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知识性自我评价表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很好 一般 不好科学知识 1 通过地图和材料分析,知道欧洲西部交通网络内外联系。2 通过地图和材料分析,了解欧洲西部工农业产品畅销世界。3 通过地图和材料分析,了解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4 通过材料分析,欧洲联盟与经济一体化。探究能力 1.通过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莱茵河航运繁忙的原因。2.通过读图分析,说明畜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3.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远销全球的荷兰花卉。4.通过案例分析,设计欧洲西部旅游路线。科学态度 培养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小组评价表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三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总分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二节 人口与民族 教学设计课题 人口与民族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围绕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民族构成及文化特色展开,是学生理解我国人文地理基础的重要章节。从知识结构看,需衔接七年级所学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引导学生分析人口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与自然、经济因素的关系,培养区域认知能力。教学重点在于:1. 人口分布规律,结合“胡焕庸线”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 民族政策与文化多样性,通过案例(如少数民族节日、聚居区)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数据图表(如人口密度图)提升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建议采用情境教学法,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本土案例讨论人口流动,并利用多媒体展示民族文化,激发学习兴趣,渗透“人地协调”的核心素养。2022新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变化。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1世纪教育网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1.结合图文材料,了解我国的人口数量、增长特点、人口问题及人口政策。2.运用中国人口的分布图,识记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此线东南部和西北部在面积、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3.结合相关资料,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结合相关资料,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5.学会运用民族分布图,总结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核心素养目标:1.区域认知:通过分析“胡焕庸线”及人口密度图,理解我国人口东密西疏的分布规律,并探究自然、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增强区域对比分析能力。2.综合思维:结合气候、地形、交通等因素,综合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理解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21世纪教育网3.地理实践力:探讨人口政策(如“全面三孩”)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4.人地协调观通过模拟调查本地民族构成或人口流动趋势,提升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中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能够初步分析地理要素间的联系。但由于生活经验有限,部分学生对我国人口分布、民族文化的理解仍较抽象,尤其是对西部人口稀疏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认知较模糊。在认知特点上,学生思维活跃,对图表、案例和互动活动兴趣较高,但综合分析能力较弱,如结合经济、自然等因素解释人口分布问题时可能缺乏系统性。此外,部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多停留在表面,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时需借助直观的人口密度图、视频素材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如春运、少数民族节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同时,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其深入思考人口政策与民族发展的关系,强化人地协调观念。重点 1.掌握"胡焕庸线"及东西差异,理解自然、经济因素的影响。2.了解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及文化特色,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难点 1.理解人口分布与自然、经济因素的复杂关联性。21世纪教育网2.掌握少数民族"大散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3.培养运用地理思维分析人口政策与民族发展的能力。材料准备 教材、教材解析、教辅资料、互联网材料、地图、文字材料、视频、多媒体、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中考评价体系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我国人口的发展 学生观看后讨论并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我国人口与民族学习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普查是当今世界各国用于采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方法,为国家完善人口政策、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提供信息支持。我国以2020年11月1日零时为普查标准时点开展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查清了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的情况,掌握了人口变化的趋势特征。1.阅读图文材料,说出我国人口数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和民族构成的特点。21世纪教育网2.查找资料,说说我国人口数量、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并提出你的应对措施。任务一:人口大国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2.目前,我国有多少人口?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3.说说我国人口特点?4.我国众多人口为经济发展有何贡献?探究活动一:认识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为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根据不同时期的人口发展特点,我国适时调整和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了人口长期均衡和高质量发展。从2016年起,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2021年,我国提出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1)简述我国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2)说明我国调整生育政策的意义。任务二:人口分布1.人口密度如何计算?我国人口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3.影响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特点的因素有哪些?探究活动二:认识“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黑河-腾冲一线,又称“胡焕庸线”,是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于1935年提出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自“胡焕庸线”被提出到现在已近一个世纪,虽然我国人口数量有了较大增长,但该线两侧的人口比例始终相对稳定。“胡焕庸线”说明了中国自然环境格局对人口分布格局的影响较为稳定。(1)计算青海省和浙江省的人口密度。(2)分析“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比例在近一个世纪内始终相对稳定的原因。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3)举例说明“胡焕庸线”的其他地理意义和价值。任务三:民族分布1.说说我们民族的构成?2.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3.我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哪一个省级行政区没有汉族分布?哪一个省级行政区没有少数民族分布?4.说说我国民族政策任务四:中华民族一家亲1.说说我国各民族间的关系?2.说说我国的民族文化3.说说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案例学习:山海一家,同心圆梦-粤黔对口帮扶加强不同民族地区协作,先富帮后富,促进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写照。请以“山海一家,同心圆梦”为主题,制作一个粤黔对口帮扶宣传视频,并与家人和同学们分享。 学生自主学习后回答:1.我国人口约14.1亿,性别比基本平衡(104.5:100),老龄化加剧(60岁及以上占19.8%),民族以汉族为主(91%),少数民族呈“大散居、小聚居”分布。2.我国人口总量趋稳并缓慢下降,老龄化加速(60岁+超20%),少子化持续。应对措施: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如托育补贴、延长产假),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推动产业升级应对劳动力减少。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学生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增长较快。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我国人口众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形成了广阔的消费市场,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讨论后回答问题:(1)我国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主要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2)我国调整生育政策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应对老龄化,保持人力资源优势,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并适应经济社会新形势。学生思考后回答:学生思考后回答:(1)东密西疏: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以东集中了约94%的人口,以西仅占6%。(2)沿海集聚: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3)城乡差异:城镇化率高,城市群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人口稀疏且外流明显。(4)区域不均衡:中部和南部人口密度高于北部和西部,青藏高原等地广人稀。学生思考后回答:(1)自然条件: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气候适宜、水源充足,人口密集;西部高原、山地和干旱区环境恶劣,人口稀少。(2)经济发展:东部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吸引人口集聚;中西部相对滞后,人口外流明显。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3)历史基础:东部开发早,城市和交通网络成熟,人口承载力强。(4)政策导向:城镇化、户籍政策及区域发展战略(如西部大开发)影响人口流动与分布。(5)交通区位:沿海、沿江及枢纽城市因交通便利,人口集中。学生按有要求回答问题:(1)(2)“胡焕庸线”两侧人口比例长期稳定,主要因自然条件(东优西劣)、经济格局(东强西弱)和基础设施差异长期存在,加之西部生态脆弱,大规模人口迁移受限,政策调控亦难根本改变这一地理经济惯性。(3)①气候分界: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重合,线东南为湿润季风区,线西北为干旱、高寒区。②生态屏障:东南多耕地与森林,西北以草原、荒漠为主,反映我国农牧业格局。③经济差异:线东南集中全国90%以上的GDP,凸显区域发展不平衡。④政策参考:国家生态保护、西部开发等战略常以该线为空间规划依据。学生回答:学生回答:汉族分布最广,遍布全国各地,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地区。学生回答:学生回答: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置了自治区、自治州等行政区,各少数民族在自治区内行使自治权。学生回答:1.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交流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①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稳中有进。②截至2020年底,56个民族贫困地区全部脱贫,全面实现小康。③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奋斗,共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学生谈论后制作,播放宣传视频。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带着问题进入讨论让学生知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让学生知道我国的人口数量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特点让学生了解我国众多人口为经济发展有的贡献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让学生认识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让学生学会人口密度的计算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影响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特点的因素让学生认识“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让学生知道我们民族的构成让学生了解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主要分布的地区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有的特点让学生知道我国民族政策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让学生了解山海一家,同心圆梦-粤黔对口帮扶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板书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①.运用网络视频资源,剪切出欧洲西部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运用网络资源和教材教辅资源,突破教学重点难点。③.运用探究式合作学习方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反思 通过欧洲西部的学习,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回答问题积极,知识点掌握好,材料分析到位,思维得到了训练,课堂上有积极而良好的互助合作学习气氛,整体上达成了学习目标。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二节 人口与民族 课堂教学评价表评价 指标 权重 评 价 因 素 评价等级 简要评价优 良 中 一般教学 目标 (1) 10 1、根据课标、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合理具体的教学目标。 2、整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教学结构 (2) 15 1、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能力特征,结合教材内容,灵活安排教学环节,具有自己的特色。 2、过程设计科学合理,抓住重点关键,突破难点。 3、过程层次清晰,布局合理,信息反馈及时。 4、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扎实,体现学法指导。 5、注重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体现出对学生智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 方法 (3) 20 1、注重优化教学过程,讲究教学实效。 2、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学语言精当,富有诱导性。 3、依据教材、学生实际改进教法,指导学法。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注意教与学的调节,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教学 手段 (4) 10 1、根据教学实际,教学手段运用合理,如电教,提高教学效率。 2、精心设计常规教具和学具的操作。教学时间 (5) 10 1、根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节。 2、各环节耗时合理,讲练时间协调. 3、作业适度,负担合理。准时下课,不拖堂。教学氛围 (6) 20 重视教学情况的创设,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师生感情融洽。教学 效果 (7) 20 1、教学措施落实,学生各方面表现出色。 2、教得实、学得活,即时效果好。 3、教学任务完成,课业负担减轻,教学效率提高。注:优95%,良85%,好75% 一般60%评教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大单元教学】第二节 人口与民族 知识性自我评价表—新教材粤教版八上第一单元.xlsx 【大单元教学】第二节 人口与民族 评价表—新教材粤教版八上第一单元.docx 【大单元教学】第二节 人口与民族 教学设计—新教材粤教版八上第一单元.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