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 《物体的运动》单元 3.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教学设计单元 《物体的运动》 课题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课时 1核心 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学习内容及要求 3.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4年级④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描述、比较物体的运动路线,知道物体的运动方式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和图示记录小球沿着桌面推出的运动路线,加强对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理解,能判断生活中更多物体的运动方式。 探究实践 在观察、交流、研讨等活动中,细致观察,准确记录。 态度责任 能主动提问、分享发现,愿意用简单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观察、描述、比较物体的运动路线,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观察和图示记录小球沿着桌面推出的运动路线。教学 准备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学生:直线轨道、曲线轨道、蓝色小球、红色小球、桶或筐、记录单。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一、聚焦:视频引入,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播放相关视频,讲述:公路上有许多汽车在行驶,这些汽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可以口头说一说,也可以用手指比划。 学生描述汽车的运动路线。 2.师小结:这些汽车的运动路线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一类是曲线。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直指本课核心,既呈现出学生前概念,又可引出探索板块中对于更多物体的运动路线的观察和描述。二、探索和研讨(预设33分钟) (一)观察图片——直观感知“运动路线”(预设6分钟) 1.(课件出示图片)提问:能描述图中物体的运动路线吗? 小组活动:学生口头说一说,或用手比划一下这些物体的运动路线。 2.全班交流,用语言或比划的形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运动路线有更丰富的直观感受,并引导学生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感知物体的运动路线有直线和曲线两类。 (二)击球活动——图示描述“运动路线”(预设11分钟) 材料准备:蓝色和红色小球、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记录单 1.直接击球 (1)提问:把蓝球和红球放在桌面上,两个球之间相隔一定距离,尝试用蓝球击中红球。并思考,有什么好方法能保证蓝球每次都击中红球? (说明:两球之间的距离,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如大约两本书的长度。) 学生分组合作开展击球活动,边活动边思考。 (2)全班交流并小结:在桌面上,手推蓝球很难击中红球。有同学提出,可以通过轨道的帮助,保证蓝球每次都击中红球,让我们试一试。 2.借助轨道击球 (1)要求:借助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再次尝试击球游戏,观察并画出蓝球在两个轨道中的运动路线。 学生分组活动,并用线条加箭头的方法记录蓝球的运动路线。 (2)交流是否击球成功以及蓝球的运动路线。 追问:在两种轨道中,蓝色球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在直线轨道内的小球运动路线是直线,小球在做直线运动;在曲线轨道内的小球运动路线是曲线,小球在做曲线运动。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板题: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设计意图】基于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的趣味化活动,帮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三)推球活动——观察复合的“运动路线” (预设16分钟) 材料准备:红色和蓝色小球、桶或筐、记录单 (1)提问:第一次击球游戏时,有些同学用力较大,小球滚出了桌面。你认为小球在桌面上运动时,它的运动路线是怎样的?冲出桌面后,它的运动路线又是怎样的? 学生在记录单上完成预测。 (2)全班交流: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记录单并口述预测,其他同学补充。 (3)提问:哪种猜测更接近真实情况呢,我们怎么做才能更好地观察? 学生回答,教师适机追问:既要推球,又要观察小球在桌面上的滚动路线,还要观察小球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组同学怎样分工?在什么位置观察更合适?站着、坐着还是蹲着观察?(如果学生不能全面思考,在学生回答之后,出示小组活动图,明确分工与观察位置。) (4)学生分组活动并记录。 (5)全班交流:部分学生结合记录单表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其他学生补充。 (6)小结:小球在桌面上运动的运动路线是直线,运动方式是直线运动,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是曲线,运动方式是曲线运动。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对上一个活动的提升,运动路线更复杂,观察难度更大,其中观察和记录小球的运动路线是难点,需要教师关注。三、拓展:生活中的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预设4分钟) 1.出示图片,提问:小朋友玩滑梯和走独木桥时,他的运动方式分别是怎样的?说出你的理由。 全班交流。 (说明:问题难度较低,但有部分孩子在表述时对科学词汇描述不准确,可以选择较弱的学生提问,并适时追问:他们的运动路线是怎样的?) 2.出示上一节课中记录的运动路线图示,提问:这些物体上的圆点的运动方式分别是哪种 3.延伸:课后,请你继续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运动,并判断它们的运动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的分析,并关联前一课的活动记录,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四、板书设计【疑难解答】 1.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配套的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探究活动可以如何组织开展? 当没有直线和曲线轨道时,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教具,如将两根数据线的间距调整为恰好能让小球通过并黏在平直的板上。 2.推小球活动中,学生难以观察清楚小球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怎么办? 可以在桌子侧面放置白板作为背景,选择合适的观察角度。研讨时,根据需要播放小球冲出桌面后的慢镜头视频(视频中标注出运动路线),也可以播放准备墨汁小球沿白板推出留下轨迹的视频,帮助学生进一步清晰地观察到小球冲出桌面后的曲线运动。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