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各种各样的运动》表格式(教案)2025-2026学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各种各样的运动》表格式(教案)2025-2026学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资源简介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 《物体的运动》单元 2. 各种各样的运动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物体的运动》 课题 各种各样的运动 课时 1
核心 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及要求 3.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4年级④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比较多种运动,如实描述物体的运动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用图示、符号记录运动路线,感受到在物体上贴圆点,能更好地观察、描述、比较物体的运动。探究实践 在感受各种物体运动的过程中,激发进一步研究物体运动的兴趣。 态度责任 能主动提问、分享发现,愿意用简单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能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和描述简单的运动现象。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利用“圆点+线条+箭头”的方法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
教学 准备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学生:各种生活中的物品(如塑料跳蛙、指尖陀螺、发条青蛙、不倒翁、边缘不锋利的钢尺、弹弹球、玩具车,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别替换,其中教材里的钢尺为四年级《声音》单元的振动埋下伏笔,建议不要替换)、记录单、彩色圆点(不干胶贴纸或彩色橡皮泥)。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各种各样的运动。
一、聚焦:初步感受身边的运动(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导入话题:出示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秋千、手表指针的动图),提问:“这些物体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描述物体的运动,可以口头说一说,也可以用手指比划运动。 (预设:秋千座椅运动的路线是来回摆动,指针运动的路线是绕圈的) 2.聚焦运动路线:(出示生活中运动路线痕迹可见的运动实例,如雪天的足迹、海上轮船的水波等),你能描述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吗?学生口头说一说或比划物体的运动。 3.小结:生活中有些物体运动会留下路线,观察运动路线有助于我们研究物体的运动。(板书“运动路线”) 【设计意图】出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物体运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既指向本课的研究主题,又起到激活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作用。聚焦有运动路线的运动,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
二、探索:观察各种物体的运动(预设30分钟) (一)观察一个物体的运动(预设7分钟) 材料准备:塑料跳蛙、记录单、课件 1.出示任务:(出示塑料跳蛙图片)这是一只塑料跳蛙。它会如何运动?用彩笔在白纸上画一画跳蛙是怎么运动的。 学生自主绘画塑料跳蛙的运动路线。 2.出示学生不同思维层次的图示,提问:你会选择哪种方式画图?说说理由。 学生可能出现的五种图示及引导: 图示1:只画小跳蛙(点评:画得好,但没有运动路线。) 图示2:跳蛙+线条(点评:线条表示的是运动路线。) 图示3:跳蛙+线条+箭头(点评:加了箭头,能让我们知道它的运动方向。) 图示4:只有线条+箭头(追问:“跳蛙”呢?怎么表示跳蛙?)(生:用符号。) 图示5:圆点+线条+箭头(如有的话最后出示。) (说明:教师可机动出示导航图,提问:图中用什么代表车辆?预设:圆点代表车辆。) 板贴跳蛙和圆点,引导:我们用圆点表示跳蛙。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这个点也贴在跳蛙身上,更好帮助我们观察跳蛙的运动。 3.总结统一的记录方法:在跳蛙身上贴圆点,让跳蛙运动起来,记录纸上画圆点表示跳蛙,用线条和箭头画出运动路线。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观察记录各种物体的运动,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学生记录时会遇到画得慢、物体绘制困难、不易看懂、画得不准确等问题,在交流中产生统一记录方法的需求。物体上的圆点,隐含是指质点,为了三年级学生接受,可以理解为“观察点”。 (二)观察更多物体的运动(预设23分钟) 材料准备:指尖陀螺、发条青蛙、不倒翁、钢尺、弹弹球、玩具车(玩具可替换)、彩色圆点、记录单、课件 1.出示任务:认一认6样玩具,观察它们的运动——贴一贴、玩一玩、画一画。 讲解具体要求:选择一样玩具,将圆点贴在玩具上面;拿一张记录纸,写好学号,勾选玩具名称;在框内记录运动路线,一张记录一个图示。完成后换下一个物体,所有的玩具都观察一遍。 (说明: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实验观察的安全性。另外,存在部分学生不会玩钢尺的情况,教师可在教学中演示钢尺振动的玩法,同时请同学上台记录,在进一步加强指导画法的同时也可以为四年级钢尺的振动埋下伏笔。当然也鼓励学生可以有其他玩法。) 2.分组实验。 3.交流汇报:选取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运动路线图,学生尝试描述各种各样运动路线的特点,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给不同类型的运动形式命名,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其他小组有不同的做法,也可上台展示。 (预设:指尖陀螺是旋转;钢尺是上下摆动;不倒翁是来回摇摆;小球运动形式多样,有向前运动的,也有上下运动的) *4.根据学生的学和时间综合考虑,如果时间允许,且学生的思维水平也较高的话,可小组开展“给运动路线分类”的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运动图示的能力。 5.提问:观察了这么多的运动路线图,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不同的物体运动路线不同,同一个物体也可以有不同的运动路线,不同的物体会有类似的运动路线图。 【设计意图】形成用统一的、简洁的方法来观察和记录更多物体的运动路线,初步发现物体的运动规律。
三、研讨:比较两次观察的方法(预设2分钟) 1.提问:今天学习了一种怎样的观察物体运动的方法?(说明:不需要学生回答得非常完整,教师可以借助板书或者教师说一部分、学生补充一部分的方法引导学生回顾。) 2.提问:比较两次观察,在物体上贴圆点能更好地观察物体的运动吗? (预设:能,可以不用把整个物体画出来,很方便;物体的运动路线更容易描述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小结本课的学习收获,并通过比较的方法体会到用“贴-动-画”的方法来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的好处。
四、拓展:观察同一物体不同位置的运动(预设3分钟) 1.播放玩具车前进的慢镜头视频,提问:观察车身和车轮的运动它们的运动路线分别是怎样的? (预设:行进时,玩具车车身是向前运动的(→),车轮是旋转着向前的(滚动的))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引导学生关注同一物体不同部位的运动路线。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复合运动,既是对本课的学习评价,也是一种提升拓展,不要求学生全部达成。 2.播放生活中更多物体的运动动图,讲述:还有很多物体也在运动,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进行研究。
五、板书设计
六、练一练
七、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八、课堂反思
【疑难解答】 1.“贴圆点”的意义是什么? 抽象和建模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为了更好地观察描述物体的运动,要去除物体大小、形状等特点,把运动物体抽象成一个“质点”,但三年级的学生抽象能力还比较弱,难以抽象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为了降低难度,教科书提供“在物体上贴圆点”这一方法,借助用圆点、线条和箭头画图示进行观察记录。“贴圆点”和“画图示”都是建模活动,“贴圆点”有助于学生将一个具体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用“圆点+线条+箭头”来表征物体的运动。特别说明:“质点”的概念需要教师做到内化于心,但绝对不需要学生掌握这一概念,学生只要体验这个过程,有所感悟即可。 2.这节课没有具体的“知识点”? 科学不仅包含知识体系,其本质还包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认知过程。本课是内涵独特的一节课,是第3课的认知准备课,核心目标是体验一种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可以将客观实物抽象为一个质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