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朱熹提出“理在气先”,认为“理”是宇宙的根本法则,先于“气”而存在,并支配万物运行。下列观点与朱熹的观点相对立的是( )
①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
②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
③人神不是别的,就是人本身
④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5年4月17日,一个国际天文学研究团队宣布,在距离地球约124光年的太阳系外行星K2-18b大气中,发现了可能存在生命活动的“最有力证据”,但还需进一步观测,以排除其他非生物学解释。这个“最有力证据”即是二甲基硫醚和二甲基二硫醚的“化学指纹”,这两种硫化物在地球上主要来源于海洋浮游植物等。这反映了(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原理是错误的
②联系多样性促使人们进一步观测“证据”
③世界万物的统一性就在于它具有物质性
④哲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是毫不相干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在艰苦的长征途中,如果没有信仰与决心,革命先辈就无法经得起敌人围剿和恶劣环境的双重考验。对此,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在《心胜》一书中提出了“心胜法则”——“战胜对手有两次,第一次在内心中。”今天,我们在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时,同样需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告诉自己“我能行!”由此可见( )
①唯心主义在某些方面有其存在的价值
②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去改造世界
③哲学问题是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④科学的方法论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向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品读下图漫画《靠人不如靠己》,可知( )
①坚持从实际出发,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体现唯物主义态度
②坚信“靠人不如靠己”,否认外部条件作用陷入主观唯心主义
③通过自身实践解决问题,是对“人定胜天”客观唯心主义的批判
④“靠人不如靠己”的理念指导自主行动,印证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在季节感、风物感及情感生成方式上,不同地域文化差异较大。如中国文学主题之一的“悲秋”,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堪称代表。而在岭南,秋花如春花一般依旧灿烂,悲秋的情绪自然是少有的。故有学者认为,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之句,移诸岭南,才是最有普适性的。对此,最恰当的哲学解读是( )
①悲秋情感表达具有鲜明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
②悲秋文学主题表达的差异凸显了矛盾的特殊性
③感性认识对理性认识的疏离排斥是悲秋情感生成的原因
④地理环境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悲秋情感生成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历法。阴历反映的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规律,能反映潮汐,可指导海事活动;二十四节气则是反映太阳周年视运动的“阳历”,能反映四季交替和气候特征,可指导农业生产。通过设置闰月协调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天数,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阴阳”和谐,融为一体。中国历法智慧所蕴含的哲理是( )
①正确认识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基础
②人对世界的认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③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④要在斗争性中把握同一性,在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气候会影响树木年轮的形成与宽窄变化。因此,树木年轮记录可以替代气象资料,帮助科学家追溯过去的气候变化,还可以为气候模型提供量化、精确的背景参数,帮助科学家更可靠地模拟未来的气候变化,这表明( )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科学实验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③科学家可以认识气候变化规律
④准确认识规律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斗拱是唐朝建筑中最具特色的结构之一(如图),它由斗和拱两部分组成,主要作用是增强房屋的稳定性,以堆叠结构为基础,通过贴面装饰、内腔飞檐、内外融合、楼宇搭建等形式呈现建筑结构。这些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不仅满足了建筑的功能需求,还赋予了建筑以独特的美感。据此可知( )
①斗拱是人们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客观实在
②人们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③事物的价值取决于客体本身所固有的属性
④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可全面把握事物的价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湖北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誉,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在此迎来送往,触景生情,留下了大量广为流传的送别诗篇,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等。这表明( )
①意识的内容可还原社会生活②意识的根本目的是人的情感需求
③意识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产物④意识的形式可以由人们主动创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24年11月28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实现锁边“合龙”。除了“南锁”,新疆在调研掌握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特点的基础上,还紧紧围绕“东扩、北增、西护、中阻”战线,协同发力,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确保沙源不扩散。下列选项与这一治沙理念最符合的是( )
A.驾驭规律知进退,和谐共生万物苏 B.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C.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D.谋事在人成在天,审时度势意相连
11.动物学家研究发现:聪明的卷尾猴会用石头敲打坚硬的果实以获取食物,还会利用石块等作为工具来防御或者进行其他活动,并且能够较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这种使用工具的能力在动物界是一种较高的认知和行为表现,反映出它们具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利用能力。材料表明( )
①卷尾猴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②卷尾猴的认知和利用能力只是动物本能
③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客观存在 ④卷尾猴将在实践中创造出更先进的生产工具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下列诗句与两幅漫画共同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
①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②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
③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砼(tóng),混凝土的同义词。南北朝时祖冲之在其所著的《缀术》中仅仅提到这种材料;宋朝时“砼”制备工艺得到了改进,其应用范围就得到了拓宽;如今,“砼”的类型不断丰富,各种新型“砼”不断涌现。“砼”的发展历程表明( )
A.实践是人们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C.人们追求真理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D.事物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4.中华古诗词意蕴深厚,形象鲜明,情感丰富。“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诉说着对春的情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道出了对秋的咏叹。从中折射出( )
①审美活动的复杂性反映出客观世界的多样性
②审美主体的差异性决定了审美内容的多样性
③审美活动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具有差异性
④审美体验的差异性决定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内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需借助特制画笔,运用“正看反画”技法在壶胚内壁开展书法与绘画创作。鲁派内画,将国画的皴、擦、染、点、勾、撕等技法引入内画,作品多以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进行创作,并擅长绘制百虎、百骏、百兽等题材作品。据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绘有百兽的内画作品取材于现实世界中的动物,是艺术家头脑中的客观映像
②艺术家打造的独具特色的鲁派内画,体现出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
③艺术家将国画技法寓于鲁派内画创作中,并从美学法则中凝练出绘画的个性技巧
④“正看反画”技法突破绘画视角局限,是矛盾分析法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运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对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区别对待,其哲学依据是( )
①矛盾具有特殊性
②主次矛盾辩证关系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牡丹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成为他们笔下赞美的对象。
★唐代诗人李正封通过“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以“国色天香”生动地展现出牡丹的美丽和香气。 ★唐代诗人刘禹锡以“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将牡丹与芍药、芙蕖进行了对比。
诗人对牡丹的描述表明
①诗人的主观认知和想象构成了意识活动的内容
②待人借助诗词生动描述了牡丹自身的固有属性
③事物的客观属性只有借助意识活动才能够彰显
④意识活动离不开客观现实并且具有主体差异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如智能诊断系统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和准确性。这体现了( )
①新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④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截止2025年3月,华为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 OS在中国市场连续四个季度压制苹果操作系统iOS,以19%的市占率坐稳第二把交椅。这是华为自2019年遭美国技术封锁后的绝地反击,华为手机业务也强势回归——2024年出货量达6000万台,同比增长120%。华为的强势回归表明( )
A.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任何事物发展的实质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积极把握机遇,创造条件促使新的事物成长
D.事物通过先肯定后否定,从而实现自身发展
20.“家”和“冢”两个字很像,区别就在于那个“点”摆在什么位置。要求高一点才能成为幸福之家,低一点就可能葬送一个好家庭。在家风建设中,要点好这一“点”,锚定家风的“根基之点”,校准家风的“时代之点”。家风的“家”,既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家风即国风,家风建设与国运同频共振。这说明( )
①家”和“冢”两个字区别,说明要处理好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②在家风建设中,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要抓住主流看清本质
③家风与国风是辩证统一,同频共振共展现我国文化底蕴和价值追求
④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要防止“家”变“冢”,建设自己的幸福之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春分之日,玄鸟至”(《逸周书·时训解》)。在周代,古人就已经靠观察燕子等候鸟春归的时间来确定节气、规划农时。中原地区的燕子多是在春分前后飞回筑巢育雏,周天子便在春分之日祭祀神灵,祈求子孙繁茂。由此可见( )
①人能借观察燕来与春到间的关系把握自然变化规律
②依据对规律的认识去规划农时属于实际的农耕活动
③将燕来与子孙繁茂相联系是对客观对象反映的结果
④把握燕来与人活动的联系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下图漫画《分》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事物的量变会引起质变 B.要着重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事物发展是辩证否定的 D.要看到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
23.下图漫画《等待一朵花开》(作者:小林)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促成质变的决定性条件
②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积极应对成长过程中的困难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花开时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需重视量的积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4.《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中医强调“治未病”说明( )
①“未病”是质变,“已病”是量变,事物发展最终通过量变实现
②“未病”是量变,“已病”是质变,要防微杜渐
③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渐进性的统一,要防病于未然
④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未病”与“已病”,提高对疾病的预见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动物为什么吃不胖?科学家为此进行了30年的跨物种研究,提出了蛋白质杠杆理论。如果食物可以自由选择,动物就会按照最佳营养比例进食,保证营养均衡;如果只有营养不均衡的食物可吃,动物就会优先满足对蛋白质的需求。该研究在揭示当今人类陷入营养困境真正缘由的同时,帮助人们重拾身体的古老智慧,平衡美味与健康。这揭示出( )
A.科技改变人类生活,也革新了世界的本质
B.矛盾的重点论和均衡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联系是多样的,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D.事物的价值随着主体兴趣、感情的转移而变化
26.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扩展到精神层面,催生了解压玩具、在线陪聊的“树洞倾听”等帮助释放焦虑情绪、提供情感陪伴的新型产品和服务。各类商家抓住风口,洞察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提供丰富的情绪疗愈商品。商家的这种行为( )
①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根据自身需要建立起新的具体联系
③着重把握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主流
④把握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7.广西某山村有许多珍稀鸟类,但一直存在打鸟、捕鸟等现象。近年来,该村引导村民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观鸟基地,吸引天南海北的“鸟友”前来参观,以护鸟观鸟、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特色的产业蓬勃发展,以前打鸟、捕鸟的村民成为爱鸟、护鸟的“土专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自觉守护者。这表明( )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根源于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
②不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的社会意识是落后的社会意识
③社会意识能够转化为改变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
④社会意识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其是否反映社会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8.“十三五”期间,水产育种人聚焦渔业种苗问题,突破水产育种的“卡脖子”难题,填补多项技术空白,写好“蓝色种业”大文章,使得渔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8%提高到2020年的63%。上述事例说明( )
①科研意识转变程度决定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
②实践提出的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③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是检验科技进步的标准
④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9.某省博物馆举办“新时代劳动者风采”美术展,展出了多幅反映当代产业工人、科技工作者劳动场景的油画作品。其中《大国工匠》系列作品生动刻画了高铁工程师、航天技工等劳动者专注工作的场景,用细腻笔触展现了现代工业文明下的劳动之美。这些作品表明( )
①劳动创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科技创新改变了传统劳动生产方式
③艺术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
④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0.古代文人常以诗文明志,折射出不同的价值取向: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在田园中坚守淡泊;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于困境中不改爱国之志;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将个人理想融入民生疾苦;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沉浮中追求心灵自由。这些文化现象体现了( )
①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与人生道路 ②文化环境与人生经历塑造个体价值观念
③理想的实现依赖于社会客观条件的支撑 ④价值判断的差异源于时代背景的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部署。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将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哲学上看,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是因为( )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合
②联系是客观的和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③通过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事物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1708年,清政府组织传教士绘制中国地图。历经10年成功绘制的《皇舆全览图》已达到很高的科学水平,却一直被作为密件珍藏于内府。反之,参加测绘的传教士把资料带回西方后整理发表,使西方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对中国地理的了解超过中国人。可见,《皇舆全览图》价值的实现
①以对其价值的真理性认识为前提
②取决于其科学内容适用范围的扩大
③受到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制约
④以其科学内涵的不断发展为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3.恩格斯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此观点( )
①肯定了人作为历史活动的参与主体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②否定了仅把物质条件作为社会发展影响因素的机械唯物主义
③肯定了人的意志和自觉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
④否定了社会发展是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4.下图漫画《异形生物》(作者:张保山)给我们的哲学警示是( )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要树立生态价值观,坚持以正确价值观为指导
③要在正确价值选择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
④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5.2023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关于贯彻实施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切实保障妇女权益的通知》。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是我国妇女保护的专门法律规范,是国家人权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 )
①在社会主义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通过调整上层建筑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通过改革不断适应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站在人民的立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6.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一回开宗明义:“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由此可见,罗贯中( )
A.正确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B.认为历史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已发现历史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D.没看到“分”与“合”的交替是向上发展的
37.恩格斯说,“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中可以认识到( )
①每一历史时代的各种经济生产方式都会产生相应的上层建筑
②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③每一历史时代,人们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
④一个时代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是从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8.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不少难关要过。用发展的眼光看,破解发展中的难题、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基于( )
①改革是对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是解放生产力的革命
②变革上层建筑使其适应经济基础,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永无止境,改革没有完成时
④改革能够解决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9.2024年6月17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发布通知,自2024年1月1日起,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提高3%。此次调整,适当倾斜体现重点关怀,主要是对高龄退休人员和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等群体予以照顾。此方案适应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实际情况,也是保障老年人合法利益的有益探索。此次养老金上调( )
①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说明国家的上层建筑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③说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0.不同时期的影视动画作品赋予哪吒各异的形象,从《大闹天宫》中哪吒的登场,到《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创新演绎,每一次呈现都蕴含独特的美学价值与文化意义。材料蕴含的哲理有( )
①同中有异的哪吒形象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
②生动的哪吒形象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
③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迁决定哪吒形象的创新演绎
④哪吒形象的演变经历从否定到肯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主观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2025年春晚的舞台上,《秧BOT》节目大放异彩。为了实现机器人在舞台上的精彩表现,研发团队付出了诸多努力。他们面临着动作精准度、音乐节奏匹配、多机器人协同等一系列难题。研发人员通过大量实验,不断调整AI驱动全身运动控制技术的参数,反复测试360°全景深度感知技术在舞台复杂环境中的应用效果。从最初机器人动作的生硬不协调,到春晚舞台上的灵动流畅,这期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与改进,才让机器人实现了与音乐的完美同步以及彼此间的精密协作。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分析春晚机器人研发过程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5年春节期间,河南省以“春满中原·老家河南”为主题开展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共举办惠民文化活动1.83万场次,线上线下参与群众619.1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5117.4万人次,旅游收入305.3亿元。为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河南省政府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如增设停车场、优化交通线路。引导文旅企业创新,开封清明上河园用全息投影打造“大宋上元灯会”,洛阳新春焰火晚会以“无人机表演+焰火”吸引游客。重视传统文化传承,豫剧《具茨山下》等优秀剧目上演,策划“非遗贺新春”展演249场。河南文旅还积极“走出去”,参与“欢乐春节”活动,少林武术馆、洛阳歌舞剧院为新加坡、泰国等地观众带来中原特色的艺术盛宴。
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分析河南省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举措的合理性。
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解析
1. 答案:A
解析:朱熹“理在气先”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①“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唯物主义)、③“人神即人本身”(唯物主义)与之对立;②“眼开则花开”(主观唯心主义)、④“绝对精神外化”(客观唯心主义)与朱熹观点一致。故选A。
2. 答案:C
解析:发现可能存在生命的证据但需进一步观测,体现联系多样性(②);太阳系外行星的物质性证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③)。①错误,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④错误,哲学与自然科学相互联系。故选C。
3. 答案:D
解析:“心胜法则”和积极自我暗示体现意识对实践的能动指导(②),也说明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性(④)。①错误,唯心主义整体上错误,并非“有存在价值”;③与材料无关。故选D。
4. 答案:B
解析:“靠人不如靠己”强调从自身实际出发,体现唯物主义(①);该理念指导行动,说明世界观决定方法论(④)。②错误,未否定外部条件,只是强调自身主导;③错误,“人定胜天”并非客观唯心主义。故选B。
5. 答案:C
解析:不同地域对秋的情感差异体现矛盾特殊性(②);地理环境影响情感生成,说明社会物质条件的基础性(④)。①错误,悲秋情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并非主观唯心主义;③错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可相互促进。故选C。
6. 答案:D
解析:农历兼顾阴历和阳历,体现人对世界的自觉选择和能动创造(②);通过闰月协调二者关系,体现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④)。①错误,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统一的基础;③错误,规律本身具有客观性,其作用无需“尊重”为前提。故选D。
7. 答案:B
解析:树木年轮记录(感性认识)帮助追溯气候(理性认识),体现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①);科学家通过年轮把握气候规律,说明人能认识规律(③)。②与材料无关;④错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故选B。
8. 答案:D
解析:斗拱的结构设计是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联系(②);兼顾功能与美感,体现把握联系多样性以全面认识价值(④)。①错误,斗拱是人为事物,其客观性源于物质材料,并非“创造客观实在”;③错误,事物价值是主体与客体属性的统一,并非仅取决于客体。故选D。
9. 答案:D
解析:文人在送别场景中创作诗篇,体现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③);诗篇的文学形式由人创造,体现意识形式的能动性(④)。①错误,意识内容是客观的,但无法“还原”社会生活;②错误,意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故选D。
10. 答案:A
解析:治沙需掌握地形气象特点并协同发力,体现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A)。B强调主观能动性,未提规律;C强调自然决定论;D中的“成在天”忽视主观能动性。故选A。
11. 答案:B
解析:卷尾猴使用工具是动物本能,并非能动认识世界(②);动物学家的研究说明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③)。①错误,动物没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④错误,动物不会创造生产工具。故选B。
12. 答案:B
解析:漫画体现矛盾对立统一(小溪与大海中“大与小”、“诱人处与危险”)。①“石险人慎则不倾覆”、④“蝉噪显林静”均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与漫画哲理一致。②体现发展普遍性;③是形而上学静止观。故选B。
13. 答案:B
解析:“砼”的制备工艺和应用随时代发展而进步,体现实践的社会历史性(B)。A强调实践推动认识发展,材料侧重实践本身的变化;C、D与材料无关。故选B。
14. 答案:B
解析:不同诗句对春秋的描绘,反映客观世界的多样性(①);也体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及差异性(③)。②错误,审美内容的多样性由客观世界决定;④错误,意识能动性是客观存在决定的,并非由审美体验差异决定。故选B。
15. 答案:C
解析:鲁派内画引入国画技法,体现人为事物联系的“人化”特点(②);“正看反画”是矛盾分析法的应用(④)。①错误,内画是艺术家对现实的能动反映,并非“客观映像”;③错误,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应是“从个性中凝练共性”。故选C。
16. 答案:B
解析:对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区别对待,是因为矛盾具有特殊性(①),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②④与材料无关。故选B。
17. 答案:C
解析:诗人通过诗句描述牡丹的“国色天香”,体现对牡丹固有属性的反映(②);不同诗人的描述差异体现意识的主体差异性(④)。①错误,意识内容是客观存在,并非“主观认知和想象”;③错误,事物属性是客观的,无需依赖意识彰显。故选C。
18. 答案:B
解析: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体现新事物的生命力(①),也说明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④)。②与材料无关;③错误,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变革。故选B。
19. 答案:A
解析:华为遭封锁后强势回归,体现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A)。B错误,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C与材料主旨不符;D错误,辩证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故选A。
20. 答案:D
解析:家风与国风同频共振,体现二者辩证统一(③);“家”与“冢”的差异警示要重视细节,防止质变(④)。①错误,二者差异体现矛盾特殊性;②错误,材料未涉及两点论与重点论。故选D。
21. 答案:A
解析:古人通过燕来确定节气,体现把握自然规律(①);将燕来与子孙繁茂相联系,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③)。②错误,规划农时是认识活动,并非实际农耕;④错误,周代祭祀的目的是祈求子孙繁茂,并非人与自然和谐。故选A。
22. 答案:A
解析:漫画中“1+1+1”的分割导致整体功能变化,体现量变引起质变(A)。B、C、D与漫画主旨无关。故选A。
23. 答案:D
解析:“等待花开需要耐心”体现规律客观性(③)和量变积累的重要性(④)。①错误,主观能动性是重要条件,并非“决定性”;②与材料无关。故选D。
24. 答案:D
解析:“未病”是量变,“已病”是质变,“治未病”强调防微杜渐(②),也体现用发展观点预见疾病(④)。①错误,发展最终通过质变实现;③错误,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故选D。
25. 答案:C
解析:动物进食随食物条件变化,体现联系多样性,需具体分析条件(C)。A错误,世界本质是物质,不会被科技革新;B错误,均衡论是错误的;D错误,事物价值具有客观性,不随主体兴趣转移。故选C。
26. 答案:C
解析:商家抓住消费需求提供产品,体现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①),也把握了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④)。②错误,联系建立需依据固有联系,并非“自身需要”;③与材料无关。故选C。
27. 答案:B
解析:村民从捕鸟到护鸟,体现社会意识随生产生活变化(①);生态理念转化为产业发展,说明社会意识可转化为物质力量(③)。②错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滞后或超前均可能;④错误,社会意识推动发展的关键是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故选B。
28. 答案:D
解析:渔业种苗问题引导科研方向,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突破难题推动渔业发展,体现创新促进实践和认识深化(④)。①错误,科研水平由实践决定,非意识转变;③错误,实践是检验标准。故选D。
29. 答案:A
解析:作品反映劳动场景,体现劳动创造文明(①)和艺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③)。②④与材料无关。故选A。
30. 答案:A
解析:文人的不同志向体现价值观影响行为选择(①);不同文化环境和经历塑造不同价值观(②)。③与材料无关;④错误,价值判断差异源于客观条件和主体立场,并非仅时代背景。故选A。
31. 答案:D
解析:建设统一大市场属于生产关系调整,以促进生产力发展(③);推动市场由大到强体现量变引起质变(④)。①与材料无关(未涉及上层建筑);②错误,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有必然联系”。故选D。
32. 答案:B
解析:《皇舆全览图》的价值实现以对其科学价值的认识为前提(①),其价值被遮蔽或发挥受统治者思维和价值观影响(③)。②错误,价值取决于自身属性和主体需要,非适用范围;④与材料无关。故选B。
33. 答案:C
解析:恩格斯强调多个意志的相互作用形成历史合力,既肯定物质条件的影响,也重视人的意志和活动的作用(③),否定了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论(②)。①错误,材料未强调“人推动社会发展”;④错误,肯定了必然与偶然的共同作用。故选C。
34. 答案:A
解析:塑料袋形成“异形生物”警示联系的普遍性(①),需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②)。③错误,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④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阻碍)。故选A。
35. 答案:B
解析:妇女权益保障法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①),也说明价值判断和选择要站在人民立场(④)。②错误,法律属于上层建筑,但材料未体现推动经济基础发展;③与材料无关。故选B。
36. 答案:D
解析:罗贯中认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循环往复,未看到历史发展的上升性(D)。A错误,未揭示社会基本规律;B、C与材料不符。故选D。
37. 答案:C
解析:恩格斯强调经济生产方式是政治和精神历史的基础,体现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社会生活(②),国家设施和法的观点源于物质生产(④)。①错误,“各种经济生产方式”说法错误;③与材料无关。故选C。
38. 答案:D
解析:深化改革是因为实践永无止境,改革没有完成时(③),改革能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是发展的直接动力(④)。①错误,改革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并非“根本变革”;②与材料无关(材料侧重生产关系)。故选D。
39. 答案:C
解析:养老金调整属于上层建筑调整(②),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存在(③)。①错误,属于上层建筑,非生产关系;④错误,社会基本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故选C。
40. 答案:B
解析:哪吒形象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体现矛盾对立统一(①);不同时期的形象受社会环境影响,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③)。②错误,艺术形象是能动反映,并非“直接反映”;④错误,发展是辩证否定的过程,并非“先否定后肯定”。故选B。
二、主观题解析
4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春晚机器人研发团队为满足春晚舞台表演需求开展研发工作,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目的;在研发过程中不断遇到新问题并通过实验解决,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从最初动作生硬到春晚舞台上的灵动流畅,研发历经无数次尝试改进,表明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研发团队根据舞台表演的具体条件,不断调整技术参数以实现机器人动作与音乐、环境的适配,说明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求重视社会存在,从客观实际出发。河南省契合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文化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一社会现实,开展的系列文旅活动是基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做出的正确决策。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河南省重视传统文化传承,通过优秀剧目上演等优秀文化活动提升河南文化影响力,推动文旅产业及社会发展。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河南省开展1.83万场次惠民文化活动、善景区基础设施等一系列措施,既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也体现了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经济基础。河南省政府引导文旅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文旅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以更好适应生产力(科技发展、游客需求变化等)的发展,促进了文旅产业的进步。
(

1
页 共
20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