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 《天气》单元 3. 测量气温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 《天气》 课题 测量气温 课时 1核心 概念 10.地球系统学习内容及要求 10.1 天气和气候 3~4年级①知道地球表面被大气包围着,大气是运动的;学会使用 气温计测量气温,并描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通过实地测量一天中的气温,掌握气温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了解一天的气温是在变化的。 科学思维 通过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气温变化示意图,探究气温变化规律,逐渐形成推理论证意识。 探究实践 在测量一天的气温活动中,能保持对气象研究的兴趣,感受工具的使用对测量精准性带来的作用。 态度责任 能主动提问、分享发现,愿意用简单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室外同一地点的气温,绘制气温变化示意图,分析获得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按计划的5个时间点测量并记录室外同一地点的气温。教学 准备 教师:气温计、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两人一支气温计、记录表、记号笔、作业本。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如何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出示天气预报图片 2.提问:同学们为什么天气预报中的气温不是一个数值而是一个范围呢? 3.追问:你觉得一天中的气温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做一名气象观测员,来探究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天气预报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联系前概念——认识气温计,巧妙延伸出本课的研究问题。二、探索:测量并记录一天的气温(预设20分钟) (一)测量并记录气温 材料准备:两人1支气温计、记号笔、作业本 1.出示百叶箱的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2.学生交流 3.教师总结:这是百叶箱,是用来放置气温计的,百叶箱放置在通风良好、不受阻挡的草坪上,气温计离地面1.5米。 4.提问:没有百叶箱时,我们可以用简易的方法。请同学们想一想气温计放在哪里测量气温?(放在阳光照射不到且空气流通的地方;放在距离地面约1.5米的高度,保持干燥) 5.追问:测量时气温读数要注意什么?(手持气温计的上端,不要触碰玻璃泡;液柱高度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让视线和液柱顶端保持齐平) 【设计意图】气温计的使用是本课教学重点,基于学生有温度计的知识储备,此处重点强调气温计放置的位置和正确读数的方法 6.提问:接下来我们将作为气象观测员来测量现在的气温,你们觉得我们该怎么来测量呢? 7.小结:找一个阳光照射不到且空气流通的地方,比如说树荫下,将温度计放在离地面1.5m的位置测量,及时记录并在气温计模型图上涂色,表示液柱高度。 8.明确要求后,以小组为单位到教师指定地点进行测量。 9.回到教室后,请同学们汇报各组的数据及发现。 10.提问:你们组的记录和其他小组的相同吗?是什么原因导致你们的温度有差异呢? (预设:1.强调同一个地点2.规范使用测量工具才可以获得精准数据,如果不严格按照气温计的使用方法,那分析这个数据获得的结论将不准确。) 11.总结并过渡:我们测量的温度能代表今天一整天的气温吗? 【设计意图】开展室外气温测量活动,并让学生收集数据,让探究活动真正得以落实。这一环节要注意室外活动的有效组织。通过对比其他小组测量的气温,再次明确气温计的正确使用,强调应在同一地点测量 (二)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气温的变化(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某一天中气温变化表、柱状统计图 1.提问:一个时间点的气温并不能代表一天的气温,怎样研究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情况呢? 2.预设:我们还要测量其他时间的气温。 3.提问:选择哪些时间点比较合适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 4.总结:可以选择8点、10点、12点、14点、16 点这几个时间点作为测量时间,每个时间点之间不一定严格间隔2小时,也可以间隔两节课左右。由于时间关系这个实验需要同学们利用课后时间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确定测量时间点,培养其自主探究与合作能力;布置课后测量任务,强化规范操作与准确记录意识,助力学生掌握科学测量方法,认知气温一天变化规律。 (三)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气温变化示意图(预设5分钟) 1.出示前一天的气温变化表,请根据老师前一天的测量结果,在气温计模型图上涂色,表示液柱高度,试着把液柱顶端连一连,有什么发现?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一天中通常早晨和傍晚气温较低,随着太阳升高,气温逐渐上升,中午到下午时段气温较高,之后又逐渐降低。 【设计意图】将室外一天中的气温在气温计模型图上涂色,通过液柱顶端连线,分析获得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逐渐形成推理论证意识。三、研讨:观察数据,总结发现(预设5分钟) 1.提问:室外一天中的气温是怎么变化的? 2.交流:一天中通常早晨和傍晚气温较低,随着太阳升高,气温逐渐上升,中午到下午时段气温较高,之后又逐渐降低。 3.提问:将多个涂色后的气温计模型图按照时间顺序连续排列,这样描述气温有什么优点? 4.交流:不仅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每个时间点的温度是多少,还便于对各个时间点的气温进行比较,更直观、形象地展示气温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数据与讨论,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测量结果,理解规范操作的重要性;探讨气温变化规律及模型图呈现优势,培养数据分析与逻辑思维能力,加深对气温一天变化的认知。四、拓展:延伸课后,深入探究(预设3分钟) 1.提问:一天中除了我们测量的时段,其他时间气温是怎样的呢?什么时候气温最低呢? 2.布置拓展任务:让学生从放学后到睡觉前,每隔2小时测量一次室外同一地点的气温,同时通过查阅天气资料(如天气预报APP、气象网站等),了解当地一天中气温的最低点,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有关气温的拓展知识渗透或了解,能让学生保持对气象研究的兴趣,感受工具的使用对测量精准性带来的作用。五、板书设计六、练一练七、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八、课堂反思【疑难解答】 学生没有时间去选择一天中的5个时间点进行测量怎么办? 这个活动在一节课中无法全部完成,课堂中五个时间点的数据可以老师提前测量好提供给学生,但学生测量一天中五个时间点的温度需要延伸到课外,建议延伸到周末或节假日。三年级学生还没有自发地按要求完成上述任务的科学精神,所以教师要做好课后活动的组织工作或者在双休日动员家长做好相关配合工作,将活动转变成亲子活动。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天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