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设计和制作“过山车”》表格式(教案)2025-2026学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7《设计和制作“过山车”》表格式(教案)2025-2026学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资源简介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 《物体的运动》单元 7. 设计和制作“过山车”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物体的运动》 课题 设计和制作“过山车” 课时 1
核心 概念 12.技术、工程与社会
学习内容及要求 12.2 技术与工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3~4年级③举例说出一些典型的技术(如交通技术、电力技 术等)和工程(如高速铁路、发电站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尝试设计和制作某种产品的简化实物模 型,并反映其中的部分科学原理.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通过经历设计与制作“过山车”的活动,知道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任务、制订方案、实施方案、改进完善等。 科学思维 通过设计“过山车”轨道路线活动,发展设计思维;通过使用已有材料制作和改进“过山车”活动,发展工程思维。 探究实践 通过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活动,体会同伴之间的探究合作,体验产品设计与制作的成就感。 态度责任 在探索、研讨等活动中,感受与同伴合作探究的乐趣,养成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尊重事实的习惯。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根据要求,合理设计和制作“过山车”。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制作过程中轨道的铺设及曲线轨道的调整。
教学 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手机(备用)。因为设计制作“过山车”一个课时难以完成,制作好的过山车存放有一定困难等原因,本课适宜第7、8两课连上,一共安排3至4个课时。
学生:塑料积木套件、40cm*40cm塑料底板、细绳和双面胶(或两端缠绕好黑胶带的2.5米左右的金属丝)、软尺、设计图纸、小球等。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设计和制作“过山车”。
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播放过山车视频)提问:你见过或玩过游乐园中的过山车吗?关于过山车,你知道什么? 出示过山车的照片。 师补充:我们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过山车。 2.提问:过山车由哪几部分组成? 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过山车由轨道、支架和车厢组成。车厢在过山车轨道上做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车厢有时运动得快,有时运动得慢;车厢在轨道上运行时,不能脱轨。 3.揭示课题:让我们来设计并搭建一座自己的“过山车”吧! 4.提问:生活中,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制作“过山车”? 学生回答后,出示由不同材料制作的“过山车”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刺激的第一视角视频和图片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对过山车的已有认知;引导学生关注过山车的结构,为后续的设计和制作奠定基础。
二、明确任务,熟悉材料(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塑料积木套件、40cm*40cm底板 1.出示塑料积木套件照片,讲述:今天,我们用这些材料设计并搭建一座自己的“过山车”。 2.(分发塑料积木套件)提问:观察积木套件,想一想,不同部件有什么作用? 学生观察实物并回答,教师补充各部件的功能和用法。 3.提出任务:搭建简易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并且要把4种轨道部件和支架都用上。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指导。 (说明:此环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做法,如:可以由教师提供一个简易轨道实例,学生模仿进行搭建,更好地控制时间;也可以先让学生尝试搭建,如果全班学生普遍存在困难,教师再进行全班示范。) 4.出示任务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后,询问学生对任务要求是否明确,并解答学生的疑惑。 【设计意图】考虑到部分学生对塑料积木及拼搭方法了解不足,增加了“初步拼搭”环节,让学生先试一试,熟悉材料,避免盲目设计。
三、制订方案,交流讨论(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设计图纸、2.5米左右的细绳和双面胶(或两端缠绕好黑胶带的2.5米左右的金属丝、40cm*40cm塑料底板) 1.讨论:怎样才能达成任务要求? (预设:轨道材料之间对接需要紧密、平滑,小球不容易脱轨;轨道的坡度变化可以通过调整塑料套材的支架柱的高度来实现等。) 师补充:轨道设计不要过于复杂,不然容易导致后续的搭建难以完成;先独自思考,再进行组内交流,达成共识之后,合作完成“过山车”轨道设计图;在搭建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测量轨道的长度并不断进行调整,确保总长度达到2米以上;……。 2.设计轨道路线。 (说明:可以采用其中一种方法,也可以两种方法都采用。) 方法一: 用绳子摆出“过山车”的轨道路线方法二: 在纸上设计“过山车”的轨道路线教学过程: (1)布置设计任务,明确设计活动的具体要求:明确起点和终点;整个轨道路线保持封闭和连续;把终点留在底座的边缘处,以便后期测试“过山车”;小组团队合作,摆放“过山车”运行轨道的大致样式,请老师帮助拍照留存。 (或在设计图纸上用细绳和双面胶粘贴出“过山车”的轨道路线。 还可以采用两端缠绕好黑胶带的金属丝,直接在塑料底板上扭出轨道路线,利用贴纸标注起点、终点等关键信息。) (2)学生分组设计“过山车”的轨道路线,教师巡回指导。教学过程: (1)出示设计图纸,布置设计任务,明确绘制的具体要求:标注起点和终点;整个轨道路线保持封闭和连续;建议沿着图纸上印刷的格子绘制直道,弯道用弧线表示;上下层路线有重叠时配有文字说明或采用虚实线结合的画法;把终点留在底座的边缘处,以便后期测试“过山车”。 (2)学生分组设计“过山车”的轨道路线,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设计的“过山车”轨道路线,其他学生和教师提出修改建议。 4.学生修改设计。 【设计意图】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工程设计方面的基础较薄弱,为了提高设计与搭建环节的衔接性,设计图纸采用与塑料底板一致尺寸,让他们能更直观感受到轨道的长度和形状,降低设计和制作难度。
四、实施方案,适当改进(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时间) 材料准备:每组一份塑料套件、40cm*40cm底板、小球、细绳或软尺 1.出示搭建要求和建议: ①按照设计进行搭建。②用小球进行测试。③如果设计无法实现,可对其进行适当调整。④组间相互观摩,取长补短,完善模型。 2.学生分组活动,按照设计搭建“过山车”。教师巡视指导,并根据搭建进程分发测试小球。 (说明:学生在搭建过程中,可能会脱离设计模型。教师在巡回时重点关注学生搭建遇到的困难、搭建的进度、轨道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必要时可以示范某个局部的拼搭方法。) 3.教师宣布活动结束,提醒学生在指定位置摆放好过山车模型,用于下节课的展示和测试。 (说明:学生搭建和测试“过山车”很容易兴奋,活动前一定要和学生约定“停”的信号,建议结束时将测试小球收回。)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搭建。
五、板书设计
六、练一练
七、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八、课堂反思
【疑难解答】 1.“过山车”的设计和制作一课时内完成不了怎么办? “过山车”的设计和制作以及第8课的测试都需要充裕的时间,建议采用连续的三至四个课时。 本课,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要控制设计时间,重点放在“过山车”的制作上。同时,放低对“过山车”设计的要求,利用在图纸上画一画,或者绳子摆一摆,又或者用金属丝扭一扭等,只需要大致轮廓的直观方法即可。在人人参与设计的基础上,需要统一小组意见,以免在搭建环节中产生分歧,导致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此外,为提高搭建环节的效率,教师需进行搭建技巧的指导,如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并考虑分段搭建。 2.有些小组不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搭建,怎么办? 首先,在设计方案前,让学生先尝试搭建基础模型,学生熟悉材料之后,设计会更理性,设计的方案更容易达成;讨论轨道铺设要求,教师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设计完成后,鼓励进行组间交流,发现设计中的各种问题并进行调整。此外,还可以将“图物相符”作为评估内容,促使学生重视设计,并且尽可能按照设计图进行搭建。设计和搭建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指导,确保搭建顺利推进。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