索历程派别 主张 结果 影响地主阶级抵抗派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未实践 启迪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农民阶级(太平天国) 平均分配;平等外交 过于理想,与现实环境不符,未能实现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其主张影响后世派别 主张 结果 影响地主阶级洋务派 师夷之长技以“自强”“求富” 创办了近代军事、民用企业和新式学堂、海军,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 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资产阶级维新派 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教育制度 1898年,发起戊戌维新运动,但遭到顽固势力阻挠而失败 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主要特点(1)广泛性:近代前期,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2)一致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联。(3)一定的层次性: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层次,即从学器物到学政治制度。(4)继承性:各政治派别提出的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5)曲折性: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探索具有曲折性。一方面是由于各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对应练3.(2024·广东高一期末)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农民战争更大。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A.使民族意识普遍觉醒B.对政治制度有所突破C.找到了强国的正确道路D.开启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据题干“(洋务运动)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对后世的救亡图存运动影响深远,故选D项;“普遍觉醒”不符合时空,洋务运动时民族意识还未广泛兴起,排除A项;“有所突破”不符合史实,洋务派并不主张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正确道路”不符合史实,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修修补补,其失败是必然的,排除C项。返回通法悟道题型五 程度类选择题解答策略【解题路径】第一步:运用题眼突破法。就是对试题中的重点词进行分析,这些重点词往往是着重强调解答要求,找出这些重点词也就找到了解题的题眼。第二步:运用程度比较法。就是把试题所出示的四个选项作程度比较,按题目要求排列出四个选项的先后、主次、范围、内容等,选出最佳答案。排列应从试题的限制词、关键词着眼。(2022·湖北卷)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典例√技法应用第一步:抓题眼:根据题目要求,说明是程度类选择题。通过材料可知,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英国公使馆重视学习中文,建设汉文处图书馆,研究汉学。第二步:依据程度词比较四个选项,选出最佳选项。针对练1.(2025·云南楚雄高一检测)据现代学者考证,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从(农历)二月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两个多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到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 464人”。其中,举人们有1 500余人单独上书,135人参与了官员们组织的上书。这些上书活动的共同诉求最可能是A.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B.拒绝《马关条约》中的苛刻要求C.放宽对民间工商业发展的限制D.开源节流以加强现代海军建设√点拨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年初,《马关条约》签订后,举国震动,虽然官员、举人的具体上书内容不同,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些奏折最有可能表达的就是国人对《马关条约》内容的不满,由此得出正确选项。针对练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点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前的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筹划海防,建立了三支近代海军,推动军事近代化的努力收到较大成效,相比日本,处于军备优势地位,由此得出正确选项。返回单元培优(五)整合一 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1840—1901年)的阶段特征 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1840—1901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逐步确立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1.政治上(1)屈辱: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抗争: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发起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发起了戊戌维新运动。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3.思想上: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先后产生并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维新运动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对应练1.(2024·湖南长沙高一上期末)轮船招商局创办初期,出现船多货少、债务严重等困难,英国轮船公司又趁机削减运价。李鸿章采取了暂缓缴还官款利息、增拨运粮、准其承运官物、如有盈余全部留局作公股等措施,才使招商局的情况日渐好转。这反映出( )A.军事工业得到政府扶持B.中国近代化历程艰难C.求富的目标基本实现D.洋务官员不善企业经营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初期出现经营困难问题,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得以好转,由此看出,中国近代化历程艰难,B项正确;轮船招商局属于民用工业,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政府对军事工业的扶持,排除A项;材料只能说明轮船招商局有所好转,不能得出求富目标是否实现,排除C项;材料表明轮船招商局在李鸿章的管理下有所好转,说明洋务官员善于企业经营,排除D项。整合二 全面认识近代前期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1.阶段特征与影响时期 19世纪40—60年代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侵华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略国 英法为首,俄美随后 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奥加入侵略方式 以发动战争作为打开中国市场的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 由瓜分中国到实行“以华治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对中国 的影响 政治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思想 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维新思想对封建专制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外交 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2.基本认识(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2)从发动者和结果来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均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这使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3)从失败的原因看:主要原因是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很难战胜新兴的强盛的资本主义。(4)从列强侵华目的看: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具体体现。(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6)列强侵华的“四大趋势”:①赔款数量越来越多;②割地面积越来越大;③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由沿海沿江地区向内陆延伸;④经济上,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对应练2.(2024·山东济宁高一上期末)甲午战争前外商银行是以汇兑业务为主;甲午战争后,开始争相对中国借款,逐步控制了清王朝的财政和金融。这一变化反映出( )A.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B.清政府完全沦为半殖民地C.洋务运动探索的失败D.民族企业获得较大的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外商银行原来以汇兑业务为主,但甲午战争后开始争相对中国借款,反映出列强侵略方式转变为资本输出,A项正确;清政府完全沦为半殖民地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B项;甲午战败反映出洋务运动探索的失败,与外商银行业务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当时的民族企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排除D项。整合三 全面认识中国近代前期的探索1.探索历程派别 主张 结果 影响地主阶级抵抗派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未实践 启迪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农民阶级(太平天国) 平均分配;平等外交 过于理想,与现实环境不符,未能实现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其主张影响后世地主阶级洋务派 师夷之长技以“自强”“求富” 创办了近代军事、民用企业和新式学堂、海军,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 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资产阶级维新派 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教育制度 1898年,发起戊戌维新运动,但遭到顽固势力阻挠而失败 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主要特点(1)广泛性:近代前期,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2)一致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联。(3)一定的层次性: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层次,即从学器物到学政治制度。(4)继承性:各政治派别提出的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5)曲折性: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探索具有曲折性。一方面是由于各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对应练3.(2024·广东高一期末)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农民战争更大。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 )A.使民族意识普遍觉醒B.对政治制度有所突破C.找到了强国的正确道路D.开启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答案:D解析:据题干“(洋务运动)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对后世的救亡图存运动影响深远,故选D项;“普遍觉醒”不符合时空,洋务运动时民族意识还未广泛兴起,排除A项;“有所突破”不符合史实,洋务派并不主张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正确道路”不符合史实,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修修补补,其失败是必然的,排除C项。题型五 程度类选择题解答策略【解题路径】第一步:运用题眼突破法。就是对试题中的重点词进行分析,这些重点词往往是着重强调解答要求,找出这些重点词也就找到了解题的题眼。第二步:运用程度比较法。就是把试题所出示的四个选项作程度比较,按题目要求排列出四个选项的先后、主次、范围、内容等,选出最佳答案。排列应从试题的限制词、关键词着眼。(2022·湖北卷)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答案: D [技法应用]第一步:抓题眼:根据题目要求,说明是程度类选择题。通过材料可知,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英国公使馆重视学习中文,建设汉文处图书馆,研究汉学。第二步:依据程度词比较四个选项,选出最佳选项。针对练1.(2025·云南楚雄高一检测)据现代学者考证,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从(农历)二月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两个多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到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 464人”。其中,举人们有1 500余人单独上书,135人参与了官员们组织的上书。这些上书活动的共同诉求最可能是( )A.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B.拒绝《马关条约》中的苛刻要求C.放宽对民间工商业发展的限制D.开源节流以加强现代海军建设答案: B [点拨]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年初,《马关条约》签订后,举国震动,虽然官员、举人的具体上书内容不同,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些奏折最有可能表达的就是国人对《马关条约》内容的不满,由此得出正确选项。针对练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答案: C [点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前的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筹划海防,建立了三支近代海军,推动军事近代化的努力收到较大成效,相比日本,处于军备优势地位,由此得出正确选项。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培优(五)学案.docx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培优(五)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