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小房子”展示会》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小房子”展示会》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小房子”展示会
【教材简析】
《“小房子”展示会》是单元的最后一课,指向课标学习内容要求“13.3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的第四点“制作简单的实物模型并展示,尝试通过观察发现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本课一方面让学生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基于材料特性迭代优化房屋模型;另一方面,通过材料回收案例,树立环保意识。
本课有四个板块,分别为:①展示介绍板块先让学生说一说“小房子”使用的材料,让学生在理解材料特点的基础上描述材料的功能;②相互评价板块借助评价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小房子,通过评价标准发现作品中存在的问题;③反思改进环节学生尝试对“小房子”提出改进方案;④拓展环节引发学生思考植物的摆放位置,更深层次地理解学科核心概念“工程设计与物化”。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具备基础动手能力,但材料功能分析、评价标准应用较弱。基于这样的学情,本课通过“小房子展示会”这样的情境与量化评价表,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功能和规范工程评价,从而初步培养学生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工程实践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小房子的材料和功能,知道材料与功能之间的紧密联系;
2.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依据评价标准去评价小房子的效果,理解工程是有标准的。
3.通过观察、比较小房子,举例说出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4.在展示小房子的过程中,感受工程设计与物化的乐趣,激发进一步迭代工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教师指导下,从材料角度展示和介绍小房子。
教学难点: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依据评价标准去评价小房子的效果,理解工程是有标准的。
【教学准备】
学生:小房子(课前将全班的小房子放到展示区)
教师:小房子评价记录表、序号贴、点赞贴纸、作品展示区
【教学过程】
一、展示介绍(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出示多个学生小房子作品的图片:创设“小房子展示会”任务,激发分享欲。
2.组织全班交流:我们需要向同学介绍,说一说各部分用了什么材料?大家可以参考这样的句式。
引导句式:房子的 (部分)用了(材料) , 选择(材料)的理由是 。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地揭示任务,鼓励学生对房子的框架、屋顶、门、窗等各部分进行介绍,加深对跨学科概念结构与功能的理解。
二、相互评价(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记录单、科学书本、小纸条
1.课件出示小房子标准:
师提问:造房子是有标准的。我们的小房子满足要求了吗?出示《“我们的房子”评价表》,供学生参考:
①用了两种以上的材料;②房子稳固,不容易变形;③有足够大的门窗;④房间比较明亮;⑤节约材料。
2.师生统一评价标准的可视化操作,提问:怎么去判断是否符合标准?你的依据是什么?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你的方法可行吗?(全班统一标准即可)
【参考评价标准】
①用了两种以上的材料的参考评价标准:数一数材料的种类。
②房子稳固,不容易变形的参考评价标准:用2本科学书压小房子,不变形。
③有足够大的门窗的参考评价标准:能让选择的住户轻易地进出。
④房间比较明亮的参考评价标准:小房子里放置纸条,能看清的是明亮。
⑤节约材料:识别是否是用收集到的废旧材料。
3.播放评价视频,讲述:为了让评价更加可靠,我们不仅需要自己评价,还要邀请他人进行评价。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视频,看看究竟要怎么做?
4.提醒评价要点:
(1)依照标准达成了,我们就打“√”;还没有做到的打“×”。
(2)整个环节有5分钟,结束音乐响起后,还需要将自己的小房子按顺序粘贴放回相对应的展示区。
5.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设计意图:学生依据统一的标准来评估自己的作品是否符合要求,旨在审视自己建造的“小房子”是否满足住户的需求。通过量化标准与可视化操作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客观评价能力。
三、“小房子”展示会(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小房子、记录单、大拇指贴纸
1.讲述:刚才,每个小组都非常有条理地介绍房子,个别组的设计非常有创意,可以给大家参考和学习。与其他组相比,我们的房子所用的材料是否合理呢?
2.出示任务:全班投票给材料使用最合理的小房子(投其他组)。
3.播放展示流程:看看我们要怎么参观?
4.强调参观要点:
①房子模型上要贴小房子序号,记录表上写小房子的序号。
②大家按照规定的线路有序参观,参观过程中给材料使用最合理的小房子贴大拇指贴纸。
③得票高的小组可以向大家介绍自己组小房子材料选择的理由。
④其他小组认真倾听,记录有启发的地方或者提供修改建议。
4.房子展示和学生评价活动开始。
设计意图:全班的展示活动鼓励学生相互分享并欣赏彼此的创意,寻找材料运用合理的案例,从而得到更多启发。
四、反思改进(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问题链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①通过刚才的房子展示会,同学的哪些想法让你受到启发?
②我们的小房子还有哪些缺点?还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
2.团队协作反思
提问:在合作中,你为小组做了什么?
设计意图:此环节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对作品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领会作品可能需要多次迭代改进,由此促进对核心概念工程设计与物化的理解。除此之外,学生还需反思在团队协作中自己所作出的贡献,进而认同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五、拓展(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出示图片,提问:如果我们的房子里要养几盆植物,放在哪里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拓展环节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摆放问题,意在将房屋模型的概念应用到真实生活场景中,学以致用。
六、板书设计
【疑难解答】
1.在展示小房子的时候,怎样组织和指导学生观察和评价?
建议采用双向循环动线设计:将教室左右两侧设置为展示区。该布局既保障了教学常规又提升了空间利用率。具体行走路线如下图所示,通过分流通行的方式避免拥堵,同时确保两组观察动线互不干扰。
分队参观示意图
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的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织,不同展示组织方式的优缺点如下表所示,供老师参考。
展示组织方式 优点 缺点
站在讲台上展示 聚焦性强,便于针对性讨论 二年级学生难以做到清晰地展示,后排观察受限;耗时长
全班桌子U型 适合小班规模。展示氛围浓厚,作品集中度高 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存在场地限制,U型的路线容易堵住或者两支队伍冲突。
展示区前置,学生仅有座位(无桌子) 作品集中展示,展示的氛围强,方便对比和评价 学生写记录单不方便,学生集中容易有干扰
展示分区 有展示效果,且对班级的教学干扰较少 需要调整座位安排,或教室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展示区的布置
2.根据评价标准,如何统一学生具体的评价操作?
本节课有三个评价环节:第1次评价是自我评价,要求各小组对照评价标准逐项核查,对达标条目进行勾选,促进深入反思。第2次评价是大组间的互评,该环节侧重通过同伴反馈实现成果的初步优化,为全班展示做好准备。第3次是全班展示评价,形成多元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拍摄具体的评价操作视频,直观呈现评价流程的具体操作步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