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天气预报》表格式(教案 )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7《天气预报》表格式(教案 )

资源简介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 《天气》单元 7. 天气预报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天气》 课题 天气预报 课时 1
核心 概念 10.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及要求 10.1 天气和气候 3~4年级②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 气象数据,并运用测最结果描述天气状况;识别常用的天 气符号,理解天气预报用语。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通过交流查询所得的当地天气预报活动,了解其所包含的信息,认识并使用常见的天气符号。 科学思维 通过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的对比活动,能尝试分析气温、降水、风、云等出现差异的原因,认识到天气是会变化的。 探究实践 通过整理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保持对研究天气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态度责任 能主动提问、分享发现,愿意用简单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了解天气预报内容,认识并学会使用常见天气符号。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比较分析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之间的异同。
教学 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作业本。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学习什么是天气预报。 课前任务:提前一天,请学生查询明日当地和省内其他某个地区的天气情况,进行记录,便于第二日在课上交流。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1.提问:整理今日的观测记录,我们观测的天气内容与天气预报一样吗?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天气预报。(板书课题:天气预报)
二、探索:天气预报的内容(预设20分钟) 1.整理天气观测记录。 提问:观测内容中包含哪些天气信息? 预设:包含有气温、降水量、风向、风速、云量、云状。 2.交流天气预报内容。 (1)学生分享交流,说出查询方法与查询到的当地天气预报中所包含的信息。 (2)通过交流讨论,发现不同查询方法与查询时间获得的天气预报会有不同。 (3)通过班级讨论,确定天气预报中所获得的主要信息,并取得学生的一致认同,将其填在黑板记录表中。 3.认识并使用天气符号。 (1)通过天气预报符号的呈现展开天气符号的认知。 (2)任选一份前一天的观测记录,用天气符号进行书写。并在后续的观测记录中推荐这样的记录方法。 4.对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 在黑板上分别展示今日的“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主要信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各个天气内容的对比分析。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调查天气预报,收集多样数据,分享交流后会发现天气预报时间接近时准确度更高,且不同的查询方法获得的天气预报准确度不同。同时学生能从中找到天气预报的共同点也就是主要信息,进行筛选与确定,锻炼学生的比较与分析能力。
三、研讨:交流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的对比(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1.天气观测内容与天气预报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从这些对比结果中,你对天气又多了哪些方面的认识?
四、拓展: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预设5分钟) 1.请各个小组交流所查询的不同地点的天气预报。 2.由此组成一个“浙江省天气预报”,并发现浙江省内同一天不同地点的天气不同。那么全国呢?全球呢?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分享活动,学生能直观了解到本省内同一天不同地点的天气情况不同,此时将地点范围扩大,延伸思考。
五、板书设计
六、练一练
七、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八、课堂反思
【疑难解答】 怎样帮助学生筛选出天气预报中的主要信息? 1.筛选方法: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查询到的本地天气预报,在组内对于天气预报的主要信息形成统一认识,再由小组进行表达,其他小组倾听并提出疑问与补充的方式来完善。 2.筛选标准:对于天气预报需要关注的主要信息,其实往往是从关注人的需求出发,需要什么就关注什么。在课堂中讨论后达成需求一致,比如以第二天的出行、穿着、带伞等情况为标准进行筛选。 3.对于天气预报的发现:在讨论各种天气预报时就会发现其准确性会因预报时间、查询方法而存在差异,与实际天气会存在出入。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天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