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潮阳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级教学质量监测试卷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上。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卷前必须先填好答题卡的密封线内各项内容。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52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如图是出土于山东莒县凌阳大汶口遗址26号墓葬的镂雕旋纹象牙梳,梳子发现于墓主头部,为象牙精心雕琢而成,在上半部分的梳柄部以镂雕手法刻有特殊图案,巧夺天工。除此之外,该墓葬还发现60余件随葬品,包括各种陶器、石器、骨器。据此可知,大汶口文化( )
A. 形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B. 手工业生产技术发达
C.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 已经出现了私有财产
2. 公元前9世纪,楚国先祖雄渠自称”我蛮夷也”;楚国崛起后,其国君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黄帝之孙)”这一变化说明先秦时期( )
A. 中央集权形成 B. 华夏认同加强 C. 楚国疆域扩大 D. 夷夏差异消失
3. 秦朝重视法制建设,颁布了名目繁多、分类细密的法律条文,但传世文献中保存下来的很少。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000余支,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秦朝的法制建设已经完备 B. 传世文献比较难保存
C. 出土文献能补充传世文献 D. 出土竹简记载更真实
4. 汉武帝去世后,继位的昭帝年仅8岁,外戚霍光以大将军身份秉政,领尚书事。西汉后期如外戚王莽等,也都是以大将军或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身份执掌中央大权。上述现象反映出( )
A. 国家实行重武轻文方针 B. 中央行政中枢权力调整
C 汉匈之间战争绵延不绝 D. 汉武帝晚年曾昏庸无能
5. “3至6世纪是欧亚大陆普遍遭受入侵的时期,在欧洲,北部的日耳曼民族南下,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但是,中国北方却没有发生这种变化”。这里“中国北方却没有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大融合,吸收同化游牧民族 B. 游牧民族未发展自己的文明
C. 农耕世界在政治和文化上的优势 D. 北人南迁,汉文化向南扩张
6. 公元619年,李渊颁布“镇抚夷狄诏”;李世民在处理民族关系的过程中,以远交近攻、以静制动、剿抚并用的策略来处理和周边各族的关系;贞观十四年后,则主要采取了武力统一民族地区的“武功政策”。这反映了唐朝( )
A. 因俗而治的政策传统 B. 民族政策具有延续性与多元性
C.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D. 社会风气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
7. 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写道:“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 ……若能俱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这一主张( )
A. 受主流思想影响 B. 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C. 推动了三教合一 D. 开创中医学理论基础
8. 澶渊之盟签订后,双方使节往来不断,一位出使辽朝的官员回来后向朝廷报说:“(辽与宋)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这表明宋辽和议( )
A. 彻底解决了宋辽矛盾 B. 客观上促进民族融合
C. 消除了北宋边境隐患 D. 为北宋灭亡埋下祸根
9. 如表为东晋至北宋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情况。下列对表中变化解读合理的是( )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 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B. 制度革新导致士庶矛盾加剧
C. 封建统治社会基础日益壮大 D. 选材标准变迁左右阶层流动
10. 北宋末年,汝州、唐州、邓州、耀州等处的窑场相继停产,而浙南山区的龙泉窑却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南宋时期,龙泉窑成为皇家贡瓷窑,龙泉青瓷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南宋中期以后,南方形成一个窑厂众多、专门烧制青瓷的庞大窑瓷体系——龙泉窑系。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 宋代制瓷业的发展壮大
C. 南方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形成 D. 政局变动影响经济发展
11. 元代省部台院发急速公文,以带锁木匣入递,先将一副钥匙交各衙门收管。每次封发公文时,在锁上封讫,然后用印封纸浑封匣面入递,入递文书用绢带封记,称“绢袋封发”,凡发往一个行省的普通文书,不论何种文书,都汇封在一起,交递铺传递,称“汇总封发”。据此可知当时( )
A. 政府重视通信效率 B. 驿站规模非常庞大
C. 已经形成奏折制度 D. 政府行政效率降低
12. 《历代职官表》载:“明初命京官巡抚地方,有军事则命总督军务,因事而设,事已旋罢,原非为一定官称。其后各省俱有之,且因事增置,遂为定员。”以下地方制度或官职的设置和职能演变,与明代总督巡抚制最为相似的是( )
A. 秦代郡县制 B. 汉代刺史制度 C. 唐代都护府 D. 宋代知州
13. 明代富商黄宗周“弃儒入贾”,独力出资为江阴筑砖石城,又“捐金助军,赡济贫民”,有效地防御了“倭寇”侵犯,保全了江阴。朝廷特别建立了“江阴黄氏祠”,加以表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士与商的界限有所混同 B. 商人是社会救济的主体
C. 朝廷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D. 东南海防形势日益严峻
14. 明初叶盛《水东日记》云:“今书坊相传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农工商贩,钞写绘画,家畜而人有之;痴骏女妇,尤所酷好。……有官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这反映了当时( )
A. 妇女的政治地位提高 B. 小说的流行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 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D.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15. 有学者评价:“世宗(雍正)的集中权力是很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军机处,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及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该学者认为军机处( )
A. 实现了中央集权 B. 掌握最高决策权 C. 协调了满汉矛盾 D. 加强了君主专制
16. 雍正帝继位后,任用西方传教士重新编绘《十排皇舆全图》。图中以北京中经线为本初子午线,纬线也以北京居中。这反映出当时( )
A. 西学受到广泛欢迎 B. 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C. 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D. 天朝上国观念突出
17.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说道:“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舟、自来火、自转碓、千金秤之属,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这反映出魏源当时( )
A. 强调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B. 号召抵御西方的经济侵略
C. 提倡引进西方的军事工业 D. 主张推动国计民生的发展
18. 1903年,张煜南、张鸿南兄弟等以“杜外人之觊觎”为口号,向香港及南洋华商招集股份,筹得资金100万银元,修建潮汕铁路的计划获得清政府批准后,于次年正式开工建设。这反映了( )
A. 清政府主导潮汕铁路的开工建设
B. 爱国华侨响应“实业救国”号召
C. 清政府无力投资民间铁路的建设
D. 爱国华侨挫败了列强的侵略阴谋
19. 下图中国近代某次革命形势发展示意图。此次革命( )
A. 推翻了封建制度 B. 实现了人民解放 C. 获得了民众支持 D. 建立了共和政体
20. 丁格尔是英国《大陆报》驻华记者,辛亥革命后,他认为:“这立即造成了对外国帽子的需求。”鲁迅的《高老夫子》也有民国初年一女子高等学校新聘的历史教员为登台讲学准备新帽子的情节描写。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
A.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B.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C. 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D. 中外经贸往来不断增强
21. 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方面作战,中国随即撤销德、奥两国在华的领事裁判权。这反映了( )
A. 北洋政府实现外交独立自主 B. 中国国家主权意识的发展
C. 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D. 协约国一方取得一战胜利
22. 李大钊曾说:“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贡献,大都以为是老大而衰弱。今天我要问一问,究竟他果是长此老大衰弱而不能重振复兴吗?不的!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已经感觉到这民族复活的动机了。”李大钊所指民族复活的“动机”是指( )
A. 资产阶级的斗争 B. 新文化运动兴起 C. 中国共产党成立 D. 民族工业的发展
23.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主要讨论的问题是党如何加强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和为迎接革命高潮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指出共产党必须尽可能地发动农民从事经济和政治斗争。这说明中共四大( )
A. 开始意识到农民的重要性 B. 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C. 适应国民革命发展的需要 D. 摆脱“左”倾错误的束缚
24. “1928年全国新设工厂的注册数有250户,资本额117840000元。从当时民族工业最重要的纱厂来看,十六家主要纱厂的资本纯益统计,1929年是最高的一年,达22.3%。”以上材料反映出( )
A. 近代纺织业较少受到外国资本影响
B. 20世纪20年代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最高峰
C.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
D. 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25. 1929年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日本国内生产萎缩、失业增加、贸易减少,右翼思潮迸发,并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由此可见,“九一八”事变的发生( )
A. 根源在于国际经济的形势 B. 体现日本转嫁危机的目的
C. 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D. 标志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26. 下图为漫画家洪荒1949年7月发表的作品《强烈的对比》,上半部分描绘三个国民党士兵正在掠夺百姓,下半部分描绘三位解放军战士帮助农民的场景。该漫画( )
A. 说明中国普通民众的艰难生活 B. 体现国统区的经济濒临崩溃
C. 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 D. 反映人民对新生政权的认同
第Ⅱ卷(非选择题48分)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有3题,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第29题16分,共计48分。)
27.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刘邦平定中原,欲建都洛阳。娄敬反对说:“都雒阳,不便,不如入关,据秦之固。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张良则劝说:“关中左郩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
——摘编自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
材料二 从西汉建国到唐代末年,长安作为国都先后达580年。从后汉建国到后唐灭亡,有五个朝代合计477年建都洛阳。从五代后梁到北宋,有五个朝代合计205年建都开封。蒙古兴起,攻灭金朝,将中都改建为大都,北京才正式成为全国性的都城。从元初直到现在,除了两个短暂的时期外,七百年来北京一直是全国性的首都。
——摘编自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定都关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京由元代开始成为全国性都城的原因;综合两则材料,指出中国古代都城变迁在空间方面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因素。
28.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古者儒墨诸家,其所著书,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也,后世流为辞章之学,始修饰字句,流连光景,高文巨册,徒充污惑之学而已。”
——黄宗羲《<今水经>自序》
材料二 “清初几位大师——即残明遗老(黄宗羲、顾炎武、朱之瑜、王夫之)之流,他们许多话,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到这时忽然像电气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震得直跳……总而言之,最近三十年间思想界之变迁,虽波澜一日比一日壮阔,内容一日比一日复杂,而最初的原动力,我敢用一句话来包举他,是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等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晚清各界以“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为原动力的实践并简要分析其背景。
29.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思想路线,继承发展了中国历史的优秀传统。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见于汉朝班固所撰《汉书·景十三王传》,班固评价河间献王刘德在研习学业、为人做事坚持深入探寻,挖掘本源和真相,“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首先,从社会环境来看,汉初自由的学术环境是“实事求是”出现的思想基础;其次,儒家求“实”与“真”,决定了刘德的追求亦即“求实”“求真”;第三,刘德展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图书搜集整理活动,完成了对先秦儒家典籍的校实取正、聚残补缺工作。
——摘编自吕永森《河间献王“实事求是”学风的历史演变》等
材料二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概念,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的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共产党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问题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从此,“实事求是”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思想路线的集中概括。
——摘编自马文静《论实事求是在百年党史中的发展与运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献王刘德获得“实事求是”评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全面抗战时期为例,简述中国共产党如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就如何坚持这一思想路线谈谈你的看法。
潮阳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级教学质量监测试卷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上。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卷前必须先填好答题卡的密封线内各项内容。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52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D
【17题答案】
【答案】D
【18题答案】
【答案】B
【19题答案】
【答案】D
【20题答案】
【答案】C
【21题答案】
【答案】B
【22题答案】
【答案】C
【23题答案】
【答案】C
【24题答案】
【答案】D
【25题答案】
【答案】B
【26题答案】
【答案】C
第Ⅱ卷(非选择题48分)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有3题,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第29题16分,共计48分。)
【27题答案】
【答案】(1)原因:①(地理优势)四面环山,易守难攻;②(经济优势)关中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利于耕战;③(地理或政治优势)处于黄河中上游,东方诸侯有叛乱,可以顺流而下控制东方诸侯;④(地理或经济优势)东方诸侯服从统治,可以从东方得到物资补给京师;⑤(军事优势)汉初外患在西北方向,有利于抵御匈奴的进攻,维护国家统一。
(2)趋势:自西向东,由南向北移。
原因:经济上,可以倚赖大运河和海运,将东南财赋输往北方,供给京师。地理上,北京处于中原与塞外的中间,有利于中原与塞外的联系和交流,便利王朝的统治。军事上,元(清)朝入主中原后,其军事上的潜在威胁存在于南方,作为游牧民族,其根基在塞外,如果形势不利,还可以退回塞外(若举例为明朝,则可回答:北京易守难攻,有长城作为屏障,有利于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历史上,金代后期的统治中心在北京,对北京地区已经有所经营,有一定的定都基础。
因素:经济、地理、军事、政治、历史、交通等
【28题答案】
【答案】(1)主张:①提倡实学,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强调学问为现实服务);②主张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③主张君臣平等,限制君权,批判君主专制;④提倡个性自由,否定纲常礼教。
(2)实践:①林则徐、魏源、徐继畲“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主张引进、学习和使用西方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③资产阶级维新派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④清末新政打破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⑤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背景:①民族危机深重,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③西学在中国的传播;④清政府的统治腐朽黑暗(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29题答案】
【答案】(1)原因:汉初自由的学术环境;刘德对儒家传统的传承;刘德自身力求真实的治学态度和实践。
(2)简述:全面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共从抗战的大局出发,主动团结国民党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适时调整土地政策,出台减租减息政策,既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又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看法:加强理论学习,认识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事的原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