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八:时代精神的精华 课件-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十八:时代精神的精华 课件-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一、复习备考规划
2025届高三复习备考时间区间安排表 备考轮次 时间区间及要求
一轮复习 2024年06月17日——2024年12月31日
共计:32周,除去节假日7个周,正常授课时间为27周;总授课合计:189天
二轮复习 2025年01月01日——2025年04月13日
共计:14周,除去节假日5个周,正常授课时间为9周(专题复习);总授课合计54天
三轮复习 2025年04月14日——2025年05月31日
共计:7周,突破封锁线+吐哺计划;总授课38天
考前一周 2025年06月01日——2025年06月06日
共计:6天,按高考作息真题保温训练,实际保温合计:4天
时间 内容 方法 学情 目标
一轮复习 32周左右 17个专题 41个考点 基于教材建构 基础薄弱 初步建构知识
掌握基本技能
二轮复习 14周左右 知识专题热点专题 基于专题建构 整合不够 完善知识建构
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
学会解题方法
三轮复习 7周左右 高考模拟 规范答题 基于重难点突破 能力不强 巩固知识建构
强化思维建模
时政专题融入
高中政治课本书目
必修1
必修2
必修3
必修4
选必1
必选2
选必3
《经济与社会》必修二
《政治与法治》必修三
《哲学与文化》必须四
必修2—4 (分领域阐述: 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国际视野、公共参与)
《法律与生活》
(法治意识)
《逻辑与思维》
(科学精神)
选择性必修1—3(拓展延伸 ) 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什么、为何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统编版(新课标)
选必一
选必二
选必三
通过分析归纳,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涵盖了约160个方面的知识,其中,必修教材75个,选择性必修教材85个。具体分布如下: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2个);必修二《经济与社会》(17个);必修三《政治与法治》(20个);必修四《哲学与文化》(26个);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23个);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26个);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36个)。
上述160个主干知识点,是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归纳整理出来的,这些知识点有些隐藏在“综合探究”之中,比如:总体国家安全观、正确的义利观,等;有的隐藏在教材“相关链接”之中,比如,比较优势,等。这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注意的。
考情分析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是什么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人生观
综合探究 坚持历史难物主义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综合探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哲学
文化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
主义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化观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本书逻辑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
唯物主义
历史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辩证法
联系观
发展观
矛盾观
社会历史观
人生观、价值观
第1课
第2课
第4课
第3.1课
第3.2课
第3.3课
第5课
第6课
《哲学与文化》基本框架
整体与部分
一般到个别
【时政热点】
“本源悟空”是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由本源量子团队自主研发。
该计算机搭载了72位自主超导量子芯片,取名“悟空”,寓意其具有强大的能力和多样性,如同中国传统神话人物孙悟空。“本源悟空”于2024年1月6日上线运行,至5月7日,已吸引全球范围内超过800万人次访问,日均全球访问量约6.67万次,平均每日完成近1500个运算任务。
“本源悟空”是中国量子算力首次大规模、长时间向全球开放,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量子算力可用时代。展望未来,需要多方努力,以补短板、强化优势,进一步推动量子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2026届高考一轮复习课件
教师寄语: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
///////
1
2
///////
3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知识建构 思维导向
核心知识 精讲突破
///////
4
热点引路 知能训练
01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 必备知识 备考建议
1.比较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异同 2.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3.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区分和判断 4.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的区分与判断 5.马哲的基本特点 本讲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考查,复习时关注一些命题:以古代名人名言为背景,考查哲学的产生。以具体科学的发展为背景,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以实际生活问题为题材,考查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常以古代名人名言为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派别。常以漫画的形式为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原理。透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或中外领导人的重要发言等,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理解。
学习目标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追求智慧的学问 2023 无
2022 无
哲学的基本问题 2024 选择题:甘肃卷
2023 无
2022 无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24 选择题:湖南卷、安徽卷
2023 选择题:海南卷、浙江卷
2022 选择题:辽宁卷
考情课标分析
02 知识建构 思维导向
哲学的内涵
哲学的发展
从起源看
从与时代关系看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看
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
哲学的
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
何者为本原
有无同一性
唯心主义
古,近,辩历
物→意
主唯,客唯
意→物
有:可知论
无: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产生条件
基本特征
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
时代精神的
精华
是什么
研究什么
为什么要学马哲
思维导图
03 核心知识 精讲突破
核心考点一:追求智慧的学问
一、哲学的起源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本义 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2.产生 ①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从改造世界角度)
②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从认识世界角度)
3.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②真正的哲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4.作用 哲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正确/错误指导,并不是决定),真正的哲学有助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 哲学
区别 含义
特点
联系 错误 倾向 是零散的、自发的,不系统的,
人人都有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不是人人都有
①两者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②两者都源于生活实践,都有正误之分。
既要反对将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也要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
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能否成为哲学,关键是看它是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核心考点一:追求智慧的学问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点拨】:1.世界观与方法论不是相互影响或相互决定的关系。方法论不能影响更不能决定世界观。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都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核心考点一:追求智慧的学问
世界观与方法论
世界观 方法论
区别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 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
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联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总和) 注意:①世界观与方法论不是相互影响或相互决定的关系。方法论不能影响更不能决定世界观;
②不能认为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核心考点一:追求智慧的学问
哲学
可能
可以
错误或歪曲反映时代内容、要求
形成
错误的哲学
时代的糟粕
哲学分类:错误的哲学、真正的哲学
真正的哲学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而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易错易混: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注意:
①哲学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②哲学≠真正的哲学
③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 具体科学
区别 对象 整个世界 世界某一具体领域
任务 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 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
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作用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提供具体方法的指导
联系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③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错误倾向 ①替代论: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 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②取消论: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核心考点一:追求智慧的学问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何者是本原(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有没有同一性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存在决定思维
思维决定存在

不能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核心考点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特点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哲学。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其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各不相同。
为什么 ①从生活实践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是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从哲学自身派别来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核心考点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注意: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正确,但有一定局限性。
唯心主义根本观点错误,但从局部范围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本对立
划分的唯一标准: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物质是本原的,
意识是派生的,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意识是本原的,
物质依赖于意识,
不是物质决定意识,
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核心考点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比较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代表观点 ①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②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③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④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 ①霍尔巴赫: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②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③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合理性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局限性 缺少科学依据;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共同性 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四、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代表人物 及观点 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②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③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④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⑤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①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②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③孔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联系 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辩证法
形而上学
世界本原
世界状态
对 立
对 立
否认矛盾
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
承认矛盾
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
基本派别
两个阵营
①哲学上的“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②辩证法和和形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③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产生的 历史条件 ①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
②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
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④社会科学前提:尤其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等取得的积极成果。
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式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问世:1847年出版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成熟:《资本论》
历史使命 历史价值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价值(地位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
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
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③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就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
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核心考点三: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实践观点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核心观点 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方面,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世界;
在历史观中,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存在和发展;
在认识论中,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
离开实践,我们就不能科学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基本特征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世界,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②它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于社会历史研究领域,
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就在于它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革命性: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
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
永不过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产生于19世纪,但它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生命力,
依然闪耀着光辉灿烂的真理光芒,散发出永恒的思想魅力。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
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
核心考点三: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
第一次结合
邓小平理论:什么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建设什么样、怎么样建设党
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怎么样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民主革命的道路问题
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结合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道路问题
发展了的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三次结合
强起来的道路问题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本质
本质
本质
第一次飞跃
成果1
第二次飞跃
第三次飞跃
回答了
地位
突破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三次飞跃
易混辨析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内涵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有力的工具科学性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发展阶段有许多门类、派别,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新阶段。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历史上优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没有哲学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正是因为哲学发展到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新阶段,才使哲学重新焕发生机,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理论 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 地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精髓:实事求是
活的灵魂(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习近平 新时代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思想 创立: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新的实际出发而创立的。
意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核心考点三: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拓展延伸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角度阐释从产生上看它是在一定的阶级基础、自然和社会科学前提下产生的,反映了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和全人类的使命和要求,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从发展上看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的发展而发展,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从内容上看它在科学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任务上看以往的哲学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科学地解释世界,更强调改变世界,强调哲学要为实践服务,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①从唯物论角度看,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从认识论角度看,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从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1.(2024·安徽·高考真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下列对“魂脉”与“根脉”理解正确的是( )
①“魂脉”与“根脉”的思想来源相同,二者一脉相承
②“魂脉”与“根脉”存在高度契合性,二者贯通融通
③“魂脉”与“根脉”的结合推进了党的理论守正创新
④“魂脉”与“根脉”的结合为深化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真题精练
2.(2024·湖南·高考真题)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马克思的功绩在于,“第一个把已经被遗忘的辩证方法、它和黑格尔辩证法的联系以及差别重新提到人们面前,同时在《资本论》中把这个方法应用到一种经验科学即政治经济学的事实上去”。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①《资本论》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②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③黑格尔辩证法与马克思辩证法没有本质区别
④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成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真题精练
3.(2024·甘肃·高考真题)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明确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他把唯物主义比作“牢固坚实的橡树”,把唯心主义比作“脆弱的芦苇”。下列选项中,前后两端分别体现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是( )
①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存在即是被感知
②人类历史是理念的展开——思维的发展是历史的动力
③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④人是一种聪明的机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真题精练
4.(2023·广东)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漆树汁液可制作大漆并创造漆器的国家。殷周时代,漆器用于礼乐、饮食、馈赠等,而最美的漆器则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殷周先人会用巧妙的手法虔诚地髹涂装饰祭祀之器来完成他们心中最美的礼仪。这表明( )
①人的活动方式体现了人的世界观
②美的源泉存在于人的经验感受之中
③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更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真题精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