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 《水》单元 6.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 《水》 课题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课时 1核心 概念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学习内容及要求 2.2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3~4年级 ③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通过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实验,知道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并了解搅拌能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实验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理解同样的水中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量是不同的。 探究实践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态度责任 能主动提问、分享发现,愿意用简单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教学 准备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学生:食盐20g,平均分成10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10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1份、课堂作业本中的记录单、全班数据汇总表等。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1小包小苏打,1个装有水的烧杯,1根玻璃棒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陈述: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后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说明小苏打,并出示小苏打。(板书:小苏打) 5.提问:如果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 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 6.提问:那么,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食盐溶解现象为切入点,联系生活经验激发兴趣,激活旧知;通过交流讨论拓展学生对可溶物质的认知,并自然引入小苏打,为后续探究做好铺垫;再以连续设问引发学生对溶解限度和不同物质溶解能力差异的思考,培养科学探究意识,最后自然揭示课题,明确探究方向,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10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10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 1.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初步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打算怎么做?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相同,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阅读科学书46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或者下一份)?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平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记录单,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1)根据实验方案测试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的份数,记录在表格中;(2)实验完毕将小组数据汇总到班级表格中;(3)小组合作,人人参与。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实验设想,引导其自主思考探究方法,再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实验方案,培养科学思维与合作能力。教师结合书本内容指导并演示规范操作,强调控制变量、操作细节及判断标准,保障实验科学性;指导学生按序实验、规范记录,巡视监督确保全员参与,最后汇总数据,帮助学生通过实践验证猜想,培养严谨探究态度与数据分析能力,深化对物质溶解能力差异的认知。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小结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食盐或小苏打?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如果时间紧急,还可以怎么加?(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通过思考不同的实验方法,突破定势思维)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数据汇总表,分析归纳 50 毫升水中食盐与小苏打溶解份数的差异,自主总结出不同物质溶解能力不同的结论,培养数据分析与归纳能力;组织讨论逐份添加物质的原因与优势,促使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科学性,深化对实验方法的认知;同时思考不同的实验方法,突破定势思维,提升科学探究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温水一杯 1.教师出示温水,提问:如果想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温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温水中的溶解能力是否有变化。 【设计意图】以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引导运用课堂实验方法,将探究延伸至温水环境,意在培养迁移应用能力,激发课后自主探究兴趣。五、板书设计六、练一练七、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八、课堂反思【疑难解答】 1.在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实验时,怎样指导学生实验操作? 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方法,即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平分成10份,这种方法在教师准备材料时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称量好20克食盐和小苏打后用电子秤将它们平均分成10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部分,这种方法易操作,但刮的力度、深浅会不同,还有将盐洒出等问题。 2.如何帮助学生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完全溶解? 可以通过举例和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溶解是物质均匀分散在水中,形成透明、稳定溶液的过程,没有肉眼可见的颗粒,也不会发生沉淀。需要告诉学生在实验中要充分搅拌,使物质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与水充分接触。如果不充分搅拌,可能会误判物质没有完全溶解,而实际上是因为搅拌不充分导致部分物质还未来得及溶解。在搅拌后让溶液静置一段时间,观察是否有沉淀出现。若静置后无沉淀,说明物质可能已经完全溶解;若有沉淀,则说明物质没有完全溶解。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