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观察云》表格式(教案 )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观察云》表格式(教案 )

资源简介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 《天气》单元 6. 观察云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天气》 课题 观察云 课时 1
核心 概念 10.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及要求 10.1 天气和气候 3~4年级②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 气象数据,并运用测最结果描述天气状况;识别常用的天 气符号,理解天气预报用语。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通过到室外观察云,知道根据云量的多少可将天气分为晴、多云和阴,学会识别云的形状。 科学思维 通过对云的观察,能用简图记录观察到的云量及云的形状,并运用比较与分类的思维方法,认识云与天气状况之间的关联。探究实践 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乐于观察与记录,善于用事实说话,激发对天气现象与规律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并能坚持对云进行长周期的观察记录。 态度责任 能主动提问、分享发现,愿意用简单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根据云量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学会识别云的形状。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结合云量及云的形状两方面,分析云与天气之间的关系。
教学 准备 教师:优选多云天气上课,多媒体课件,准备各种云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轻每组1个硬纸板制成的云量观察卡(直径约30厘米)、云状观察卡、作业本等。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如何观察云。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地区天气预报截图、云的图片 1.提问:这幅图中农民伯伯在干什么呀?(齐答:晒谷子)出示截取的天气预报,你来看看哪几天适合晒谷子?(10月8日—12日,天气是多云和晴天) 2.提问:晴天、阴天、多云是由什么决定的?(预设:云) 3.提问:云可以告诉我们哪些天气信息?我们怎样观察云?揭示课题:观察云(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晒谷子的生活场景,了解学生对晴、多云、阴等天气的现有认识,知晓云也是重要天气现象,了解云的观测对于分析未来天气演变有着重要意义,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天气现象之间的联系,为之后的学习做铺垫。
二、探索:云量和云的形状(预设25分钟) (一)活动一:结合图片,认识云量与云状(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云状观察卡、作业本 1.出示晴天、多云、阴天的图片并明确云量的多少影响着阴晴。 2.课件展示几张云的图片,让学生根据云量的不同,尝试判断天气。(有些图学生分辨不清,表明区分方法仍需再明确) 3.介绍区分云量多少的方法: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十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3/10,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7/10,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7/10 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以上要通过估计的方法来区分) 4.利用云量十份法,再次判断。 5.提问:除了云量外,还可以观察云的哪些方面?(预设:云的形状、云的大小、云的高度……) 6.云的形状也会影响天气。教师通过课件介绍各种云的形状、特点,介绍三种云:像羽毛、钩子的云(钩卷云),像鱼鳞的云(卷积云),很厚的、大团的云(积云)的形状、特点,并了解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说明:教材中未出现云的名称,为方便交流,可与云状观察卡对应识别) (二)活动二:室外观察,辨别云量与云状(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云量观察卡、云状观察卡、作业本 1.提问:那今天的天气如何呢?云量的多少和云的形状是怎样的?让我们走出教室开启对云的观察吧。 2.把学生带到室外观察云,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直视太阳。用简图记录云量和云的形状,和教科书中的图片及云卡进行比对,初步判断今天的天气及云的形状特点。 3.展示记录的云量及云状,小组讨论:今天云量如何?属于哪种天气?云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属于哪一类云? (三)活动三:结合所学,预测下大雨前的云量与云状(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气象谚语、视频 1.观看图片。云的变化和天气变化息息相关,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农民伯伯晒谷子时最怕天气突然下雨,你能结合今天所学的云量及云状知识,说一说下大雨前的云是怎样的?(预设:云量接近10份,云的形状是大团大团的,黑色的乌云……) 2.看云识天气。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介绍典型的气象谚语。 【设计意图】因为云无法收集,所以我们要从室内走到室外,亲自去观察云,记录云量与云的形状。学生需感知云量及云状的不同,在观察基础上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记录,对比所学云的相关知识,加深对云的认识。此外,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其与本科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三、研讨:讨论交流,分享发现(预设10分钟) 1.交流:怎样利用自制的风旗测量风向与风力? 2.投影汇报:呈现并比较各组的记录表,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3.交流:借助不同的物体,使用不同方法观测风,结果相同吗? 在观测风的过程中,风力和风向有变化吗?遇到有变化的情况,我们怎么判定风力和风向? 【设计意图】前面环节通过观察地面物体判断风力和风向,本环节利用小风旗观测风力和风向,比较两者的不同,感受测量工具的作用。
四、拓展: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视频、课件 结合教科书中的图片及已学知识,说一说太阳、云和雨的关系。 交流讨论后播放视频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内容,学生了解了太阳、云和雨的关系,引导学生感知大自然中的科学奥秘。同时,将云的知识与水建立联系,初步了解水的三态变化,为后一单元学习做铺垫。
五、板书设计
六、练一练
七、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八、课堂反思
【疑难解答】 1.室外观察云,不同区域对云量如何判断? 在室外观察时,可能存在不同区域云量有明显区别的情况,建议教师尽可能选择比较开阔的场地让学生整体观察,并借助云量观察卡辅助观察,同时要告诉学生课堂上对云量的判断是采用估计的方法来区分的。 2.如何记录并描述观察到的云? 学生在观察云时,可能会加上主观的想象或者难以画出主要特征,教师要强调尽可能真实,并借助云状观察卡帮助学生进行比对分析,增加记录真实性。 【附件】 1.云量观察卡:硬纸板圆面——剪去白色部分,用于观察云量。 云状观察卡:云的形状资料卡——剪去中间虚线部分,用于观察云的形状。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天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