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 《物体的运动》单元 6. 运动和能量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 《物体的运动》 课题 运动和能量 课时 1核心 概念 4.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学习内容及要求 4.1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 3~4年级①了解生活中各种能的形式,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通过小球撞击手掌的实验,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初步感受能量大小。 科学思维 通过小球撞击木块的实验,找到更多的证据,发现小球从不同坡度的斜面滚下时具有的能量大小不同,感受以证据说话的重要性。 探究实践 通过联系日常生活,关注更多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现象,对运动和能量产生兴趣。 态度责任 在探索、研讨等活动中,感受与同伴合作探究的乐趣,养成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尊重事实的习惯。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研究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观察并描述物体运动和能量之间的关系。教学 准备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学生:可调节斜面坡度的轨道、塑料小球、挡板(可用尺子代替)、长方体和正方体木块各一、记录单。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学习运动和能量。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出示足球撞击球网的图片)提问:运动的足球为什么会把球网顶起来? 学生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回答。 讲解:球网被顶起来,是运动的足球具有能量的表现。(板书:能量) 2.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生活中处处可见。(播放视频) 今天我们来研究《运动和能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聚焦“运动”和“能量”两个概念,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初步将二者联系起来。二、探索和研讨:实验测试,讨论交流(预设30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可调节斜面坡度的轨道、塑料小球、挡板(可用尺子代替)、长方体和正方体木块各一、记录单。 (一)小球撞击手掌实验 1.提问:从斜面滚落的小球具有能量吗?从哪些方面寻找证据? 学生结合前面关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例子和生活经验回答。 2.提问:小球撞击手掌,有什么感觉? 学生根据经验回答。 (出示斜面)提问:小球从不同坡度的斜面滚下,具有的能量一样吗?要公平比较,需要注意什么? (预设:斜面的长度相同……) 3.(出示实验材料)讲解:老师搭建了一个能调节坡度的斜面。 (播放调节坡度及操作注意事项的视频)怎么改变坡度的?什么没变? 学生回答后,出示温馨提醒: ◆小球从斜面的同一位置处滚落; ◆不要用力推小球; ◆由同一位同学感受。 4.学生分组实验,并思考:从斜面上滚落的小球具有能量吗,证据是什么? 小球从不同的斜面滚下来,手的感觉一样吗? 5.全班交流。 (说明:交流时可以先让全班孩子举手表达结果,感受不明显和感受明显的分别举手,再说感受,避免学生因从众心理而改变真实想法。) 6.小结:运动的小球具有能量。(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初步感知“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并获得证据。 (二)小球撞击木块实验 1.提问:为了获得更多证据,比较小球从三个斜面滚落的能量大小,给大家提供一个木块,借助轨道上的格子尺,可以怎么做?比较什么?需要注意什么? (预设:小球和木块的起点都要一致;以木块被撞击前后的最前点,来确定移动距离。) 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汇总每组数据并转化为柱形图,学生分析数据。 4.小结:小球从不同坡度的斜面滚下,释放位置越高,(运动的速度越快),撞击后木块移动的距离越远,说明小球具有的能量越大。 (说明:如果学生说到“运动的速度越快”,播放证明“小球从三个坡度不同的斜面同时落下而速度不同”的视频。学生的发现不做硬性要求,只要能说出“小球从不同坡度的斜面滚落具有的能量不同;坡度越大(斜面越高),小球具有的能量越大”即可。) 5.(出示教科书拓展板块的图片)研讨:其他运动的物体有能量吗?我们的证据是什么? 学生结合本课所学,分析推理。 6.总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将“运动的小球具有能量”板书中的“小球”替换为“物体”。) 【设计意图】两个探究活动意在:一是丰富体验,以“用手感觉小球的撞击”和“观察木块被撞击滑行的现象”,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到“运动的小球具有能量”的证据;二是探究进阶,从不同坡度的斜面释放小球,“撞击手掌”和“撞击木块”两个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探究方法,准确性不同,但都指向“小球从坡度越高的斜面滚落,具有的能量越大”。研讨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运动和能量的相关现象,找到更多“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证据,并综合得出本课的结论。三、拓展:迁移知识,观点分享(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 学生举例。 教师补充例子:播放绳子割草器视频,讲解高空坠物的危害。 (说明:如果前面总结环节学生说到了“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同,具有的能量不同”,并且时间充分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对下面两个问题的拓展讨论。) 2.(出示图示)提问:运动的物体,速度越快,能量越大,能在图中找到证据吗? 学生分析并回答。 *3.(播放视频)从斜面滚落的泡沫球不能推动木块,它具有能量吗?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并回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迁移本课知识,联系生活找到更多“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例子,适时进行安全教育;渗透“运动物体具有的能量大小跟运动速度和物体轻重有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思维的严谨性。四、板书设计 6.运动和能量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斜面的坡度越 ,小球具有的能量越 。五、练一练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七、课堂反思【疑难解答】 小球撞击木块实验中,为什么不进行三次重复实验? 为了减小实验误差,我们常常在实验探究中进行三次重复实验。但在本课小球撞击木块实验中,并没有要求学生进行三次重复测量。原因是:如果每一个坡度学生进行三次重复测量,得到三个数据后,如何选择数据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首先,常见的数据处理方式有“取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种处理方式三年级学生都没有学习过;其次,这三种数据的处理方式,其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平均数是数值平均数,中位数是位置平均数,众数是频数代表,选择哪种处理方式最合适依赖具体情况。因此,教材中为了降低该难度,只需要学生记录一次数据即可。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多次测量,选择操作最规范的一次进行数据记录,这样既降低了数据处理的难度,也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