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动物的家【教材简析】《动物的家》是单元的起始课,指向“结构与功能”跨学科概念,同时指向课标学习内容要求12.1.1:知道我们周围的人造物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观察和区别身边的自然物和人造物。本课从自然界中小鸟的家引入,带领学生了解更多动物的家,认识生活中天然的材料——自然物,并利用自然物建家,为后续两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板块,由情境引出问题,导向观察自然界动物家的样子和建家的材料。第二部分探索板块,以4种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的“家”为例,引导学生描述动物的家,并观察其建家材料的特点。第三部分研讨板块,引导学生将动物建家材料与自己家相比,发现动物建家材料均为自然物,并试想人们用这些材料建家会怎样。学生在思考人类用自然物建家的优缺点的过程中立足人类使用材料的原点思维,意识到人类对物品的实际需求促进了材料的优化和升级。第四部分拓展板块,查阅资料或参观博物馆认识远古时代人类的房屋,为后续人造物的认识及利用人造物建家作铺垫。【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能够从生活经验中知晓动物都有自己的家,不同动物的家也各不相同。他们知道狗、兔子、猫、鸟等常见动物的家在哪里,但对动物建家的材料关注不多,较难说出这些动物建家需要的多种材料且这些材料可以从多个地点获得,对“自然物”的概念也相对陌生。二年级学生喜欢小动物,对自然界不同环境中不同动物的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观察动物的家也是兴趣盎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动物巢穴图片、实物,知道动物和早期人类用树枝、草叶、泥土等自然物建家。2.观察、描述动物的家及建家材料的特点,简单比较不同动物的家及建家材料的差异,总结出动物建家材料的共性,并评价用自然物建家的优缺点。3.在观察活动中,对动物和人类建家的材料表现出兴趣,能主动提问、分享发现,愿意用简单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观察、描述动物的家及建家的材料。教学难点:总结动物利用自然物筑巢建家并推测用自然物建家的优缺点。【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观察校园环境、寻找有无动物的巢穴。学生:常见动物的家资料卡、常见动物建家的材料(树枝、干草、石块、泥土等实物)、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情景导入、激发兴趣(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出示动物王国建家大赛现场的图片:中华攀雀获得鸟类“建筑大师”的称号,提问:你们知道中华攀雀是如何建家的吗?播放:中华攀雀建家视频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中华攀雀的家是什么样的吗?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呢?预设:水滴形状的,挂在树枝上;用羊毛、树皮纤维建造的;用柳絮、杨絮铺在内壁。2.揭示课题: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许多动物都有自己的家,你们想不想了解其他动物的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动物的家》(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鸟类建筑师——中华攀雀建家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它的家的样子、建家材料等,引出本节课主题——许多动物都有自己的家。二、探索:了解常见动物的家及建家的材料(预设16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常见动物的家资料卡、常见动物建家的材料、记录单1.出示燕子、蚂蚁、松鼠、螃蟹的图片,提问:你知道这4种动物的家是什么样的吗?预设:燕子的家是鸟巢,用泥土、树枝建在树上;松鼠的家在树洞里;螃蟹、蚂蚁的家在地下泥土里。2.研讨:关于这4种动物的家,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这4种动物的家的大小;它们用什么材料建家;它们喜欢在什么环境里建家居住。3.出示4种动物家的资料卡,讲述:请同学们结合资料卡,进一步学习这4种动物的家的信息,完成探究任务。4.播放实验指导视频,明确任务要求。(1)学习四种动物的资料卡,划一划:感兴趣的信息。(2)领取材料,用看一看、摸一摸、掂一掂、折一折等方法观察动物建家的材料,说一说这些材料的特点,思考选择这些材料建家的好处。(3)组内讨论,选择模拟其中一种动物;说一说:它的家是什么样的;钩一钩;完成记录单。(4)根据记录单的内容,组内练习分工汇报。5.出示探究活动流程和记录单。6.温馨提醒:(1)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填写1张记录单;(2)活动时间:12分钟,最后4分钟组内练习分工汇报。【设计意图】提供图文资料和实验视频,帮助学生高效获取关键信息,弥补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足。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动物建家)和材料观察,强化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合作学习。三、研讨:讨论交流,分享发现(预设12分钟)1.交流讨论一:分别模拟燕子、蚂蚁、螃蟹和松鼠的小组全员依次上台戴上动物帽进行汇报,汇报过程中教师注意通过班级评价调控课堂。预设1:模拟燕子组组员1:我们组模拟的动物是燕子,我们的家是圆圆样的;组员2:我们的家一般建在屋檐下,用泥土、树枝、动物分泌物建造,这些材料可以从农田、山林、水边泥岸、动物自身获得;组员3:我们建家的材料,泥土比较湿润;组员4:我还发现我们需要干草来建家。预设2:模拟蚂蚁组组员1:我们组模拟的动物是蚂蚁,我们的家是挖洞形成的;组员2:我们的家一般建在泥土里,用泥土、干草、动物分泌物来建造,这些材料可以从农田、山林、动物自身获得;组员3:我们建家的材料,泥土是干干的、松散的;组员4:我还发现了我们的家里有多个小室,如食物储藏室、产卵室、孵化室等。预设3:模拟螃蟹组组员1:我们组模拟的动物是螃蟹,我们的家是挖洞形成的;组员2:我们的家一般建在水边,用泥土来建造,这些材料可以从农田、山林获得;组员3:我们建家的材料,泥土是松散的;组员4:我还发现了我们的家挖的比较深,长达50-100厘米。预设4:模拟松鼠组组员1:我们组模拟的动物是松鼠,我们的家是挖洞形成的;组员2:我们的家一般建在树上,用树枝、树皮、干草、叶片来建造,这些材料可以从农田、山林获得;组员3:我们建家的材料,干草、叶片铺在下面,好处是让家柔软、舒服。组员4:我还发现在硬硬的树上挖洞,家会很坚固。你们有疑问或补充吗?2.交流研讨二:你认为这4种小动物谁最聪明,它聪明的地方在哪?预设:我认为蚂蚁最聪明,因为蚂蚁的家分为多个不同功能的小室;我认为燕子最聪明,因为燕子用自身分泌物可以把泥土、干草、树枝这些材料都粘在一起来建家。【设计意图】学生以动物视角汇报,增强代入感,在倾听、质疑与补充中培养学生科学交流能力。通过“谁最聪明”这一问题促使学生简单比较不同动物的家以及建家材料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动物建家的智慧,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思维。3.与我们自己的家相比,动物建家的材料有什么特点?预设:都来自大自然。4.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4种动物的家,知道了它们建家的材料,像这些来源于大自然的、无加工的材料,科学上称为自然物。(板书)四、拓展:认识人类用自然物建的家(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提问:人类也用这些自然物建家会怎样?汇报支架:我认为_____(稻草、泥巴、树枝、杂草)可以用来建造_______(墙、屋顶、支柱),理由是:________,但可能也有缺陷,比如: 。预设:泥巴可以用来造墙,干泥巴比较坚硬,但时间久了可能会容易倒塌、不安全。2.出示视频、图片:人类远古的、原始的房子。3.总结:人类利用了自然物的特点建家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用自然物建造的家仍然存在不牢固、不安全等不足。因此,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选择更多的材料建家,建家的技术也不断发展,后续的课上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自然物能否建人类的家”,将动物建家经验迁移到人类早期房屋(如稻草屋顶、泥巴墙),体现“学以致用”。通过汇报支架引导学生辩证看待自然物的优缺点,为“人造物”埋下伏笔,体现单元整体性。五、板书设计【疑难解答】1.教材只提供了四种动物建家的图片资料,是否有必要提供动物建家的实物材料?对于动物建家的实物材料给予与否可以根据实际条件灵活处理。如果校园里有丰富的动物资源,比如鸟类、昆虫类等,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观察。如果校园环境不允许,教师除了资料卡外还能提供建家的实物材料当然更好。通过资料卡的学习,结合对材料的观察,学生能清晰地认识到这些建家材料的特点。尽管学生对这些材料有生活经验和基本认识,但从未将这些材料的特点同动物建家、人类建家相结合。有了这些材料,经过本课的探究,能够更好地建构“材料”、“建家”的基本概念,有利于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不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动物类别。另外,在对几种动物进行资料卡学习时,让学生对感兴趣的信息进行圈划,为了达到循环利用资料卡的目的,教师可以将资料卡用铜版纸打印或者塑封,再用马克笔在上面圈划,马克笔的痕迹比较容易擦去(有条件可配合酒精进行擦拭)。2.二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尚弱,如何帮助学生清晰而又有调理地表达?二年级学生词汇量不够丰富,不能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正常现象。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创设交流支架使思维过程有效外显。例如人类也用这些自然物建家会怎样?教师可提供交流支架:我认为____(稻草、泥巴、树枝、杂草)可以用来建造______(墙、屋顶、支柱),理由是:_____,但可能也有缺陷,比如: 。学生参考表述支架有序表达,有效交流,将自己的思考有效展示给全班同学,班级同学也能在有效交流中深化认识。3.如何帮助学生保持单元持续学习的兴趣?教师可用一张班级评价表贯穿单元学习(如下图),跟随上课进程使用班级评价表对学生表现及时作出评价。在班级评价表使用前教师可以结合小游戏对该评价表的评价项目做一个说明,例如怎样的表现是会交流:他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是会交流,他不仅认真倾听还对其他同学的意见作出反馈这也是会交流的表现。然后,将班级评价表链接第5课《建造我们的小房子》,“小房子”里获得的奖章可以在后期兑换成神秘礼物(在第5课兑换建造小房子的装饰性材料)。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