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粤教2024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屹立世界的中国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时活动规划+评价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粤教2024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屹立世界的中国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时活动规划+评价表

资源简介

粤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屹立世界的中国 单元主题学习评价表
评价指标 评价要素 学生自评 小组互评 教师评价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学习准备 (10分) 思想准备 (5分) 思想准备充分,主动提前预习,按时按质完成导学案, 提前进入学习状态,保持安静
学具准备(5分) 有提前准备学习用具的意识,提前拿出本节课所需教材、导学案、笔记本、草稿纸、文具等。
兴趣态度 (20分) 学习兴趣 (10分) 对本堂课的内容有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态度(10分)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认真参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跟上老师的思维。
合作交流(20分) 与人合作(10分)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求同学的帮助。
与人交流(10分)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的意见,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能交流遇到的问题。
思维状态 (30分) 思维条理(15分) 能发现问题,条理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解决问题思路清楚,做事有步骤计划。
思维创新(15分) 具有创造性思维,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能迅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习效果 (20分) 课堂练习成果(10分) 积极主动,正确率高。
目标达成 (10分) 实现预定任务与学习目标。
备注第一单元 屹立世界的中国 单元课时规划和活动实施表(2课时)
章节 课时 内容 活动
第一节
位置与疆域
第1课时 1.位置优越
2.疆域辽阔
3.行政区划
讨论:
1.如何描述我国的地理位置与疆域特征?
2.如何识别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域及其简称、行政中心?
第二节
人口与民族 第2课时 1.人口大国
2.人口分布
3.民族分布
4.中华民族一家亲 讨论:
1.如何描述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变化?
2.如何归纳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树立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地理(粤教版)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主题 第一单元 屹立世界的中国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
单元 第一单元 授课人
单元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 本章核心在于建立学生对祖国地理国情的基础认知。“位置优越”部分着重分析中国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亚欧大陆东岸、太平洋西岸的独特海陆兼备优势,阐明其对气候多样性、农业发展和对外交往的深远影响。“疆域辽阔”则通过具体数据(面积世界第三)和“四至点”位置,直观展现中国幅员之广大,东西、南北跨度带来的显著时空差异,以及漫长的陆海疆界与众多邻国。“行政区划”系统介绍了三级管理体系(省、县、乡),重点讲解34个省级行政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划分、简称、行政中心及轮廓,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 “人口与民族”虽常为独立节,但紧密关联本章主题。它强调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总量及其分布“东密西疏”的特点,并重点介绍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阐述各民族“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状态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展现国家文化的丰富多元与民族团结。21世纪教育网 整体上,本章通过位置、空间、管理、人文四个维度,立体勾勒出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基本地理轮廓和人文特征。 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 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 1.本单元主要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展示成果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探究活动一:认识我国地理位置和疆域的优越性 探究活动二:认识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 探究活动三:认识“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 案例学习一:我国最年轻的地级市-三沙市 案例学习二:山海一家,同心圆梦-粤黔对口帮扶 2.本单元教学资源有互联网、地图、文字材料、视频、多媒体、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中考评价体系等。 本单元教学重点: 1.位置优越:低纬度,海陆兼备(亚欧大陆东岸、太平洋西岸),区位价值。 2.疆域辽阔:陆地面积世界第三,东西/南北跨度大,邻国众多,海陆疆界漫长。21世纪教育网 3.行政区划:三级(省县乡),34个省级单位(轮廓、简称、行政中心)。 4.人口与民族: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东密西疏),56个民族(大散居、小聚居),统一多民族国家。 本单元教学难点: 1.位置优越:深入理解海陆兼备位置对气候、经济等的具体影响机制。 2.疆域辽阔:准确记忆众多邻国数量及名称,理解辽阔疆域带来的复杂时空差异。 3.行政区划:快速识记34个省级单位的轮廓、位置、简称及行政中心(空间对应)。 4.人口与民族:分析人口“东密西疏”的深层原因,理解民族“大散居、小聚居”的具体分布格局(如蒙古族分布)。
2022新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描述中国的地理位置与疆域特征,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增强国家版图意识与海洋权益意识。 2.运用中国行政区划图,识别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变化。 4.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单元学情 本章作为中国地理总论的开篇,学生普遍对国家宏观地理特征缺乏系统认知和空间尺度感。对于“位置优越”,学生能识别中国的大致方位,但深入分析海陆兼备位置对气候(季风)、农业布局、交通及国际交往的具体影响机制存在困难,易停留于表面结论。理解“疆域辽阔”时,学生能记住面积数据,但对东西(经度差约62°)、南北(纬度差约50°)跨度带来的巨大时空差异(时区、气候带)缺乏直观体验,记忆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国家的名称及方位是难点,易混淆。 “行政区划”部分挑战最大。学生需在短时间内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空间位置及轮廓特征,信息量大且抽象,空间定位和对应记忆负担重,尤其易混淆轮廓相似或名称相近的省份(如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空间分布规律(如沿海、沿边)理解不深。 “人口与民族”方面,学生能记住人口总数第一和民族数量,但理解“东密西疏”人口分布格局的深层自然(地形、气候)与社会经济原因较吃力。对于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的概念相对抽象,具体理解“小聚居”的区域代表性(如藏族在青藏高原)及其与地形、历史的联系是认知难点,民族政策(区域自治)的理解也需具体案例支撑。 整体而言,学生面临从具象地方知识向抽象国家尺度地理要素概括的思维跨越,空间想象力、综合分析和系统记忆能力是主要挑战点。 21世纪教育网
单元目标 学业目标: 1.能阐述中国海陆兼备、中低纬度的位置特点及其优越性。 2.记住中国面积世界第三,理解辽阔疆域带来的时空差异及邻国众多。 3.掌握34个省级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及空间分布。 4.了解人口第二、分布东密西疏的特点及56个民族构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格局。 21世纪教育网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阅读地图,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 (2)结合图文资料,了解我国民族构成和民族风情,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综合思维: 能在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我国的四至点,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2)运用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3.地理实践力: (1)掌握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 (2)运用人口普查数据说明我国的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4.人地协调观: (1)认识到祖国疆域辽阔,从而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激情。 (2)理解我国人口政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21世纪教育网
单元课时规划和活动实施
达成评价表
第一单元 屹立世界的中国 大单元教学(第1课时)学习规划
学习内容 位置与疆域
课型课时 新授课
课时目标 1.准确描述中国的半球位置、大洲位置、海陆位置及主要邻国;识记领土四至点、陆地面积和主要海域(含南海诸岛)。 2.学会运用地图分析中国地理位置特点,初步掌握描述区域位置的方法。 3.增强国家版图意识和爱国情怀,认识辽阔疆域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达成评价
驱动性问题 “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特点如何影响我们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究: 1.地理位置的影响: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这样的海陆位置对气候、降水、自然灾害(如台风)等有什么影响? 2.疆域辽阔的利弊: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东西、南北跨度大,这导致了哪些自然差异(如时区、气候类型)?对交通、资源分布和区域发展有什么影响?21世纪教育网 3.邻国众多的意义:我国陆上与14个国家接壤,海上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这样的邻国情况对我国的外交、贸易和文化交流有什么作用?
学习活动 任务1:位置优越
任务2:疆域辽阔
任务3:行政区划
案例分析1:认识我国地理位置和疆域的优越性
案例分析2:我国最年轻的地级市-三沙市
作业设计 选择题(9题)和综合题(1题)
及时性评价
第一章 屹立世界的中国大单元教学(第2课时)学习规划
学习内容 人口与民族
课型课时 新授课
课时目标 1.结合图文材料,了解我国的人口数量、增长特点、人口问题及人口政策。 2.运用中国人口的分布图,识记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此线东南部和西北部在面积、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3.结合相关资料,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4.结合相关资料,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5.学会运用民族分布图,总结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达成评价
驱动性问题 “我国的人口分布和民族构成如何塑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与发展差异?” 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究: 1.人口分布的影响:我国人口东密西疏,这种不均衡的分布与自然环境(如地形、气候)、经济发展(如城市与乡村)有何关系? 2.多民族共存的特色: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语言、服饰、节日等方面有哪些独特文化?这些文化如何影响当地的生活方式? 3.民族政策与区域发展:国家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如何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地区的经济进步?
学习活动 任务1:人口大国
任务2:人口分布
任务3:民族分布
任务4:中华民族一家亲
案例分析1:认识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
案例分析2:认识“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
案例分析3:山海一家,同心圆梦-粤黔对口帮扶21世纪教育网
作业设计 选择题(9题)和综合题(1题)
及时性评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大单元整体教学达成评价表(100分)
项目 内容 评分标准 等级(分) 得分(分)
A B C D
单元前期分析(15分) 单元教学内容与任务分析 明确单元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知识结构分析清晰、正确。单元教学任务分析正确。 6 5 4 3
学习者学情分析 学习者学情的起点水平、动机、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等分析正确。 5 4 3 2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正确。 4 3 2 1
单元教学目标阐明(15分) 单元内容目标确定 单元内容目标全面、均衡,领域区分正确。 7 6 5 4
单元学业目标阐明 单元目标目标阐述正确,具有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 8 7 6 5
单元教学过程设计(60分) 单元教学环节 单元教学情境创设有新意,正确体现目标,内容充实、适当,环节清晰,过渡自然,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考,呈现方式合理。 20 16 12 8
单元学习方式 单元学习体现新课程理念,运用探究、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适当、正确。 10 8 6 4
单元教学方法 单元教学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学科教学特点,符合学习者特征。 10 8 6 4
单元教学设计对媒体运用和教学资源开发 单元教学的媒体运用恰当,有利于教学的实施、目标的实现,能开发教学资源。 10 8 6 4
单元教学设计形成性评价 单元教学课堂小结完整、精炼。作业量适当。课堂时间分配合理。 10 8 6 4
文档规范(10分) 内容 内容完整,语言清晰、简洁,图表运用得当。 5 4 3 2
排版 格式整齐、美观,布局合理。 5 4 3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