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测试“过山车”》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8《测试“过山车”》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 《物体的运动》单元 8. 测试“过山车” 教学设计
单元 《物体的运动》 课题 测试“过山车” 课时 1
核心 概念 12.技术、工程与社会
学习内容及要求 12.2 技术与工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3~4年级③举例说出一些典型的技术(如交通技术、电力技 术等)和工程(如高速铁路、发电站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尝试设计和制作某种产品的简化实物模 型,并反映其中的部分科学原理.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利用小球代替小车,完成对自制“过山车”达标情况的评价。 科学思维 通过描述小球位置、运动方式和速度变化、比较小球快慢和到达终点时的能量大小,回顾本单元所学,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实践 通过交流评估“过山车”的活动,对“过山车”提出改进和优化建议。 态度责任 通过展示、交流,形成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乐于交流的科学态度;愿意倾听他人观点,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设计。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对“过山车”进行交流评估,巩固所学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针对“过山车”的问题进行改进完善。
教学 准备 教师:提前了解学生“过山车”的制作情况(确保学生完成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各组制作好的“过山车”轨道、小球、秒表、软尺、细绳、小木块、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测试“过山车”。
一、交流评估 材料准备:各组自制的“过山车”、评价记录单 (一)评估自制“过山车”的达标度(预设10~20分钟) 1.谈话:同学们的过山车已经做好了,它们达到我们最初的设计要求了吗?(出示评价记录单)提问:轨道总长要达到2米,你会用什么办法准确测量轨道的长度? (预设1:可以用软尺从起点出发,沿着轨道铺设至终点位置,测量出长度。 预设2:可用细绳从起点出发,沿着轨道铺设至终点位置,再用软尺量出这段细绳长度。) 2.学生对自己小组的作品进行测试评价,完成科学书第80页评价单。 3.学生分享交流评价单,对“过山车”提出修改建议。 *4.调整“过山车”。 (说明:“小球在轨道上全程不脱轨”这一项的达标情况,会影响“交流评估4”中能量大小的比较,因此,如果时间允许,尽量让未达成此项内容的小组调整完成,教师和已完成的小组提供帮助。) 【设计意图】学生对照项目要求,测试自己小组的“过山车”,完成评价表,发现不足加以改进(对小球在轨道上要脱轨问题进行调整),保证后续比较小球运动快慢和能量大小活动的开展。 (二)位置及运动方式的描述(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过山车”轨道、软尺、细绳、小球 1.提问:以起点为中心,你会描述小球停止时的位置吗?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方式和速度变化又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需要适时对位置描述进行指导: (1)可以把小球放置在轨道上的某个位置,让小球处于静止状态;或者把小球从起点释放,滚落到终点时用手挡住防止小球滚出桌面,以便于测量距离。 (2)距离的测量,如果学生提出悬空拉直线的方法(用细绳直接从起点悬空拉一条直线到小球所处的位置进行测量),可以指出“小球是在轨道上运行的,不是悬空飞过去的”,从而加以否定。明确“用细绳沿着起伏不同的轨道测量”。 2.学生分组活动。 3.全班交流。 (预设: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坡度大的轨道上运动得快,在坡度小的轨道上运动得慢。) 【设计意图】位置描述是静态观察,运动方式及速度变化是动态分析,本设计中,将两个活动合并,减少教学环节,提供较长的集中活动时间,为不同水平层次的小组提供适切的学习空间。如果学生的水平较弱,建议如教科书那样分设为两个活动。 (三)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及能量大小(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过山车”轨道、小球、软尺、秒表、小木块、记录单 1.提问:每组“过山车”轨道形状各异,如何比较小球在“过山车”上的运动快慢以及到达终点时的能量大小? 学生回答。(教师适机引导学生回顾第4-6课所学,包括比较的方法和小组活动时的分工。) 小结:要比较快慢,可以采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先在两个过山车轨道上量出同样的距离,标注好“终点线”,再同时在过山车的起点释放小球,看哪个小球先到达“终点线”;也可以采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同时在两个过山车的起点释放小球,观察喊“时间到”时小球的位置并做好标记,再测量出小球运动的距离,进行比较。要比较能量大小,在终点安放小木块,测量小球撞击后小木块移动的距离,进行判断。
2.学生活动:两两组队测试,并完成记录。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的规律,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学生还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分组活动前的讨论,能有效帮助学生明确具体操作方法,保障分组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改进完善(预设5分钟) 1.展示班级中小球运动快慢差异较大的两个“过山车”,课件呈现更多造型、其他材料做的“过山车”图片。 讲述:请同学们对比观察这两个小球快慢差异较大的“过山车”,再参考其他创意轨道,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过山车”,才能使小球运动得更快,能量更大? 学生回答。 (预设:增加起点的高度;增加轨道的坡度;减少弯道……) 2.谈话:通过今天的测试活动,同学们对于物体的运动相关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也有许多新的想法。课后,争取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哦! 【设计意图】总结“过山车”制作过程中的得与失,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继续实践和探索的兴趣。
三、板书设计
【疑难解答】 1.“过山车”评价表中达标情况的星级该如何评定? 本活动的评价表采用星级评价,每个评价项目给几颗星没有明确的标准,学生很难完成,教师需要制定一个适恰且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比如以“轨道总长2米以上”为例,轨道完成1米以下1星,轨道完成2米左右2星, 轨道2米以上3星,便于学生判断和操作。 细化评价标准可以是教师要根据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水平、选用的材料等因素制订,也可以是课堂上与同学们共商制订。 2.在开展测试活动时,学生操作会遇到哪些困难?怎么解决? (1)因为轨道长度、形状等原因,孩子直接使用软尺测量长度会有一定程度的困难,可以采用细绳沿着轨道从起点铺设到小球运动终点或停止时的位置,再用软尺测量细绳的长度,更加方便学生探究比较小球在不同轨道上的运动快慢。 (2)部分小组搭建的“过山车”小球在轨道上运动时会脱轨,导致难以比较小球到达终点时的能量大小。建议在交流评估“过山车”活动后给学生时间调节轨道,使小球能滚完全程不脱轨。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