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3.家里的物品【教材简析】本课对应课程标准“1.1.2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和“11.3.2知道有些材料可以被回收利用,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的内容。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3课,指向学科的核心概念“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本课有四个板块,分别为聚焦、探索、研讨、拓展。聚焦板块提出从古至今家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引入材料的特点及变化。探索板块让学生观察家里常见的物品,并辨认这些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的,根据材料类别来分类。研讨板块分析不同组分类的差异,寻找证据达成班级共识,讨论哪些材料既可以用来造房子又可以用来制造餐具进而进一步认识到金属、木头之类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和生活用品。拓展板块布置学生收集可回收的废旧材料为后续建造房子作准备。观察物品的材料,并按材料类别给物品分类是本课的重要内容,为后续利用各自的材料建房子模型做准备。【学情分析】结合生活经验与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部分材料的类别及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在第2课,学习了一些研究材料特点的方法。大部分孩子对一些常见物品的组成材料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在观察、分类过程中,学生能使用一些方法来认识该材料的特点帮助自己作出判断。对于陶瓷、透明塑料、玻璃等有些孩子容易混淆,特别要注意的是二年级学生往往分不清“物品”和“材料”的概念,有时会将两者混为一谈,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教学目标】1.通过识别家中常见的物品,认识到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2.通过观察材料的外在特征,比较材料之间的异同,对常见物品进行分类。3.在观察、记录活动中,实事求是地描述材料的特性,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观察、描述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教学难点:实事求是地描述材料的特性,有依据地与同伴交流分类结果。【教学准备】学生:毛巾、纸盒、不锈钢碗、棉签、陶瓷碗、胡椒粉瓶、塑料瓶、玻璃瓶、木勺、塑料勺、陶瓷勺、不锈钢勺、木筷子、木块、回形针、剪刀。教师:课件、与学生相同实验材料一份。【教学过程】聚焦:认识从古至今家里的物品(预设10分钟)1.课件展示:各种古代及现代房子图片,提问: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建房的材料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自然物,到现在的人造物,房子也变得越来越舒适安全。那我们家里的物品呢?它们的制作材料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从利用自然材料建造房屋到使用人造材料建造房屋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建房材料的发展与变革,为后续探究家里的物品制作材料是否也发生改变做铺垫。2.课件展示:各种各样古代家中常见的物品图片(例如水桶、杯子、桌子、勺子、竹凳),提问:古人们家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预设:水桶用木头制作的;杯子用金属制作的;桌子用石头制作的……教师结合PPT追问:现在我们家里有这些物品吗?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预设:现在的水桶用塑料制作的;杯子用陶瓷、玻璃、塑料制作的;桌子用木头、玻璃制作的;勺子用塑料、木头制作的……教师对应粘贴板书作小结:常见的材料类别有金属、塑料、玻璃、木头、陶瓷等。3.以上述问题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同样的物品,从古到今,材料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改变呢?预设:不同的材料的特点不一样,可以制作不同类型的物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总结:随着材料的发展与改变,我们的家里有了更多不同材料制作而成的物品,能满足人们不同的生活需求。【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联系从古至今制作同种物品的材料多样化,引导学生纵向比较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社会家居物品的材料变迁。引导学生发现材料变革如何推动物品制作的创新发展,如何推进物品的功能优化与形态多样,认识到材料的重要性。二、探索:给家里的物品分类(预设10分钟)1.教师结合课件展示实验材料:毛巾、纸盒、不锈钢碗、棉签、陶瓷碗、胡椒粉瓶、塑料瓶、玻璃瓶、木勺、塑料勺、陶瓷勺、不锈钢勺、木筷子、气球皮、木块、回形针、剪刀。并引导学生给这些家中常见的物品分分类。教师在探索前:引导学生说出部分常见材料的基础上,继续补充材料的类别:常见的材料有金属、塑料、玻璃、木、布、纸、陶瓷等,并说明我们可以按材料类别给上述物品分分类。2.在出示物品图片,分类活动之前,询问学生:可以采取什么方法观察这些物品来帮助我们分类?学生结合前一课的学习基础,自主回答:可以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垫一垫轻重;用耳朵听一听敲击的声音等方法来观察物品。3.在重温观察物品的方法后,询问学生:本次任务如何记录更加方便快捷呢?学生回答:给这些物品编上序号,按顺序排列。4.教师结合学生上述的回答,出示排列整齐、标好顺序的材料,并继续追问:在观察这么多物品时,如何观察、记录可以做到不遗漏其中任何一件呢?预设:可以按照物品的序号,按照顺序进行观察、记录。5.课件出示微视频指导,确认学生清楚探究任务后,教师结合记录单,强调记录方法以及对探究重点进行提醒。6.学生分组探索【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微视频示范指导、学习记录单辅助以及关键步骤温馨提示,为学生搭建科学探究的阶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观察、比较、分类等科学探究方法,循序渐进地对物品进行系统性研究。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材料分类认知体系,从而达成对物品材料属性的深度学习。三、研讨(预设15分钟)1.在学生汇报环节,针对本课探究活动的核心问题:家里的这些常见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属于哪一类材料?提供汇报支架:1号物品属于( )材料,理由是:___________。学生根据汇报支架,逐一阐述自己的物品分类情况,教师引导全班学生进行核对确认,并在黑板上对应处进行物品分类。2.针对特殊的学生意见不统一或存在疑惑的材料,例如剪刀,教师重点提出:剪刀由什么材料制作?应该归类在哪里?学生在先前探究的基础上回答:剪刀由金属和塑料制作而成,归类在多种材料的组合。教师小结并追问:是的,有些物品由多种材料制作而成,那么能不能用同一种材料——塑料制造剪刀?学生回答:不可以,塑料不够锋利,制作出来的剪刀不能方便地裁剪东西。教师小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点,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有些物品由多种材料组合而成。3.有了前面探索的经验,观察了许多由不同材料制成的家中餐具,再结合课件出示房屋图片,询问学生哪些材料既可以用来建造房子,也可以用来制造家里的餐具?并提供汇报支架:我发现 (填材料)既可以用来制造餐具,又可以建造房子的 部分。学生能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回答:木头既可以用来制作勺子又可以用来建造房子的屋顶……【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有序进行汇报、研讨,将探索后的结果进行统一汇总,对于个别物品学生存在不同想法的,详细分析物品结构,总结出有些物品有多种材料组合制作而成。同时,二年级的孩子对汇报研讨环节仍不熟悉,汇报支架的提供有利于组织学生参与研讨过程,完善问题的思考。四、拓展:收集家中的废旧物品(预设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家里的物品,你们家里有哪些不用的废旧物品,它们根据材料类别可以怎么分?学生能够快速反应:家中有废旧的快递盒属于纸,奶粉罐属于金属……2.教师在学生上述回答的基础上继续追问:家中哪些废旧的材料适合制作房子模型?预设:废旧的快递箱可以用来做房子的整体……3.教师出示对应的废旧材料图片和物品的分类表格,并提问:怎样的废旧物品方便我们建造书屋模型?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回答:需要易裁剪、轻巧、美观……4.最后,教师对这节课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任务:下次请同学们带上收集的废旧物品,我们一起变废为宝,制作房子模型。【设计意图】拓展环节布置学生课后收集废旧物品的任务,为接下来建造房子模型做准备,并思考:哪些废旧物品方便建造房子模型,以此筛选出合适的物品,减轻后续建造模型时的任务难度。五、板书设计家里的物品材料玻璃物品 制作 塑料 建造 房子金属布【疑难解答】1.学生对“物品”、“材料”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如何解决?教师应在学生回答、板书小结的基础上进行多次区分:材料是用来制作物品的,物品由材料组成;多次结合问题及问题支架对“材料”和“物品”的概念进行强调区分,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