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天气》单元小结 教学设计-教科版(2024)三年级科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天气》单元小结 教学设计-教科版(2024)三年级科学上册

资源简介

9.单元小结
【教材简析】
单元小结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对《天气》单元进行知识小结,自我评价,并开展与天气相关的科学阅读。教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单元小结与自我评价。在单元小结中首先对单元知识进行了梳理,从天气观测、天气预报、天气影响三个方面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自我评价从四个不同项目让学生对整个单元学习中“我的收获”进行自我评价,并反思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三部分是科学阅读。本单元科学阅读有两个内容,一是《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二是《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通过两个材料的阅读,进一步拓展对天气的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完成了本单元的学习,学会使用工具,对气温、降水量、风力、风向和云量进行观测并记录。学生知道天气是可以被预报的,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了解天气预报用语,能根据观测结果描述当天的天气情况。但学生并不了解天气是通过怎样的流程被预报出来的。学生知道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学习和运动等有不同的影响,人们会对天气变化做出积极地应对。天气是复杂多变的,它的影响也是广泛多样的,学生对天气影响的认识还非常粗浅,需要更广泛地阅读了解。
【教学目标】
1.掌握天气观测、天气预报、天气影响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应用气温计、雨量器、风旗等工具进行观测并记录天气。
2.能从知识概念、实践记录等方面对本单元的学习开展自我评价,并提出需要自我改进的地方。
3.通过科学阅读,了解天气预报的具体流程以及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对天气研究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天气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梳理,通过科学阅读,进一步了解天气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有条理地梳理一单元的知识。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一单元的天气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天气,拿出你的天气观察记录,最近一个月,你都记录到了哪些天气现象呢?除了记录到的天气,生活中还有其他哪些天气现象?
学生回顾自己的课后天气测量记录,说说各种天气现象,包括阴、晴、雨、雪、风等。
【设计意图】从课后天气测量记录引发讨论,表扬鼓励能坚持完成每节课后天气测量记录的学生,引导学生坚持科学观测和记录。
二、单元小结与评价:(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1.梳理各种天气现象及观测方法
天气现象包括发生在大气中的阴、晴、雨、雪、风等。尽管天气变化多端,但人们可以使用各种仪器测量,得到反映这些天气的气象数据。
(1)回顾小结气温的测量:气温计的结构是怎样的?如何正确测量气温?一天中的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气温计包括刻度、液柱、玻璃泡、单位符号等,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使用温度计时,要放在阴凉通风且离地约1.5米干燥处进行测量,读数时要手持温度计上端,与液面顶端平视读数,0刻度线以上直接读几摄氏度,0刻度线以下读零下几摄氏度。
一天中气温先逐渐上升,再逐渐下降,一般在下午2点左右温度最高。
(2)回顾小结降水量的测量:什么是降水量?用什么工具如何进行测量?
降水量是指一定时间内(一般是24小时),降落在一定面积地面上的水层深度,包括积雪、冰雹等融化后的水。
我们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雨量器一般是上下直筒,底部平整的容器,24小时内积水量的高度就是一天的降水量,单位一般用毫米表示。根据24小时内的不同降水量等级,可以将雨量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
(3)回顾小结风力、风向的测量:如何观测风向,风力又划分成哪些等级?
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通常用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来描述。我们一般用风旗或风向袋测量风向,旗帜飘动的方向与风向相反。
根据不同的风力,我们将常见的风划分成12个等级。
(4)回顾小结云的测量:不同的云量代表什么天气?云有哪些常见的形状?
云量极少时记录为晴,云量较多又可以看到太阳时,记录为多云,云多而密且看不到太阳时记录为阴。
有像羽毛、钩子状的云,有像鱼鳞的云,有很厚、大团的云。
2.梳理天气预报知识
(1)回顾小结天气预报:天气预报要包含哪些信息?
天气预报要包含日期、气温、云量、降水、风向、风力等信息
(2)回顾小结天气符号:天气预报中的天气符号是怎样的?
看图列举常见的天气符号
3.梳理天气对人们的影响
(1)回顾小结天气变化与应对方法:人们在生活、生产、学习、运动中,面对不同的天气,是如何应对的?
当下雨时,学生上学需带好雨具,晒谷子的农民会提前收谷子,当高温时,学生上课需要开空调,建筑工人施工要避开高温时段,做好防暑工作。
4.单元评价
对这一单元的学习,开展自我评价。评价内容包括:
我学会了使用工具测量天气 ☆☆☆
我知道了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
我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
我能够坚持完成每节课后的天气测量记录 ☆☆☆
【设计意图】从天气观测、天气预报、天气影响三个角度回顾整理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对天气单元有一个系统全面的回顾。通过单元评价,让学生对本单元学习进行自我反思,并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
三、科学阅读:(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1.阅读材料《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2.制作天气预报的几个主要阶段
收集数据→科学计算→气象预报员作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3.阅读材料《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
4.梳理天气对农作物的几个主要影响
降水对农作物的影响,温度对农作物的影响,极端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科学阅读,拓展学生的天气知识,了解更多天气与人类的关系。
四、拓展(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人类有改变天气的方法吗?
人类很难有效地改变天气,但可以在特定条件下通过人工降雨来增加降水量,或改变下雨时间。例如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防止降雨就在降水云团上游向云层发射干冰弹,让雨提前下。
【设计意图】通过人类与天气的关系,认识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伟大。
【板书设计】
1.单元小结
【疑难解答】
1.气象卫星是如何观测天气的?
气象卫星搭载多种遥感器观测天气。用红外线探测器测大气温度;依据水汽对特定波段辐射的吸收特性及微波探测来测湿度;通过微波辐射计、可见光和红外通道观测云层;利用微波辐射计、激光雷达估算降水;靠追踪云移动和微波散射计确定风场。极轨和静止轨道卫星配合,实现全球天气全面持续监测,数据回传地面用于预报等。
2.人们有办法改变天气获得农业丰收吗?
人们可通过人工影响天气助力农业丰收。如人工增雨能缓解农田干旱,为作物提供充足水分;人工防雹可减少冰雹对农作物的损害;在霜冻来临前,采取措施改善局部小气候,减轻霜冻危害。不过,人工影响天气须具备一定的天气条件,且作用范围和效果有一定局限性,需与其他农业措施结合,才能更好地保障农业丰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