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水珠从哪里来》表格式(教案 )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水珠从哪里来》表格式(教案 )

资源简介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 《水》单元 2. 水珠从哪里来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水》 课题 水珠从哪来来 课时 1
核心 概念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学习内容及要求 1物质的三态变化 3~4年级 ②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 冰、冰熔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水珠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理解凝结现象的原因,并运用科学概念解释生活现象。 科学思维 能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用简单的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基于证据和逻辑,分析水珠形成的来源和条件。 探究实践 在实验和研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基于证据的科学论证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增强学生严谨求实的态度。 态度责任 能主动提问、分享发现,愿意用简单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基于证据和逻辑,分析水珠形成的来源和条件。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知道水珠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理解凝结现象的原因,并运用科学概念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 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包括生活中的凝结现象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小冰柜/泡沫箱(用于保存冰块、冰水混合物或冰杯)、未开封的易拉罐或塑料饮料瓶(备用)。
学生:四个相同规格的玻璃杯、色素、冰水混合物、玻璃片、毛巾、记录表。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水珠从哪里来。
一、聚焦:生活现象引入,激发探究兴趣(预设 5 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视频和图片: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水杯外壁的水珠和夏日冰饮上的水珠。 2.提问:你观察过这样的现象吗?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引出课题:教师总结学生的想法类型,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水珠从哪里来。 【设计意图】聚焦生活中的典型现象,唤醒学生的经验认知,启发思考,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学生的表达会比较朴素和零碎,需要教师引导和整理,将学生的想法进行分类和集中。
二、探索:预设实验,寻找证据,验证猜想(预设 20 分钟) 材料准备:玻璃杯、色素、冰水混合物、玻璃片、毛巾、记录表、未开封的易拉罐或塑料饮料瓶(备用) 1.出示实验材料:装有冰水混合物的玻璃杯、盖着玻璃片的装冰水混合物的玻璃杯、装有色素水的冰水混合物的玻璃杯、一个冷冻的空玻璃杯。 2.实验要求:选择实验材料,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准备汇报。 3.进行实验,记录现象,寻找证据,验证猜想。 (1)实验一:将两个杯子(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玻璃杯、一个盖着玻璃片的装冰水混合物的玻璃杯)用毛巾把外壁擦干净,观察外壁的变化,注意是否有水珠出现。(如果学生提出玻璃片没有密封住的质疑,可以用未开封的易拉罐或塑料饮料瓶代替) (2)实验二:将两个杯子(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玻璃杯、一个装有色素水的冰水混合物的玻璃杯)用毛巾把外壁擦干净,观察杯子外壁水珠的颜色变化。 (3)实验三:将两个杯子(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玻璃杯、一个冷冻的空玻璃杯)用毛巾把外壁擦干净,观察外壁的变化,注意是否有水珠出现。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猜测的实验现象的预设,可以帮助学生明晰自己的观点,同时建立“观点-逻辑-证据”的科学论证,使学生意识到实验现象或证据的重要性,使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和论证建立“证据-逻辑-观点”的思维过程。
三、研讨:讨论交流,分享发现(预设1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整理记录表,组内交流,准备汇报:原来我们的猜想是……,通过观察到……现象,现在的想法是……。 2.全班讨论交流,根据哪些证据,排除哪些观点,证实哪些观点(或保留着有待研究哪些观点)。 3.集中交流:杯子外壁的水珠来自哪里?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可以证明?杯子外壁上水珠的出现和什么有关? 4.学生交流,教师总结:杯子外壁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表面形成的,我们将这样的过程叫做凝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经历个体论证再进行集体论证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同时明确科学观念得出背后的推理和论证过程。
四、拓展:生活中的凝结现象(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有出现水珠的现象,并试着解释一下。 2.课件出示更多生活中凝结现象的图片,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观察和思考。 【设计意图】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将科学原理运用到生活实践,同时新情境下的探究实践和应用解释,直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板书设计
六、练一练
七、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八、课堂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