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 《水》单元 5. 冰熔化了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 《水》 课题 水熔化了 课时 1核心 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学习内容及要求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3~4年级 ⑦说出冰、水、水蒸气在状态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知 道三者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2.1物质的三态变化 3~4年级 ②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 冰、冰熔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和比较使冰熔化的不同方法,知道冰在加热时,会熔化成水。 科学思维 通过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探究实践 通过分析和比较冰变水、蜡变蜡油的过程,理解温度变化是导致物质状态变化的主要原因,并认识到其他物质的状态也会随温度变化而发生改变。 态度责任 在好奇心驱使下,乐于研究冰熔化过程,能如实记录冰熔化现象,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乐于倾听他人的观点。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让冰块熔化,观察并记录冰熔化过程中的现象。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感知加热会使冰熔化成水,了解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教学 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等。学生:冰块、密封袋、锤子、吸管、蒸发皿、课堂作业本中的记录单。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水是怎么熔化的。一、聚焦:现象驱动,引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聚焦:在我国北方的冬天,屋檐垂下的冰凌在阳光下会慢慢熔化。 2.提问:如果我们给一块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预设:冰熔化成水,由固体变为液体。 3.揭示课题:冰熔化了(板书)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北方冬天屋檐下冰凌熔化导入,通过直观现象引出冰熔化。这一现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能够快速激活学生前认知,为后面探究冰熔化原因,观察和记录现象做铺垫。二、探索:比较实验,观察记录(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冰块、吸管、密封袋、锤子、蒸发皿 1.谈话:平时大家见过哪些冰熔化的现象? 2.提问:有什么方法能让冰块熔化?(预设:敲碎、加热等)追问:如果给你一根吸管,你可以怎么做?(预设:用吸管朝冰块的一个部位吹气。) 猜想:说一说实验中可能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3.比较实验:尝试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让冰块熔化,观察并记录冰熔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课件出示三种方法和记录单。提醒:为了公平比较,我们用相同时间进行实验。 4.学生实验:比较三种方法,并记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5.交流现象:(1)实验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冰熔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方法 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敲碎 冰块变为碎冰屑,但没有熔化成水。 用吸管吹 被吹热气的部位冰熔化得快。 用手焐 冰很快熔化成水,手很冰。 (2)解释:哪种方法使冰熔化最快? (3)思考: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熔化成水?(预设:加热,吸收热量) 小结:加热时,冰会熔化成水,加热可以加快冰块的熔化速度。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实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现象,探究冰熔化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证思维。通过提问生活中的熔化现象,使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建立联系,增强探究主动性。提问有什么方法能让冰块熔化,鼓励学生提出猜想,为实验设计铺垫。采用控制变量法(相同时间、不同方法),让学生对比敲碎、吹热气、用手捂三种方式对冰熔化的影响,培养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如实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三、研讨:交流讨论,分享发现(预设10分钟) 1.比较:冰、水和水蒸气图片,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预设: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2.交流: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 (预设:水的状态变化与温度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水遇冷转化成冰,冰加热转化成水……) 3.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温度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冰、水、水蒸气图片,引导学生从形状、体积、状态等角度比较异同点,帮助学生理解水的三态区别,并明确它们属于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基于实验现象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树立实证意识。四、拓展:蜡熔化(预设5分钟) 1.视频展示或实验演示:加热蜡,蜡熔化现象;冷却后,蜡油凝固。这种现象与冰熔化成水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相同点:都是同一种物质,没有产生新物质,都是由于温度发生变化导致状态变化。不同点:状态发生变化时的温度不同。) 【设计意图】从课堂实验延伸到课外,通过对比蜡的熔化与冰的熔化,引导学生发现蜡与冰两种不同的物质在状态变化上有相同的地方,试图将课堂所学“冰的熔化”知识迁移到其他物质(如蜡)的状态变化中,引发学生对生活中不同物质状态变化的关注与思考。蜡烛燃烧在生活中很常见,以此为拓展,能让学生直观感受“从科学走向生活”教学理念。五、板书设计六、练一练七、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八、课堂反思 ,仅供大家参考!【疑难解答】 1.学生在解释现象时,如何区别“熔化”和“融化”? 教师在解释时要注意区分这两个词的科学本质:“熔化”一词是严格的科学术语,适用于固态到液态的吸热相变。“融化”非科学术语,适用于日常描述自然现象,可能包含熔化、溶解、蒸发等混合过程。 2.尝试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让冰块熔化,观察并记录冰熔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实验中有什么注意事项? 在实验开始前,教师要提示学生不要直接用手触碰冰块,影响实验结果。实验中要同时开始,观察时避免因为靠的太近呼气干扰实验。及时观察现象并记录,受环境温度影响,若温度较高时,可能出现敲碎的小冰块很快熔化现象,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发现,引导学生思考冰熔化与温度有关,加热会加快冰熔化。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